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域经济、环境与社会耦合协调转型机制及空间分异研究
——以河南省为例

2020-02-22

统计理论与实践 2020年5期
关键词:耦合河南省区域

(郑州大学 商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一、引言

在转型升级、经济结构亟待优化的新常态背景下,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是抓住战略机遇窗口期的重要保障,区域协调发展是实现社会转型发展的重要基石。作为人口基数庞大、产业结构纷杂、具有复杂国情的多民族国家,我国的非均衡性发展战略在一定时期内保障了经济总量的高速增长,改革开放以来非均衡性的激励政策催生了多个经济高速增长极的同时使中国区域发展梯度化差异明显[1]。在追求高质量增长的新阶段,非均衡性政策的弊端逐渐显现,原有经济“高地”出现人口拥挤、环境恶化、资源紧张等一系列问题;经济腹地则增长乏力、动力不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区域间协调发展的不充分阻碍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2]。国内现有区域协调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协调发展机制和目标的理论分析探讨,认为区域协调发展机制体系由市场机制、空间组织机制、合作机制、援助机制和治理机制构成,创新体制机制能长效地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科技创新是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的新动能[3][4][5];在区域协调发展目标方面认为区域间均衡发展,具体表现为基本公共服务、基础设施水平、人民基本生活保障水平均衡化,区域协调发展是政府重要职责,但区域合作的活动主体应是企业,而构建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机制应围绕中国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目标,注重区际利益调节,充分体现制度优势[6][7][8]。从区域协调发展评价角度出发,国内外大多数学者或借鉴协调发展相关理论从资源、经济、生态环境和社会等方面构建指标体系结合TOPSIS等方法进行研究[9],或构建协调度模型进行可持续发展研究[10]。国内学者多协调发展理念的提出有利于从中国经济、社会、生态三大系统的协调发展角度出发进行研究[11],运用多目标规划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主成分分析方法等从机制角度分析,给出宏观层面的区域协调理论或分析特定区域、特定系统协调关系[12][13][14],但在综合分析评价的同时受限于具体某个区域如何协调发展的文献较少,对城市的功能重构等问题的研究尚不充足。

河南省作为中部崛起战略的核心省份,人口稠密,经济基础稳定,发展潜力巨大,省会郑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引领中原城市群发展。优化提升河南省的区域协调发展结构和水平是实施区域可持续性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评价河南省区域发展水平对研究全国区域可持续性发展水平有着重要意义。当前着眼于河南省相关区域发展水平评价的研究尚少,本文从经济、环境与社会三大系统角度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并结合空间自相关方法对河南省18个省辖市(示范区)的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转型水平进行评价,探究河南省区域协调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建议,以促进城市区域协调与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1.指标选取

依据经济-环境-社会耦合协调系统的特征,充分考虑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整体性、层次性等基本原则,借鉴相关学者[15][16]研究区域相关系统耦合分析领域的评价体系,给出经济-环境-社会三个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其中,经济系统从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经济发展能力3个维度14个指标进行考察,全面考察经济系统的现实水平和可持续发展潜能,考虑河南省现实情况,相应指标多采用人均和比率指标,同时将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对经济系统的影响分离体现;环境系统着重考察污染治理能力和污染排放程度,从污染产生和治理角度全面测评环境系统水平,弥补以往过于重视污染排放指标检测的不足;社会系统则从就业水平、生活质量、社会发展能力3个维度5个指标进行测评,体现对社会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综合评价。

表1 经济-环境-社会三个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续表

2.数据来源

本文将河南省18个省辖市(示范区)2008—2017年相关指标数据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测评与分析,以全面反映河南省经济-环境-社会三个系统耦合发展状况和空间分异趋势,数据主要来源于2009—2018年《河南统计年鉴》和相应年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各地方统计局官网等政府网站。

