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推动北海市开放开发路径研究
2020-02-22张磊
张 磊
(广西壮族自治区宏观经济研究院 广西 南宁 530028)
北海市是我国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从1984年至今30多年里始终坚持扩大对外开放合作,北海市积极面向东盟各国及港澳台、泛珠三角、西南、中南腹地,开放合作成果斐然。尽管近年来北海市在开放合作发展方面取得了较大成绩,但与沿海开放城市和发达地区比,差距较大,北海的GDP年近几年增长在8%以上,进出口总额却没有增长,不同年份有所起伏,未能突显出沿海开放城市的优势。如何在“十四五”新期间继续推动北海开放开发,基本建成面向东盟的国际枢纽门户、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平台载体、“一带一路”有机衔接的重要节点城市,本文将从经济规模、枢纽平台、区域合作、制度环境四个方面开展路径研究。
一、北海开放开发取得的成绩
2016年-2018年,北海对外开放开发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一是北海对外贸易加快增长,进出口总额分别为205亿元、230.9亿元和320.8亿元;特别2018年北海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320.8亿元,同比增长38.9%,超额完成自治区下达北海市外贸进出口总额258.5亿元。
二是北海市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分别为388.2亿元、456.9亿元和513.3亿元,年均增长14.89%,全口径实际利用外资年均达到5.65亿美元。
三是2018年年末数据统计,北海市走出去企业共有60家,对外总投资62583.89万美元,其中:北海企业广西荣冠远洋捕捞有限公司在非洲毛里塔尼亚建设的“毛里塔尼亚远洋渔业园区项目”是广西首批通过广西自治区级境外经贸合作园区确认考核的两个项目中的一个。
四是加强与东盟国家的合作,积极推进与缅甸、越南、柬埔寨等东盟国家水产科技合作,大力推进中国-东盟现代海洋产业示范园、桂台(合浦)农渔业合作双创园等项目建设。
五是加强与港澳台等地区的合作,加快建设龙港新区、桂台产业合作北海示范区、北海-澳门葡语系国家产业园等。
六是是加强与西南、中南地区合作,发挥战略支点作用,积极利用好“飞地园区”、“飞地经济”模式,推进川港合作园、云南临海产业园北海园区、北海贵阳港、玉港园等区域合作园区建设。
七是积极推进北部湾经济区同城化纵深发展,实现北部湾经济区四市跨区域交通方式一卡通、社会保障“一卡通”以及就业信息资源共享、旅游一体化和口岸通关一体化等。
二、北海开放开发存在的问题
尽管近年来北海市在开放合作发展方面取得了较大成绩,但与沿海开放城市和发达地区比,差距较大。北海的GDP年近几年增长在8%以上,但进出口总额却没有增长,不同年份有所起伏,未能突显出沿海开放城市的优势。主要表现在:
一是外资项目规模小,近几年新批外商投资项目大多规模较小,缺乏外资上亿美元的大项目。2016-2019年9月,北海市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61家,合同外资额17.78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仅4亿美元。
二是西南大通道尚未建成,四川、贵州、重庆等内陆省市南向出海通道正在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广西和北海的发展规划未能与西南中南地区等省市战略规划、基础建设、产业协同、园区建设进行衔接。
三是部分领域对民资和外资的市场准入门槛仍然较高,需要从政策优惠向内涵与服务提升转变;与投资相关的政策体系和法规制度尚不健全,政府行政效率和服务水平有待提高,产权保护、公平公正的制度环境有待强化。
四是北海乃至广西属于后发展落后地区,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不大,缺乏高素质的管理人才、技术人才,经营人才、业务人才。
五是进出口商品运输成本持续上升,北海市外贸商品进出口已由原来的水路运输为主逐步转成以公路运输为主,大大增加了外贸企业物流成本和时间成本,使外贸企业获取订单的竞争力下降,部分加工贸易企业的集团公司将北海公司的订单转移到其他公司。
六是基础设施薄弱,特别是北海港的港口建设相对滞后,目前港口基础设施仍较薄弱,通过能力严重不足,港口规模、通过能力、现代化水平等方面与东部沿海港口、甚至邻近的钦州港和防城港相比均有较大差距。
三、实现北海市新时期开放开发目标的路径
(一)提升开放经济规模质量水平
打造开放发展的向海经济体系。一是依托铁山港临港产业园及北海电子产业园、高新技术园区等平台,着力壮大发展临港电子信息、石油化工、新材料加工的三大主导优势产业集群。二是依托海洋资源及临海优势培育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制造、现代海洋渔业、海洋生物工程、涉海高端服务业四个新兴海洋经济产业集群。三是打造区域性服务业开放合作基地,积极发展医疗康养、体育休闲、文化影视、会议会展、仓储物流等北海特色服务业,扩大对外交流合作,引进先进理念,加强专业服务,打造服务业经济品牌。四是依托国家自然资源部第四研究所的科研实力和影响,打造我国面向南海的国家级海洋科创平台,培育和发展海洋产业双创基地,发展海洋相关技术服务产业,推动海洋科研成果转化,提升海洋科研影响力。
