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民休闲教育任重道远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刘海春教授访谈

2020-02-21刘海春

社会科学家 2020年1期
关键词:闲暇劳动研究

刘海春,唐 鑫

刘海春(1975-),广东湛江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青年联合会副主席、广东省行政管理学会副会长、广东伦理学会副会长,曾任广东高校共青团与青年工作研究会会长、中国青少年研究会理事,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休闲哲学与休闲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各1项,主持各类省厅级课题10多项,参与国家、省部级课题多项。出版独著《生命与休闲教育》(人民出版社)1部,主编教材《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教程》(人民出版社)、《新时期高校共青团工作概论》(人民出版社)《思想政治教育典型案例研究》《中外创新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等7部,参著(编)《我国高校交换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入选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文库》)等著作与教材16部。在《马克思主义与现实》《自然辩证法研究》《学术研究》《浙江社会科学》《思想教育研究》《高教探索》等刊物公开发表论文80多篇,多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新华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和人大复印资料转载(或论点摘编)。在《中国教育报》《中国社会科学报》《南方日报》《羊城晚报》等报刊发表时评40余篇。曾荣获广东省2006-2007年度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著作类二等奖,第六届广东省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09-2013广东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优秀学术研究成果评比二等奖。

唐鑫(以下简称“唐”):非常感谢刘教授在百忙之中接收我们的专访,您大学毕业后就一直从事教育工作,想必在这方面有不少的心得,能大概谈谈吗?

刘海春(以下简称“刘”):我大学本科就读于华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1997年毕业后留校担任辅导员,后来调到学校学生工作部、团委工作。2013年调离到广东青年职业学院,再到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没有离开过学生工作岗位,始终坚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与理论研究。我一边工作一边深造,2003年到中山大学攻读博士学位,选择了与工作岗位相吻合的马克思主义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使工作与学习相得益彰,2008年晋升为教授,2011年取得博士生导师资格。我一直秉持“研究式开展工作”的理念,致力学以致用,带领学生工作的同行完成了一系列课题和著作。去年我率领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辅导员团队完成的专著《我国高校交换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入选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文库》并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专著具有较强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无论是从中国的发展还是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层面,人才的境外输出与培养都是势在必行,意义深远。在世界经济全球化与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高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表现形式日益多样化。作为人才培养方式的一种新探索,境外交换生项目是目前各国新兴的、参与者最多的文化交流项目,也是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重要形式。我国高校境外交换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有效培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是一所国际化特色鲜明的重点大学,每年有交换生近1000人,占年招生人数近20%。这几年,学校高度重视境外交换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努力为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探索有益的经验做法,并将之提升到理论高度。这本专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完成的。另外,我还主编了教材《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教程》(人民出版社)、《新时期高校共青团工作概论》(人民出版社)、《思想政治教育典型案例研究》(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这些成果对于一线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是有较大的现实指导意义。在担任广东高校共青团与青年工作研究会会长期间,我立足当前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和群团改革的时代背景,致力于服务学校共青团改革推进、问题破解、政策研制和实践指导,主编了一套三本系列丛书:《新时期新视角新思路——高校共青团工作改革与创新》《品牌品质品位——广东高校共青团精品特色项目》《经验经典经久——广东高校共青团工作精粹》,为广大共青团干部、青年工作者更有效服务青年、针对性做好人才培养工作、引领青年跟党走而提供指南。同时,我也致力创新创业教育研究,担任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发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多语种、国际化的优势,牵头完成《中外创新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专著,得到了教育厅主要领导的高度肯定和社会的广泛好评。

2014年五四青年节,习近平总书记与北大师生座谈时强调,青年学生要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就是要帮助学生扣好人生“扣子”,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青年学生正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对他们加强思想引领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关系到中国共产党的长期执政,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的幸福。我们要成为学生的“领路人”。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比较紧密的综合性、应用性学科。既要用理论来指导实践,也强调通过实践来找出规律形成新的理论,再用新理论来指导实践,体现了“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科学方法。因此,我们既要当好实践家也要努力成为理论家。

唐:通过研读一些您的著作和文章,发现您一直对“休闲教育”有所研究,并有着自己独有的见解,请问您是如何选定这个研究方向的呢,现在的发展又是如何的?