三、研究区域与研究方法

1.研究区域

河南省位于中国中部,北纬31O23'-36O22'、东经110O21'-116O39'之间,东接山东、安徽,北邻山西、河北,西连陕西,南临湖北,地势西高东低,总面积16.7万平方千米,占全国总面积的1.74%。跨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四大流域,地处黄河中下游地区,历史悠久,2018年底总人口达10906万人,同年粮食产量6648.91万吨。河南省处于沿海开放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接合部,交通便利,是“中原崛起”战略的核心省份,省会郑州是国家重点建设的中心城市。2018年全省生产总值49935.90亿元,居全国第五位、中西部地区首位。外贸总额5512.7亿元,出口加工贸易发达,服务贸易出口发展迅速。省内自然资源丰富,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405亿立方米,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优势矿产为煤、石油、天然气“三大能源矿产”,钼、金、铝、银“四大金属矿产”,以及天然碱、盐、耐火黏土、蓝石棉、珍珠岩、水泥灰岩、石英砂岩“七大非金属矿产”。已探明储量的矿产资源中,有11种居全国首位、32种居前3位、58种居前5位,其中煤炭的保有储量居全国第8位,石油居第12位,天然气居第17位,为工业生产、生活提供重要保障,发展潜力巨大。

2.研究方法

(1)数据归一化与综合得分模型

表1列出了经济、环境、社会三个系统相关指标体系。各指标量纲与正负作用各异,采用数据归一化消除指标量纲对结果的影响并体现指标对子系统的正向与负向作用。归一化计算公式为:

式中,xabt代表t年城市a指标b的样本值,max(xabt)、min(xabt)表示所研究区域城市指标b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归一化后结果x'abt取值范围应为[0,1]。

经济、环境和社会三个系统的综合评价得分计算方式如下:

式中,Uk,at表示城市k第t年的经济、环境和社会综合发展得分值;三个系统分别计算指标权重,φabt为各子系统中各指标权重值。

(2)熵值法赋权

在计算各系统综合发展得分时,需要对系统中的各指标进行赋权。为有效避免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等造成的权重主观模糊性,采用熵值法客观赋权,在归一化数据的基础上对经济、环境和社会三个系统分别计算权重,进而可以计算出经济系统(U1)、环境系统(U2)、社会系统(U3)各自评价指数。

(3)耦合协调度模型

耦合理论可描述两个(或两个以上)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影响程度[17],三个系统耦合度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C为城市经济-环境-社会三个系统耦合度,由相关数学不等式可知耦合度C的取值范围应为[0,1],C越接近1,表明城市经济-环境-社会三个系统之间的耦合共振性越好;C越接近0,表明三个系统越趋于无关状态。Ui(i=1,2,3)分别表示经济系统、环境系统、社会系统各自的评价指数。

耦合度只能片面地反映多系统之间要素的联系程度与相似性,不能体现多系统要素总体水平与系统的协同水平,不能全面衡量经济-环境-社会三个系统发展水平与总体协调性,故引入综合协调得分模型与耦合协调度模型,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D为耦合协调度;T为经济-环境-社会三个系统综合评价得分;β(ii=1,2,3)为经济、环境、社会分别对城市发展的贡献度。本文认为经济、环境和社会三者对区域整体协调发展同等重要,故取βi均为1/3。

(4)空间自相关

空间自相关分析用以探究经济、环境、社会三个系统协调发展的时空分异格局分布是否在空间上表现出聚集性和相关性等特征[18]。全局空间自相关能够判定某一属性值在整个区域内的整体性空间分布状况,判断该属性值是否存在空间集聚,常用全局Moran's I指数来衡量,公式为:

式中,xi为区域i的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值,x表示区域耦合发展协调平均水平值,对于wij采用区域Rook空间权重矩阵,区域空间相邻为1,不相邻为0。当Moran's I显著为正时,表明属性值在空间上表现为显著集聚;当Moran's I显著为负时,属性值在空间上则呈现分散格局;当Moran's I接近0时,属性值呈随机分布格局。对于区域内部空间即内部单元与邻近单元属性值之间的集聚特征,多采用局部Moran's I指数(LISA),公式为:

正的Ii表示区域i的高(低)值周围为高(低)值;负的Ii则表示区域i的高(低)值周围为低(高)值,计算结果可划分为四种单位类型。

四、河南省区域耦合转型评价与空间分异

1.综合发展水平时序与空间演化特征

以河南省整体为研究对象,运用熵值法对经济、环境和社会三个系统综合评价体系各指标进行赋权,部分年份赋权结果如表1所示。根据综合得分模型和综合评价指数得出河南省经济、环境、社会各系统的发展水平和三个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均值,结果如图1所示。2008—2017年间河南省经济、环境、社会以及三个系统综合整体发展水平均值呈现总体波动小幅上升的趋势,说明河南省内城市之间经济、环境、社会以及系统综合整体发展水平差距虽有一定缩小但依然较大,发展不平衡的态势依旧明显。其中,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均值波动较大,且低于环境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均值与三个系统总体发展水平均值,但数据表明相应系统高值城市波动不大,这表明河南省内城市在经济与社会系统层面发展水平差距明显。其中就经济系统而言,受2008年金融危机以及国际贸易局势恶化等影响,2009—2012年经济系统均值下滑较为明显,说明河南省内城市受当年国际经济形势冲击较大,经济体系对抗外来风险能力较弱,2012年开始该系统均值开始回升,呈现上升恢复趋势,但2016年受经济转型等结构调整影响略有下降。三个系统各自发展水平中环境系统综合水平均值一直较高,但考虑到河南省环境现实状况,并将相应指标数据与环境较为优良的省外城市比较发现,河南省整体环境系统发展水平不高,均值较高的原因在于省内各城市环境水平差距较小,且环境系统综合水平均值与社会、经济系统综合水平均值呈现微弱增长负相关,说明河南省环境系统在与经济以及社会系统竞争时有所牺牲,但经济与社会系统的发展对环境系统也进行了某种程度的补偿,这在耦合协调度的计算结果中得到了验证。

图1 2008—2017 年河南省经济(U1)、环境(U2)、社会(U3)三个系统评价均值

以河南省18个省辖市(示范区)为研究对象,根据熵值法得出每年权重并计算各城市经济、环境、社会系统各自指数水平。经济系统指数堆积图和均值折线图结果见图2,从经济系统指数来看,郑州作为河南省省会,经济系统指数一直最高且波动较小,2009—2017年指数均值为0.7259,是排名最低的平顶山(0.3066)的2.36倍,而排名第二的洛阳和水平相近的开封、许昌、济源等城市经济指数仅达到郑州水平的70%左右,这说明河南省内各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明显。作为省会,郑州聚集了全省的优质资源,但对周边城市辐射力度不够,这在空间自相关结果中也得到了验证。平顶山、安阳等资源型城市转型效果不够显著,对单一产业依赖仍未消除,经济系统得分不高;许昌、济源等城市发展各自产业较为成功,经济系统指数在近几年有一定上升且发展势头良好,新乡、濮阳、信阳等城市2017年经济系统指数也有较大程度上升。值得指出的是,与全省整体均值时序结果相一致,2009—2012年大部分省内城市经济系统指数均存在一定程度下滑,这进一步表明河南省各城市在经济发展多元化和抗风险能力层面需要改善。

图2 河南省省辖市(示范区)经济系统指数堆积图与均值折线图

从环境系统指数来看,各城市间的差异也较为明显(如图3)。商丘的环境系统指数持续最高,2008—2017年所有时间节点环境系统指数一直处于0.8以上;三门峡、焦作、平顶山、漯河等城市环境系统指数较低,说明部分资源型城市在环境提升方面落后于省内其他城市;郑州、信阳、济源、周口、驻马店等环境系统测度结果位于省内第二梯队,各时间点均处于0.7—0.8之间;其余城市各年环境系统指数值多处于0.4—0.5之间。环境系统指数省内城市分层状况明显,但多数城市从时序角度看都处于环境逐渐改善状态,虽然速率较慢但测度指数处于上升趋势,说明治理与改善环境已经逐渐受到地方政府的重视。