不断提高对外贸易规模质量水平。一是把握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机遇,优化外贸发展环境,鼓励企业积极参加广交会、东盟博览会、深圳高交会、中国国际渔博会等专业性强、影响力大的展会,大力引进有规模有影响力的加工贸易型龙头企业,进一步拓展东盟、中东、南美、东欧等国际市场。二是以推进建设广西自贸区为契机,推进北海综合保税区进口商品展示销售中心、跨境电商试点、北海贵阳港、北海-湛江粤桂合作试验区等外贸平台项目建设。三是推进外贸基地建设,充分发挥北海国家级科技兴贸创新基地(电子信息)、北海国家级加工贸易产业转移重点承接地、北海海洋产业科技产业园、北海出口加工区、北海市出口养殖水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等平台机制作用。
不断提高利用外资规模与质量。一是优化引资结构,增强引资后劲,继续围绕“三大千亿元”产业规划,加强产业链配套招商引资,积极引导外资投向现代农业、高新技术、先进制造、节能环保、新能源、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二是创新引资方式,继续鼓励、引导外资通过并购、参股、股权置换等形式进行投资,鼓励现有企业增资扩股实行“零土地”引资,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对外发行股票境外上市,鼓励外商以直接投资方式受让上市公司的股权,鼓励符合条件的外商投资企业境内上市,实现利用外资方式多样化。
鼓励企业“走出去”合作共赢发展。一是结合北海传统优势,引导扶持北海具有相对优势的电子信息、乳制品加工、水产品加工等一批有实力企业“走出去”,支持北海企业充分利用越南、老挝、柬埔寨等东盟国家当地丰富的土地、劳动力资源以及良好的种植条件,“走出去”积极发展甘蔗、果蔬、花卉、农产品加工等特色农业企业,建立种植、加工销售基地。二是鼓励有条件企业“走出去”到东盟国家开展港口、交通、电力、市政、环保、通讯等基础设施项目的工程承包,与东盟国家合作开发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
(二)打造多区域开放合作枢纽平台
建设互联互通国际枢纽。一是以北海铁山港1#—4#泊位铁路专用线等项目为重点,加快完善北海港及铁山港港口及口岸基础设施,推进进港公路、港口物流园区、货运站场建设,发展“公铁海”联运,完善港口港区集疏运体系。二是加快北海福成机场改扩建工程建设,逐步开通港澳台、东南亚等地区和国家的国内、国际航线,努力提升北海市航空辐射能力。三是加快建设进港铁路和铁路专用线,建成合浦至湛江铁路,缩短通往珠三角和港澳的陆路通道,提高城际高速铁路运行速度、增加开行班次。四是完善连接北海组团和铁山港(龙潭)组团的便捷交通网,进一步提升完善县乡公路网络,完善与外省市连接的公路骨干网络,建设合浦至贵港高速公路等项目。
强化园区合作发展支撑。一是聚焦北海工业园区、北海市铁山港(临海)工业区等园区平台功能定位及重点产业方向,加快园区平台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和要素配置,提升园区平台功能水平,打造千亿级优势工业集群。二是依托北海海洋产业科技园区、自然资源部第四海洋研究所,建设北部湾海洋科技协同创新平台,增强园区平台合作创新能力。三是加快北海出口加工区B区二期项目建设,依托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大力发展保税物流和保税加工,促进综合保税区产业集聚、转型升级和多元化发展。四是加快港产城融合发展,优化园区生产、生活、生态空间,重点推进铁山港区与南珠新城和龙港新区深度融合。
创新枢纽平台合作机制。一是以广西自贸区及北海综合保税区建设为契机,推进北海市进出口商品展示销售中心、跨境电商试点工程、北海贵阳港、北海-湛江粤桂合作试验区等平台建设多措并举降低企业物流成本。二是将条件成熟的产业园区打造成为进口示范园区,为区内外企业提供进出口融资、国际国内物流、进出口通关、进口退税、保税物流等进出口环节的服务,增强北海临港产业园区承载能力和集聚效应。四是依托北海综合保税区、北海工业园等现有园区的政策优势,整合广西沿海现有开放合作平台,完善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等服务平台建设,营造便利化、国际化、法治化的营商环境,推动建立以北海为核心、面向东盟及全球的“海上丝绸之路自由贸易园”。
(三)促进多区域开放合作发展
深化与以东盟为重点的国际经贸合作。一是依托中国—东盟信息港建设,推动更多面向东盟国家的运营商呼叫中心和产业融合大数据服务基地落户北海,构建面向东盟、服务西南中南的国际通讯网络体系和信息服务枢纽。二是充分发挥北海高新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平台作用,建设北海—东盟产品展示交易中心,立足于推动中国—东盟产品双向贸易合作,支持北部湾东盟跨境电商产业园建设,打造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三是积极推动建立北部湾经济区人民币结算服务中心、大宗商品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和第三方支付平台,争取外汇资本金意愿结汇政策尽快在北海综合保税区B区试点,深化金融领域合作,支持搭建跨境支付平台,打造中国—东盟金融结算服务中心。四是加强与越南制造业企业、新加坡金融企业、马来西亚电子产业、印尼农产品加工产业等东盟国家产业合作,推动举办“中越经贸、投资与旅游论坛(北海)”,规划建设中国—越南(北海)产能合作园,推动形成更加紧密的经济合作关系,建立分工协作的产业生态关系圈。
