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水路班堂会戏剧目研究
2020-02-21王珏
王珏
摘 要:京剧水路班的堂会戏主要分为寿诞戏、红白事戏、祠堂戏三种类型,所演剧目要符合演出场所的需要。堂会戏是京剧水路班的主要经济来源。
关键词:京剧水路班;堂会戏;寿诞戏;红白事戏;祠堂戏
注: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青年项目“京剧水路班剧本整理及研究”(16CB145)阶段性成果。
所谓“堂会戏”指的是在私宅举办的演出。过去人家婚丧嫁娶甚至祠堂落成的时候,除了要完成必要的礼仪外,为了招待宾客亲朋,只要经济条件允许,通常都会请来戏班演出。演员应承堂会戏的收入往往会数倍于平时,所以应承“堂会戏”是京剧水路班主要的经济来源之一。不过堂会戏通常并不是演给一家看的,而是一家演戏,合村观看,堂会戏以演日戏为主,但演出常常到深夜,甚至通宵达旦。
一、寿诞戏
寿诞戏有为孩子办周岁生日的“周岁戏”,通常会演出《天仙送子》《状元及第》等,但寿诞戏主要还是在老年人寿辰的时候演出的。过去人们的平均寿命不高,所以在江浙民间,通常五十岁以下的生日礼称为“做生日”,50岁以上的生日礼叫做“做寿”。通常到了50岁、60岁、70岁、80岁、90岁等的时候,其子孙都会对长辈的生日十分重视,会在长辈过生日的时候祭祀祖先,承办寿席。演寿诞戏在清朝中前期就已经出现了。“(顺治十四年)丁酉,尚书挈夫人重游金陵,寓市隐园中林堂。值夫人生辰,张灯开宴,请召宾客数十百辈,命老梨园郭长春等演剧。酒客丁继之、张燕筑及二王郎串《王母瑶池宴》。”[1]《不下带编》里也有过一些对寿诞戏的记载:“旧传郡守某庆生宴,八邑宰新昌令吕姓至独后,守怒,不得与。彷徨门左,嘱伶人致词。首唱《八仙会》,因曰:‘绍兴有识之士岂凡人,乃是南山老寿星。今日八仙齐庆寿,缘何独少吕洞宾?一仙曰:‘吕洞宾候出久矣!守一笑,命延入之。”[2]讲的就是一个客人看寿诞戏迟到的事。
自晚清开始,为了让寿星愉快地度过寿辰,晚辈们常常会请戏班子来唱戏祝寿。江南各地祝寿时请戏班唱寿诞戏是比较普遍的。鲁迅先生也曾在他的日记中记载了他母亲60岁寿诞时,家中请了戏班演“寿戏”的情况。上海、南京、扬州等地,大都会请京剧班子,以戏助兴[3]。能请得起戏班来演寿诞戏的多是儿孙满堂的大户人家,寿诞戏一般可以做三天三夜、五天五夜、七天七夜,以七天七夜为多,多选择以表现寿、孝、忠、义为内容的《百寿图》《五女拜寿》《辕门斩子》等剧目。演寿诞戏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在戏开演之前放很多响炮,以示吉利、嘉庆,兼则告示观众戏快开演了[4]。
在浙江湖州,正寿前一天的酒席通常会由已经出嫁的女儿来承办,称之为“暖寿”,当天的寿宴被称为“桃觞”,由儿孙承办。特别是大户人家,寿诞的仪式会非常隆重,贺客盈门,并且一定会雇请戏班来演寿诞戏。在浙江宁波,长辈过生日的时候,上午先是儿孙们祭祀祖先和神灵,到了下午的时候晚辈们开始跪拜寿星。等到亲朋好友都祝贺完毕后,便是寿筵。到了晚上,有能力请到戏班的,戏班就开始演贺寿戏了[5]。贺寿戏通常开场会演出《天官赐福》这样的吉祥喜庆的戏,并且寿庆时演出的戏曲内容都是以大团圆为结局的,如《满床笏》《百寿图》《八仙庆寿》《三星献瑞》《文王访贤》《双官诰》《六国封相》等,祝福长者及其家属还有来宾吉祥如意。
二、红白事戏
在乡间,乡绅人家娶亲的时候,也会请来戏班演出。有钱人家结婚请戏班演出主要基于两个原因:一是为了祝福新婚夫妻百年好合,早生贵子;二是为了炫耀自己的家族势力。通常在结婚前一天戏曲演出就开始了,这天演的戏被称为“暖房戏”。丧葬戏是丧者的家人在给逝者举办丧葬礼仪的时候请来戏班演出,以安慰逝者并且答谢吊唁者。