刘:在学术研究领域,除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之外,我对休闲哲学与休闲教育尤其感兴趣。对于休闲哲学与休闲教育的研究始于博士研究生阶段,我的博士论文题目是《我国小康社会休闲教育研究》,后来在此基础上修改完善,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独著《生命与休闲教育》。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随之闲暇时间也不断增多,人们的休闲需求也逐步强烈,越发关注生命质量和精神世界的提升,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会日趋强烈,生活方式相应发生很大的变化,休闲逐渐走向社会的中心。与此同时,休闲领域中的社会问题也开始逐步突显。如人们的休闲观念、意识淡薄,对休闲的认识不足,缺乏休闲技能、技巧,休闲伦理欠缺等,这就迫切需要休闲教育。

闲暇时间是休闲的一种载体,休闲教育就是要引导人们科学、合理地安排闲暇时间,引导人们休闲生活方式的理念和方法,提升生活的质量和生命的意义。闲暇时间是一种资源、一种财富;闲暇时间愈多,愈需要理智,愈需要教育。19世纪50年代末,英国哲学家斯宾塞曾预言:到了自然的力量完全被人征服、供人使用,到了生产的方式已经达到圆满的地步,到了劳动已经节约到最高程度,到了教育已经安排得当,能比较迅速地为较为重要的生活做好准备,到了因此而有大量增加的闲暇时间,那时闲暇教育将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英国思想家罗素也早就说过:“必须承认,明智地利用闲暇,是文明和教育的产物。”今天,在大部分国家,劳动时间的缩短使闲暇时间增加了,这使得自由和幸福的家庭生活至少有了时间的保障。然而,自由的增加却导致了“如何安排闲暇时间”的问题。闲暇时间安排并不是将时间用于消遣和不必要的活动之上,非生产性活动将会诱发新的甚至严重的社会问题,这是大部分的国家都非常担心的。如果不能有价值地和正确地利用闲暇时间,那么健康的社会将变得死气沉沉、浪费现象严重、文明退化、懒惰心理泛滥,缺乏前进的动力,其结果是导致病态的社会现象,这是一个不能忽视的问题。在美国,闲暇导致了孤独、无聊、自杀和犯罪;在一些视工作为“天职”的国家里,如日本,闲暇则使染上“工作癖”的“工作狂”们有一种失落感、愧疚感,进而导致心理失衡;在英国著名的高等学府牛津大学,学生通过交互网观看黄色录像的时间超过了学术交流的时间。在发达国家,政府为了解决这一当代问题和现代社会的政治课题,制定了许多政策措施,政府和民间团体开展了健康的休闲生活主题活动,进行休闲启蒙教育以图解决问题。

在西方国家,休闲教育是一门人生必修课,成功地开发闲暇时间是西方发达国家社会进步和提高人的素质的一个很重要的经验。早在一百年前就被视为基础教育阶段的一条重要原则,而且几乎是终身教育。以美国为例,早在1918年,美国联邦教育局就将休闲教育列为青少年教育的一条“中心原则”,作为正确树立人生价值观的途径。虽然休闲教育在我国仅处于起步阶段,但是我国教育史上其实早已经有休闲教育的思想和形式。春秋时代的“六经”“六艺”课程,“家训”“女红”等休闲教育途径,《学记》“藏、修、息、游”的德育思想中主张的敬德修业与休闲游乐结合起来等。随着人们对休闲呼声的增强,我国的休闲教育也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相继成立了休闲和休闲教育的研究机构。1995年在于光远先生的倡导下,成立了北京六合休闲文化研究策划中心,接着又相继成立了中国文化研究所休闲文化研究中心、中国艺术研究院休闲研究中心、中国软科学研究会休闲研究专业委员会等学术机构。2004年中国人民大学成立中国休闲经济研究中心,组织策划休闲问题的实践调查和理论研究。2006年在杭州召开的世界第一次休闲博览会举行相应的世界休闲教育培训。尽管目前休闲教育在我国开始受到重视,而且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任重道远。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休闲教育的力量比较薄弱,未形成独立的系统。至今在教育系统官方文件中没有“休闲教育”这一概念。记得2009年我曾参与广东“十二·五”规划的制订,提出要加强青少年休闲教育,但是没有被采纳。2015年我接受过人民政协报的专访,呼吁全社会要重视青少年的休闲教育。青少年休闲生活十分迷茫,有了“休”的时间,却因为认识上的偏差和能力上的缺失,而得不到“闲”的状态,这是青少年休闲现状的突出问题。现在,青少年休闲教育研究没有引起学界的重视,研究青少年休闲教育的学术团体、研究机构几乎空白。不仅如此,我国的教育体制设计以工作和职业为中心,忽略了对学生休闲生活和生命意义的关注。而在生活教育中,社会、社区、家庭对于青少年的休闲教育也是缺位的。我一直很纳闷,在休闲教育的研究队伍中很少有教育领域的学者,从研究文献来看教育学科对休闲教育的关注不够。休闲教育研究的滞后不能为学生自由全面发展提供充分的智力和政策理论的支持。