提升与粤港澳台及海南的合作发展。一是依托独特区位优势条件,主动承接粤港澳大湾区环境友好型产业、资金、技术转移,建设电子信息产业制造基地、加工贸易产业转移基地,推动产业扩大规模、升级发展。二是与海南、广东等有关省份共同参与南海保护与开发,共建海洋经济示范区、海洋科技合作区,加强在教育、医疗、现代农业、海洋资源保护与开发领域的合作。三是推进桂台产业合作北海示范区和桂台(北海)农渔业合作双创园建设,以台湾农渔业合作系列项目为龙头,重点推动高标准规模水产养殖、现代化果蔬种植、冷链物流等方面的深化合作,推动一批台湾科技型、创新型项目入驻北海,扩大桂台经贸交流合作。四是加强与海南特区区域经济合作,加强与海口、三亚、儋州、三沙等海南主要港口城市在港航交通、海洋旅游、涉海金融、海洋信息等领域合作。
加强与西南中南地区的开放合作。一是加快北海综合保税区B区建设,争取设立北海“国检综合试验区”,提高通关效率和口岸服务质量,推进北海港口与内陆区域通关一体化,推动北海与重庆、四川、贵州、云南等省市合作建设“无水港”,构筑面向东盟成本最低、通关最便利、服务最高效的大通道。二是采用“飞地经济”、“飞地园区”模式,积极为西南中南各省开放经济发展搭建平台,促进西南中南区域开放发展,重点推动北海铁山东港产业园川港合作园区等重大项目建设,打通四川省开放发展的南向出海通道平台,为四川及西南内陆地区出海外向发展提供通道平台服务。三是加强与西南中南地区战略规划、基础建设、产业协同、园区建设,要素配置、生态环保等多领域跨省合作,促进西南中南地区省际基础建设、资源开发、产业体系和对外经贸等一体化发展。
加快推进“北钦防城”一体化。一是合力建设西南陆海新通道国际门户枢纽港。以中新互联互通南向通道建设为契机,合力加快建成“北钦防”港口、港区基础设施及国际物流集疏运体系以及“北钦防”三市主城区1小时通勤圈。二是合力打造“北钦防”协同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按照“北钦防”产业一体化发展要求,依托沿海区位交通及海湾港口、滨海旅游等资源优势,共同加快发展北钦防港现代服务业以及海洋船舶工程装备修造、海洋生物工程技术产业、海产品海生物深加工等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三是合力构建“北钦防”一体化城镇化格局,按照自治区推进“北钦防”一体化发展及“一轴七区”核心城市群格局要求,加快北海海湾新城、南珠新城、龙港新区等建设,推动三市同城化深度发展。
(四)优化开放合作发展制度环境
健全高效开放的体制机制。一是深化外经外贸及外商投资等管理体制改革,完善经济管理体制机制,逐步完善权力清单制度,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二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反垄断制度建设,健全全社会诚信体系,优化市场竞争环境,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三是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降低外资准入市场门槛。四是建立外商投资管理“一站式”服务平台,做好外商投资项目的跟踪与服务。五是建立外商投资信息报告制度和外商投资信息公示平台、外商投资纠纷投诉调解平台,完善外商投资管理服务体系。六是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推进工商登记便利化,建立“一口受理、并联审批、限时办结”机制,推进电子营业执照和企业登记全程电子化试点工作。
完善开放合作发展政策环境。一是对符合自治区及北海市相关规划的外向型重大产业项目,在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上优先安排;对投资强度大、经济社会效益好、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外向型项目优先纳入自治区及北海市统筹推进的重大项目,实行用地指标应保尽保。二是支持建立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各类投资基金,支持重大产业项目落户。三是对积极争取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开发性国家金融机构等投资有关基础设施、产业合作重大项目、重大工程给予资金支持。四是用足用好国家税收优惠政策,争取相关产业列入国家税收优惠的产业目录。五是优化外向型经济发展环境,降低企业物流成本、用电成本及包含“五险一金”在内的人工成本。
优化投资合作发展的营商环境。一是从市场准入、审批许可、发展支持、企业服务到监管执纪执法,营造更加规范公正的法治环境,建立对不同所有制企业平等对待的体制机制。二是在全区率先实现100%行政审批事项和公共服务事项“一次不用跑”、“一网通办”,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全口岸、全业务覆盖,开办企业、登记财产、办理建筑许可等审批办结时限明显低于全区平均水平。三是推行口岸收费“阳光价格”,降低和规范口岸经营服务性收费。实施优服降费行动,给予西部陆海新通道集装箱港口作业费用优惠支持。四是实行7×24小时通关,推行舱单分拨查验模式,实现货物一次报关、一次查验、一次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