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南省就业人口与产业的空间分布关系及演化规律

2020-02-22

统计理论与实践 2020年5期
关键词:就业人口就业结构第二产业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统计与大数据学院,河南 郑州450016)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人口和产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两大基本要素,其中就业人口与产业布局之间的空间分布关系是区域可持续、协调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受资源禀赋和历史地理条件的影响,区域间人口分布和产业布局存在一定程度的不一致性。若这种不一致性超过一定的界限,将会带来区域人口压力过大、劳动力不足、地区发展差距过大以及“城市病”等一系列问题。

据统计,河南省就业人口从2005年的5662万人增至2018年的6692万人,13年间增长了1000多万人。河南省GDP从2000年的5052.99亿元增至2018年的48055.86亿元,18年间GDP翻了近十倍。2018年河南省GDP较上年增长7.6%,其中第一产业增长3.3%,第二产业增长7.2%,第三产业增长9.2%。

随着就业人口快速增长和产业经济迅速发展,加之受到中西部协调发展等国家战略影响,以及中原城市群、郑州-洛阳都市圈等区域发展战略的多重作用,河南省的就业人口分布与产业布局正在经历剧烈变迁,这可能会导致地区间就业人口分布与产业经济布局不一致、就业人口集聚速度和产业集聚速度不一致、人口素质和产业发展定位不匹配、人口服务的需求和社会公共资源的供给不匹配等问题出现。因此,本文深入分析河南省就业人口现状和产业发展现状,研究其在不同阶段的协调和偏离程度特征,以及二者之间空间不一致性关系,进而提出合理的区域人口经济协调发展建议,为解决河南省人口产业发展问题提供帮助的同时也为其他地区提供参考意见。

二、河南省就业人口与产业的空间格局及演变

(一)产业结构变化趋势

就业与产业结构数据均来自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和《河南统计年鉴》。从图1可见,河南省2005—2018年的产业结构呈现出波动性变化特征。其中,第一、二产业产值所占比重总体呈稳步下降趋势。第一产业从17.36%下降至8.93%,第二产业从2005年的51.88%减少到2018年的45.85%,但中间有增减波动,比重在2005—2011年呈持续小幅增长状态,由2005年的49.1%增长到2018年的54.7%,增长了5.6个百分点;2012—2018年,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呈平缓下滑趋势。河南省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变化趋势与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变化趋势基本对称。2005—2011年,河南省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基本不变,2011年后所占比例持续增长。

图1 产业结构变化趋势

(二)就业结构变化趋势

2005—2018年河南省第一产业就业人口数整体呈较快下降趋势,其中,在2005—2013年间呈快速下降趋势,经过2013—2014年的小幅回升后,在2014—2018年继续呈下降态势;2005—2018年河南省第二产业就业人口数呈现先增长后稳定的态势,在2013年出现极值后有小幅回落,并稳定在2000万左右;2005—2018年河南省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持续呈上升趋势,从1272万人上升至2278万人,整体走势与第二产业基本一致。三次产业的就业人口逐渐趋于平均分配(见图2)。

图2 就业结构变化趋势

(三)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偏离度

结构偏离度主要用于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偏离度的分析。结构偏离度越接近零,越能表明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趋于合理。

本文在计算结构偏离度时采用以下计算公式:

式中,Ei为结构偏离度系数,Xi为第i产业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Yi为第i产业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比重,GDPi为第i产业产值,GDP为总产值,EPOPi为第i产业就业人数,EPOP为总就业人数。

从表1可见,河南省第一产业结构偏离度的均值为-0.7170,各年份的偏离度值基本稳定在均值附近,总体来看第一产业的结构偏离度较稳定,标准差较小,为0.0175。第二产业的结构性偏离度呈下降趋势,从2005年的1.3479一直下降到2018年的0.4985;标准差在三次产业中最大,为0.2822,也证明了第二产业结构偏离度呈现较快的下降态势,说明河南省的产业与就业结构越来越匹配,但仍然存在产业结构的比重高于就业结构比重的问题,对劳动力有一定的需求。第三产业的结构性偏离度均值为0.2849,且在2005年之后出现小幅下降(见图3),标准差不大,说明整体结构稳定,且协调性较好。三次产业结构偏离度系数的对比,说明近年来河南省的产业结构调整较有成效。

