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新时代中国国际话语权的建构

2020-02-21刘海春

社会科学家 2020年1期
关键词:话语权话语建构

刘海春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 广州 510420)

国际话语权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国在国际社会中影响力和感召力的重要体现,也是一国在大国博弈过程中的重要筹码。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一直被西方资本主义势力排挤在国际体系的边缘,在国际话语权上处于绝对弱势。改革开放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取得了历史性的伟大成就,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国家综合实力全面提升,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一新的历史方位后,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建构与国家形象塑造要有更高的目标和要求——讲好新征程上的中国故事,塑造好新时代的中国大国形象。但是由于中国特殊的历史经历、国家身份的快速变化,中国尚未能形成与中国道路相匹配的中国话语,中国声音未能讲好中国故事,中国的发展优势未能转化为中国话语优势。在新时代,如何用中国话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关键在于建构起与中国道路同频共振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建构好中国国际话语权。

一、新时代中国国际话语权建构的战略定位

话语权代表了表达声音、传递观点信息等“说话”的权力,同时也代表了“说话”产生的权力。福柯强调,话语权的核心实质是一种权力关系。话语可以建构社会存在,具备了话语权就具备了定义社会事实、制定社会规则的权力。话语权不仅是一种文化软实力的体现,还是国家硬实力的体现。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取得的巨大成就相比,我国目前处于“中国音量”与“中国体量”不相称的现状。话语叙述的滞后性、话语权的弱势或将成为中国发展的阻滞力。

(一)应对新时代大发展大变革的战略选择

当今时代,世界经济增长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全球发展不平衡加剧,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导致的局部动荡有所加剧;同时环境保护、粮食安全、能源资源安全、网络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日趋严重,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变。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的新阶段,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进一步深化,科技创新不断取得新突破,全球合作向多层次全方位深化拓展,国际关系和国际力量重新分化组合,出现了一系列新趋势、新挑战。在这个大发展、大变革的新时期,国家话语权决定了国家话语、理念或主张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决定了国家影响国际规则、规范的制定与实施的制度性权力。

一个国家只有建构独具特色的大国话语体系,取得在国际社会中关键的话语权,才能在国际大发展中赢得优先发展的机遇,才能在国际格局大变革中抢占话语权,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新兴大国,在国际格局中成为不可忽视的力量。2013-2018年,中国对世界经济的平均贡献率达到30%左右,超过美国、欧元区和日本贡献率的总和,成为拉动世界增长的强大动力。随着中国的持续崛起,中国在纷繁复杂的国际领域会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地参与国际事务与全球治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和国际地位不断提升,承担了更多国际责任,但也意味着西方势力将会对中国施以更大压力与遏制。但是中国作为世界文明大国、经济大国,如果想要进一步提升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想让中国理念和中国主张能被确立为国际社会普遍接受的话语与价值理念,就必须要建构起引领世界发展的话语权,塑造良好的大国形象,才能在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二)打破西方质疑与话语权垄断的主动建构

中国稳定增长的经济和不断深入人心的大国形象,使我国国际地位大大提升,西方一些国家面对中国的发展采取警惕的态度和遏制的政策,开始批判质疑中国的发展模式。一些西方势力不仅在国际舆论中散播“中国威胁论”,营造“中国称霸”的假象;还要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遏制中国发展,通过实施贸易保护主义、干涉内政等政治经济压力和渗透、操控中国周边国家影响中国稳定,制约中国发展。在西方国际话语霸权主导下,西方一些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战略,进行意识形态渗透。一些敌对势力用一些美好的“口号”设计话语陷阱,把中国妖魔化为专制、独裁、侵犯人权的国家,利用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歪曲中国道路的历史及成就,企图让中国陷入经济停滞、社会动荡、国家分裂的陷阱。十八大以来,虽然西方主流媒体对中国认知的客观性有所提高,对华总体评价有所提升,但是也不乏一些“杂音”的存在。西方媒体的报道背后也反映出了强烈的西方价值观,西方主流媒体对中国经济形象报道较为客观积极,但是对中国的军事外交评价呈中立偏负面。部分西方媒体在解读十九大报告、报道中国军事外交问题上大肆炒作“中国威胁论”,甚至鼓噪部分国家共同“反抗”中国。出现这种情况,有的是由于缺乏对中国现实国情的正确认知而出现的误解,有的是因为社会制度、价值理念差异所导致的成见,但有的却是基于国家利益、政治博弈的“别有用心”,但也恰好反映出了我国在国际话语场上“失语”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根植于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立足于中国基本国情,反映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经过历史实践检验,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的趋势的中国道路。只有中国才能准确、真实地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阐释好中国道路、表达好中国主张。因此为了澄清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偏见、误解,让国际社会全面、准确地认识一个真实、立体、多元的中国,中国必须要主动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提升国际话语权,理直气壮地向世界传递中国声音。