图3 河南省省辖市(示范区)环境系统指数堆积图与均值折线图

从社会系统指数来看,城市水平分布态势与经济系统结果相似,但社会系统指数结果各城市差异程度未像经济系统与环境系统指数那样明显(如图4)。郑州市的社会系统指数最高,均值为0.6121,是均值最低的周口(0.2768)的2.2倍;安阳、焦作、新乡、鹤壁等城市社会系统水平相近,均值处于0.45—0.55之间;其余城市各年指数值多低于0.4。社会系统呈现一定分层现象,同时各城市自身社会系统指数并不稳定,各年指数值多有波动,表明河南省内正处于社会、经济多方面的转型调整阶段。

图4 河南省省辖市(示范区)社会系统指数堆积图与均值折线图

综合分析河南省18个省辖市(示范区)的十年指数并结合各城市经济-环境-社会系统综合评价水平指数(如图5),河南省内城市并没有实现经济、社会、环境三个系统良好的同步发展,而是多呈现出社会系统发展慢于经济系统、环境系统发展缓慢的态势。就总体发展态势而言,优先经济系统发展是主流,只有商丘等少数城市环境系统发展优于经济系统,这主要在于河南省现处的结构转型发展阶段和对城镇化发展质量重视不够的发展模式。同时作为省会的郑州虽然综合评价指数最高,2009—2017年指数均值为0.7339,但对于周边城市各系统的辐射力度不强,没有明显拉动周边发展的效应,其余城市综合评价均值水平均在0.4—0.5之间,仅处于郑州的50%—70%之间的水平。同时郑州和省内其余城市在“摊大饼”式的城市土地扩张之后,城市发展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较为严重,资源浪费现象较为突出,存在城镇化质量提升、内涵式发展未得到重视和良好体现等诸多问题。

2.三个系统耦合协调水平时序与空间演化特征

在计算2008—2017年河南省18个省辖市(示范区)各系统的综合评价得分的基础上,依据耦合协调度模型可以计算出各年份各城市的耦合度与协调度及全省均值水平。

就耦合度而言,河南省整体耦合度均值变动幅度不大,呈现总体波动上升的态势。从河南省整体角度看,河南省2008—2017年各省辖市(示范区)耦合协调度均值如图6所示。耦合度均值在0.93-0.97之间,处于高度耦合水平,可见河南省整体经济-环境-社会三个系统耦合程度较高,各个系统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密切,具有协调发展的内生动力。就协调度而言,均值在0.68—0.73之间,2009—2012年处于下降和低位运行阶段,2013年开始好转,呈现持续上升态势。均值最低为2012年(0.6834),处于初级协调发展阶段;2017年均值为0.7251,处于中级协调发展阶段,这表明省内多数城市三个系统正处于初级协调向中级协调转变并不断深化调整的阶段,城市三个系统协调发展水平在不断地提高。

图6 河南省2008—2017年经济、环境、社会三个系统耦合度与协调度均值

以18个省辖市(示范区)为研究对象,就耦合指数,各省辖市(示范区)与全省均值反应的总体现象相一致,各省辖市(示范区)三个系统耦合指数均高于0.9或处于0.9附近,处于高水平运行阶段,可见各个省辖市(示范区)内部经济、社会、环境三个系统之间联系同样紧密,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现象明显,三个系统具有联动发展的内部动因与可能性,区域协调发展有一定内生基础。

为表现各省辖市(示范区)内部经济-环境-社会三个系统协调发展度的时空变化,选取2008年、2011年、2014年、2017年为代表年份。就协调度而言,在四个时间节点协调度数值跨度为0.5186—0.8876,城市协调发展类型以初级协调(0.5—0.6)和中级协调为主(0.6—0.7),两种类型城市数量在15左右波动,初级协调在四个时间节点总占比分别为44.44%、50.00%、33.33%、27.78%,中级协调城市在四个时间节点总占比分别是44.44%、33.33%、44.44%、66.67%。

