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延安时期我党加强年轻干部教育工作经验探析

2020-02-22

世纪桥 2020年5期
关键词:在职干部马列主义年轻干部

沈 楠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 党建教研部,北京 100091]

重视年轻干部的教育工作是党的政治优势和党的干部队伍建设的基本经验。延安时期,我党深刻地认识到加强年轻干部教育工作是一项事关民族生死存亡的重大战略任务,因而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地开展年轻干部教育工作,积累了一系列成功经验。

一、延安时期年轻干部教育工作的时代背景

“在政治方针决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一切的因素”[1](P.162)。延安时期,我党推进年轻干部教育工作的时代背景主要有三方面:

(一)年轻干部文化理论素养普遍较低

年轻干部理论水平和政治素质的高低,决定了中国革命运动进程。延安时期,在陕甘宁边区革命根据地我党领导的各级组织和军队中,存在着年轻干部文化理论素养普遍较低的问题。据统计,延安94 名县区级干部中,识字500 以内有39 名干部,识字1 000 以内有36 名干部,识字1 500 以内有13 名干部,识字2 000 以内6 名干部;边区的安塞县各区负责人多是文盲,如妇联会主任文盲比例为100%,自卫军营长文盲比例为85.71%,工会主任和区长文盲比例均为57.14%。这些干部在实际工作中主要依据实践经验办事,他们虽然有十分高涨的革命积极性,但是严重缺乏对党和政府方针政策的深入理解和把握。分析这种状况出现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参加革命事业者大多是贫民、农民与工人等劳动人民,他们出身贫穷,家世低微,根本没有条件读书;二是旧中国教育事业极其落后,国民严重缺乏包括国文、算术、史地、自然科学常识和社会政治常识等内容的文化教育;三是抗战后汇集到边区的新革命知识分子虽然饱含爱国热忱,但是多系小资产阶级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四是红军长期在农村斗争,相比中心城市和大城市环境,农村的知识水平远落后于政治觉悟。

(二)年轻干部参加集中轮训条件不足

组建大批干部学校,按期抽调年轻干部轮流进入学校集中进行系统教育,是提高年轻干部文化理论水平的重要培训方式。但在延安年轻干部教育工作中,存在着年轻干部参加集中轮训条件不足的问题,其表现如下:

1.缺乏时间。1942 年2 月28 日,中央下发《关于在职干部教育的决定》指出,党内90%以上的干部为在职干部,他们担负着工作和生产两方面任务,经常由于日常工作和生产活动的不确定性长期停止学习。如一些机关和干部学校,有时因工作繁杂停课,有时因播种任务和除草任务繁重停止教学;如在抗日战争时期,我党政治工作人员和指战员经常衣不解带、夜不能寐,时刻提防敌人的偷袭和突击,经常处于不断战斗、不断转移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开展集中轮训的条件是不具备的。

2.缺乏教员和指导员。当时我党我军中现有教员及指导员不但数量稀少,而且质量不高。如文化教员多系小学生和少数中学生,他们既缺乏教书经验和革命常识,文化理论水平又不高,有时解错字意、举例不当、发音不准。因此开展大规模集中轮训的师资条件是不具备的。

3.缺乏教材。足够的教材是开展大规模集中轮训的物质基础,而教材在当时是比较缺乏的,特别在战时部队中,教材缺乏问题更为突出。如1940 年7 月1 日朱德在延安在职干部学习周年总结大会上提到,“最近延安给山东送去一、二百本《联共历史》,但是他们只收到了七本,为什么呢,半途上你一本我一本地被抢光了。”[1](P.44)还有党史翻印了三次仍供不应求,《新华日报》华北版每日印刷25 000 份仍不能满足需要。