其实,休闲教育是全民的,每一个群体都需要。在我们国家还有一个特殊的群体迫切需要休闲教育,就是老年人群体。休闲教育是适应老龄化社会的必然需要。我国已跑步进入老龄化社会,根据《2019年度中国老龄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全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1883亿。到21世纪中叶,我国人口的1/3将是老年人。人口结构和素质的改变,将极大影响我国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看看我们身边,不少人一退休,就觉得空虚、无聊,又没有任何爱好和休闲技能,反而觉得退休的日子不好过。一些空巢老人,更是孤独难熬。另外有一项调查,城市老年人的闲暇时间主要用于看电视、打麻将和三闲(闲呆、闲聊、闲逛),低层次的休闲娱乐方式占据了他们生活的主要位置;而用于读书、技艺创造、艺术欣赏、体育运动等休闲活动的时间不足二十分之一。因此,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满足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使他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乐,是当今社会亟须解决的重要课题。当然,近些年我们也欣慰地看到老年人的休闲教育呈现出新的气象。城市里不少老年人在公园和广场吹拉弹唱跳不亦乐乎,“广场舞”更是风靡全国。有不少人退休后才开始学画画、练书法、搞摄影、养盆景、玩收藏等,晚年生活丰富多彩,开启人生的“第二春”。其实,关心老年人就是关心国家和个人的未来。老年人的休闲教育关系到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关系到每位公民的个人幸福。我觉得,新加坡在社区休闲教育方面的做法就很值得我们借鉴。新加坡每个社区基本都有家庭服务中心、邻里联系中心、乐龄中心、学生托管中心、青少年中心等,能为不同的人群提供休闲教育服务。

我曾在《羊城晚报》写过专栏文章,有多篇文章是关于休闲话题的,如《休闲心境》《“闲”得不空虚》《郊区休闲》《中国式休闲》《打造休闲都市群》《信仰休闲的城市》《“休闲教育”从减免景点门票开始》等多篇随感,被凤凰网、搜狐网、腾讯网等多家网络媒体转载。我也给少年儿童组织与思想意识教育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开设《少年儿童闲暇生活与思想意识教育》课程,给博士研究生开设《休闲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专题讲座,给公务员培训和社会各界讲《休闲教育与幸福人生》。就是希望社会关注和重视休闲教育,呼吁政府在全社会范围内充分开发“以闲暇时间形态存在的社会资源”,加强国民尤其是青少年、老年人的休闲教育,使人们进一步认识“闲暇时间”的价值,更好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学会聪明地用“闲”,营造科学、健康、文明的休闲生活的社会氛围,以共同建造我们幸福的生活和美好的明天。

唐:您认为“休闲”与“自由”、“休闲”与“劳动”两者的关系是怎么样的,可以具体地阐释下吗?