协调度结果呈现出以下特征:第一,河南省内城市多处于初级协调向中级协调过渡以及中级协调深化发展阶段,达到良好协调阶段的城市较少,只有郑州、济源等城市达到或接近良好协调阶段标准;第二,从时序发展角度来看,河南省内多数城市经济-环境-社会三个系统协调度与全省均值结果表现一致,在2008—2017年间有一定提升,2009—2012年出现下降但2013年转回上升态势,总体趋于良性发展;但是三门峡、鹤壁、周口、漯河等城市协调发展水平波动较大,反映出这些城市三个系统协调发展结构不稳定,处于不断调整优化之中。

为进一步表现协调度空间分布状况,以此四个时间节点对协调发展度进行空间可视化处理(如下页图7)。郑州是唯一处于经济-环境-社会三个系统良好协调阶段的城市,作为省会和国家重点建设的中心城市,交通便利,空港经济发达,其经济实力、发展潜力、产业结构优化速度、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创新投资都较省内其他城市具有明显优势,其经济、环境、社会系统发展或改善较快,三个系统协调程度也就较高。这说明郑州市有作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中原城市群发展的必备条件,应充分发挥郑州的辐射带动作用,逐步提高周边城市经济、环境、社会系统的发展水平。但从可视化图中可以看出郑州的辐射带动作用并不明显,在时间序列上的协调水平变化并未呈现出从“中心”逐渐向“外围”辐射的趋势。以郑州为中心,河南省东北部城市的三个系统协调水平要好于省内其他区域,协调度整体呈现出中部高东西两侧低的分布,协调度较低的城市多处于东西两侧与其他省交界地带,同时出现了平顶山、漯河、鹤壁、三门峡等处于协调水平洼地的资源型城市,其协调水平虽部分时间节点有一定程度改善,但仍处于全省末尾。这说明河南省内区域发展不平衡现象较为明显,中心和重要节点城市具体的辐射带动措施力度不够,在带动周边城市经济、环境、社会协调提升方面的能力有待优化。

图7 2008—2017年河南省省辖市(示范区)经济、环境、社会三个系统协调度空间分布格局

五、河南省区域耦合协调空间形态分析

为进一步研究河南省内城市相互影响关系的强弱,探究相关中心城市和重要节点城市的辐射能力具体情况以及探究部分城市协调度偏低的原因,仍取2008年、2011年、2014年、2017年为代表年份,运用全局Moran’s I指数对河南省协调度总体空间形态进行研究,所得基于距离空间权重矩阵的莫兰散点图如图8所示。Moran's I值介于-0.1121—0.1513之间,与均匀分散分布所得结果相差不大,各时间节点对应P值均不能在α=0.05水平下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河南省经济-环境-社会三个系统协调度不存在总体上的显著集聚分布,即三个系统协调发展总体不存在集聚现象。为进一步明确河南省区域内部三个系统协调度相互影响状况,运用局部Moran's I指数所得LISA聚类图结果见图9。由下页聚类图可知:(1)多数省内城市与周边城市空间自相关现象不显著,但有部分城市如漯河存在自身低值同时为低值区域围绕,新乡存在自身高值同时为高值区域围绕的空间自相关现象。(2)郑州未能在三个系统协调发展整体层面发挥良好的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与周边城市三个系统协调度相关性呈不显著态势。(3)各城市协调度之间的相关性在2009—2012年之间有增强趋势但2013年后相关性逐渐减弱,2017年相关性不显著城市数量为17。总的来说,就协调度指数而言,河南省无论从全局来看还是从具体的城市来看,都不存在非常显著的空间自相关现象,即各城市经济-环境-社会三个系统协调度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性。

