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英语”语块在高校本科英语翻译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2020-02-22徐敏
徐 敏
引言
随着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化及我国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我国与国际社会在经济、文化、科技、军事等方面建立了多边发展关系,因此对复合型国际性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这对我国高校本科英语人才培养提出了新方向和新标准。为了更好地服务我国社会经济、国际贸易的发展,高校本科英语教学既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等能力,又要提高学生以英语为基础的跨文化交流和翻译能力。通过跨文化翻译,能加快跨文化之间的传播与交流。跨文化翻译是高校本科英语应用教学的重要体现。根据《大学英语教学指南》的要求,不同层次英语水准的学生,其英语翻译能力有着相应的要求(丁福聚2019)。同时,我国大学英语四、六级翻译考试题型也作了相应调整,以往的试题侧重考查学生的单句译英能力,现在的试题主要考查学生有关国家传统文化、经济、科技等体现我国特色的信息和知识的段落翻译能力。翻译题型的转变不仅反映出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变化,还直接体现出跨文化翻译的价值和意义。跨文化翻译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国际交际意识,提升其综合文化素质。但是,在高校本科英语翻译课堂上,翻译教学存在诸多问题和挑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可以尝试在高校本科英语翻译教学中引入“中国英语”语块,一方面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为中华文化的传播发展助力;另一方面保证译文的流畅性和准确性,实现原文的文化内涵及文体特征与译文的一致性。
一、“中国英语”语块和预制语块的相关概念和内涵
(一)“中国英语”语块
英语的一种地域性变体就是“中国英语”(China English)。通过“中国英语”反映中国社会特色文化,将我国文化领域的专有事物以英语的方式表达出来。“中国英语”与“中式英语”截然不同,“中式英语”违背了英语的语法规律和语言使用习惯,属于不规范的语言范畴,而“中国英语”以英语使用规范为原则,将富有中国文化色彩的词汇、语篇、文体,以音译、语义再生的方式与英语的使用习惯进行有机融合。将中国文化用英语的方式表现出来,从而加快跨文化的交流发展。“中国英语”是一种表现中国文化特点的客观事实。它既是一种文化现象,又是一种语言现象。它是通过发挥跨文化翻译的作用来达到跨文化交际传播的目的的。利用英语的音位、词汇、句式、语篇等反映我国语体特点和传统文化色彩,用“中国英语”语块的方式来表达极具中国特色的文化特点(李洪琳2017)。
(二)预制语块
预制语块(Prefabricated Chunks),亦称之为语块,其定义是指在语言实际应用中,以一种由两个或两个以上非连续或连续单词构成的具有特定话语、语法特征、词汇特色,以及具有整体性词汇语法单位的半固定或固定模式化板块结构。语块具有以下三种形式:
一是聚合词语块(Poly words),即固定词组,具有连续性的内部结构。它与单个词的功能相似,具有不可分割的结构特点,同时不具有变异性和生成性,如bread and butter。
二是非固定词组,也就是短语架构语块。其英语全称为Phrasal constraints,利用一定框架和交际语境形成。一般情况下,非固定词组在自然语言中使用的频率较高,且具有变异性和生成性,如catch a cold。
三是习俗语块(Institutionalized expressions),也就是固定句式。其包含社会套语、格言、谚语等。一般情况下,习俗语块不存在变异性和生成性,如Seeing is believing。
四是句子结构语块(Sentence builders),也就是非固定句式。句子结构语块具有非连续性的内部结构。整个句子需要语块词来作框架支撑,且具有变异性和生成性,如for one thing...for another...。
语块作为一种混合式预制语言单位,具有一定的心理现实性。它不仅包含句子生成结构,还包含非固定和固定的多词结构,将语言发展的创新性和规约性进行了有机融合。
二、高校本科英语翻译教学凸显的问题与不足
(一)从教学管理角度来看,对高校本科英语翻译教学缺乏足够的重视
由于受传统教学理念和思维的影响,对高校本科英语翻译教学的作用和意义认识不足,而更重视发展学生的听力、阅读、写作方面的能力。另外,对高校本科英语翻译教学缺乏长远的规划,特别是跨文化翻译。由于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翻译题型的调整,翻译分值的配置发生转变,英语翻译教学受到一定程度的重视。虽然部分高校对英语翻译教学有一定的要求和标准,重视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但在安排英语课程时没有预留相应的学时。同时,可利用的英语翻译教材没有被引入高校英语教学,导致学生缺乏相应的英语翻译资料,很难提高英语翻译水平。
(二)从翻译教学角度来看,部分高校教师的英语综合翻译能力和素养不符合英语翻译教学的标准和要求