(三)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世界意义的战略举措

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心,我国国际地位与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提高,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为解决全球性问题提出了新的方案。正如习近平所说,“我国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践证明我们的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是成功的。”①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161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仅具有中国特色,也具有普遍性与世界意义,是“中国向度”与“世界向度”的统一。首先中国道路彰显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多样性。中国道路是以社会主义为社会制度,以中华传统文明为文化底蕴的新兴发展中国家崛起之路,开辟了一条不同于西方文明的文明类型,打破了近代以来西方国家在人类发展模式上的霸权。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更多的“非西方国家”、新兴发展中国家及社会主义国家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成功的借鉴经验。“这不但是给占世界总人口四分之三的第三世界走出了一条路,更重要的是向人类表明,社会主义是必由之路,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25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没有重走西方现代化的路径,创造性走出了一条新型的现代化路径。“中国模式”、中国道路的成功不仅仅在于其强大的生命力,可以重重危机中不断发展壮大,创造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光明前景;其最大的世界意义在于中国的成功经验是可效仿的强国之路。再者,“中国智慧”为解决全球性问题提供了“中国方案”。新时代,中国与世界关系从“改变自己,适应世界”向“改变自己,塑造世界”转变。中国致力于建设新型大国关系,“朋友圈”遍布全球,通过深化互利合作促进共同发展。同时“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共商、共建、共享”……这些中国理念,被陆续写进联合国决议文件,成为彰显中国智慧的联合国官方词汇,也成为世界舞台上的中国话语。新时代,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会成为影响世界、塑造世界的“中国力量”,中国与世界的良性互动将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世界历史进程。

二、新时代中国国际话语权建构的基本原则

建构中国国际话语权首先要明确“谁来说”“为谁说”“说什么”“怎么说”等若干基本问题,涉及话语生产与话语传播等多方面问题。建构新时代中国国际话语权既要注重话语内容的提升,又要注重话语形式与话语主体的创新与多元化。因此建构新时代中国国际话语权要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实际和话语构建的基本原则,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还要坚持民族特色与国际视野的统一,让中国话语的国际话语权得以提升。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

新时代中国的国际话语实质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和国家形象的国际表达,因此中国国际话语权建构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为基础。“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代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544页。,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自然也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根据一切从实际出发,用发展、辩证、整体的眼光把握事物本质的方法论进行话语体系的构建。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要从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出发,整体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与发展。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②习近平:《习近平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人民日报》,2018年1月5日。,是在中华文明的传承、近代中华民族的斗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丰富的历史维度和深厚的历史积累。因此要中国国际话语权的建构要把握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厚度、实践广度和现实深度,要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置于广阔的历史视野中加以考察,而不是仅仅从改革开放40年的短暂时间进行叙述、评判,才能讲好不同征程中的中国故事。

其次建构中国国际话语权必须坚定国家的民族立场,一切从实际出发。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立足“新时代”这一新的历史方位,用辩证、发展的眼光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规律。当代中国建设和改革日新月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也需要不断创新才能紧跟实践步伐,准确把握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并给出合理的解释。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必须把握好新时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把握好新时代新的社会基本矛盾的变化,才能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建构要坚持历史与现实的统一,坚持用整体性、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才能建构符合时代需要,反映时代问题的新的话语体系。而中国国际话语权的建构必须坚定马克思主义的底色,坚定国家的民族立场,才能坚定不移、理直气壮地向世界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

(二)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

习近平在2013年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做好新时代的宣传思想工作,要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争取新时代中国国际话语权,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是新时代的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部分。习近平强调,“宣传思想工作一定要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基本职责,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③习近平:《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 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人民日报》,2013年8月20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的国际传播除了要向国际社会阐释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及优势之外,还要及向世界表达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定力,即中国今后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坚持党性,核心就是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大局和党的工作全局出发,全方位体现党的意志、党的主张。坚持党性,可以在中国共产党形成的丰富的话语资源中汲取营养,传承好党的优良的话语传统。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本身是讲述中国人民追求民族独立、人民幸福故事的话语。因此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反映好人民的整体利益需求,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最根本利益,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价值追求,让国际社会全面地、深入地了解中国人民的真实生活。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就是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以党的旗帜为旗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人民幸福生活为价值导向,让广大人民群众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的创造者与使用者,成向世界传播中国声音的传播者。

