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医科”背景下医学院校教师课程思政能力提升探析
——以宁夏医科大学为例

2020-02-21柳海军李雅麒刘志宏

医学教育管理 2020年6期
关键词:新医科医科大学思政

李 燕 柳海军 刘 璐 李雅麒 刘志宏

(1.宁夏医科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银川750004;2.宁夏医科大学,银川750004)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医学教育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保障人民健康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1],经过几年的实践,医学院校课程思政在整体设计、基本载体、评价体系、保障措施等方面的建设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效果,课程思政理念得到广泛认同。但还存在着医学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教师教学效果不高、学生认同感还不强等亟待解决的问题。究其主要原因,与教师队伍课程思政能力不均衡有直接关联。如何在“新医科”背景下,顺应医学教育创新快速发展,建设一支潜心教书育人、勇于创新创造的优秀人才队伍是医学院校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面临的重要任务。

1 宁夏医科大学课程思政建设的整体设计及思路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医学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发挥其蕴含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隐性教育作用,实现知识传授、价值引领和能力培养的同步提升。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宁夏医科大学非常重视课程思政建设顶层设计,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课程思政建设、统筹推进,出台《宁夏医科大学课程思政实施方案》《宁夏医科大学“名师思政”工程》,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准确把握高等教育基本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课程思政综合改革,充分发挥课程育人功能,挖掘育人要素,全面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思路。明确课程思政建设主导思想、目标任务、保障举措、监控评价体系,搭起加快课程思政建设的“四梁八柱”,把加强思政教育作为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的首要任务,定期召开课程思政建设专题会、推进会,构筑学科思政、课程思政、校园思政的大思政工作格局。

2 提升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的实践

2.1 培育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理念

宁夏医科大学把课程思政建设作为各级干部和全体教师培训的首要任务:首先是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刻领会“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教育的根本问题。其次剖析只“教书”、少“育人”的现状,围绕教师育德能力和育德意识的提升,正确认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之间的关系,充分挖掘各门学科思想政治教育资源[2]、多部门协同育人机制等影响学生医学职业素质和职业胜任力,制约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问题,连续三年进行论坛、专题辅导、交流研讨、教学工作坊等多种形式培训,使教师对课程思政经历了知晓、理解、接受到主动运用等过程,帮助教师逐步形成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理念。

2.2 提升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的能力

课程思政是教学设计的理念。宁夏医科大学课程思政建设围绕“仁心仁术”医学人才的培养目标,以课程思政理念重构课程目标、课程设计、教学活动、教学评价全过程。采取实操性工作坊培训教师,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制定课程目标,指导教师完成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在教学设计中体现专业培养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例如在知识传授中注重团队合作精神、学生表达能力及人际交流能力,批判反思、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科研能力和创新创业等能力的培养,注重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等[3]。

不同类型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内容也不相同。专业课突出培育科学精神、探索创新精神,体现“大医精诚”“仁心仁术”思想,培养心系社会并有时代担当的医学人才。公共基础课突出敬业精神、挫折教育、团队精神的培养,如体育课开展的“定向运动”课程思政改革就是以训练医学生判断能力、快速反应能力和提升自信心为目标设置的体育项目。实践教学体系体现健康服务需求、医学人文关怀,不断拓展深化连续十余年的“向逝者及遗体捐献者致敬”活动和开展医疗保障和急救技能等“服务性学习”实践活动,提升学生职业胜任力和专业技能,培育学生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精神。此外,引导教师通过评价和考核判断学生学习成效,指导教师做好学生态度、情感的评价,通过非标答案作业和考核判断是否达到教与学的一致性,反思和判断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

2.3 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方法的能力

知识是“学”会的,不是“教”会的。教师通过“教”将知识分解为纲领化和条理化,学生通过“学”将知识重构、归纳、整理。混合式教学是有效提升学生学习深度的一种教学模式,是课程思政有机融入教学的有效方法。宁夏医科大学提出以“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作为教师教学能力培训内容之一,培训教师掌握宁夏医科大学在线学习平台,掌握智慧教室的使用,线上线下教学模式,创新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获取与利用各种线上资源,促进学生深度学习与思考,吸收与包容多元文化,以学生的学习结果为中心评价方法,以学生“学到了什么,学会了什么”评判课堂教学的成效。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学校线上教学工作获全国高校质量保障机构联盟肯定。

2.4 建立课程思政能力的保障

制度和政策保障是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激励教师提升课程思政能力的有力措施。教学管理各部门之间的专项研讨、协同联动能够确保课程思政综合改革落到实处。宁夏医科大学将课程思政纳入师德建设,出台师德师风培育、考核、惩处等制度,坚持师德与业务考核并重,实施师德“一票否决制”,将师德考核作为业绩考核、职务评聘和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4]。出台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实施办法,将课程思政作为课程评价的首要标准,评估思政元素在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毕业论文指导等环节中对学生价值引领的成效。在学生评教、教学督导、同行听课、领导干部听课、授课比赛等评价指标中,把课程思政作为重要监测点:是否以课程思政作为教学设计理念、在课堂授课中的具体体现、与专业知识融入是否达到“润物细无声”。

通过抓试点学院、试点课程、试点项目来推动课程思政改革深入,各项教学培训与试点项目密切结合,对试点学院、试点课程团队、试点项目负责人设计培训内容、团队辅导合作、搭建交流平台,确保项目高效完成,打造一批具有较强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能力的优秀教师和教学团队。

