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巴金作品《寒夜》中汪文宣人生悲剧的成因

2020-02-21朱懋璟

沿海企业与科技 2020年3期
关键词:肺病巴金悲剧

朱懋璟

一、引 言

《寒夜》是巴金在1947 年出版的一部长篇小说,这是巴金继《家》之后的又一力作,同样是以家庭为描写对象,同样的结局——家庭支离破碎。然而其中矛头指向和作家抱以的态度却不一样,特别是《寒夜》,平凡里蕴藏着巨大的能量,读后,才品味到那平凡人物,那普遍得无法选择的命运的痛苦,不觉悲从中来。

“《寒夜》是巴金创作后期奉献给读者的悲剧小说”[1]178,如此说来,小说的中心人物汪文宣就是悲剧中的悲剧。那么什么是悲剧呢?按照鲁迅先生的解释,悲剧就是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汪文宣作为一个有理想、有知识、有文化的青年,他一心想办一所理想中的乡村学堂,一心要为教育事业奉献一生,但由于种种原因,使他在落寞孤独中死去,不觉让人扼腕长叹。不言而喻,汪文宣就是一个悲剧的形象。

对于汪文宣悲剧形象的存在,究其原因,读者大体赞同是社会黑暗、当局腐败,战争不断、物价飞涨,家庭关系不和等等使然。当然大家也没有忽视汪文宣自身的弱点,认为他懦弱,心理不健全等性格和心理上的缺陷也是导致他悲剧发生的原因。然而,对这些因素进行深入探讨的时候,大家却很少注意到他患的肺病,这一因素是他丧命的直接原因。肺病加速了他的死亡,让他在壮年的时候悄然长眠。可以说,肺病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汪文宣这一形象的悲剧性。所以我们探讨汪文宣悲剧原因的时候,应该整体看待,全面审视。对这一形象悲剧的原因作一个新审视,旨在进一步认识一个更为全面、立体的汪文宣,同时更深入地理解《寒夜》的文学内涵。

二、引发悲剧的客观原因

事发有因,汪文宣悲剧的生发自然有其特定的原因,对于其原因我们可以归结为两大方面,即一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原因;二是主观存在的,个人的意志性格等方面的原因。这两大方面是从总体而言,要详细探究其具体原因,还得从各个方面去分析。以下从四个不同角度来探究其客观原因:

(一)社会黑暗战争不断

《寒夜》以抗战后期的国统区重庆为描写背景,题材取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生活。生活在40 年代的巴金,他对人对社会都更为冷静,笔锋中流露出的是理性的批判,他在《寒夜》中以一对知识分子夫妇,一个家庭的悲剧来控诉这个社会。

主人公汪文宣曾两手捧着头痛苦地说过:“那么我怎么办?我还不如不活着好!”[2]238,这是一番绝望的自我对话,是什么原因让他想到死呢?这是个值得深究的问题。我们知道,当时作为陪都的重庆,在国民党的黑暗统治下,社会一片混乱,民不聊生,加上战争不断,生活在那个年代的知识分子一直受压迫,毫无出路,这是悲剧存在的根源。

汪文宣对现实不满,却无力反抗,想以死来获得解脱,然而,他又不能死。现实中的他不是不愿意死,对他而言,与其痛苦的活着不如洒脱的死。例如,他对母亲说的一句话“我并不怕,人人都要死;不过留下你一个人受苦,我心里很难过。小宣年纪又小……”[2]461,他对他母亲的爱是如此的深沉,他整个生命几乎都是在为家人而活,至死也在担心母亲和儿子。显然,社会的压迫使他失去了自我。小说的结尾是悲惨的,主人公汪文宣在抗战胜利的庆祝声中永久地闭了眼,汪母带着孙儿不知去向,妻子曾树生漫无目的地走进黑夜。一个家就这样散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局?著名学者陈丹晨认为“汪文宣之死是对国民党统治的控诉”,是“这个黑暗社会迫害以致沉沦于悲惨境地。”[3]225,如此说来,这是社会的责任,社会的不和谐导致人与人之间的不和谐、家庭的不和谐。

