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时期看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特质

2020-02-22宋锦华

世纪桥 2020年5期
关键词:井冈山根据地红军

宋锦华

(江西省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江西 井冈山 343600)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我党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在这里,中国共产党从稚嫩走向成熟。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时期,毛泽东总结概括了工农武装割据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在革命陷入危机时又重新凝聚了革命力量,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前行指明了方向。在这里所体现的精神品格与意志品质是党继续前行的精神动力,是最终能取得全面胜利的精神支撑。

一、坚定理想信念、明确奋斗目标的执着精神

1927 年,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后,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面临着极大的考验。中国共产党人凭着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与矢志不渝的革命信念,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坚定革命理念点燃了井冈山的革命之火,举起了革命的大旗,以武装斗争进行反抗。同年10 月7 日,工农革命军到达宁冈茅坪,开启了创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革命历程。1928 年4 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保存下来的部队和湘南农军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带领的工农革命军宁冈会师后,工农革命军第四军正式建立。1928 年10 月,毛泽东主持召开了湘赣边界党的第二次代表大会。此次大会意义深远,通过了毛泽东起草的决议,《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作为其中重要的一部分,系统地分析了中国红色政权发生与存在的原因,初步回答了中国革命的具体道路问题,这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重要标志,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里程碑。同年12 月,彭德怀带领队伍与红四军会合,壮大并巩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在此之后,共产党人勠力同心粉碎了敌人的多次“进剿”,促使根据地不断扩大。可以说,井冈山革命根据的创立,促成了中国革命从城市到农村的伟大战略转移,从此走上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已经证明,没有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与始终不渝的革命信念,就不能开辟井冈山的革命道路,正是由于全体军民树立了坚定不移的革命理想信念,明确了为了共产主义而奋斗终生的理想目标,才能在极度不利的形势下使星星之火不断燎原,从而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终胜利。

二、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实践精神

井冈山道路的开辟,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与运用更加成熟,对中国革命规律有了更为全面深入的认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性飞跃的开端。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初期,我党就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一是从地理位置角度来说,井冈山远离中心城市与交通要道,敌人统治力量薄弱,与此同时可以利用两省敌人之间争夺地盘与保存实力之间的矛盾来巩固自身实力,地势险要,有游击战争的回旋余地。二是从群众基础角度来说,党和群众的基础条件较好,大革命时期建立的党的组织、农会、工会与农民武装以及党和革命的影响力依然存在,还有袁文才、王佐两支农民自卫军,这是在井冈山建立农村根据地的重要群众基础。三是从经济角度来说,这里的农业经济自给自足,能够为红军的初期发展提供经济层面的给养。因此,共产党人在根据实际情况多方考察之后认准了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井冈山。在这里开展游击战争可以影响湘赣两省乃至于湖北,既有利于红军的生存与发展,又对全国革命高潮向前发展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

井冈山时期,党在实践中坚持与灵活运用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原则。这个原则在毛泽东做群众工作、制定边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时有重要的体现。在当时狭小的地域里为粉碎敌人的“会剿”,党采取了“分兵以发动群众,集中以应付敌人”等战略,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科学精神的重要体现。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就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依据对中国革命的具体情况进行了深刻地分析,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革命实践相结合,使主观能动与客观现实达到了高度统一的结果。

三、具有关心依靠人民群众、甘愿牺牲的奉献精神

中国共产党人牢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使命,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过程中,形成不怕牺牲、坚持奋斗的精神特质。这种精神品质是我党的重要精神内容之一。坚持群众路线是我党一贯坚持的方针路线,越是在困难的时期我党越是关心群众、越是依靠群众。邓小平指出,“只要你关心群众,同群众打成一片,不仅不搞特殊化,而且同群众一块吃苦,任何问题都容易解决,任何困难都能够克服。” 井冈山时期,中国工农红军就是依靠人民群众,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不断发展起来。首先,关注人民生活,为群众排忧解难。红军每到一处,都积极发动群众进行农业生产,在农忙季节,组织广大官民帮助农民春耕、秋收,“红军从军官到士兵,人人参加,个个上阵,早出晚归,帮助军烈属和孤寡老人以及劳动力缺少的群众割苗”。同时,为农民修路、架桥、打井等,帮助农民解决实际困难。湘赣边界的群众纷纷配合红军或参加红军,积极参与对敌斗争。其次,为实现群众最基本的权益,在根据地开展打土豪分田地的运动。1928 年,毛泽东不止一次到永新夏幽塘边村开展调查和亲自领导分田地,并根据分田经验总结出《分田临时纲领十七条》,后来经湘赣边界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在根据地开始执行。由此,揭开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土地革命的序幕。后来又在总结分析湘赣边界土地革命的实际和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根据《中共中央通告第37 号——关于没收土地和建立苏维埃》以及中央六月来信中关于土地政策的指示精神,经过两个多月的酝酿、讨论和修改,制定出《井冈山土地法》。井冈山革命根据的土地革命,推翻了几千年来的封建土地所有制,使广大贫苦农民分得了土地、成了土地的主人,从根本上为广大农民谋利益。一些农民分得了土地,同时也有利于巩固和扩大根据地建设。再次,用铁的纪律维护群众利益。在井冈山军民共建时期,党在实践中不断提出了军队建设的原则和规定,制定出严格的军队纪律,如,“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是当时红军根本的纪律,“行动听指挥、打土豪筹款子要归公、不拿农民一个红薯”三项规定,还门板、捆铺草、说话和气、买卖公平等六项规定,红军后来又规定了战时纪律和一般纪律,保证人民的利益。无论是关注人民生活、打土豪分田地还是建立铁的纪律都是从人民的利益出发,真心真意为人民服务,甘愿为民奉献的精神,从而赢得了民心。