图8 2008—2017年河南省省辖市(示范区)三个系统协调度Moran's I散点图

图9 2008—2017年河南省省辖市(示范区)三个系统协调度LISA聚类图

良性的区域城市群应有良好的城市沟通和中心及节点城市辐射带动,但河南省经济-环境-社会三个系统协调度未呈现良好相互影响态势。为探究此现象原因,进一步对三个系统指数分别作全局空间自相关检验(如表2)。由下页表2可知:(1)经济系统Moran's I值2008—2017年由负转正,2014年Moran's I值与2011年相比上升0.0414,2017年年Moran's I与2014年相比大幅上升0.1648,达0.2344,正相关性发展速度大幅提升。虽2008年、2011年、2014年三个时间点未呈现显著的空间集聚现象,但Z统计值由0.1171变为0.8703,2017年进一步扩大为1.9858,2017年经济系统指数通过显著性检验,呈现显著的空间集聚现象(Z统计量>1.96,P值<0.05),说明河南省内城市经济系统空间相关性在2008—2017年逐渐增强且逐渐呈现较强的正相关,表现出城市与城市之间经济联系与交流日益密切,产业带动作用处于迅速发展阶段,经济发展逐渐呈现相互促进态势。(2)环境系统四个时间节点均未呈现显著的空间相关性且Moran's I值在0值附近波动,说明省内城市在污染治理、淘汰产能、优化高污染高能耗企业产业结构等环境系统层面协同不足,多数城市只是各自为政,缺少环境系统层面的沟通和全局意识。(3)社会系统是三个系统中空间自相关性表现最明显的系统,2011年、2014年、2017年三个时间点均呈现显著的空间集聚现象且呈现正相关性,三个时间节点Moran's I值分别为0.2481、0.1523、0.2693,2014 年 Moran's I值相比 2011 年下降0.0958,但2017年迅速回升,这表明2008—2017年间省内城市社会系统的协调发展经历了从无序到有序、发展结构不断调整的阶段,最终表现为良性的正相关。综合来看,河南省18个省辖市(示范区)三个系统协调度空间相关性不显著,中心城市和重要节点城市未能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的原因主要在于经济和社会系统协调共振发展较为缓慢,在时序上较为落后,而环境系统层面各城市之间缺少沟通和整体规划,未形成良好的统一治理和提升格局,在发展经济社会的同时存在一定程度的牺牲环境系统现象。

表2 经济、环境、社会三个系统全局Moran's I指数

六、结论

本文以河南省为例,综合运用基于熵值法的综合评价得分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以及空间自相关方法,选取经济、环境、社会三个系统代表性指标,对河南省18个省辖市(示范区)经济、环境、社会三个系统的综合评价得分以及三个系统耦合协调度进行计算,并对相关计算结果进行分级对比分析,结合ArcGIS平台对协调度的空间格局和时序动态演化进行可视化展示,综合运用空间自相关方法对区域耦合协调空间形态进行讨论分析,得出结论如下:

第一,河南省各城市在2008—2017年间经济、环境、社会三个系统未实现理想的协同发展,存在牺牲环境系统发展经济的现象,同时各城市发展速度各异,各系统综合水平差异明显。在经济系统层面,郑州作为省会和国家中心城市具有全省最强的经济实力和经济发展活力,经济指数长期居全省第一位,但郑州对于周边城市经济带动能力不足,周边城市受郑州经济辐射以及产业转移的促进作用不够明显。平顶山等资源型城市产业转移优化措施成效不够明显,未能完全摆脱对于煤炭等矿产资源的单一产业依赖,经济发展活力和潜力不高,而济源、鹤壁等城市则较顺利地完成部分产业转移和优化,经济保持较大活力,得到二次发展。在社会系统层面,多数城市处于社会稳定、持续发展阶段。在环境系统方面,以往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以及对于环境资源的监管缺失,加之早期部分城市对环境保护的忽视,导致部分城市环境系统发展缓慢或停滞不前,近几年随着相应政策的落实,环境保护状况得到一定好转。

