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西贫困山区教育扶贫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大化瑶族自治县共和乡为例

2020-02-21谢平安

沿海企业与科技 2020年3期
关键词:共和贫困户培训

谢平安

教育扶贫是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的关键之举,是彻底摘除“穷帽”、断掉“穷根”的治本之策。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扶贫极为重视,在考察调研地方扶贫工作时多次强调教育扶贫的重要意义,如“扶贫必扶智,治贫先治愚”[1]“家有良田万顷,不如薄技在身”[2]“扶贫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3],为各级党委政府开展教育扶贫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注入了动力。贫困群众的思想意识、教育水平、综合素质普遍较低,这也是导致出现贫困代际传递现象的直接诱因。要想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就必须从教育扶贫入手,不断转变贫困群众的思想观念,让贫困群众学得一技之长,通过专业的劳动技能逐步提高收入,进而实现脱贫致富的目标。笔者基于在贫困乡村驻村工作的实践基础,通过对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共和乡教育扶贫工作进行“麻雀解剖”,全面梳理其成功的实践做法,深刻剖析当前所存在的现实困境,并提出优化与提升教育扶贫成效的合理建议,以期助力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

一、共和乡教育扶贫的实践

大化瑶族自治县共和乡位于县城南端,与百色平果市、南宁市的马山县接壤。全乡幅员面积114 平方公里,下辖10 个行政村,其中“十三五”期间国定贫困村5 个。2018 年全乡所有贫困村成功实现脱贫摘帽,脱贫攻坚成绩显著,年度成效考核连续多年位于大化瑶族自治县前列。其教育扶贫主要做法大体如下:

(一)全面改善办学基础条件

贫困地区之所以教育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地区,办学基础条件薄弱就是最为关键的原因之一。近年来,共和乡积极争取社会各界的爱心助学力量,全面推动各项教育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先后实施了“校园安全工程”“标准化建设工程”“教育信息化工程”等建设。目前,全乡拥有1所初级中学、2 所小学、7个教学点,办学基础条件得到了极大地改善,教育资源不断丰厚,育人环境逐步改善,教育教学水平日益提升。其中,较为偏远的教学点都已配备了教师宿舍楼,还改造修缮了食堂、操场和活动室,且所有教室均已实现“在线课堂”。此外,各个中小学及教学点都已建立了标准食堂,为学生配发餐具并享受营养餐,且各个校园都已配备了标准篮球场、乒乓球球台、多功能音乐教室、广播系统等。

(二)大力宣传教育扶贫各项政策

共和乡以每个行政村为单元各自组建成立包村工作队,要求对教育扶贫所涵盖的全部内容定期进村入户展开广泛宣传,确保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都能享受到教育扶贫各项政策。一方面,通过帮扶干部上门发放宣传材料,以简单易懂的方式对教育扶贫政策逐项对贫困群众进行解释,并要求贫困户主、帮扶干部、包片村干三方签字以确保宣传到位,同时,充分发动村民小组长、党员、退休教师等贤能人士担任宣传员,把扶贫政策口口相传到贫困户家中,做到宣传全覆盖。另一方面,各行政村还成立了教育扶贫政策宣讲团,定期到各个村进行巡讲,并在各个自然屯比较醒目位置张贴关于教育扶贫专题宣讲的横幅海报,宣传国家对不同教育阶段学生特别是贫困家庭学生、留守儿童的助学政策,营造浓厚的助学氛围,彻底消除贫困家庭的后顾之忧。

(三)广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为促进贫困劳动力及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共和乡积极与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县水库和扶贫易地安置局等部门联系,组织劳动力开展实用性技能培训,通过职业技能培训,提高了贫困群众的就业技能,为走上脱贫致富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方面,结合共和乡自身的特色产业开展种桑养蚕、七百弄鸡、黄牛、生猪等种养殖技能培训,把全乡境内所有贫困劳动力分批次集中在乡人民政府会议室,邀请专业的老师进行授课,以理论讲解和实践演练的方式把特色种养殖技能对贫困人口进行全方位的培训。另一方面,积极与广东、江浙沿海地区的企业联系对接,对需求较大的工种技能进行专业培训,如电焊、机修等。通过帮扶干部入户动员贫困户劳动力并集中他们到县城进行针对性的技能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以及自主创业能力,帮助更多贫困户走上了脱贫致富路。