(三)革命迫切需要大批理论功底深厚的年轻干部

延安时期,革命迫切需要大批真正了解中国实情和掌握中国共产党政策策略的年轻干部,迫切需要大批熟知和精通现代战争理论和战略战术的年轻干部,迫切需要有医务、教育、经济与文艺等方面专业特长的年轻干部。究其原因:首先,当时的形势,干部理论素养所系已非一地之得失或一事之成败,而是整个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其次,由于革命战争时期我党红军老干部和白区老干部的大量牺牲导致年轻干部的需求量不断增加;最后,由于陕甘宁边区革命根据地的日益发展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不断开拓,使年轻干部的需求量进一步激增。因此,延安时期我党必须培植大批理论功底深厚,并能将其学识和经验广泛应用于革命具体环境的年轻干部,尤其应先培植已在各类不同战斗岗位上工作的年轻干部,使我党我军各部门各单位的实际工作能够与革命战争的顺利推进相适应。

二、延安时期年轻干部教育工作的主要内容

延安时期我党年轻干部教育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理论教育、政治教育、党性教育和历史教育四方面。

(一)理论教育

延安时期,加强党对年轻干部的马列主义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教育,既有利于提升年轻干部对小资产阶级思想与无产阶级思想的甄别水平,促使其形成和锤炼无产阶级思想意识,进而彻底克服教条主义与经验主义错误思想,又有利于提升年轻干部对马列主义理论和方法的正确运用能力,从而使其能够具体灵活地把马列主义理论和国际斗争经验应用到中国实际,进而促进共产党人在革命大业中发挥积极作用。

加强马列主义理论的学习。1939 年,刘少奇指出,学习马列主义理论必须“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创始人一生的言行、事业和品质,作为我们锻炼和修养的模范”[2](P.10)。如,将马克思对革命的高瞻远瞩、对斗争的执着与顽强、对理论的渊博与高深,列宁对战斗的无所畏惧、对危险的镇定自若、对敌人的毫不留情、对复杂问题的从容与英明等优良革命品质,作为年轻干部加强马列主义理论锻炼的模范,使年轻干部掌握马列主义的理论和方法,逐步提升自己的革命品质与革命能力,最终成为马克思列宁式的无产阶级革命者。1940 年,中央下发文件规定,马列主义理论教育课程分为两个等级:高级教育课程以政治经济学、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为内容;中级教育课程以马列主义为内容。

加强马列主义中国化理论即毛泽东思想的学习。延安时期,为了正确解决中国革命斗争中的各种实际问题,毛泽东、朱德、林伯渠和任弼时等我党高级干部纷纷深入陕甘宁边区革命根据地,对经济、政治、文化和军事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开展周密系统的调研工作,由此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首次飞跃,形成毛泽东思想。在理论学习中强调要坚持马列主义的学习态度。这种态度是有的放矢、实事求是、历史联系现实的态度。对此,刘少奇指出,胡诌马列主义术语不懂马列主义本质的教条主义式的投机分子是“共产主义运动中的蟊贼”[3](P.109),他们的活动方法是与马列主义背道而驰的;只有懂得将马列主义的结论与原理应用到活生生的具体现实上,才是学习理论的正确态度。学习理论的正确方法应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对此,刘少奇指出,一要学习马列主义创始人的优良品质,二要在革命实践即人民群众革命斗争中加强理论修养,使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这就为推进延安年轻干部理论教育工作提供了重要导向和基本遵循。

(二)政治教育

政治问题是延安年轻干部必须经常调研的科目,政治教育是延安年轻干部教育的重点内容。延安时期,既存在着年轻干部不够精通政策、眼界不够开阔等问题,又存在着政治教育与实际工作相脱离、与年轻干部政治素质和理论水平不相称的错误倾向。对此,中央下发一系列文件指出:

1.年轻干部政治教育应进行时事教育。时事教育的教材应以党报和中央各部委出版的材料书为政治教材;时事教育的教员应聘请中央委员、各机关负责人和各校专任教员讲解时事问题;时事教育的教学方法应在各地区和各部门内召集年轻干部讨论政治问题或作时事报告。