(三)坚持民族特色与国际视野相统一

中国国际话语权建构旨在向世界传播“中国声音”、讲述“中国故事”。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既要具有中国风格、民族特色,又要能与国际话语对接,才能被“听得懂”和“愿意听”。否则,中国话语难以走出国门,只能“锁在深闺无人识”,陷入“自说自话”的困境。由于中西方在社会制度、文化传统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构建中国国际话语权必须要坚持民族特色和国际视野相统一,中国话语才能超越“差异”,实现思想沟通和情感交流。坚持民族特色与国际视野相统一,既要坚持民族特色又要面向国际,既要做到中西结合又要破除对西方的话语崇拜。坚持民族特色,就要深入坚持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智慧、凝聚民族力量,使我们的话语体系能够保持民族优越性、增强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中国话语不仅要讲清‘中国经验’的民族性,还要讲清‘中国经验’的世界性。”①陈曙光:《中国话语:说什么?怎么说》,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15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要立足国际视野,体现全球担当,用国际社会能普遍理解和认同的概念和表述表达中国主张。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的国际话语权首先要拒绝让中国变成“任人打扮小姑娘”,照搬西方概念、理论,用西方理论来评判中国话语的真理性;而是要破除西方话语垄断和崇拜,用中国概念、中国范畴和中国理论掌握中国国际话语的主动权。

建构中国国际话语权旨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的国际表达,实现对“中国性”的全面揭示和对“西方性”的祛魔,还原中国特色和民族特色,凸显中国话语的全球担当,用中国话语塑造中国形象。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提升中国的国际话语权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立足中国实践,提升中国马克思主义对中国道路的解释力;也要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以党的旗帜为方向,以人民为中心,同时还要兼顾民族特色和国际视野,让中国模式、中国话语能以其强大的包容性影响世界。

三、增强“四重力”提升新时代中国国际话语权

话语权,是新时代国际舞台上的国之重器。大国复兴,中国话语不能“失语”。近年来,随着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步伐加快,中国在提高国际话语权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但同西方国家相比,中国在国际话语场上还是一个轻言少语的“巨人”。国际舞台上,中国话语的劣势表现在:话语内容缺乏解释力,无法阐释好中国道路;话语表达缺乏感召力,无法讲好中国故事;话语传播缺乏传播力,无法传递中国声音。但归根结底根本原因在于中国话语的影响力不足,中国话语的话语自觉自信尚未完全形成,所以才会出现人云亦云,甚至存在舍己芸人的现象,也会经常陷入“有理说不清,说了传不开”的困境。新时代建构中国国际话语权需要从增强话语的解释力、感召力、传播力以及影响力这“四重力”着手,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建构新时代的中国的大国形象。

(一)增强话语解释力:用中国经验阐释中国模式

国际社会期待来自中国的声音,尤其关注中国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内涵的总结提炼,也期待中国对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实践问题的现实回应。但目前而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中国模式的性质判断等核心问题上,因为缺乏统一标准,内容过于繁杂、中西价值观念差异等问题,导致中国话语对于中国道路、中国模式缺乏解释力。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要增强话语解释力,用中国话语讲清楚、说明白中国道路、中国模式。

新时代中国国际话语权的建构要立足中国实践与时代课题,要在现实基础和深刻的理论前提深化学理研究,提升话语解释力。中国话语以“中国问题”为问题导向与逻辑起点,那么当代中国的历史实践与基本现实就是中国话语最深厚的根基、最有力的证明。用中国经验阐释中国模式,要坚定中国的国家民族立场,立足中国说话,以中国实践、中国经验作为话语资源。第一,反映我国发展的历史事实和现实成就。这一事实既包括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斗争历史,包括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进行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故事,还要包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给国家发展带来的制度红利与给人民生活带来全面提升的现实成就。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速度世界第一,使十多亿中国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全面改善,带领七亿多中国人民摘掉了贫困的“帽子”,创造了“中国奇迹”。这些成就都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带来的制度红利,也是在党和政府强大的执行力之下所取得的成果。第二,直面中国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理智把握“中国问题”的本质。中国道路是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摸着石头过河”形成的发展之路,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难免会不断地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挑战。要理智把握“中国问题”的本质,不能用西方的“普世价值”衡量“中国问题”,不能把小问题渲染成大问题,不能把局部问题扩大成整体性问题、动摇根本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就是要直面“中国问题”,基于中国的基本国情与整体利益,解释好“中国问题”,并且提供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法。第三,要深化学理研究,进行话语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是以中国实践为基础的理论建构,不能停留于一般性的事实描述或经验总结,必须将其上升到新的理论高度。要在实践发展中深入开展理论研究,概括、提炼出新的概念、范畴、原理,形成学术话语与政治话语相结合的话语体系,为中国特色道路的发展找到坚实的理论支撑,为中国国际话语的提升提供话语支持。