(四)交叉核查教育扶贫基础信息

精确核实贫困学生的基础信息,是提升教育扶贫成效的重要途径。只有做到底数清、情况明,才能对症下药、精准施策。一方面,共和乡通过采取帮扶干部与贫困户结对帮扶的方式,严格压紧压实责任,多次动员组织帮扶干部、学校相关人员上门摸底核查各种信息,确保教育扶贫基础信息精准。另一方面,把全乡所有帮扶干部分组进行交叉核查,对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学生信息实行地毯式摸底登记,全方位核实家庭人口、入学情况、政策享受等基础数据,做到表、卡、册三者完全统一。一旦发现有错漏的地方,立即严格督促立行立改。

(五)全力做好“控辍保学”工作

“教育扶贫”是脱贫攻坚的基础性工程。近年来,共和乡不断优化教育扶贫资源,全面落实教育精准扶贫政策,做到“不让一个贫困学子掉队”。在新学期开学前,以乡党委政府名义成立控辍保学工作组,上门动员所有辍学贫困学生,确保无一学生因贫失学。一方面,通过组建联合动员组上门,对辍学的学生家长进行思想教育,讲解义务教育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和现实价值,逐步转变家长“读书无用论”的观念。另一方面,对那些不听劝阻、一意孤行的家长坚决采取强制措施,切实保障其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同时,还要求帮扶干部定期实行家访,对厌学学生进行关心和帮助,鼓励和引导他们走出思想困境。

(六)积极争取社会各界捐赠援助

共和乡充分利用粤桂扶贫协作的机遇,动用各种信息资源,依托互联网的优势,争取区内外的爱心人士助学支教、扶贫济困。共和乡联系广东多位爱心人士一对一资助帮扶贫困学子完成学业,取得了显著效果。同时,与广西社会科学院、县人民政府、县人大、县妇幼等单位协作,在特定的节假日开展一系列教育扶贫活动日,不仅为贫困学子送去必要的学习用品,还在实践活动中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这些举措,有力地支持了共和乡贫困家庭学生就学,推动了教育公平,圆了数百学子的求学梦。

二、共和乡教育扶贫面临的现实困境

一个地区市场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除了受经济基础的影响外,还受当地人口文化科技的整体素质所制约[4]。近年来,共和乡实行的一系列教育扶贫举措,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呈现出良好的上升势头,但人口文化科技的整体素质仍然不高,还面临着乡村师资力量严重匮乏、扶贫的协同联动性不强、忽视扶贫客体真实需求、脱贫内生动力不足等突出问题,必须多措并举、精准发力、全力冲刺,才能全面提升教育扶贫成效,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

(一)乡村师资力量严重匮乏

实现教育精准扶贫,离不开充足的教育资源和师资力量,而大化瑶族自治县共和乡属于典型的石漠化地区,交通较为闭塞,师资力量严重匮乏,既影响了教育扶贫的成效,对下一步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也极为不利。

1. 乡村教师年龄普遍较高

据与中小学校长访谈统计,共和乡40 岁以上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80%,年轻教师数量不足,面临着教学任务重、师资力量短缺、教育压力大等问题,部分小学由于教师大多临近退休,仍采用过时的授课方式,教师的教学能力较弱,讲课多流于照本宣科,教育思维狭隘,不懂得紧密结合学生感兴趣的实际案例传授知识。

2. 所有教师都参与脱贫结对帮扶工作

乡镇教师人数紧缺,教学任务重,但在上课之余,还要参与结对帮扶工作,更是加重了教师的任务负担。2019 年9 月大化瑶族自治县板升乡一位小学教师利用中午休息时间前往贫困户家中进行脱贫攻坚“回头看”帮扶打卡工作,路上不幸被滚落的巨石砸中,当场身亡。原本教学压力就大,加上入户帮扶填手册、完成检查任务更让老师们分身乏术,有时只能安排学生上自习课,不仅耽误了学生的学习时间,也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

3.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较弱

目前,共和乡大部分教学点都已配备了信息化教学硬件设备,但因为教师年龄结构整体偏高,对于信息化技术的运用很不娴熟,甚至有些就为了图方便,继续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导致设备闲置,长期由“铁将军”把守。教师信息化能力较弱,教育信息化形同虚设。

4. 激励机制不健全

有些老师长期在一个学校工作,没奔头,工作上缺少激情,思想上松懈,存在“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心理,平时无论是课上还是课下对学生的贪玩只是简单进行训斥,找不到好的方法提升教学成绩。在贫困山区,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途径正是来源于老师,一旦老师都出现这种松懈、消极的工作状态,那这样对整个学风、校风会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