刘:我在《马克思主义与现实》上发表过两篇关于休闲的论文:《论马克思人类解放的“劳动——休闲”之维》《休闲与自由——马克思自由伦理观的当代阐释》,对“休闲”与“自由”、“休闲”与“劳动”两者的关系曾做过探讨。

我认为,休闲的本质就是自由,休闲就是生命个体摆脱外界的束缚而处于一种自由状态下追求幸福满足、身心愉悦和自我发展的内心体验与行为方式的总和。著名的休闲学研究专家马惠娣把休闲概括为“以欣然之态做心爱之事”。从心理学的视角看,“休闲”与“畅”或“迷狂”的心灵体验有共同之处。可见,休闲的内心态度和心理状态最大的特征就是“内心的自由”。要阐释“休闲”与“自由”的关系,还是要先确定这两个范畴的哲学类型语境,我在《休闲与自由——马克思自由伦理观的当代阐释》这篇论文中对“休闲”与“自由”的阐释主要还是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语境下认识的。马克思认为自由不是人的理性意识抽象,而是人的生命存在与全面发展的真实体现,是人的主体性的真正彰显。对“自由”的理解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语境下始终与历史唯物主义联结在一起,始终从人的现实生存状态和社会关系出发,并通过批判和克服束缚自由的社会条件的方式来实现。继而引入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私有制下资本家对工人剩余劳动时间的无情剥夺的批判,从而将自由与解放人的生活时间联系在一起。而“生活时间”正是马克思构想未来理想社会和自由生活状态的重要基点,是马克思思考“休闲”范畴的症候。在马克思看来,休闲是人的一种生存状态,是人本真的自由存在方式,是人与社会发展的伦理价值体现。具体表现为人对自由时间、自由劳动、自由社会关系的充分占有,即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及其蕴含的伦理价值的实现。一方面,充分享有自由时间是人实现自由休闲与生命丰圆的前提条件。另一方面,自由自主的劳动是人占有生命主体性与实现自由休闲的重要基础。如果说普遍的、整体的自由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的人的状态,那么在这个社会形态下,休闲可以是看作个体意义上的“自由”的表现。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劳动异化则是造成“自由”与“休闲”成为一部分人的特权而广大劳动者基本丧失的根本原因。

总的来说,“休闲”与“自由”的关系深深嵌入到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与劳动价值理论这两大理论基石之中。

其实,“休闲”与“自由”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是取决于“休闲”与“劳动”的关系的,从语义学和大认知语境来看,前者的关系是一种同一性、正相关的,而后者的关系则是一种对立性、负相关的。可以说“休闲”与“劳动”这一对范畴所呈现出的意涵张力,往往是从深层次意义上影响着“休闲”与“自由”的认知与统一关系,甚至影响到“自由”的实现。这是一对典型的矛盾,对立统一关系,因而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异化劳动这个深刻问题的认识展开和规律的揭示。虽然马克思英文译作中并未出现“休闲”(leisure)一词,而用“自由时间”(free-time),但这对范畴的确在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背景下的劳动异化和工人被剥夺劳动时间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体现着马克思力求扬弃劳动异化,实现人类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一目标诉求。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形成、兴起之后,人的劳动被集中化、规模化和专业化的使用,超长的劳动时间挤占了休闲时间,“劳动”在异化的过程中不仅被抽离出人的生命体验,而且在不断地扩张中逐渐吞噬“休闲”。由此,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异化下,“劳动”与“休闲”的关系变得紧张、对立。从这对矛盾关系范畴来看,共产主义所要实现的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可以理解为“劳动”与“休闲”因异化而造成的紧张关系的克服与扬弃,通过终结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从而在根本意义上使“劳动”与“休闲”这种壁垒森严的界线被打破,无论从时间界线上、空间分布上,还是从功能和主观感受上看,两者之间都将呈现模糊性、交叉重叠性,出现“休闲劳动化”或“劳动休闲化”,两者融合为一。或者说“劳动”已经融化在“休闲”之中,成为“休闲”的一种形式,这才是真正的“自由”状态。按照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设想,在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劳动”成为人们生活的第一需要,即由谋生手段转变为生活目的,由谋生性劳动转变为自主自由劳动,成为人类自由选择的休闲活动内容。这是一种在本质上已经泯灭了“劳动”和“休闲”的界限的生活,是“休闲劳动化”。共产主义社会由于整个社会消除了固定的分工,人们的劳动可以随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能力在不同的行业、职业进行选择。这种劳动的多方面的尝试既可以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又可以充分满足和丰富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马克思描绘的未来理想社会的就是这样一种“休闲劳动化”状态:“任何人都没有特殊的活动范围,而是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因而使我有可能随自己的兴趣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这样就不会使我老是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当人能够完全自由选择自己的劳动形式时,他的选择过程、他选择后进行的劳动过程实际上已升华为休闲。马克思指出:“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说来的生成过程。”

唐:请问您现在的研究方向是什么?未来准备关注哪些重要问题、从事哪方面的研究?