以上分析认为社会黑暗,战争不断是汪文宣悲剧发生的根源,但还不是唯一,造成汪文宣悲惨命运的原因,应是多方面的,其中家庭的矛盾丛生,生活的不安宁对他的死应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所以他的家庭问题也是值得探究的一大因素。

(二)家庭矛盾不可调和

家庭的矛盾在小说中随处可见,它贯穿汪文宣的一生,可以说。他为家庭尽心经营,换来的却是家庭推动了他的死亡进程。这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展开论述。

首先,从母子关系看,在母亲面前,汪文宣是个顺从,有怒也不会言的乖孩子形象。常言道,在母亲的眼里,孩子无论长多大,都是孩子,汪文宣就是一个孩子。传统的孝道在他心里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他会以无声的方式反抗社会,会勇敢面对死亡,却永远不会反抗他母亲,顺从得让人无法接受。在母亲与妻子的争吵中,他明知母亲无理,却不会据理力争,不会守护妻子,一味的自我责怪,借此博得她们的同情,以换取片刻的安宁。如在一次争吵中,他母亲冲曾树生得意地说:“你不过是我儿子的骈头。我是拿花轿接来的,”[2]354面对此种情况,他只痛苦的哀求,并在自己心里说:“你们可怜我,让我休息罢。”[2]354在母亲面前,他就是一个顺从,没有主见的孩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究其原因,除了他母亲的个人因素(传统保守)外,更大一部原因是汪文宣“有着很严重的‘恋母情结’”[4]15,他永远不会反抗他母亲,更别说与母亲对抗了。所以面对母亲与妻子的争吵,他永远站在母亲一边,对其妻子而言,这是不公平的。正是因为如此,他才无法处理好母亲与妻子之间的关系。

其次,从婆媳关系看,这在家庭矛盾中是不可不涉及的。从汪文宣母子关系里我们可知,无论母亲是对是错,汪文宣都会一味地遵循“孝道”,无法从根本上处理好婆媳关系。所以婆媳之争,在文中显得有点泛滥而不可调和。

婆媳之争偶有平静,却也是暂时的,在表面的平静之下,蕴藏着巨大的波澜。这关乎到各自的思想观念问题,“汪母与曾树生的婆媳关系处在传统与现代的极度二元对抗之中。”[5]88作为婆婆的汪母,带有浓重的封建礼教等级思想,而曾树生是“五四运动”之后的新女性,思想解放,追求自由。各自意识观念就存在巨大的差异,所以冲突是无法避免的。

当然另一点也不可忽视,就是她们的爱都是偏向汪文宣的,只是思想观念不一样,导致行为方式的迥异,甚至互相唾骂,争得你死我活,“她要走,一个人走就是罗。做什么还要来害人!”[2]348作为母亲,在儿子面前说出这样的话,可见她是一个不称职的母亲,为了抒一己之见,完全不顾忌曾树生和儿子的感受,结果甚是悲惨,特别是夹在中间的汪文宣,好生不得,欲死不能。正如小说中所描述“他实在忍受不下去了。他觉得头要爆炸,心要碎裂……疯狂地用自己两个拳头打他的前额”[2]355接着便是撕心裂肺地嚷出“我死了好了!”[2]355婆媳之间的关系僵到如此地步,作为儿子兼丈夫的他左右为难,只能以他自己的方式——自戕,来博取她们的同情以停息这无休止的争吵。

最后,从夫妻关系看。汪文宣与曾树生是夫妻,然而在生活中的他们却类似母亲与儿子,他经常依赖她,精神上如此,物质上也如此。这在夫妻之间,并不是什么大惊小怪的事。不过他产生这样行为的同时却常常伴随着小孩子气,比如,母亲和妻子吵得不可开交时,他多次表现出近似变态的自戕——疯狂地用两个拳头打他的前额,每当她们俩看见此情景就会立即停下来照看他,并答应不会吵了,此时的他病态地哭着说“你们会吵的,你们会吵的……”[2]355读后,不觉悲从中来。作为一个男人,此时应该拿出勇气,正面解决问题,而他似乎只会选择逃避,不忍面对,实在无法逃避时,就转而像个小孩子一样,说出那样可怜的话企图求得大人的关注。此种情况,令人同情他善良的同时也让人心痛他的懦弱。