我国教育部门对英语翻译能力培养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直接反映到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翻译题型调整及分值变化。高校英语教师认识到了翻译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是,由于高校英语教师对于翻译并没有进行过系统性、专业性的学习,导致自身翻译实践能力及专业技能薄弱,很难有效指导学生开展科学合理的翻译学习,特别是跨文化翻译。受种种条件的限制,教师仍采用传统的翻译方法,逐句逐段开展翻译教学,这直接影响了学生跨文化翻译的流畅性和准确性。总之,教师翻译技巧及翻译理论知识的不足直接影响了翻译教学效果。
(三)从学习效果来看,学生跨文化知识缺乏、翻译技巧及英汉语言表达能力不强
从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翻译题的得分及学生的实际翻译水平来看,部分学生在翻译过程中存在增删不合理,语言变通不灵活、表达死板、搭配失当、逻辑混乱及用词不当等问题。另外,由于学生缺乏文化背景知识及文体思维,一旦英汉语言翻译中存在“文化性表达”“文化词”现象,就会因分辨不到位、知识面狭窄、理解不精准等问题,使得译文既不能体现原文的文化精髓,又不能反映译文的文体风格。这些问题可归纳为两点,即学生的翻译技巧薄弱和语言表述能力不强。
三、高校本科英语翻译教学中“中国英语”语块的运用
根据我国学者罗选民的观点:如果能够灵活了解大量的目标语语块及源语,那么在翻译过程中就能够高效处理语言的浅层问题,从整体上对译文进行提取。如习语、固定搭配、句子结构等较为常用的搭配语块,译者可以快速地对译文进行源语语义匹配。这一技巧在翻译时特别重要,既能有效提高译文的流畅性和准确性,又能确保译文在最大程度上反映原文的文化内涵和文体特点,实现译文与原文特色的一致性。
(一)将“中国英语”语块引入高校本科英语翻译课堂
在高校本科英语翻译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将“中国英语”语块引入课堂,一方面拓展学生对“中国英语”语块的积累;另一方面促使学生高效运用和提取语块,从而提升翻译效果,实现翻译质量和产出效率质的飞跃。在高校本科英语翻译教学中,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向学生“灌输”有关中国文化的背景知识,鼓励他们了解和掌握“中国英语”语块,拓展其语言输入面,培养其良好的语块思维能力,帮助他们完成对“中国英语”语块的积累和辨识;教师还要重视学生对“中国英语”语块的记录、整理、练习,加深他们对“中国英语”语块的记忆,帮助他们内化语块知识,完善整个语块知识网的构建。
(二)指导学生根据语块特点进行有效分类和识别
教师要教导学生根据语块特点进行有效分类和识别,如对于文化类的语块,指导学生结合语块功能特点来辨识,同时合理使用“异化”和“归化”策略,灵活应用两者在语块对等转换中的技巧,从而降低翻译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偏差。例如,在教学有关中国茶文化时,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对中国茶叶的种类、茶道、茶艺等方面的知识进行教授,拓展学生对中国茶叶的认知,并掌握相关的“中国英语”语块,如a storm in a tea cup;tea serving tray;plain and thin 等。一旦学生能高效运用语块,就可以为译文的顺畅性和准确性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设置一定量的“中国英语”语块写作练习和翻译练习
在学生以文化背景知识的学习作为切入点,掌握一定量的“中国英语”语块后,教师可以根据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翻译题型的情况,设置一定量的“中国英语”语块写作练习和翻译练习,强化学生的“中国英语”语块知识,提高他们对语块的辨认能力、敏感度和输出能力,同时指导他们结合翻译的语体风格合理定位翻译语体和文体,提高译文的流畅度和准确度,从而提高高校本科英语翻译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结语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我国与国际社会的交流进一步深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谈到我国的传统文化,提出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之一,提高高校学生“中国英语”语块的综合应用能力和英语翻译能力,有利于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这也是实现文化自信、文化输出的一种方式。因此,在高校本科英语翻译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开展“中国英语”语块教学,拓展学生的文化知识,提高他们的翻译技巧、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进而提高他们的翻译能力,保证译文的流畅性和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