四、艰苦奋斗、积极乐观的革命精神

艰苦奋斗、积极乐观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形成的不畏艰险、勇于斗争并时刻保持积极乐观的精神品质。我党和红军正是靠着艰苦奋斗的精神以井冈山为革命根据地,不断发展壮大。

井冈山时期有三苦,战争苦、生活苦和伤病苦。井冈山根据地建设前期,地处边界,条件异常艰苦,加之战争状态成为日常生活的中心。据老战士回忆,当时枪支、子弹等武器装备有限,“一支枪一般只有三发子弹,五发就算是多的了”。常年的战争,导致军民不断地行军转移,生活异常艰难,粮食弹药都处于短缺的状态。为了解决吃粮食问题,1928 年红四军发起挑粮运动,全军上下无一例外,毛泽东和朱德等同志也都参加过挑粮运动。每次用扁担从山脚挑到山上,大约有30 公里的山路,战士们累得汗流浃背,有的脚磨起泡,但是仍然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当时流传着一首歌谣,“一根扁担两头弯,毛委员用它把米担,来回走了百多里,从宁冈挑上井冈山。”至今在井冈山革命老区还流传了许许多多关于广大红军官兵艰苦奋斗的故事。

井冈山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红军除了坚持艰苦奋斗的精神,还保持积极的乐观主义精神,这种乐观主义精神主要表现在对党的领导和对武装斗争两个方面。一方面,对党的领导保持乐观。1927 年11 月,毛泽东在井冈山宁冈茅坪初步建立根据地。此时,中共中央召开临时政治局扩大会议,批评湖南省委违背中央的策略和指示精神,把秋收起义变成革命军暴动的投机行为,并于1928 年派中共湘南特委解除了毛泽东湖南省委委员等职务,毛泽东被派到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师任师长。面对党中央的决定,毛泽东保持积极的乐观主义精神,带领部队继续发动群众革命。另一方面,对武装斗争充满积极乐观的态度。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初期,中央红军处境异常艰难,内有大革命和秋收起义失败的消极情绪,外有国民党对我军的“围剿”,而此时大部分领导人和士兵仍然坚持武装斗争。毛泽东根据实践经验总结出“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十六字方针,以积极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与敌人周旋。

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告诫全党“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1],并指出“艰苦奋斗是我们的政治本色”[4]。邓小平指出,“艰苦奋斗是我们的传统,艰苦朴素的教育今后要抓紧,一直要抓六十至七十年………”[5]江泽民也多次强调,“我们的党就是靠艰苦奋斗起家的,也是靠艰苦奋斗不断发展壮大起来的。”[6]胡锦涛指出,“即便是我们的经济发展了,国家富强了,人民富裕了,也仍然要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7]习近平指出,“要把艰苦奋斗精神一代一代传承下去。”正是在井冈山时期形成的这种精神品质,成为中国共产党人最重要的精神特质之一,贯穿于我党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的全过程。

总之,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工农红军所表现出的执着、革命、实践和奉献的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的重要体现。中国共产党正是靠着这种精神特质,在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克服各种艰难险阻,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最终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猜你喜欢

井冈山根据地红军
闽北革命根据地从这里走来
星火燎原的井冈山记忆
少寨红军桥
十送红军
再唱十送红军
井冈山抒怀
倔强的小红军
中共根据地反缠足依据的演变(1928—1949)
徐向前重视川陕根据地有线电通信建设的回顾与思考
七绝 井冈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