2.年轻干部政治教育应进行一般政策教育。首先,关于一般政策教育内容,应学习中央发表的对时局的宣言和一切决定。学习西北局和边区政府发表的一切法令、政策、纲领和决定,各厅、处、院发表的一切指令和指示信。学习国民政府发表的关于全国性质的法令和宣言;其次,关于一般政策教育方法,应以督促年轻干部阅读、研究、讨论和解释与在职年轻干部工作有关的政策策略为一般政策教育法;最后,关于一般政策学习量,应依据在职年轻干部工作性质决定其进行一般政策学习的比例,如从事政治工作、宣传工作、党务工作方面的年轻干部应增加政策学习量。

(三)党性教育

党性坚强是共产党人能够担负革命伟业、取得革命胜利的根本所在。只有加强干部党性教育,才能使广大党员干部在统一的纪律、意志和行动下团结成为有组织的整体,从而使我党成为彻底巩固、坚强统一和完全集中的布尔什维克化的党。真正的党性,是对无产阶级立场的坚定、对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理想与道德的坚定、对党对人民对革命忠诚的坚定,对马列主义理论的坚持、对党的利益至上的坚持、对理论联系实际的坚持、对密切联系群众的坚持。只有具备真正的党性,才能使党员干部在党的利益与个人利益相冲突时完全无条件地服从党的利益,即做到危急关头不改初衷、繁华场所不迷酒色、任何环境不违道德。

延安时期,针对党内存在着违反党性的倾向,制定了相关的解决方案:一是应在党内强调相信和服从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极端重要性;二是应严格督查党中央一切决定的执行情况,严格肃清党内两面态度的现象;三是应提倡有问题即时发现和即时纠正,反对当面客气和背后打击;四是应加强纪律教育,对屡教不改者加以纪律制裁;五是应加强干部学习和干部自我批评,把干部改造为能够满足革命事业需要的优秀人才;六是应要求中央委员和各党部领导人参加党的组织生活,听取干部与群众对自己的意见和批评。这些规定为延安年轻干部党性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重要依据。

(四)历史教育

延安时期,毛泽东和刘少奇始终特别强调我党干部学习历史的重要性。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指出,马列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统一的科学态度即与历史不割裂的态度,缺少这种态度“就叫做没有党性,或叫做党性不完全”[4](P.800)。因此,我党干部既要学懂外国革命史,又学懂中国革命史,尤其学懂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鸦片战争以来中国近百年的政治史、经济史、军事史和文化史,才能打倒教条主义与经验主义,才能巩固其党性。刘少奇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指出,共产党员要想提升革命修养的第一步就是学习前人的革命实践,即学习历史上共产党人由革命实践总结出的革命经验。对此,中央下发文件指出,第一,应在延安年轻干部教育内容中添加国史教育和党史教育;第二,应依据由浅入深和由国内到国外的准则设置历史课程,即初、中、高三级课程依次设置为中国近代革命史、联共党史、近代世界革命史;第三,应把联共党史作为军队团级以上和党的地委以上干部学习历史的基本教材。

但是实际上,在党内年轻干部历史学习中,存在着学习态度缺乏分析的问题。如一些年轻干部对于历史复杂问题,经常作出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简易化结论,而不做深入与反复的分析与研究。对此,毛泽东在《学习和时局》中指出,一是必须使年轻干部在思想方面彻底弄清党内历史问题,即完全弄清党内“左”、右倾错误路线产生的环境、条件、表现、危害、原因与纠正办法,以便避免再犯错误。二是必须对党内历史问题采取分析态度,反对否定一切。如,针对党史上的军事策略、政治策略与干部策略等方面的具体问题,必须坚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历史学习态度。这种态度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精华与活的灵魂。

三、延安时期年轻干部教育工作的主要经验

“有计划地培养大批新干部,就是我们的战斗任务”[5](P.526)。延安时期,我党培育新干部的主要经验体现在教育方式、教育原则、教育管理、教育方法和教育主体五个方面。

