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审计转型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20-02-21董昕宇赵昱辉赵峰
董昕宇 赵昱辉 赵峰
摘 要:通过文献查阅,总结出现阶段高校审计转型工作主要从“转型后制度的改进”“内部审计机构职权范围”“审计人员能力素质”“审计手段”等方面展开研究,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但基于实际工作经验总结发现,高校内部审计转型中还面临着审计部门与被审计部门关系不顺、审计人员保密性不强、内审部门事务较多、审计部门在编人员较多等方面的问题,并提出相关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高校;审计转型;研究现状;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0)36-0084-02
中国“审计”起源于夏禹时期,据《史记·夏本纪》载:“自虞、夏时,贡赋备矣。或言禹会诸侯江南,计功而崩,因葬焉,命曰会稽。”此处的“会稽”通假于“会计”。会计是指从事财务监督、管理工作的人,其主要工作内容是“填制相关记账凭证、处理账务、编制相关报表等”。关于“会稽”一词,在《管子》《墨子》《吕氏春秋》《越绝书》《淮南子》等书中都有记载。故中国国家审计萌芽时间为公元前21世纪。其主要标志为“会稽”一词的产生。
现代的审计可追溯到“英国的南海公司舞弊案”,该案开启了近代审计的先河,对世界审计史的发展与推动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和影响。中国的现代审计制度产生于20世纪初,中经战火,未得以长足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审计工作高度重视,制定了相关政策,推动了新中国审计工作的发展。其中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949—1983年,该阶段未设置独立的国家审计机关;第二阶段,1983年至今,该阶段成立专门的国家审计机关,进行相关审计,并对相关制度进行完善[1~2]。
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逐步推进,原有审计制度已不适应现有的经济形势,故对原有“审计机构”进行调整、转型。高校为适应社会的发展及自身建设,纷纷对所属审计机构进行了“调整、转型”。本文总结了高校审计转型工作中存在的优点和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一、高校审计工作研究现状
自国家审计机关成立以来,我国审计研究者对审计工作开展了大量的研究。2005年,张登超对高校内部审计建设、内部审计工作、内部审计风险三个方面的不足进行了分析,指出高校审计可从健全内部审计监督制度、加强对内部基础工作规范的审计、增强审计风险意识等方面入手,着力改善高校审计工作存在的不足[3]。2019年,程家旗就高校内部审计如何服务于高校发展战略进行了研究,提出重大项目跟踪审计、推进审计信息化建设、开展内部控制评价等举措,以改进高校审计工作中的不足[4]。2018年,周晓敏对提升高校内部审计质量途径进行了研究,通过研究得出,高校审计工作可从规范操作程序、健全内部质量控制方面进行提高[5]。
大多科研工作者主要从高校内部审计入手,研究高校内部审计的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建议,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审计方式的改变,大多高校都进行了相关转型和改革。
二、高校审计转型工作的探索研究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入,高校数量和规模有较大幅度的增加,传统的审计程序已不能满足高校现代化的建设需求,因此高校审计必须进行转型。
在高校审计转型的过程中,陈作力指出,现阶段的高校审计工作存在着“内审机构独立性差”“内审人员素质与审计工作的要求匹配度不高”“审计工作手段落后,效率低下”等不足,并提出可从“加强内审机构的独立性,提高内审地位力”“快信息化技术建设,提高内审人员的综合素质”“完善内控制度建设,将审计关口向事前、事中转移”等方面入手,对“高校审计转型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改进提升[6]。
贾长安等通过对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研究,指出高校内部审计普遍存在“监管不足、定位模糊、手段落后”等不足,并提出可从“树立现代审计理念”“明确内部审计宗旨”“加强内审自身发展”“提高高校管理水平”等方面入手,对“高校审计转型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改进提升[7]。
潘银兰通过对高校审计的研究指出,传统的审计手段在审计理念、职能、内容、方式等方面已不满足当前高校的发展要求,并提出可从“提升管理、风险、服务理念”“做好内部审计”“推进全过程审计”等方面入手,对“高校审计转型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改进提升[8]。