而曾树生却不一样,她有自己的意志,有自己的追求,她内心深处不愿意委屈自己。所以,在小说中会看到,在抗战抵抗失利、日军逼近的时候,曾树生最终选择跟另外一个男人飞往兰州,说是因升迁而离开,其实是避战争之难,或者更多是逃离这个没有生气的家。之所以她会做出这样的决定,不只是汪文宣个人无能懦弱,婆婆的刺激口骂,更重要的是她心底里渴望自由,追求解放。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认为外在的环境只是一个外因,事情的质变还是取决于内因。所以曾树生出走关键还是在于她本人意志,汪文宣和她母亲仅仅是作为外在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她离开而已。

如此说来,汪文宣的夫妻关系也是存在问题的。肺病中的汪文宣衣着老土,永远是灰色的长布衫,代表着困窘中的人民处境。而他的妻子却摩登打扮,过着灯红酒绿的生活,从中寻求痛快,她甘心做花瓶,因为她要自由,要活得痛快,多少都涉及国统区生活的腐化面。从这个角度看,他们夫妻之间的关系在立场上是存在不一致性的,是不和谐的。

(三)工作环境及其工作中的人际关系

看汪文宣的悲剧人生,寻求其原因,不应以偏概全,要做到全面,我们不得不从他的工作中去了解他。因为这也是他人生的一部分,是他悲剧的外在原因之一。说到工作,不可避免要谈到他在工作中的人际关系。所以对于其工作环境和人际关系,我们可以从如下两方面来探讨。

其一,工作环境。汪文宣在一家半官半商的图文公司工作,在公司里,有两位统治层面的代表,即周主任和吴科长。另外还有几个同事,他仅仅是一位校对员,平时工作量大,收入少,地位低下。这工作与他的理想相差甚远,但在当时的乱世里,作为平民,没有关系,没有权势,这是没有办法而不得不为之的事。他的办公地点在公司的三楼,办公桌上堆着高高的校样,工作量大,他一刻也不能闲着,一叠校样没校完,另一叠又来了,对于工作,可以用“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来形容。这就是他的工作环境。叠得高高的校样,工作辛苦,得不到领导的认可和赏识。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叫人如何心安,加之其多疑的个性,一点小事经过他猜疑也成了大事。

这样的环境,充满了压抑,同时工作量大,大得超出了他的能力范围,他被领导欺压,派给他大量的工作,直到他不能承受。“一口痰不由管束地吐在校样上。是红色的,是鲜红的血,他仿佛闻到了腥气。”[2]343这就是他在工作中发生的一幕,当时的社会,那样的欺压,使他过度承受不该有的压力,最终他体力脑力透支,肺病发作,鲜血就从他口中喷出来了。类似的情况经常发生,他该休息养病,他该购买有效的西药来医治,他该多吃一些有营养的食品,养好身体。但是这不可能,他必须工作,必须按时上班,不然他连饭都吃不上。由于当时物价高涨,他那点少得可怜的工资基本上只能支撑家里的开支,而小宣的学杂费他都无能为力,还得靠妻子来维持。这是可悲的,连活下去的基本要求都没有达到,又让他拿什么来治病呢?战争连续不断,扰乱了他的心,社会环境一天比一天差,工作环境更是不能省心。劳累过度,已经透支了他的生命力,加速了他的死亡。

其二,工作中的人际关系。环境不尽如人意,这是不能改变的客观存在,人际关系可变,却相对稳定,在他的生活中,没能给他带来一点暖意,冷冷的嘲讽和不敬,透露出那个时代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特别是联名警告汪文宣,让他别到公司上班,那个联名信中透射出的冷更是让人心寒。可见,他在公司里的人际关系是不和谐的,这封联名警告信,直接打倒了他,让他一蹶不振,从此卧在床上久久不能复原。人与人之间冷漠,再加上他的肺病,致使他与外人的隔阂越来越大。《寒夜》中还有这样一幕:汪文宣与曾树生吵架,后来去上班,到达公司的时候迟到了,却遭到周主任的冷眼,周主任给他这样忠厚的老实人以轻蔑,让他难受。这样的工作环境和人际关系让人窒息。