(二)扶贫部门协同联动性不强

脱贫攻坚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除教育扶贫外,还有产业扶贫、金融扶贫和异地扶贫需要全员参与、配合默契,形成合力,才能战胜贫中之贫,困中之困。由于基层工作任务繁重、情况复杂,更需要各级部门在抓落实过程中立足实际、创新方法,强化与其他扶贫部门协同联动,才能形成强大合力,不断提升扶贫成效。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缺乏系统性思维整体推进,导致很多地方出现扶贫不精准、不全面等一系列问题。

1. 产业扶贫之间缺乏融合

在共和乡产业扶贫的过程中,暴露出了管理能力低效和技术短板等突出问题,不但没起到助力脱贫致富的效果,甚至还增添了贫困户的负担。例如,共和乡碧城村,2016 年动员贫困户申请小额免息贷款,由后盾帮扶单位出资建设厂房,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黑山羊养殖产业,但是由于贫困户技术不过关、管理不到位,在养殖的过程中出现羊群大量死亡,据贫困户反应,养羊不但没有给他们带来收入,反而增加了他们的负担,最后养羊产业以贫困户亏本、合作社经营倒闭而不了了之。

2. 金融扶贫缺乏贷后服务

很多贫困户由于文化素质低、见识浅、缺乏专业技能,没有想法,也不敢去发展产业,拿到贫困户小额扶贫贷款也不知道该用来做什么,更不用说发展产业增收了。然而贷款对贫困户来说,如果用得不好,几年后面临还款的压力,贷款扶贫效果只会适得其反。2019 年下半年开始正是小额扶贫贷款到期的高峰,很多贫困户当初的贷款大多数没能用于创收增收,反倒用在生活开支上,当下都在为如何还款而焦虑。

3. 异地扶贫搬迁缺乏衔接

大化瑶族自治县异地扶贫搬迁都是属于无土搬迁,离开了土地的贫困户生活无以为继。只有依靠转移就业增加收入、维持生活,因此在这个过程中教育扶贫责任重大,是保障移民搬迁效果的重要举措。共和乡异地扶贫搬迁至大化县城的贫困户累计上百户,但真正住下来的没有多少户。据搬迁的贫困户反映,搬过去了没有解决就业问题,没有土地又没有技能,最终还是要跑回老家种地才能维持生活,异地扶贫搬迁效果大打折扣。

(三)资助内容与贫困对象需求相脱节

脱离贫困对象实际需求的帮扶,不仅浪费了教育扶贫资源,而且还影响贫困对象对当下扶贫政策的信心。贫困户的致贫因子各有不同,在帮扶的过程中必须精准施策、对症下药,否则就会出现盲目帮扶,即便耗去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也会无功而返。

1. 忽视扶贫客体的直接需求

现有的结对帮扶多为送钱送物,缺乏一些实用的生活技能,只是一种“输血式”扶贫,难以改变贫困家庭的现状。笔者深入一线访谈的时候有贫困学生提到:“有个叔叔每年都会给我寄很多书,我很感激,但跟我们现在年龄和所学知识联系不紧密,这些书我都看不懂。”笔者到各个教学点的图书室查看也发现,摆放在书架上的书籍远远超出了这个学龄阶段的范围,有些甚至是大学的教科书,学生对摆放在图书室和教室后排的书籍完全不感兴趣。

2. 部分资助具有随意性

一些帮扶单位、企业与共和乡结对帮扶,每年会捐献助学金、慰问金,但是一般是利用“扶贫日”“主题党日”等机会捐资送物,从时间上来说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且帮扶单位、企业只根据自身状况决定资助的多少,结对帮扶成为完成任务式的献爱心,未能形成长期固定的帮扶。

(四)部分贫困群众脱贫内生动力不足

由于交通不便利、自身文化知识水平低、长期生活在山区等因素,部分贫困户思想观念转变十分困难,脱贫内生动力不足,整体上体现出“贫困群众对党的扶贫政策依赖性较强,‘等靠要’思想未根除。”[5]要想真正摆脱贫困,必须依靠贫困群众自身意识的转变,并通过积极努力不断改善生活条件。

1. 精神文化生活相对贫乏

贫困乡村精神文化生活极度贫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各个行政村文化活动气氛非常冷淡,村民白天劳作,晚上在家看电视或是喝酒等,在重大节庆活动日也未能自发组织庆祝活动,经常有三五个村民好友聚集喝酒,已经成为庆祝节日的主要方式,留守妇女农闲时也仅仅只是聚集聊天。近几年村级服务中心不断提质升级,文娱设施也日渐完善,但真正能够用起来改善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现代载体却是少之又少,大多都沦为摆设,没能发挥出真正的作用。总体而言,贫困乡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是非常单调乏味,这是导致脱贫内生动力不足的主要原因之一。