第二,河南省省辖市(示范区)经济-环境-社会三个系统处于高度耦合作用阶段,各城市经济-环境-社会三个系统相互影响作用明显且作用效果波动较小,三个系统耦合紧密,有协调发展的内部基础和动因。多数城市处于初级协调或中级协调阶段,少部分城市处于勉强协调阶段,同时郑州已逐步进入良好协调阶段。空间分布格局上河南省东北部区域协调度明显强于省内其余城市,西部与邻省交界地带协调度最弱,同时部分城市形成协调度洼地;时序上各城市协调度呈现波动上升趋势,总体趋于良性发展。

第三,河南省整体区域以及区域空间内部经济、环境、社会三个系统协调水平未呈现显著的空间自相关现象,城市与城市之间三个系统整体发展联动性不强。经济和社会系统协调共振发展和结构构建较为缓慢,其相关性表现在旧有的非均衡性政策仍持续发挥作用,使区域内利益分配不均衡,区域联动发展迟缓;环境系统层面各城市只关注自身发展状况,缺少沟通协调。河南省目前缺少成熟的区域合作发展与调节机制,资源和产业在城市间流动不充分,部分城市社会发展后劲严重不足。

七、建议

作为中部崛起战略的核心省份,河南省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调整发展结构的重要时期,要实现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经济、环境、社会三个系统协同发展,加速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发展转型。要抓住机遇,加强区域联系和城市联动互补发展以及交流合作,以区域整体协调发展理念代替单一城市单独发展以及过分依赖倾斜性政策支持的不科学发展观念。对于促进河南省区域协同发展,给出如下建议:

第一,建立健全区域协调合作机制,调节区域城市利益,促进区域统筹发展。应加强省内各区域的协调规划,各地应树立区域协调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念,促进经济互补,统一协调。各地应依据自身优势和实际情况加强产业协调、促进产业自由转移并发展自身优势产业[19]。要继续重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处理好竞争与合作的辩证关系,科学评估旧有非均衡性政策激励,进一步以均衡性为导向,以有序竞争促进资源在区域间和区域内的合理配置,统筹一体,优势互补,促进河南省区域发展的均衡性与可持续性。

第二,深化落实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打破行政区划的束缚,加快中原城市群融合建设,实现经济带构建与城市群建设协同并举。着力加强打造中原城市群和经济群,发挥郑州区域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发挥洛阳、济源等重要节点城市在经济产业、社会文化等方面对周边城市的辐射作用,避免区域城市各自为政、产业过度分散或过度集聚等问题,构建起良好的区域中心城市与其他城市的互动模式和协同机制,统筹区域城市可持续发展。

第三,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打造经济社会发展新动能,在全面深化供给侧改革的大背景下,要加速经济模式变轨,打造创新型省份[20]。各城市应继续重视产业转型升级,挖掘城市特色产业,改变依赖单一产业的发展模式,提升产业竞争力。加强高新技术产业技术投入,在新兴产业如新能源、大数据、微电子等产业领域加强产业布局,赢取产业红利。改变低层次、低效益、粗放式发展,提升产业集约化,以新模式、新产业结构作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引擎。

第四,加强产业协作联动,抓住“一带一路”窗口期,充分发挥河南省地处中原腹地,交通便利,陆运、空运发达的特点,重点打造以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为首的空港经济产业,促进其他城市特色产品的对外输送。要抓住中欧班列以及“一带一路”等政策红利,加快产品走出去的步伐,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加强对外交流,引进国外先进管理理念,打造全省产业生产加工、物流运输统筹一体化机制。

第五,落实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树立绿色协调发展理念。在城市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严格控制工业“三废”排放量,监督并治理高污染高能耗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并促进产业集约化、绿色化、信息化与现代化。要密切监控并治理空气污染,打好“蓝天保卫战”,提升城市总体绿化率,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促进城市社会与环境的协同进步。

猜你喜欢

耦合河南省区域
基于增强注意力的耦合协同过滤推荐方法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擎动湾区制高点,耦合前海价值圈!
复杂线束在双BCI耦合下的终端响应机理
分割区域
基于磁耦合的高效水下非接触式通信方法研究
区域发展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