(一)教育方式:学校教育与在职教育相结合

1.学校教育是我党加强年轻干部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首先,1940 年6 月25 日,罗迈在《战时干部学校教育》中总结出一系列经验,为推进延安年轻干部学校教育工作提供了重要指导。如,关于学校教育方针,他指出,教育的根本方针是时代的产物,战时教育应首先服务于战时需要,因此,必须确立干部学校教育应为长期抗日战争服务的根本方针。对此,党中央创办了以战时干部训练班为性质的陕北公学,以抗日战争中的先进青年为教育对象,以抗日理论与实际为教育内容,以培养忠于抗日救国的革命战士与抗日人才为教育目的。其次,1941 年12 月17 日,中央政治局颁布《关于延安干部学校的决定》,在学校教育问题、目的、原则、课程、教员、教材、设备、组织、领导等方面作出一系列规定,为推进延安年轻干部学校教育工作提供了现实指导。该文件规定,党的高级研究机关——中央研究院(原马列研究院),主要培养党的理论干部。党的中高级学校主要有三类:中共中央直属高级党校,即现在中央党校前身,主要培养我党团级和地委以上干部;军事学院,主要培养我军团级以上干部;延安自然科学院、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和延安大学,主要培养文化、政治、技术和科学方面的党内外专业人才。为了使延安干部学校教育收到最佳成效,文件规定“各校对招收学生应采取少而精的原则”[6](P.762),凡与学校教育目的不符的学生,应采取转学与分配工作的原则处理。

2.在职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延安时期在职干部占全部干部数量的90%以上。为加强在职干部教育,党中央印发了一系列文件,为延安在职年轻干部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重要依据。主要文件有:

其一,《关于延安在职干部学习的决定》。关于在职干部学习的管理部门,规定“总政宣传部、西北局宣传部及中央直属党委宣传科”[6](P.719)负责直接督促、检查、组织与领导延安在职年轻干部的学习;关于工作以外的学习规定,在职干部应学习带有补充性质的知识,即关于马列主义理论、军事学、时事策略、文化理论在内的知识;关于工作以内的学习规定,与本部门工作相联系的调研工作,即对中央一切文件与相关材料的研究、对与本部门工作直接相关的理论的研究,是本身职务以内应有学习的基本内容。

其二,《关于在职干部教育的决定》。关于在职干部教育内容规定,应把“业务教育、政治教育、文化教育、理论教育”[7](P.147)作为在职干部教育的基本内容;关于在职干部教育原则规定,应以发展在职干部业务而不妨碍其业务、健康与战争为原则。

其三,《关于在职干部教育的指示》。关于在职干部教育方式规定,应“依类编成学习小组”[8](P.223),并以同志的、友谊的讨论态度而不是“戴大帽子”与“斗争”的方式开讨论会,每月两次;关于设立学习节规定,学习节即马克思生日5 月5 日这一天,1940 年是第一届学习节。学习节当天我党要对每年的教育经验进行总结,并给予奖励。

由此可见,正是这种学校教育与在职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方式,使全党年轻干部教育工作不断深入推进,为广大延安年轻干部深入了解世情、国情、党情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二)教育原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即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这一原则是解决中国革命策略问题与理论问题的根本途径。但实际上,在延安年轻干部教育中存在着主观主义学风。其表现为:只凭主观热情而不是客观实际开展工作;无目的地而不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去学习理论;割断中国历史而不是将历史与现实相联系研究理论。其结果,既不利于年轻干部的理论修养,又不利于共产党人的革命斗争。对此,1941 年6月19 日,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针对改造主观主义学习方法和态度提出具体要求:

1.应对周围环境开展周密系统的调研工作。即以马列主义原理和方法为依据,以敌友我三方的政治、文化、党务、财政、军事、经济等方面的现状为调研内容,并作出必要结论。为此,1941 年8 月党中央印发《关于实施调查研究的决定》,指导国内外、党内外的调研工作。这一文件针对调研工作的组织架构提出:中央设立调研局,内设调查局、政治研究室和党务研究室。另外,中央组织了若干干部调查团展开调查研究。如延安农村调查团、八路军政治部战地调查团和妇女生活调查团等。以周恩来、刘少奇、张闻天、陈云等高级领导干部为首的各类干部调查团,纷纷深入陕甘宁边区革命根据地展开调查研究、编写调查报告,并将这些调研成果用于年轻干部教育工作,使马列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教育原则深入贯彻在延安年轻干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中。

2.强调学习马列主义理论的重要性。毛泽东指出应以马列主义原理为指导,以研究中国革命实际问题为中心,作为延安年轻干部在职教育与学校教育基本方针;以《苏联共产党(布)历史简要读本》作为研究马列主义的核心材料,因为这一材料是“一百年来全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最高的综合和总结,是理论和实际结合的典型。”[4](P.803)通过学习读本知晓如何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苏联革命相结合并进一步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具体做法,并用于中国革命实践,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的问题。为进一步克服假马克思主义即主观主义不正之风,1941 年9 月10 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指出,延安学校中主观主义学风根源于中国“左”的传统、过去共产国际如季诺维也夫等人的影响、中国科学的不发达与广大小资产阶级的存在,而克服主观主义学风的方法在于:深刻认识延安主观主义危害的严重性;彻底分清教条式的与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并宣传后者;将中国革命实际马克思主义化。为此,毛泽东强调要撤销不依据马克思主义立场、方法、观点来研究、解决中国革命中各种实际问题的所谓“理论家”的资格,要多给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教员津贴,要多给研究实际的文章稿费,要多在报纸上刊登奖励辩证唯物论、反对主观主义教条主义的文章,要改革学制以研究马克思主义思想,要以分析综合法来解决问题,并在延安召开反对主观主义的动员大会。

经过一系列规范和引导,延安干部学校中的教员,均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并贯彻于年轻干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中。正是这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育原则,有力促进了广大年轻干部正确应用马列主义基本原理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实践中各类问题的能力。

(三)教育管理:组织机构与工作分工合理设置

建立健全延安年轻干部学习指导机关,明确工作分工、定期制定学习计划、确定教员教材、督促检查考核,是加强对我党年轻干部教育工作领导的根本保证。

1.设置专项组织机构。1939 年至1940 年,中央设立中央干部教育部和中央干部教育委员会,中央干部教育部下设干部教育科,并在各系统和各级机关设立相应组织;后中央干部教育部与中央宣传部合并,改称中宣部,直接领导延安干部教育工作;各级党委与政治部宣传部设有干部教育科,专管干部教育;各基层支部负责各单位的组织学习,并设立学习干事。这样就形成了由中宣部,各级党委与政治部宣传部、干部教育科和基层支部构成的多级教育组织系统,使各级年轻干部的教育工作有专门机构与专职人员组织管理,为我党推进延安年轻干部教育工作提供了切实的组织保障。在这一组织系统领导下,延安年轻干部教育工作逐步转化为一项有指导、有计划、兼具经常性和组织性的日常工作。

2.合理安排工作分工。为了进一步增强延安年轻干部教育的针对性,1941 年12 月,党中央在《关于延安干部学校的决定》中对学校干部教育的对口管理进行了科学分工。其规定如下:中央党校由中央党校管理委员会主管;中央研究院由中宣部主管;自然科学院、鲁迅艺术文学院和延安大学由中央文委主管;军事学院由军委参谋部主管。且各校主管机关均须视自己直属学校工作为本单位业务的关键构成;中宣部对各校编制、教员、课程、教材、经费及奖惩,均须协同各校主管机关进行统一的规划、督促和检查。