(二)增强话语感召力:用中国话语讲述中国故事

话语的感召力,体现在话语的魅力,即话语能否感染他人,且能使他人认同、信服的能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是一个宏大的话语体系,其核心内容是对中国道路、中国模式阐释。因为中国的价值观念、话语表述是根植中国这一东方大国独特的文化传统,因此中国话语的一些语言表述对于国际社会而言过于晦涩。另外中国走出了一条与西方完全异质的现代化道路,提出了许多中国特色的新概念、新范畴、新理论,这些新的话语表述有别于传统的西方话语体系,国际社会往往会出现不愿意听、听了也听不懂的现象,导致中国话语缺乏感染力及号召力。

新时代增强中国话语的感召力,要让更多的人愿意听、听得懂中国声音,并且用中国话语的感召力感染更多的人不仅仅愿意成为中国故事的聆听者,还愿意成为中国故事的传播者。第一,中国话语要实现宏大叙事和微小叙事之间的统一。中国是一个大国,中国话语也是一个宏大的话语体系,但是单一的宏大叙事话语往往充满了抽象性、独断性、政治独白的色彩,不仅难以引发人们的认同,反而还会变成了压制人的强迫力量。因此要将宏大的中国道路叙事与中国人民的生活叙事话语相结合,让中国话语不仅“接天线”又要“接地气”。“接地气”的微小叙事、生活化叙事让中国话语增添温度与温情,但是却不能与“接天线”的宏大叙事话语对立起来,因为离开了宏大叙事话语的指引,中国话语很有可能会失去历史方位意识,丧失对中华民族复兴、共产主义事业这种宏大叙事的批判性思考。第二,以讲故事的表达形式促进情感共鸣。讲故事是舆论传播的通行方法,也是进行思想交流、情感互动的有效办法。习近平就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大家”。他在各种场合讲中外听得懂、听得清、有共鸣、有实效的好故事,引经据典、娓娓道来,用充满了感染力的语言和故事让世界读懂中国,彰显中国理论的实践价值、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讲故事就是讲事实、讲形象、讲情感、讲道理,讲事实才能说服人,讲形象才能打动人,讲情感才能感染人,讲道理才能影响人”。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文章选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6年,第433页。讲中国故事,要讲好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为人民求发展、谋幸福的故事;要讲好中国人民艰苦奋斗,追求“中国梦”的故事,讲好中国坚持合作共赢共享发展的故事。第三,用丰富多样、形象幽默的语言吸引人。中国话语的国际表达可以通过引用经典诗文凸显中国魅力,也可以运用形象比喻增加生动性,还可以结合网络词汇、生活化语言引起共鸣。习近平曾引用“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等诗文,表达了期望各国加强合作促进共同繁荣的中国立场,凸显中华文化底蕴。习近平还曾用“关进黑屋子”的比喻反对贸易保护主义,也曾用“汪洋大海”比喻中国经济,生动易懂的表达给国际社会留下的深刻的印象。通过创新、丰富的表达方式,可以将中国话语“包装”成更具魅力、更易理解、更易让全世界共情的话语。只有通过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才能让更多人成为中国声音的聆听者、认同者甚至传播者,才能真正增强话语的感召力。

