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协同建设长三角一体化立体交通网

2020-02-20胡宗元

唯实 2020年1期
关键词:镇江长三角港口

胡宗元

长三角地区是“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重要交汇点,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关心、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重大战略。镇江是长三角北翼中心、南京都市圈核心层城市和国家级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重要组成部分,应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推动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重要战略思想,积极构建多层次轨道交通网,完善多方式过江通道群,优化高快一体公路网,推动港口功能转型升级,加快航空设施建设,努力构筑铁公水空有效衔接、特色鲜明、协调发展的一体化区域立体交通网络体系,加快镇江融入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进程。

发挥交通运输先导优势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强调,交通运输是“现代工业的先驱”。交通体系是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动脉,也是区域之间合理配置资源、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率的重要基础。在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交通运输是重要的支撑和引领。随着长三角城市之间交通基础设施的日益完善、区域通道网络化进程的加速,长三角交通设施需求快速增长,综合交通的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影响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因素。近年来,镇江市按照江苏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把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作为“全局性重点任务”和“最迫切”任务的战略部署,结合镇江实际,认真落实各项交通运输规划,扎实推进交通运输各项工作,为促进融入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不断夯实基础。

铁路枢纽地位明显提升。拥有五条集高速铁路、城际铁路、电气化铁路、地方铁路于一体的综合铁路网体系,铁路里程达284公里,营运里程占259公里,最高时速提高近三倍达350公里/时。京沪高铁、沪宁城铁、宁杭城际相继建成;连镇铁路、南沿江铁路在建;宁扬、宁马城际列入规划;宁句城际(S6 线)也已全面开工,并积极推进宁镇轨道等项目纳入国家相关规划。镇江将由铁路带状城市升级为“沟通南北、横贯东西”的十字形枢纽城市。

公路交通实现跨越发展。围绕市域“三横五纵”高速公路网、“六横七纵六联”国省干线网、“一横一纵一环五射”快速路网等公路主骨架布局,构建了集跨江大桥、高速公路、干线公路、快速路、农村公路于一体的现代化公路网体系。全市公路总里程达7200余公里,农村公路近6500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193公里,公路路网密度全省第四。所有辖市、区通高速公路、乡镇通干线公路、行政村通农路。金港大道、五凤口高架、丁卯桥高架路等一批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成,成为城市交通主骨架。

水运发展步伐全面加快。镇江水运建设实现了通江达海,确立了长江、运河两条黄金水道十字形国家级水运枢纽地位。长江水道实现5万吨级船舶直达、10万吨级船舶乘潮到达,苏南运河实现千吨级直达,谏壁船闸年通过量突破亿吨,镇江港成为拥有万吨级以上泊位58个,与全世界71个国家和地区、288个港口建立贸易的沿海亿吨大港。当前正围绕宁镇扬组合港、区域枢纽港等定位,完成镇江港总体规划修编,开工建设联合动力码头;推进有关企业向第三代、第四代港口转型升级;开展大港港区与外部高速、铁路衔接研究,打通临港交通末梢。

航空建设实现零的突破。镇江大路机场建成省内地位最高、运行最好的通用机场,航空航天产业实现从无到有、白手起家、由弱变强的长足发展,一条包括通航整机、航空航天复合材料、零部件和内饰、通航服务和旅游在内的全产业链条已具雏形。“空地联”城市候机楼实现直达禄口、奔牛等东部机场集团主要周边机场,构建成覆盖苏皖两地33个城市的候机楼联盟,年服务超200万人次。

二、找准综合交通发展瓶颈

近年来,长三角交通一体化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枢纽型机场、枢纽型港口、高铁网络和高速公路网络等区域性快速交通骨干网络已经基本形成。针对长三角城市群“多中心、多层级、专业化”的功能体系特点,交通体系不断与城市群功能体系定位相匹配,区域通道不断向层级化和复合化发展。但随着区域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速度的加快,区域产业经济布局加快转型升级,城市人口和产业功能结构的改变对区域内快速交通出行的需求不断提升,對区域性交通联系提出新的要求。

从长三角区域面上情况看:在铁路方面,长三角主要铁路枢纽站的客运规模均得到大幅增长,然而高铁网络的整体均衡性和沿线车站利用率不足,仍然难以满足长三角这一高密度城市群地区日益增长的城际出行需求。此外新建高铁站点与城市内部轨道交通、公共交通网络的衔接不畅,使得交通网络的整体效率和出行速度难以提高。在公路方面,区域内道路交通网络的一体化发展亟待加速。京沪高速、沪宁高速等高速公路近年来拥堵现象日益频繁,运输能力趋于饱和;省际公路中的“断头路”现象仍然存在,城市间、行政区间的交通联系尚未实现高效通畅。在港口方面,长三角各港口分布密集、吞吐量大,但缺乏整体性规划,各港口定位存在一定程度的功能重叠,各港口发展和港口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呈现不均衡特征。在航空方面,上海虹桥等枢纽型机场正在逐渐接近饱和,区域服务能力逐步达到极限。长三角机场群的整体功能和效率仍有待提升,航空交通需进一步形成功能分工合理、市场定位清晰的差异化发展格局。