3 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3.1 课程思政理念在教师中还未形成广泛共识

教师的教学理念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在实施过程中,有的教师素质能力难以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需要,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水平需要提升,专业化水平需要提高[5]。存在部分教师对课程思政认识不足、理念更新不够,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还不均衡,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还未形成,不能正确认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之间的关系,存在课程目标设计和课堂内容展示“两张皮”现象。究其原因,教师的育德能力还远远不足,在育人意识上、知识储备上还达不到《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

教学评价和考核如何在教师职称评聘、绩效及各项奖励充分体现,学校在教学和科研的导向、课程思政建设质量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是否能落到实处,这些都会影响教师对课程思政的态度、投入和能力提升。部分教师存在态度不端正、不重视、不投入,对学生关注不足、不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在课堂教学中,存在一份课件讲遍所有专业,照本宣科、满堂灌输、一讲到底等课堂教学现象。不重视教学基本功、信息素养、国际视野、教学学术、教学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培养。这些现象直接导致学生在学习中处于被动、不动状态,自主学习、创新能力、职业素质、批判性思维、临床实践能力、全球胜任力培养等能力培养不够,限制了学生多元、自主发展。

3.2 课程思政教学能力还需全面提升

宁夏医科大学管理队伍和教师队伍多为非师范院校毕业,明显缺乏教育学、心理学及一般教学法的知识。承担基础课程教师多无医学背景,缺乏临床医学经历,医学知识不足,在授课中对不同专业的针对性不足,不能适应新医科的要求。尤其是附属医院、教学医院的“双师型”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教学方式方法、教学研究存在短板,存在课程思政意识淡薄和能力不足的现状。在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存在教学评价、教学反思、教学学术能力不足,课程思政开展的不深入、不全面,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机制还未形成。此外,学校、学院及基层教学组织未关注和重视教师各个生涯阶段可能遇到的发展瓶颈和心理困境,片面认为教师发展就是各类培训,片面认为教学能力提升等同于课堂教学经验分享,对教师教学发展是人才培养能力提升的关键作用认识不足。

3.3 课程思政集体教研还需加强

目前国内高校普遍存在基层教学组织薄弱,教学组织功能被忽视、教研教改活动弱化、青年教师培养滞后、教师教学共同体缺失等问题,教师在开展课程思政改革中往往是单打独斗,导致各门学科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没有得到充分挖掘,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浮于表面,未深入融入课堂教学。基层教学组织的作用还未充分发挥,在教学任务安排上还存在部分老师授课内容几年固定不变,这就导致有的青年教师还未能驾驭所授课程的学科知识体系,更谈不上将本学科和其他医学学科、相关学科的联系、交叉、融合。基层教学组织对各专业、各层次教学任务应具备的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对学系的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优势、短板还未认真分析梳理,在“大健康”理念下,优化学科课程知识体系还远远不够,这些都是制约课程思政建设,教师课程思政能力提升的主要因素。

4 新医科背景下教师课程思政能力改进和提升策略

4.1 强化育人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教师承担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历史使命,肩负着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时代重任[4]。着力提升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全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医学院校的首要任务。从制度上细化师德考核细则,真正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资格定期注册、业绩考核、职称评聘、评优奖励首要条件[5]。按照《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对教师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传统文化教育[6],创建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示范工作室,充分发挥党建的引领作用,加强医德医风教育和医者仁心教育,着力提升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综合素养和人文修养,不断增强政治认同、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

4.2 找准育人角度

医学院校要以新医科统领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医学发展理念从疾病诊疗提升拓展为预防、诊疗和康养,加快以疾病治疗为中心向以健康促进为中心转变,服务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7]。教师要把“大健康”理念和新科技革命内涵融入教学。按照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求,按照培养目标、毕业要求确定课程目标,并在教学全过程加以体现。加强学科间的交叉融合,提升医学教育能力,深化医学课程体系改革。围绕培养学生“道术、仁术、学术、技术、艺术”,强化医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加强医学伦理、科研诚信教育,培养医学生救死扶伤精神[7]。

4.3 提升育人能力

医学院校开展课程思政培训,应更注重培训实效,定期举办经验交流、教学观摩、案例比赛、实操性教学工作坊等培训,培训后应注重收集教师反馈信息,在课堂中追踪实际效果,收集学生的意见、建议。搭建思政课教师和课程思政教师合作教学教研平台,加强课程思政重点、难点、前瞻性问题研究,促进思政课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6]。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建设,按照“教育教学抓学系主任、学系主任抓教育教学”的工作思路,建立课程思政教学共同体,注重新进教师、中青年教师课程思政意识培养和能力提升,科学构建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加强新时代教育教学方法的培训,使教师能够主动适应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激发教师加强现代技术与医学教育的深度融合应用,积极探索实施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的教育。

5 结 语

医学院校要把提升教师课程思政能力作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的战略举措,加快推进医学教育、提升人才培养高质量地关键一招。提升教师课程思政能力,梳理课程思政理念,潜移默化地将课程思政融入到教学中,落实到教学工作的常态,将思想政治教育和医学职业素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培养仁心仁术的合格医学人才。

猜你喜欢

新医科医科大学思政
广州医科大学
《遵义医科大学学报》2022年第45卷第2期英文目次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第七届编委会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新医科背景下高等中医药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变革与探索
面向新医科的地方综合性大学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探索
新医科背景下中医药本科专业人才录取选拔模式探究
新工科新医科背景下的产教融合平台探索
思政课“需求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