(三)增强话语传播力:以中国传媒阵地传播中国声音

增强话语的传播力,核心就是要提高中国话语的能见度,让中国声音传递地更远、更广、更深。然而当代的国际舆论场中仍然存在着“中国音量”与“中国体量”很不相称的严峻现实。其一,当前国际传播的格局秩序不平等,西方媒体占据着绝对优势。西方四大主流通讯社每天发出的新闻发稿量占据了整个世界新闻发稿量的4/5。虽然中国的主流媒体正在扩大自身在全球的传播能力和影响力,但是在传播渠道和传播能力方面还有待提高。其二,因为中国文化的内生性、中国政治话语的特殊性及中西文化差异导致中国话语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受阻。面对西方强势的文化及价值观,中国的话语传播和国家形象塑造往往处于被动地位。文化的影响力不仅要具有内容的独特魅力,更要具有强大的传播能力,才能影响人的实践活动。因此要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的国际话语权,必须要大力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①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44页。习近平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也指出,要抓住主流媒体的历史机遇,必须增强底气、鼓起士气,坚持不懈讲好中国故事,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相适应的国际话语权。②习近平:《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求是》,2019年第6期。第一,持续促进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加快构建共享融通的全媒体传播格局。为此要抓紧做好顶层设计,打造一个“报、网、微、端”全方位合作的“中央厨房”,实现对外传播渠道的扩大与能力的提升。要把握好国际传播领域移动化、社交化、可视化的趋势,重视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与创新,占领信息传播制高点。加强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搭建共享融通、立体多元的传播体系。第二,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及国际竞争力的媒体集团,打破国际社会新闻秩序不平等的局面。要加快国内媒体“走出去”的步伐,提升国内媒体的传播能力和国际化水平,塑造中国媒体的国际品牌,增强中国媒体的国际影响力与公信力。要加强新闻人才的培养,挑选和培养一大批政治立场坚定、目光长远、业务精湛、具有新闻敏感度的高素质国际传播人才投身到中国的国际传播事业中去。第三,借助多途径传播,拓宽话语平台与渠道。积极借助各种国际会议、国际文化节等交流活动的机会,开展“特色外交”“主场外交”。各种国际会议及各种国际文化交流活动是中国推出外交理念、传递中国话语、掌握话语主动权的重要渠道。尤其是国家领导人在各种重要场合的讲话,是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的重要途径。中国话语需要借助多种途径、多元主体进行传播,打造中国传媒阵地,拓宽话语平台,才能让中国声音传得更远、更广、更加响亮。

(四)增强话语影响力:以中国智慧打造中国形象

话语权建设的关键在于话语的价值影响力问题,即话语能否形成普遍的价值引领与价值认同,从而对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实践产生积极影响。时至今日,“中国道路”“中国模式”已经形成,“中国崛起”已成事实,但是“中国故事”却未能广为流传,“中国奇迹”与“话语贫困”的背反说明了中国话语还未崛起,中国还未掌握国际话语的主动权。度量中国国际话语权有以下三个尺度:第一,中国话语能否讲好“中国故事”,塑造好国家形象?第二,中国话语能否设置国际议程,主导中国议题?第三,中国话语能否引领世界话语,为世界提供“中国方案”?

在国际话语场,话语崛起的背后,是软实力的体现,更是硬实力的较量。话语复兴根植于民族复兴。今日之中国,前所未有地接近实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要崛起,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更不能塌陷。第一,强化话语自信,塑造“四个大国形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为中国话语提供了支撑与底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中国话语提供了理论支持,国际社会前所未有地期待中国的声音与中国方案。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要坚定话语自信,讲好“中国故事”。同时要进一步明确话语定位,要塑造好文明大国形象、东方大国形象、负责任大国形象、社会主义大国形象的大国形象。新时代中国国际话语要为“四个大国形象”的塑造提供话语支撑,共同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与国际形象。第二,要加强国际合作,“联合发声”提升话语影响力。作为发展中的大国,为了增强话语内容影响力,中国应该寻求联合“发声”的合作方式,扩大中国“音量”与“能量”。中国应该贯彻“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加强与新兴国家、发展中国家及与中国具有共同认识的国家的国际合作,统一共识、联合“发声”,切实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加强同联合国、世贸组织、亚太经合组织等重要组织的合作,贯彻落实“一带一路”倡议,加快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通过深化互利合作来增强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第三,以“中国方案”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的世界意义与国际影响力。习近平强调,“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完全有信心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③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7月2日。“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倡议等中国理念、中国方案是新时代中国话语体系的鲜明标识,这些话语词汇多次被写入联合国决议文件,说明中国立场和中国智慧已经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同。中国的发展优势有目共睹,中国要主动参与国际议程的设置,主导中国议题,积极主动参与国际制度的制定与修改。通过提升中国话语的制度性权力,推动国际规则、制度的重构和再塑,为中国发展争取更多规则保障和更广阔的空间。积极回应国际社会关注的重点问题、敏感问题,引导世界性问题的讨论,为全球性问题提供“中国方案”,进一步增强国际社会对中国话语、中国价值的认同,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

纵观世界文明史可以揭示一个事实,在世界舞台上取得关键的话语权,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大,站在世界舞台中心的重要标志。建构中国国际话语权是一项战略工程,也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国家文化软实力与硬实力的综合体现。我们要坚信我们走的是正路、行的是大道,我们应该理直气壮地向世界发出“中国声音”,传递“中国主张”与“中国价值”。我们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中国的发展优势终将转化为话语优势,开启国际话语的中国时代。

猜你喜欢

话语权话语建构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中国如何争夺LNG市场话语权
建构游戏玩不够
应提升贫困群众话语权
“社会共治”中的话语权争夺战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