2. 思想观念比较固化

有些贫困人口思想观念受传统束缚,缺乏自己的判断能力,人云亦云,毫无主见,对职业技能培训的兴趣不高、意识不强,对扶贫干部不信任,固步自封,认为扶贫干部只是为了完成任务。同时对子女的学习重视程度也不够,认为学习是子女自己的事情,眼光比较短浅,心里认定能读书大多都是天生的,不能读就不勉强,早点出去打工赚钱谋生路,意识不到教育对摆脱贫困的重要意义。此外,中小学生思想起伏波动很大,对自己的管控能力较弱,极容易受环境影响,存在贪玩的思想,加之长期生活在山区,对外面的世界无任何感知,久而久之就会认为上学纯粹是浪费时间,还不如回家帮父母干农活,还可减轻家庭负担,对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3. 中小学学风较差、升学率极低

与城区学校相比,共和乡学生成绩的排名连续多年在全县倒数第一。据访谈共和中学一位班主任得知,共和中学前三名的学生成绩到大化县城初中排不进前100 名,学科成绩能考到B 等的不超过5人,期末考试成绩仅有碧城村一个教学点及格率达标,其余全部都低于设定的目标值。

三、提升贫困山区教育扶贫成效的对策与建议

脱贫攻坚绝非一日之功,在教育领域亦是如此,需要持续推进、久久为功。大化瑶族自治县共和乡教育扶贫所面临的一系列现实困境,亟须在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强化与其他扶贫协同联动、充分发挥信息化教育促脱贫的关键作用、全方位关注扶贫客体真实需求等方面整体推进,才能有效破解当前所面临的困境和阻碍。

(一)进一步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

1. 深化与师范类高校交流合作

教师在教育引导贫困地区学生健康成长、转变思想意识的过程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要加强贫困山区中小学与高校之间的联系对接,积极与师范类高校进行深度合作,为农村教师提升教学能力构筑良好平台,逐步完善教师培训体系,不断提高培训质量,确保乡村教师培训走上常态化、标准化、规范化的道路,全面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培养更多有乡土气息、有扎实教学功底和能与当地群众和学生打成一片的乡村教师。

2. 促进城乡教师有序流动

优质的教师资源不单单属于某一个学校,而应该面向全县范围内的全体学生。推动教师在全县范围内有序合理流动,不仅能够极大限度调动广大教师教学积极性,还能有效缓解教师职业倦怠难题。因此,要促进城乡教师的定期交流轮岗,让教师在规定年限内轮流换岗任教形成固定机制,遏制农村地区义务教育阶段优秀师资不断向县城的无序流动,让优秀的教学资源在全县共享。

3. 不断提高基层教师待遇

乡村教师无论是基本工资还是绩效工资都与当地基层干部有一定的差距。要提高教师社会地位、职业荣誉感,减少教师流失、转行,必须要在待遇上有所倾斜,切实提高教师工资收入,同时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加快落实教师绩效工资和农村教师岗位津贴、生活补贴,鼓励教师到农村任教,不断完善教师社会保障政策,逐步提升农村教师住房条件。此外,在绩效分配上还要树立多劳多得的鲜明导向,确保工资水平要与教师承担的工作量和工作责任相适应。

(二)强化教育扶贫与其他扶贫协同联动

1. 强化与产业扶贫深度融合

贫困地区的教育扶贫不是一个简单的入学、升学问题,而是一个学业与就业能否紧密结合的问题。这是一个系统工程,仅仅依靠政府单一主体的推进难以应对贫困群体日益动态化、多样化的脱贫诉求。要把教育扶贫领域中关于职业技能培训的内容与产业扶贫的需求进行深度融合,提高农民群众,尤其是贫困户的特色种养技能和致富能力,这样既能深化教育扶贫的效果,也能为产业扶贫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2. 注重与异地扶贫搬迁有机衔接

贫困群众选择搬离旧居,正是因为渴望拥有更好的医疗、教育、交通等基础资源条件。因此,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建成移民搬迁的教学园区,彻底解决贫困学生读书难的问题,让贫困学生接受更为优质的教育资源。同时还要积极联系人社部门以专题培训等形式,加大对移民搬迁贫困户的技能培训,通过就近联系企业,帮助贫困户找到合适的就业渠道,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3. 积极与金融扶贫对接引导