红白喜事戏由来已久。自明朝开始,江南的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商品经济发达,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奢靡之风渐长。据明朝成化年间的《湖州志》记载:“冠婚丧祭惟务繁文,盖其奢靡之习,尚不能节焉。”往后甚至有人家在结婚和丧葬礼仪过程中也开始攀比起来,有的人家还请来戏班子来助兴。嘉靖年间浙江湖州的《安吉州志》记载:“婚娶论财,居丧不按家礼,吊客至辄丰酒食以待,甚至具鼓吹、戏剧,以相夸诩。”在成化年间,“苏松与京畿富豪之家,……丧事举行……张乐娱事,搬戏”。明朝万历年间江苏《宝应县志》记载:“近日扬城治丧,……朝袒之夕,演剧开筵,声伎杂唛。”同样在明朝万历年间,浙江《秀水县志》记载:“将葬……至用优剧为戏。”从16世纪末期开始,江浙两省就已经出现了演出红白喜事戏的形式。自清末开始浙江大多数富裕之家举行丧礼时都会请来戏班,比如在浙江嘉兴,光绪《海盐县志》记载:“大家行丧,亲友醵奠,务以华靡相夸,至有用彩阁、优童为前导,箫鼓阗咽者。”
一般小孩子夭折或者是非正常死亡的时候,不会演出丧葬戏,只有得高寿的人的葬礼也就是民间所说的“白喜事”“喜丧”的时候,才有可能演出丧葬戏。所以演出丧葬戏的时候所选剧目有以下三种类型:第一种会选逝者生前爱看的剧目,演出这类剧目就是为了缅怀先人,送先人走上最后和征程,让先人高高兴兴地上路,以尽子孙们最后的孝心,比如《祭灵》《哭父》《祭祖》等;第二种剧目是为了表达对逝者的歌颂,比如《三娘教子》等;但是最多的剧目还是滑稽调笑、气氛欢快的,演出这一类戏娱乐亡灵和娱乐亲朋的,这类戏演起来最好可以极尽热闹喧哗。
除了丧葬礼仪的时候会演戏,祭扫的时候也会演戏,而且演的还是船戏。《吴门表隐》里记载:“子京义、士修,孙一中、二南、四维祔。子孙衍盛,演剧祭扫。”《熙朝新语》里对祭扫时演剧的地点有所记载:“五年合族会祭,于舟次肆筵宴剧,观者如堵。”会祭宴剧的传统一直延续到民国。
三、祠堂戏
祠堂也是当时京剧水路班重要的演出场所。堂戏和庙会戏是有区别的,庙会戏的演出动机是通过敬神来凝聚不同血缘的乡民,而祠堂戏的演出动机是加强宗族观念,扩大宗族对外影响。
过去祠堂在进行春祭之后,会用祭祀余下来的费用请来戏班演出,祠堂戏都在祠堂中进行。大的祠堂一般都有一扇正门两扇边门,前厅为戏台,后堂略高于前厅,中间有天井,两边设回廊。左右两边的回廊还建有阁楼,从戏台后面可以上去,演戏的时候还能供演员临时住宿[6]。但有些祠堂比较小,便会在祠堂外搭台演戏。
大多数的祠堂戏都喜欢演注重武打、场面好看、时间简短、对白风趣、动作夸张、情节曲折的本子。这些演出的剧目大多数都是大家熟悉的内容,所以即便大家不认真听念白和唱词也能理解所有的戏曲内容,比如《西游记》(图1)就是常常在祠堂演出的戏曲剧目。但是所演的一头一尾的戲曲剧目里内容里不能有角色在其中死去,也不能演过分低俗的内容。祠堂戏大多数的时候是以“忠孝节义”为主题的,要反映忠君之臣、奉孝之子、结义之友,侠义和打斗的剧目也是大家喜欢的,不过总体而言风格比较严肃。大家熟悉的历史人物并且人物众多、情节繁杂的剧目也受到大家喜欢。有关家庭关系的诙谐剧也是大家喜欢的。《包公案》《狸猫换太子》《搜孤救孤》《满堂红》《杨家将》《挑滑车》《小商河》等都是祠堂戏里的常演剧目。同时祠堂戏在点戏的时候也会特别选择一些大团圆的带有教育意义的家庭剧。
参考文献:
[1]余怀.板桥杂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30.
[2]金埴.不下带编[M].王湜华,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2:121.
[3]刘克宗,孙仪.江南风俗[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1:209.
[4][6]吴金宣.江南风俗[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5:104,152.
[5]浙江民俗学会.浙江风俗简志[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162.
作者单位: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