图3 2005—2018年河南省三次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偏离度趋势图

利用河南省18个省辖市(示范区)的就业人口与产业经济数据计算结构偏离度。由表2可见,2018年郑州、开封、安阳、新乡、商丘等地的第二产业结构偏离度小于0.5,说明这几个城市的产业结构偏离度较低,第二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较为合理。鹤壁、平顶山、漯河、三门峡等地的第二产业结构偏离度较高,说明这些城市产业结构的比重高于就业结构的比重,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匹配度较差。郑州、三门峡、漯河、洛阳的第三产业结构偏离度较低,第三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较为合理。鹤壁的第三产业结构偏离度为负值,说明该市的就业结构比重高于产业结构,但其结果较小且接近于0,说明鹤壁的第三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较为合理。

表2 2018年河南省第二、三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偏离度

(四)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度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系数指标可从整体上测度两大结构间的相似程度。协调系数越接近1,越能表明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度高、发展均衡。计算公式为:

式中,Hxy为协调性系数,通常 0<Hxy<1。

相比结构偏离度,协调系数更能体现出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间的相似程度。从图4可见,2005—2018年协调系数整体呈平稳增长的趋势。2005—2006年间,协调系数为0.7,说明当时河南省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协调度相对较低;2006—2013年间,协调系数持续增长,在2013年达到极大值后有所回落后,并又在2018年缓慢增长至0.8664。2005年国务院发布并实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紧接着2006年河南省发布了《关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实施意见》,全面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并出台促就业等一系列相关政策。随着这些政策的实施与推进,并结合结构偏离度和协调系数,体现出河南省该阶段的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已初见成效。

图4 2005—2018年河南省三次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系数趋势图

三、河南省就业与产业空间匹配性

(一)就业与产业空间不匹配指数构建

1.地理集中度。在探究河南省就业与产业匹配性问题时,首先需要探究省内各地区就业与产业的空间集聚特征变化趋势,引用地理集中度来表示,包含就业人口地理集中度和经济地理集中度。该指数越高表明该地区的产业就业人数或生产总值在空间上的集聚能力越强。计算公式为:

式中,Ri和Ji分别表示i地区的就业地理集中度和经济地理集中度指数,EPOPi、GDPi和Ti分别表示i地区的年末就业人口、年末生产总值和土地面积。

2.不一致指数。为综合分析河南省产业就业与经济发展的空间匹配程度,引用了不一致指数。就业与产业发展不一致指数是用某地区人口地理集中度指数与经济地理集中度指数相比得出。计算公式为:

该指数以1为区分点,当SMI>1时,表示产业的就业人口集聚程度超过了经济的集聚程度;当SMI<1时,表示产业的经济集聚程度超过就业人口集聚程度;当SMI=1时,表示产业的就业人口集聚程度与经济集聚程度趋于一致,两者达到良好的空间匹配度。

(二)区域就业与产业的空间集聚演变

1.产业就业人口地理集中度分析。用河南省18个省辖市(示范区)的第二、三产业就业人口地理集中度指数数据,得到表3和表4。

表3 2005—2018年河南省18个省辖市(示范区)第二产业就业人口地理集中度

从表3可知,河南省第二产业就业人口集聚程度整体在不断增强,且市域单元之间就业人口集聚程度差异性有所扩大。

从就业人口地理集中度数值看,郑州、焦作、许昌、漯河、濮阳和济源的地理集中度比较高,可以划分为第二产业就业集聚一级区;开封、洛阳、平顶山、安阳、鹤壁、新乡的第二产业就业人口地理集中度四年间都处于1附近,接近均值,集中度处于中等水平,可以划分为第二产业就业集聚二级区;三门峡、南阳、商丘、信阳、周口和驻马店的第二产业就业人口地理集中度值低于平均值较多,可以划分为第二产业就业集聚三级区。

表4 2005—2018年河南省18个省辖市(示范区)第三产业就业人口地理集中度

由表4可见,四年间河南省第三产业的就业人口地理集中度平均值、标准差有所增加,说明第三产业就业人口集聚程度在不断增强,且市域单元之间就业人口集聚程度差异性有所扩大。