贫困户大多都是由于缺少产业发展启动资金,而金融扶贫针对性地解决了这个难题,为他们提供了启动资金。但是接下来的问题是,贫困户有了这笔启动资金之后怎么去发展产业,怎么合理运用资金去增收致富,又是一大难题所在,此时,必须充分发挥教育扶贫的关键作用,对其进行培训引导。通过全方位的培训引导,帮助贫困群众合理地利用金融扶贫支持的资金,采用自主发展产业或者参与农民专业合作社享受分红等,这样才能让金融扶贫真正收到效果。

(三)充分发挥现代信息化教育促脱贫的作用

1. 营造浓厚的信息化教学环境

贫困山区交通较为落后,信息也非常闭塞。乡村教师长期沉浸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对教育信息化的学习不太重视,而且自身由于年龄偏大的原因,对多媒体电子产品的使用不熟练,自身信息化教学技能较弱。所以,要采取一系列比学赶超的信息化技能竞赛,不断加深教师对教育信息化的重视程度,进而强化信息化教育思维,并在日常教学中把投影仪、多媒体等先进设备充分运用起来,让学生方便快捷地获取学习资源。

2. 强化教师信息化技能培训

通过全方位、持续性的信息化技能培训,对教学设备的使用以及与传统教学方式的无缝衔接等内容进行重点培训,并采取结业考核的形式全面提升培训质量,不断深化教师信息化教学思维,逐步提升运用电子讲台、电子白板、投影仪等先进设备的能力,进而推动乡村教师把枯燥难懂的理论简易化,把传统保守的课堂现代化。同时,在各个校园内设立广播站,从各年级选拔优秀学生担任播音员定期播送最新的时事新闻,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不断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

3. 充分运用网络教育平台

贫困地区相比于发达地区,无论是教师资源还是硬件设施都相差甚远。为了能够在短时间内有效缩小差距,唯有把目光放在网络教育上,充分发挥信息化时代的优势,不断创新课堂方式,“采取‘视频支教’‘视频课堂’等方式,通过网络视频教学、直播优秀教师课堂等形式,一条网线、一台电脑、一台投影即可”[6],再加以课堂教师进行辅助解读,开拓贫困学生的视野,让他们接受更为优秀的教育教学资源,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网络教育的重要作用。

(四)全方位关注扶贫客体真实需求

1. 关注不同年龄段贫困学生的需求

由于所处地区的差异以及家庭致贫因素的不同,对教育扶贫的需求必然也不尽相同,即便在同一地区,同一家庭,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所需要的帮助也存在差异。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学生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是各式各样的,对教育的需求也不尽相同。在幼儿阶段,普遍需求的是一个环境宽松、快乐开心的成长环境,所以,要大力支持民办幼儿教育的发展,在师资、场地、补助等方面予以政策上倾斜。而在义务教育阶段,对于贫困学生来说,是打基础、深根基的关键阶段,不愿输在起跑线上,应全面考虑他们的需求。

2. 关注贫困学生家庭基本情况

在关注学生不同年龄段需求外,还要针对贫困学生的家庭情况,有些家庭是因疾病致贫,有些是因学致贫,有些是缺少劳动力致贫,因此教育扶贫的方式必须要有所差异。比如,因病致贫、缺少劳动力致贫的家庭,就存在要求小孩早早辍学外出打工来贴补家用;又比如,家中小孩太多,先放弃一两个而只供其中一两个上学,这些都是错误的思想,必须帮助其彻底消除。同时,要确保贫困群众对各项教育资助政策全面了解,能全面享受教育扶贫带来的惠民效果,坚决防范因贫辍学的情况再次发生,逐步提升脱贫攻坚成效。

3. 关注贫困户的技能培训诉求

贫困山区由于交通闭塞、贫困群众文化素质不高等原因,大多数还是采用传统的农耕劳作养家糊口,有一技之长的人口占比极低。即便是发展种养产业,大规模养殖也无法胜任,显得力不从心,导致劳动力大量闲置,找不到就业“出口”。所以,要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培训力度,建立公益性的培训制度,统筹教育、扶贫、人社等单位的培训资金,积极探索尝试校企合作办学发展模式,采取“订单培养”“以工助读”等方式,实施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使来自农村的中职毕业生“进得来、学得好、用得上”,确保有劳动力的贫困户掌握实用技术,扩大转移就业的力度,促进贫困群众增收致富。

猜你喜欢

共和贫困户培训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共和都市办公室
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入镜管理法
致富闯路人带领贫困户“熬”出幸福
『贫困户』过年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贫困户 脱贫靠产业
重要的是给贫困户一份自立
共和思想的内在价值的文献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