当然,汪文宣也遇到过好人。例如钟老,一个热心善良的同事,可以说在公司里,汪文宣就只有这个知心朋友了,这在某种程度上使他还有点牵挂,让他心暖。但是这并不能缓解他受到的压迫,他一如既往地上班,一如既往地受轻视。有一天钟老因霍乱染身而去世,他带病前往吊丧,因在吊丧途中被雨淋又加上受累,致使他晚期肺病再一次复发。钟老一去,他便再也没有去过公司了。他的身躯开始加速衰弱,他已无体力支撑去工作,公司也草草解雇了他。

(四)身体健康状况——患肺病

人的躯体是一个单独的个体客观存在着,以此推理,身体的健康或者不健康也是客观存在的。因此,汪文宣的身体健康状况的好坏,关系到他个人的一生。讨论他人生悲剧的原因,他患肺病这一事件不能忽略。

事实上,肺病使他的悲剧人生更加悲惨,我们同情他的人生遭遇,同情他的肺病,因为是这个病使他痛苦,致使他英年早逝。苏州大学文学院的程桂婷女士在《无边黑暗中的灵魂呻吟》论文中有这样一个观点,即一个人生理疾病的发生和恶化与他的性格形成和发展是有关联的,生理疾病对一个人的日常行为和重大决定都会产生影响[6]50。根据这个论断,我们有理由认为,汪文宣的人生悲剧是与他的肺病有很大的内在联系的。

对于肺病,我们知道,它的发生是与周围阴湿的环境和个人贫困的境遇有一定关系的。《寒夜》中用大量的笔墨来描写汪文宣的肺病,描述它的种种病症,比如没有力气,汗湿了背衫,每天发着低烧等等,“尤其是对于出汗这一细节描写的十分细致。”[7]93这样的详尽描述,也是为了突出他的痛苦,象征着社会和时代环境的不可反抗性。这是从象征层面而言,而讨论肺病是造成他悲剧人生的一大原因,则是本文论述的重点。“肺病,对于汪文宣来说,不是激发他康复的决心,而是生发出自戕的念头;不是一种生命的激情燃烧,而是一种生命的悄然委顿”[8]59,“自戕”“生命的悄然委顿”这些字眼,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汪文宣人生的悲剧性,谁愿意“自戕”,谁愿意自己的生命“悄然委顿”?这样的结果在他35 岁的时候发生了,正值壮年的时候,他的生命就失去了色彩,永远长眠于黑暗中。试想如果他不患肺病,如果他的肺病还没到晚期,那么他还会这样吗?倘使他生命力旺盛,倘使他身心充满力量,……他的胸部就不会接连的痛;他的脑海里就不会常常想到死,他的人生结局就不会如此悲惨,起码死的时候不会这样无声无息。临终前,他心中有千言万语,肺部和喉咙却腐烂了,他张开嘴巴嚷着,然而一丝声音都发不出来。这一切都是晚期肺病带给他的,他必须承受,当他承受不住的时候,就是死的时候了。

在巴金的小说里,充满了对人民的热爱,对社会的厌恶,巴金常常用主人公的死来控诉这个世界,这个令贫民好生不得又不能好死的世界。《寒夜》里的汪文宣就是一例,巴金用汪文宣的肺病乃至整个生命来控诉这个社会。“最后他断气时,眼睛半睁着,眼珠往上翻,口张开,好像还在向谁要求‘公平’”[2]470,无论他如何努力保护自己又做出怎样的抗争,结果还是原来那个样子,他的死并未给这个社会带来怎样的影响。只是他的住所换了新主人,对曾树生的生活仅仅带有一丝歉意,他的死让这个家散了,除此之外,什么都没有变。