从就业人口地理集中度值看,郑州第三产业的就业人口地理集中度最高,且远高于其他省辖市,可单独划分为第三产业就业人口集聚一级区;焦作的地理集中度排名第二,位于1.7左右,可划分为第三产业就业人口集聚二级区;开封、洛阳、平顶山、安阳、漯河、鹤壁、新乡、濮阳、济源的地理集中度处于0.8—1.3之间,接近均值,可划分为第三产业就业人口集聚三级区。值得注意的是,许昌第三产业就业地理集聚度变化幅度较大,从2005—2010年的1.2附近提升到了2015—2018年的1.6附近,从三级区进入了二级区。三门峡、信阳、南阳和驻马店的地理集中度一直低于0.7,集中度较低,可划分为第三产业就业人口集聚四级区。

综合分析四年间第二、三产业的就业人口地理集聚度可知,2005年以来河南省各市域第二、三产业的就业人口分布格局没有发生较大的变化,全省以郑州为中心,集聚能力呈放射状向周围扩展,且各产业的就业集聚程度呈现东北区域高、西南区域低的态势。郑州、焦作、许昌、开封、洛阳、平顶山、安阳、鹤壁、新乡、濮阳成为第二、三产业就业人口集中分布的核心城市。

2.产业经济地理集中度分析。由公式3计算得出河南省18个省辖市(示范区)的第二、三产业经济地理集中度指数,得到表5和表6。

表5 2005—2018年河南省18个省辖市(示范区)第二产业经济地理集中度

从表5可见,河南省四年间第二产业的经济地理集中度平均值、标准差虽有起伏,但变化不大。说明各市域第二产业经济集聚程度基本稳定,且市域单元之间产业的经济集聚程度差异不大。

从第二产业的经济地理集中度值看,郑州、安阳、焦作、濮阳、漯河和周口的经济地理集中度显著高于均值,说明这几个城市的第二产业经济集聚程度比较高,可划分为第二产业经济地理集聚一级区;开封、洛阳、平顶山、鹤壁、新乡、商丘、周口和济源的经济地理集中度介于均值附近,可划分为第二产业经济地理集聚二级区;三门峡、南阳、信阳、驻马店的经济地理集中度显著低于均值,可划分为第二产业经济地理集聚三级区。

由表6可得,河南省四年间第三产业的经济地理集中度平均值处于1.15左右,标准差有递增趋势,说明各市域单元之间第三产业的经济集聚程度差异性有所扩大。

第三产业经济地理集中度标准差在0.5附近,以平均值1.15±0.5,将第三产业经济地理集聚程度划分为四个区。四年间大多数省辖市(示范区)的第三产业经济集聚程度都发生了显著变化。郑州一直处于经济集聚一级区,开封、漯河始终处于经济集聚二级区,洛阳、平顶山、新乡、驻马店则始终处于经济集聚三级区。

表6 2005—2018年河南省18个省辖市(示范区)第三产业经济地理集中度

综合分析可知,2005年以来河南省各市域第二产业的经济分布格局没有发生较大变化,而第三产业的经济集聚分布格局在不断波动。全省市域间的经济集聚程度分布规律与就业类似,以郑州为中心,集聚能力呈放射状向周围扩展,且产业的就业集聚程度呈现东北区域高、西南区域低的态势。

(三)产业就业人口与经济空间不匹配的区域分析

1.第二产业就业人口与经济空间不一致性分析。根据公式4可计算出2005年、2010年、2015年和2018年河南省18个省辖市(示范区)第二产业就业人口与经济空间不一致指数(SMI)。

从表7可见,2005年以来,第二产业就业人数与经济空间不一致指数的均值在逐渐下降,由1.45降到1.02,接近于1,标准差由0.69降到0.50,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河南省第二产业就业人口与经济空间的不一致程度有所降低。

表7 2005—2018年河南省18个省辖市(示范区)第二产业就业人口与经济空间不一致指数

(续表)

为直观地反映河南省18个省辖市(示范区)产业的就业人口与经济的空间变化特征,利用Arcgis10.7中的自然间断点分级功能将18个省辖市(示范区)划分为5个层级。由数据可知,河南省大多数市域在多个年份的SMI值是大于1的,因此在划分层级时,也偏向于对经济滞后区的细致划分。设定SMI<0.8的区域为经济集聚超前于人口集聚的区域,即一级区;0.8<SMI<1.2的区域为经济集聚与人口集聚大体相当的区域,即二级区;1.2<SMI<1.6的区域为经济集聚比较滞后于人口集聚的区域,即三级区;1.6<SMI<2.0的区域为经济集聚很滞后于人口集聚的区域,即四级区;SMI>2.0的区域为经济集聚严重滞后于人口集聚的区域,即五级区。