刘:我是一位实用主义者,追求“学用结合”,将自己的研究方向尽量与当前的工作相结合,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平时聚焦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主要关注大学生群体。目前手头还有一个关于社会组织党建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正带领团队在做调研。这个项目有重要政治意义与社会价值,涉及党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实践创新。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加大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力度,因此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组织党建创新,2015年中共中央印发了《关于加强社会组织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试行)》,指出社会组织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是党的工作和群众工作的重要阵地,是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领域。近年来我国社会组织迅猛发展和壮大,在经济、社会、文化、公共服务等领域发展越来越大作用,但其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某些境外敌对势力利用妇女、人权、环保等社会组织进行渗透,威胁着我国社会稳定和政治安全,对社会组织党建特征及功能强化机制进行研究,通过党组织的政治优势、思想优势和组织优势在社会组织中发挥,扩大党在社会组织的影响力,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增加党的政治资源,增进政治合法性,有利于加强和完善党的领导;同时,促使社会组织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更好发挥作用。该项目的阶段性成果、我撰写的调查研究报告《我省社会组织党建需破解三大难题》得到广东省委常委的批示。

我感兴趣的还是休闲哲学与休闲教育,这可能是我终身研究的课题,我最核心的学术成果也主要体现在这方面的研究。这个领域目前在我国的研究也刚刚起步,有很大的研究拓展空间。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当代社会,人们拥有越来越多的闲暇时间,休闲已经成为人们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影响因素,是美好生活的直接表达。休闲与休闲教育的话题会越发受到社会和学术界的关注和重视,这是一个可持续的研究方向。我也希望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加入这一研究领域。

唐:对“中国话语自信”您怎么看?对于新时代中国如何构建国际话语权,在后面的“名家特稿”中大家能欣赏到您的大作,在这里请您大概地介绍下构思的背景和主要的研究思路。

刘:话语自信,说到底就是中国自信在中国话语体系上的表现,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道路、制度和文化“四个自信”的充分肯定,是对中国话语体系的科学系统内容及其表达能力的高度认可与坚定信念,是在国际话语场中讲好中国故事的底气。话语自信的基础和保障是中国自信,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伟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说服力和影响力。当然,话语自信也是中国自信的反映与升华。

自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个不同场合高度强调要“要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不断提升中国话语的国际影响力,使中国道路、中国模式和中国方案在国际上愈来愈有吸引力。而增强国际话语权,传播好中国声音就必须坚定我们的话语自信。如果说中国在21世纪初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体现了国家硬实力,那么在这个基础上不断提升的国际话语权、在国际社会越来越多“发声”并引发共鸣支持、所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越来越成为国际社会共识,则体现了国家文化软实力。相比于快速增长的经济构建起来的硬实力,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尤其是话语自信则未曾获得同步快速提升,受特定的国情历史与国际关系趋势变化,中国综合国力的快速崛起亟待转化为中国不断提升的国际话语权和话语自信。在这次新冠肺炎病毒疫情中中国携手各国共同打造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充分展现了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大国担当,也让“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获得国际社会更广泛的认同。

我主要还是先从“应然”出发,从21世纪以来中国获得的经济大国地位切入,结合这一时期世界发展趋势和国际关系的重大变化,为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世界影响力,明确新时代中国国际话语权战略定位;继而确定构建新时代中国国际话语权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最后总结出提升新时代中国国际话语权路径的“四重力”,即用中国经验阐释中国模式的话语解释力,用中国话语讲述中国故事的话语感召力,用中国传媒阵地传播中国声音的话语传播力,中国智慧打造中国形象的话语影响力。旨在塑造国家经济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俱佳皆强的综合国力和大国形象。

猜你喜欢

闲暇劳动研究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人在何时最清醒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热爱劳动
闲暇拾笔寄娱情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