三、酿成悲剧的主观原因

谭国兴先生在《巴金的生平和创作》中指出“他们的悲剧,首先应当由那个社会负责”“在那个社会制度下,人的价值标准是被颠倒了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被戕害了的。这才是这个家破裂的根本原因。”[9]205另外,家庭矛盾不可调和以致破坏离散,也是汪文宣悲剧人生的原因。这些客观原因已经作过详细论述。那么内在因素呢?有人说这部小说是社会的悲剧,也是性格的悲剧。这个性格主要是指汪文宣本人的性格。汪文宣的性格有两重性:一是忠厚善良,诚实正直;二是性格扭曲,懦弱病态。以下就着重分析这两方面,从中全面了解其性格给他人生带来的影响。

(一)正直·善良·温和——人性中美好的一面

巴金在《寒夜》中旨在塑造汪文宣复杂的立体的人物形象,首先刻画他美好的一面,同时结合现实,又塑造他懦弱无能的一面。《寒夜》中作者用大量的笔墨,通过各种场景来尽量突显汪文宣的性格。对妻子而言,他算是个温柔、体贴、善良的丈夫。他热爱他的母亲,他的孩子,他理解他的朋友,甚至陌生人,他对他们都抱有深深的理解和同情,他宁愿自己受苦也不愿意苦了他们。于此,我们知道他是怎样的一个人了。

例如,他与大学同学唐柏青在酒馆偶遇,喝酒聊天中,他知道朋友的处境很苦,于是他完全不顾自己的处境艰难,决然叫朋友去他家住。他是多么善良。但是唐柏青已生无可恋,酒后便冲向一辆大车,把自己葬送在轮胎底下,触目惊心。面对此种情况,汪文宣无可奈何,人生居然到了这样无可挽回的地步。可见当时普遍民众的生活是如何的凄惨。他的好心请求,虽然不能制止悲剧的发生,但也足见其人格中的美好品质。再一例,在冬天的某个凌晨,曾树生要飞兰州,他送妻子上车后,转身上楼,看见两个小孩躲在门口边互相抱着睡着了。他停了一会,看着他们,心里一阵触动,他几乎要把自己身上的外套脱下来给他们披上,但是他犹豫了,自己也是没有办法啊,他感叹道,一个人不够强大,他又拿什么去帮助别人呢。刚与妻子分别,心里正难受,现在又看到这一幕,更是让他难受,于是他快速地往楼上跑去,他不忍心再看到这样的场景,他那善良的心受不了这些黑夜中的黑暗和无言的刺痛。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稍微带着点良心的人是没办法的,因为那是一个小人得志,恶人当道的时代。

从以上两个例子,我们知道汪文宣是一个正直善良,温厚忠实的知识分子,他有悲天悯人的情怀,有宽容的胸襟。他不惜牺牲自己的幸福来成全他人(他妻子),他忍住内心的真实想法,给她自由,让她跟另外一个男人走了。这种情怀是带有点悲壮的崇高的,是令人敬佩的。宁愿自己受苦也要成全他人,这是需要莫大的勇气和毅力啊!

(二)懦弱不堪与优柔寡断——弱者形象的性格形成

少得可怜的薪水,让人窒息的环境,庸俗势利的社会,加上晚期的肺病等这些种种因素,使汪文宣的善良温和的性格发生转变,带上了某种近似病态的色彩。“他善良、正直,不满黑暗的现实,然而对于不满,既不敢诉之于言,也不敢形之于色,只是在心里默默地自语自叹和承受。”[10]11这是对他弱者形象的概括。他太老好了,然而对于自己的老好,他反抗过,他也想成为一个坚强有魄力的男人,但是三句话,他就自己把自己给打倒了。“我不要做老好人!”“可是怎样才能够不做老好人呢?”“没办法,我本性就是这样。”[2]315把一切归咎于自己的本性。这三句话把自己的斗争力完全泯灭,也打消了他一切的不平和反抗的念头。他觉得自己没有力量,没有能力改变自己。