通过对高校内部审计的研究,高校内部审计存在着目标导向和职能定位不准确、机构设置不合理,审计工作缺乏独立性、审计方法落后等不足之处,并提出可从“打牢思想基础,确保内部审计机构独立地位”“优化内部审计管理体制”“加强审计队伍建设,提升专业胜任能力”等方面入手,对“高校审计转型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改进提升[9]。
上述研究者主要从“转型后制度的改进”“内部审计机构职权范围”“审计人员能力素质”“审计手段”等方面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意见。
三、高校审计转型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
1.关系处理不当。高校是学术圣地,也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机构。高校组织具有“结构复杂、管理层次较多”的特点,且大多数部门都会同审计部门有工作的接触,例如:国资部门、基建部门、后勤部门等相关资金涉及较大的部门都会被审计部门审计。在审计过程中,审计部门的少数工作人员会存在一种“高人一等”的思想,这种思想可能会趋使审计部门的部分工作人员忘记工作職责,利用岗位职权,打压被审计部门的相关工作人员。
2.个别审计人员保密意识不强。审计部门的主要职责是“经济监督”“经济审查”,该职责可能会涉及较多的工程结算、采购结算等经济信息,在涉及这些经济事务较强的审计时,施工单位、供货商等单位为追求利益最大化,会通过各种手段套取项目审计人员信息。部分审计人员可能在金钱的诱惑下,出现立场不坚定、保密性不足、透露被审项目的审计人员相关信息等情况。
3.审计事项过多。高校作为一个社会特殊的组织机构存在,具有建设项目多、采购事项多、报销事务多等特点。此种情况造成高校审计部门审计事务繁杂,甚至使校内审计部门超负荷运转,进而导致审计效率低下,不利于审计部门的健康发展。
4.审计部门在编人员较多。由于审计部门所涉及事务种类较多,故需要大量的审计人员。为保持审计的独立性,大多高校会采取增加审计人员数量来解决审计人员短缺的情况。因此,大多高校有在编审计人员较多的情况出现,审计人员数量的增加导致高校的工资成本和管理成本随之增加。
四、解决高校审计转型工作存在问题的对策
1.放低姿态,增强审计意识,协调好部门间的关系。在审计过程中,要求审计工作人员,以服务者的身份开展审计工作,力争使高校内审人员有求真务实的态度、开拓创新的精神,达到监督与服务并举的工作方式。在做到“放低姿态的同时”,审计部门工作人员还应做到客观公正对待被审计部门,就是要求审计部门工作人员做到“有章可依,有章必依,违章必揪,执章必严”的严谨工作态度。协调好部门关系,就是要求最终做到“服务意识充沛”与“执章意识严格”的有机统一。
2.增强保密意识,加大泄密处罚力度。提高审计人员保密意识是审计工作的重中之重,提高审计人员的保密意识可从“加强政治学习”“签订审计保密协议”“加大泄密处罚力度”“合理的从审减金额中进行绩效提成”等方式解决转型过程中出现的“部分审计人员泄密”的发生。
3.外审为主,内审抽核。外审为主就是要求高校审计转型过程中,将审计业务进行外包。通过与专业的审计公司签订审计合同,规定审计效力范围、审计报酬、审计职责等内容;内审抽核是指,对外审公司所审计的项目进行随机抽核,若发现不合理之处,对负责审计的单位进行相关的处罚。“外审为主,内审抽核”可有效减少内审部门的审计事务、减少在变内审部门人员,减少工资开销。
总之,高校内审转型过程中所遇到的“审计部门与被审计部门的关系瓶颈”“审计人员保密性不足”“内审部门事务较多”等新问题,可通过“放低姿态,转变审计意识”“提高保密意识,加大泄密处罚”“外审为主,内审抽核”的举措进行解决,在某种程度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值得提倡和推广。
参考文献:
[1] 曹春.浅谈新中国成立后的审计[J].河北审计,1998,(11):42-43.
[2] 李凤鸣.新中国的审计教育[J].审计文稿,2008,(2):12-13.
[3] 张登超.高校内部审计的现状及对策[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5,(2):91-95.
[4] 程家旗.高校内部审计职能与工作理念再思考——基于内部审计的本质属性和功能转型[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9,(41):69-74.
[5] 周晓敏.论提升高校内部审计质量的途径[J].中国市场,2018,(12):155-158.
[6] 陈作利.关于高校审计转型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9,(15):137-138.
[7] 贾长安,李春燕,马建堂.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转型与创新探索[J].商洛学院学报,2009,(4):93-96.
[8] 潘銀兰.新形势下高校内部审计转型的思路[J].会计之友,2010,(4):60-61.
[9] 游雪琴.转型时期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思考[J].武夷学院院报,2011,(3):9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