优化广西营商环境的主要方向和建议思考
2020-02-22王业帅
王业帅 卢 凯
(广西壮族自治区宏观经济研究院 广西 南宁 530028)
营商环境是重要的发展基础。优化营商环境就是解放生产力、激活创新力、提高竞争力。近年来,我区重点围绕企业发展的赌点、群众反映的难点,大力优化营商环境,出台了“1+14”系列政策文件,降成本41条和28条、物流业降本增效48条、电力体制改革15条,“十三五”以来累计减免税费两千多亿元,企业税负得到有效减轻,群众办事难问题得到有效化解,营商环境得到了极大地改善。放眼未来,在看到过去一张张成绩单的同时,也要深入思考未来我区营商环境攻坚的重点、难点和方向,特别是政府作出的一项项工作对于群众、企业等具体的感受以及期盼是否有偏差、有距离。为此,提出我区优化营商环境需关注的几个重点问题及思考。
一、打造最优营商环境做好角色转换
“店小二”做好了,“生意”才会兴隆起来。近年来,随着我区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的不断推进,各方面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参照国家有关部门的监测数据和大量社会信息,得出的“2018中国信用小康指数”,其中关于营商环境满意度大调查的情况显示,目前群众对本地区的营商环境的满意度仍然偏低,从具体指标看,24.6%的受访者的满意度为“较差”,21.3%的受访者满意度为“很差”,32.4%的受访者满意度为“中等”。给出满意度较高的评价为21.7%。表明政府优化营商环境的业绩数据很亮眼,但群众和企业的满意度获得感却偏低,主要原因就是政府有没有从群众和企业的角度去优化营商环境,不能仅关注行政审批效能提升,而忽视企业和群众在办事过程中的体外循环时间以及企业在掌握流程情况及备齐材料的时间,这个过程往往是群众和企业真正丢失获得感的环节。
为此,在下一步建议我区在优化营商环境的工作中,首要的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要以群众和企业的感受为出发点,努力转换角色,从群众和企业办事的角度出发,设身处地了解其真正困难所在,将群众和企业办事的难点当作自己的事情去关心、当作自己的工作去努力。真正做到“经理人”式的全程跟进、“店小二”式的全程代办、“监护人”式的全程保护、“清单”式的全程减负、“查酒驾”式的全程监督,变“坐等申报”为“主动上门”。
二、营商环境优化实现多维度的纵横并联
营商环境优化的彻不彻底,其中最不能忽视的工作就是是否实现了彻底的并联,比如数据并联、审批并联、纵横并联、部门并联以及“政企并联”。“一次办好”现在已成为越来越多群众和企业的呼声,近两年我区在营商环境指标评估、监测体系的设立、减税降费工作的成效等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成效,特别是减税降费的空间已经压缩到了最小。那么,新的阶段,制约营商环境发展最大的瓶颈就是在营商环境的各个环节、各个领域仍然还没有实现彻底的并联。比如,“数据孤岛”问题仍然没有完全打通,各级各部门自建信息系统仍然相对独立、分散,跨层级、跨部门、跨业务的数据互联互通尚未形成,“一网通办”效率尚不理想,审批事项的“互联网+”效率低;行政审批工作中的横向和纵向并联不及时、不紧凑,直接影响企业的办事程序,增添企业的办事负担。
为此,下一步建议我区在优化营商环境的核心工作重点应放在彻底实现多维度的并联上面,通过一体化全方位的数据信息让企业和群众及时了解和掌握办事流程和所需的材料、所要走的部门;通过上下一体化的并联实现各地市与自治区办事畅通无碍,真正实现让群众和企业不仅一次办成,更能一次办好。
三、营商环境优化需创新监督监测手段
优化营商环境不仅仅在政策的出台、机制的建立、数据的打通,更重要的是能够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不断创新监督监测机制。营商环境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影响营商环境发展的因素很多,涉及政务、市场、法治、人文社会、纳税、信用等多个方面。从目前来看,我区开展营商环境监测的手段、方式和方法大多都是采用营商环境大督查、大查摆、大调研的活动,主要以红黑榜、现场督查以及指标评比测算为主,这些传统的方式方法固然有效,也能起到很大的监测效果。但是时效性和持续性不强,已难以适应新时期出现的各种情况,应引入借鉴电子信息、大数据、互联网等新兴技术全覆盖、高效率的营商环境监督监测手段,特别是大数据领域,全国大部分省市政务服务大厅是“互联网+政务”服务,包括云计算、大数据、最多跑一次、一网通办等服务模式,极大地方便了企业、方便了老百姓,借助“互联网+政务”服务这种行政思维模式,用大数据手段,在改善营商环境方面取得了重要的成效。
下一步,建议我区要更加重视起来,特别是重视大数据在开展营商环境分析、评估、监测、分析等方面的应用,不断拓展大数据在营商环境的应用领域,与此同时,也要与传统手段方法相结合,才能更加准确、更加有效、更加全面的开展营商环境工作。
四、营商环境优化建立健全抓落实的长效机制
优化营商环境永远在路上,必须经常抓、长期抓。优化营商环境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既要打攻坚战,又要打持久战。有人先行一步,就会有人快马加鞭。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必须瞄准一流水平、坚持最高标准、聚焦靶心发力,不断推出新举措、解决新问题。事实上,优化营商环境绝非为了让各项指标“好看”,营商环境好不好,投资者心里最清楚、企业家最有发言权,他们会以“用脚投票”的方式去体现。企业需要的是长期保持的高质量服务,不是隔三差五的干扰。哪里的发展环境好,投资就会流向哪里,人才也会向哪里落户。
为此,建议以优化营商环境、建立营商环境长效机制的根本出发点,就是要能解决好群众所反映强烈的“烦心事”、客商投资所反映的“堵点”、企业生产所反映的“痛点”。久久为功,绵绵用力,才能刀刀见效、步步为营,通过持续改善的营商环境不断扩大影响力,增强招商吸引力和竞争力,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勇立潮头。
五、优化招商引资环境吸引更优更强的企业入驻
鱼逐水草而居,鸟择良木而栖。营造环境就是在为经济发展“蓄能”,优化营商环境将形成招商引资的“强磁场”。吸引好的企业、有前景的项目、高素质的人才,不能仅仅只靠政策和收入,要想发挥长期效应,那就必须对企业发展的环境、项目建设的条件、人才服务的保障进行优化。从现实情况来看,目前许多高成长性企业和项目,看中的正是当地营商环境的情况。
为此,建议政府要在重视营商环境的同时,也要下大力气招商引资,首先就是要将重点行业、关键领域的“头部企业”引进来,用头部企业的先进理念、行业影响力和引导力,逐步影响和提升、发展壮大我区行业领域内的腰部企业、尾部企业等。比如通过头部企业影响力,整合行业内的重点企业、地区资源,在我区形成企业产品购销联盟。实现采购需求信息互通,供应商资源、商品资源共享,整合供应链配套服务,一步一步壮大提升我区现有企业的影响力。与此同时,要着力“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抓创新、创品牌、拓市场”,围绕重点项目产业链的薄弱环节,定向招商、科学招商。以“三大三新”、“四新四高”和“双百双新”产业项目为重点,加大开展招商引资力度,围绕“三百二千、千企技改、东融发展、创新平台”狠抓项目建设。力争每年引进一批龙头企业、开工一批重大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