图5 河南省第二产业就业人口与经济分布不一致指数的空间集聚特征

利用2005年、2010年、2015年和2018年的第二产业就业人口与经济空间不一致指数数据绘制出图5,图中同一年份地图颜色越深,表示不一致指数SMI越大,说明该区域第二产业就业人口与经济空间不匹配程度越高。

2005—2018年各省辖市(示范区)第二产业就业与经济的不一致指数有着明显变化。作为河南省省会的郑州2005—2018年一直处于第一层级,说明郑州第二产业的经济集聚程度超前于人口集聚程度。而与郑州临界的其他城市洛阳、许昌、焦作在2010年都由第二层级下降到了第一层级且在2015年、2018年一直保持在第一层级,表明其第二产业的就业集聚程度滞后于经济集聚程度。2005年商丘、周口、信阳、驻马店为河南省城市中经济集聚严重滞后于人口集聚的城市,处于第五层级,在2010年信阳下降至四级区,商丘、周口于2015年下降至第四层级,信阳下降至第三层级,且2018年保持不变。就2018年测算的SMI值来看,新乡、开封、平顶山、濮阳处于第二层级,位于经济集聚与人口集聚大体相当的区域,其匹配程度较高。

2.第三产业就业人口与经济空间不一致性分析。根据公式4计算出2005年、2010年、2015年和2018年河南省18个省辖市(示范区)第三产业的就业人口与经济空间不一致指数(SMI)。

从表8可见,2005年以来,第三产业就业人数与经济空间不一致指数的均值在平稳下降,由1.41降到1.13,向1趋近,标准差由0.56降到0.38,一定程度上说明河南省第三产业就业人口与经济空间的不一致程度有所降低。

表8 2005—2018年河南省18个省辖市(示范区)第三产业就业人口与经济空间不一致指数

用2005年、2010年、2015年和2018年第三产业就业人口与经济空间不一致指数的数据绘制出图6,图中同一年份地图颜色越深,表示不一致指数SMI越大,说明该区域第三产业的就业人口与经济空间不匹配程度越高。

图6 河南省第三产业就业人口与经济分布不一致指数的空间集聚特征

从图6可以看出,2005—2018年河南省各辖市(示范区)第三产业就业与经济的不一致指数层级分布动态变化比较复杂。三门峡从2005—2010年的第一层级发展到了2015年之后的第二层级,就业与产业的不一致性明显降低,匹配性增强。而安阳则从2005年时的第二层级降低到了2010年之后的第一层级,济源也从2015年降到第一层级,与郑州一致,表明第三产业的就业集聚程度滞后于经济集聚程度。焦作从第一层级进入到第二层级,匹配度逐渐增强。许昌分布层级波动中有所降低,说明第三产业的就业集聚能力在逐渐增强。南阳的不一致指数略有增加,信阳、驻马店、周口和商丘的不一致指数一直比较高,表明这些区域的就业集聚能力超前于经济集聚能力。

综合分析产业的就业人口与经济的不一致指数空间集聚特征,发现部分地区协调性较差,且不同地区差异明显。河南省整体呈现东南区域就业人口集聚能力高、西北区域经济集聚能力高的特征。河南省南部地区,如南阳、信阳、驻马店、商丘等地多存在就业集聚程度超前于经济集聚程度的状况,第二、三产业在转出过程中存在产业结构调整滞后、吸纳能力有限等问题;而北部地区如郑州、济源等地则多是产业经济集聚程度超前于就业集聚程度。

四、结论和建议

(一)结论

通过对河南省产业就业人口与经济空间匹配性的研究,得到以下几点结论:

1.由2005—2018年的产业偏离度可知,河南省各产业结构偏离度总体呈下降趋势,说明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匹配度越来越高。其中第一产业的结构偏离度比较稳定,偏离度平均在-0.7170左右浮动;第二产业偏离度呈不断下降趋势,说明河南省的产业与就业结构越来越匹配,但仍然存在产业结构的比重高于就业结构比重的现象;第三产业的偏离度相对较低,且呈下降趋势。然而,根据2018年就业结构偏离度测算,各地结构偏离差异相对较大。如郑州、开封、安阳、新乡、商丘等地第二产业结构偏离度小于0.5,第二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较为合理,而三门峡和漯河等地第二产业偏离度较高。第三产业中,郑州、洛阳、鹤壁、新乡、濮阳的结构偏离度较低,第三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同样较为合理。