汪文宣没有温暖的家,母亲和妻子经常争吵;他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上大学时的理想偶尔照亮他的生活,但又被现实无情的摧毁。他的意志被强行扭曲,做着那些不喜欢的工作,写着违心的贺词。他心怀志向却胆小如鼠,看着上级领导的眼光,自己就大加猜测,以为是在责骂自己;听到吴科长无意哼出来的声音,以为是在责怪自己。至此,他的性格已经出现分裂,他不思反抗,也不敢反抗,从中可看出他性格懦弱的一面。

很多时候,他看到妻子容光焕发和充满活力的身躯出现在他面前,他就感到很痛苦。有几次他看见妻子和另一个年轻的男人并肩走在一起,他觉得脸红,作为丈夫他不敢上前和他们打招呼。心里担心妻子没面子,其实他是怕自己没面子。他性格中优柔寡断的一面也尽显其中。无论在工作中还是在情感生活中,他依旧如此,经济上的落魄,生理诉求的失败,造成了他心理上的不敢言,这是自卑和懦弱的表现。甚至,当妻子跟别的男人去了兰州之后,他依旧忍住内心的真实想法,病情加重时,还是报喜不报忧,每次写信都说自己很好,编出一些谎话欺骗妻子。总之,此时他的性格已呈现某种病态,“应该说汪文宣的性格特征也是造成其悲剧的原因之一。”[11]170徐志福教授说得对,汪文宣性格懦弱多疑,胡乱猜测,处处想到别人,他没有了自我。同事说他患肺病,不应该和他们一起用饭,他母亲气坏了,但他还是站在同事的一边,替同事着想。在他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里,他的躯体被病菌吞噬,到了不能自理的地步,此时的他已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四、结 语

总而言之,“《寒夜》描写了抗战后期一对青年知识分子夫妇饱尝忧患和苦难的不幸遭遇,深入无情地揭开了国民党统治的表皮,使人们看到了一幅冷酷的、血淋淋、老百姓已被推入到苦难的深渊里正在挣扎呼号的社会图画。”[3]222这部小说具有高度的现实主义精神,反映了当时国统区的社会境况,可想而知,蒋介石国民党统治下的社会是什么样子。现在我们研究汪文宣人生悲剧的原因,首先必须认清当时的社会背景,这是不能忽视的。

每一个个体生命都有其存在的权利,但这种“生命股权”却总在现实的漩涡中被剥夺[12]。巴金说过他写这部小说是想说明:好人得不到好报。而石曼在《巴金寒夜写〈寒夜〉》中也提到“巴金写《寒夜》就是要为贫苦的知识分子出气、叫屈,控诉那个一天天烂下去的社会……在那个时代,那个社会,偏偏是好人得不到好报,坏人得志倒是常见的事。”[13]86巴金写汪文宣,就是要透过这一人物的生活看整个国统区的社会,其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汪文宣、曾树生的悲剧,是处于黑暗现实中而又追求个性解放的现代知识分子精神上被摧残、肉体上被吞噬的悲剧。”[14]208作为这部小说的中心人物——汪文宣,他善良有爱心,喜欢教育事业,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但无论他怎么努力还是无法抗拒现实的无情摧毁,他甚至付出生命去工作去爱别人,但结果还是悲惨——在无言的痛苦中死去。钱理群等学者认为汪文宣的悲剧,“固然跟他们本身的思想性格弱点有关,但归根结底还是社会的悲剧。一切不幸、贫穷、失业、疾病都与万恶的战争和黑暗的社会分不开。”[14]208这两句话不仅对汪文宣的悲剧而且对整篇小说作出了精炼的概括。

因此本文秉着真诚的态度去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而结合个人的见解加以论述,以求厘清汪文宣人生悲剧的原因,从而加深对《寒夜》文学内涵的理解。全面了解汪文宣的悲剧原因对我们理解《寒夜》有着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肺病巴金悲剧
伟大的悲剧
巴金在三八线上(外四篇)
一生
你要有拒演悲剧的底气
《诸病源候论》导引系列之“脾病候”“肺病候”导引法
二十五味肺病丸质量标准的研究
小巴金“认错”
近视的悲剧
向巴金学习讲真话
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呼吸衰竭的治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