3.成立中央总学习委员会。1942 年,为了加强对延安年轻干部整风学习的组织领导,中央成立总学习委员会。直接领导中央党校学委会和军委直属系统、陕甘边系统、文委系统与中央直属机关的分区学委会。各分区学委会下设中心学习组或学习分会。这就形成了由中央总学委会、分区学委会与学习分会构成的三级组织系统,在我党开创了针对年轻干部专项学习教育建立临时性组织领导机构的先例。

(四)教育方法:全面覆盖与精准分类相结合

1.全面覆盖。为了保障延安年轻干部教育工作大范围全力开展,保证延安年轻干部教育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中央颁发一系列制度性规定。具体有:第一,在职年轻干部学习时间必须为平均每日2 小时;夜校、实习班、半日学校一周至少应上3 次课,每次2 小时;训练班上课时数一周至少应为24 小时。第二,在职年轻干部教育应以集中上课为根本形式。应以个人阅读与自我研究为主要方法,以集体阅读与设立专任教员和分派学习顾问为重要辅助。第三,在职年轻干部教育应坚持大课和小组相结合,采用顾问团制和巡回教育制,设立支部学习干事和学习指导员,推进策略教育和举行一般大演讲,推行各类研究会和研究组。

2.精准分类。第一,根据文化水平分类。有相当文化水平的年轻干部必须先学中国问题、中国革命和党的建设,再学联共历史、马列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工农出身的年轻干部必须先学文化课和党建,再学中国问题。对于初小程度无法看报的在职年轻干部,应以工作部门为单位组成读报组,学习时事报告。对于高小程度的在职年轻干部,应以全延安为单位组织关于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的大课。第二,依据年轻干部的工作分工分类。从事政治工作的年轻干部以学习政治为主,从事军事工作的年轻干部以学习军事为主,技术专家以精研其专业为主。同时不放弃以一定时间学习其他知识。第三,对于缺乏实际工作经验与政治斗争经验的年轻干部,应在军事政治教育中先对其进行关于国史、过去斗争经验、当前实际知识、与本职工作相关情况、掌握与运用党的政策的教育。

(五)教育主体:老工农干部与新知识分子干部相结合

这一时期,由于中国革命对优秀年轻干部的迫切需要,我党我军大量吸收、切实培养和适时提拔了大批能做能为、有胆有识的年轻革命知识分子干部。这些新知识分子干部和工农干部相扶相携、砥砺前行,已成为党的干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使新老干部相处融洽、优势互补,我党对各单位、各部队的新老干部不断进行调剂,要求新老干部相互掺杂,促进延安新老干部携手并进开展教育工作。具体规定:

1.对老工农干部的要求。一是要求肃清老工农干部对待新知识分子的恐惧、忌惮、漠视、轻视等态度,要求禁止老工农干部夸大新知识分子弱点或动辄给其冠以小资产阶级意识头衔的言行;二是要求老工农干部严格执行我党对待新知识分子的政策,要耐心和蔼地对新知识分子进行说服教育;三是要求在老工农干部与新知识分子干部的关系中,必须更严格更多地要求老工农干部负责,如遇纠纷,必须更多地要求和责备老工农干部。

2.对新知识分子干部教育要求。一是教育新知识分子重视工农劳动大众,为其服务,与其打成一片。二是教育新知识分子重视组织、重视培养集体生活习惯,摒弃无政府、无组织和自由主义的小资产阶级思想,确立无产阶级的革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三是教育新知识分子重视和深入实际工作与实际经验,摒弃满足于书本生活和轻视实际的毛病。

猜你喜欢

在职干部马列主义年轻干部
军队院校在职干部培训体制机制问题及对策研究
年轻干部面对“三重门”
年轻干部要过“一道坎”
延安时期在职干部教育:制度·特征·意义
年轻干部要做到“五个过硬”
参加座谈会的新任职年轻干部
马列主义视野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性探讨
共产党指导思想的来龙去脉
抗战时期中共在职干部教育的历程、经验及启示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