2.2005—2018年河南省协调系数整体呈上升趋势,在2018年达到0.8664,说明河南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持续上升,并在2018年达到较好的状态。与此相对应的是河南省的就业人口与产业的不均衡指数持续下降且低至0.1578,说明近年实施的调结构、稳就业政策已有所成效。

3.目前河南省产业经济与就业结构的匹配性还存在明显问题,部分地区协调性较差,且不同地区差异性明显。河南南部地区,如南阳、信阳、驻马店、商丘等地多存在就业集聚程度超前于经济集聚程度的现状,第二、三产业在转出过程中存在产业结构调整后吸纳能力有限等问题;而西北部地区如郑州、济源等地则多是产业的经济集聚程度超前于就业集聚程度。

由于自然地理条件、经济社会因素和政策的地域差异性,河南省各省辖市(示范区)就业人口与经济的集聚程度和速度存在差异,其空间分布在不同市域间存在不一致性。造成这种不匹配的因素主要包括自然条件、历史因素、人口流动壁垒、城镇化水平、产业结构状况、区域发展战略和政府支持力度等。

(二)建议

1.实行适度的政策倾斜,提高落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豫中和豫北的部分地区正在经历人口快速集聚和增长,甚至超过了经济集聚水平,会出现城市失业人口增加、交通拥挤等问题。因此,应当大力推进人口超前型区域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优化布局项目,以更好承接要素资源梯度转移。要优化交通结构、用地结构和产业布局,坚持优地优用。要加强市场建设,尤其是金融市场建设,创造良好、稳定的投融资环境,提高投资回报率和对资本的吸引力。开封、焦作等城市,应当充分发挥当地旅游资源优势,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政府应采取适度的政策倾斜,给予外来企业适当的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投资设厂,吸引资本和技术流入落后地区,抓好落地项目和入驻项目招引工作。同时要为当地劳动者提供就业技术职业培训和就业信息,完善对个人、创业团队和企业研发机构的分类扶持政策。

2.建立核心城市与周边城市统筹发展的整体格局,促进人口、经济协调发展。郑州作为河南省省会、国家先进制造业基地、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具有较强的区域优势和政策优势,具有带动区域整体崛起的中原核心引擎作用和引领黄河流域发展的国家中心城市定位。因此,应当站在服务全省的大局上,充分建立与周边城市统筹发展的战略布局,发挥核心城市“领头羊”作用和规模经济效应。向东,加快郑州与开封的同城发展,重点建设郑州-开封深度融城化制度创新的发展示范区;向北,推进郑州主城区和平原新区的协同发展,初步形成跨黄河协同发展区;向西,坚持郑州-洛阳都市圈更高水平建设的联动发展,打造郑洛联动发展区;向南,强化郑州航空港经济试验区和新郑市、尉氏县的融合发展,打造全省先进制造业转型升级新基地和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3.破除城乡户籍迁移壁垒,继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当前河南省区域政策的重点在于加快经济集聚水平,对人口迁移和集聚的功效不太明显,加剧了区域间人口与经济的不一致程度。基于此,要破除城乡户籍迁移壁垒,继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完善迁入地教育、医疗、卫生等配套公共服务体系,“筑巢引凤”,优化环境。要逐步剥离建立在户口性质基础上的城乡差别的公共政策,完善省内大中城市落户政策,打破人口流动壁垒,落实青年人才购房补贴和公租房政策,加快区域间的人口迁移和流动。同时,政府区域发展政策应调整为以促经济集聚为重点,兼顾人口集聚和流动自由的区域发展政策,不断提高以郑州、洛阳、信阳为代表的经济超前区的人口吸引作用。

猜你喜欢

就业人口就业结构第二产业
黑龙江省县域就业人口受教育结构对经济增长影响实证研究
产业结构调整与就业结构变化关系的研究
——以重庆市为例
在长江经济带战略背景下安徽省沿江城市带第二产业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的研究
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研究
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研究
基于产业转型升级视角的中国就业结构转变研究
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青岛市就业人口素质与产业结构变动关系研究
21.1万,美国2015年11月非农就业人口增长稳健
生产性服务业与第二产业之间的互动机制
产业转型背景下就业人口与产业发展关系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