就镇江而言,对标长三角先进发达地区,镇江交通运输发展存在着不平衡不充分、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高等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铁路网系统性不强,与长三角其他城市的城际铁路网、市郊铁路网和市内轨道交通网络尚未形成。二是公路干线快速化水平低,城市内部交通与对外交通、客运交通与货运交通界限不清、衔接不畅,局部集中叠加、混行现象严重。三是镇江港口发展质量效益不高,港口型经济发展层次和水平有待提升。镇江港口水运优势发挥还不够充分,全年港口吞吐量超过1.5亿吨,但集装箱吞吐量仅40万TEU左右,发展的质量效益不高;镇江沿江港口型经济产值占全市经济总量的70%以上,但港口型经济发展的层次和水平还不高。四是航空运输发展滞后,通用机场建设有待加强,与周边机场的快速联系通道尚未建设。

三、构建立体交通新格局

打造能适应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需要的、高效便捷的区域综合交通网络,是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区域城市群的必要支撑条件。未来区域综合交通网络的建设应着重推动从单一枢纽向多级多中心网络互补格局的转型升级发展,强调城市间、区域间、不同交通方式和网络间的分工协作与互补发展。今后一段时期,镇江以保质保量、不折不扣圆满完成“交通强国”这一重大政治任务为契机,按照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规划的要求,建设好“铁公水空”高质量综合立体交通运输网,发挥交通运输先行作用,与周边省市和有关部门共同努力、共同推进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拉开铁路框架。积极主动拥抱新高铁时代,按照“客运高速化、市域轨道化、路网系统化”的总体思路,大力推进铁路规划建设,努力推动形成多层次、多模式、多制式的轨道交通系统,全力打造“轨道上的镇江”。根据《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江苏省沿江城市群轨道网规划》等国家及省、市规划,高速铁路方面,规划建设“四横三纵”高速铁路网,其中“四横”为京沪铁路、京沪高铁、沪宁城际、南沿江城际,“三纵”为连淮扬镇铁路、宁扬宁马城际、宁杭高铁,规划总里程超过400公里;城际铁路方面,主要包括两条铁路,分别是宁镇城际和宁句城际,规划总里程达到100公里左右;市郊铁路方面,加快推进中心城市周边的相关市郊铁路规划和前期工作开展。

扩张公路线网。进一步完善市域公路网规划布局,推进一批公路项目建设,着力构建高快一体化干线公路网。根据《国家公路网规划(2013—2030年)》《江苏省省道公路网规划(2011—2020年)》,镇江现有规划普通国省道19条,形成“六横七纵六联”的干线公路网格局,其中国道5条、省道14条,规划里程近850公里。截至目前,已建成普通国省道13条,总里程576公里。高速公路方面,近期重点推进镇江五峰山长江大桥南北接线高速公路建设,积极配合江苏省交通运输厅开展仪禄高速公路前期工作。在普通国省干线公路方面,加快推进357省道丹阳至常州机场段改扩建等工程建设。

强化港口支点。围绕宁镇扬组合港、区域枢纽港等定位,结合长江岸线生态保护及城市高品质发展要求,开展《镇江港总体规划》修编工作,适度调整港口岸线功能,加强宜港深水岸线资源保护,并充分考虑城市发展对于岸线的需求,优化岸线资源利用。依托长江12.5米深水航道,进一步提升镇江港口服务能力,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增强长三角区域港口群整体竞争力。以“盘活存量+优化增量”为总体思路,优化港口布局,拓展港口功能,促进港口结构调整,实现港口转型升级。完善港口集疏运体系,积极推进运输结构调整,促进铁水、公水、铁公水联运发展,打好组合拳,扩展港口辐射范围。

增添航空引擎。围绕“布局合理、规模适度、支撑有力”的航空发展总体要求,推动和完善三个A类通用机场建设。加强周边机场共享利用,重点强化与南京禄口机场、常州奔牛机场、扬州泰州机场的高快速路、轨道交通等多方式快速交通联系,实现一小时左右直达。进一步拓展和提升镇江城市候机楼建设与管理,探索候机楼安检、行李托运等服务,优化完善至禄口机场、常州机场的班线服务,探索开通至上海虹桥、浦东国际机场候机服务,切实方便人民群众航空出行。

破除過江瓶颈。加快建设镇江五峰山长江大桥,配合省交通运输厅加快推进镇江扬州第二过江通道和龙潭过江通道接线前期工作。加快建设镇江五峰山长江大桥南北接线高速公路。开展金山过江通道规划前期研究,争取纳入国家规划。开展镇扬第四过江通道,即G233过江通道前期研究,争取纳入上位规划。研究镇江、扬州两市中心城区之间联系的城市道路和轨道过江通道布局,开展镇扬第三过江通道规划研究工作,未来考虑预留镇江扬州城市地铁过江通道。

展望2025年,建成“国际国内、东西交互、辐射江南江北、便捷高效”的综合立体交通运输走廊,综合交通运输总体发展水平初步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建成横贯东西、纵贯南北的综合交通网络,“四横三纵”铁路网基本建成,城市轨道规划建设力争取得实质性突破,区域间互联互通水平显著提升;运输结构调整取得重大成效,水运优势进一步巩固,铁水联运取得突破,综合交通运输服务质量和效率显著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有效支撑长三角一体化和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展望2035年,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总体发展水平进入国内先进行列,长江流域对外开放枢纽地位提升,运输结构调整有效推动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交通运输的协调性、系统性和可持续性显著提升,有效支撑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和江苏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

(作者系镇江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责任编辑:高 莉

猜你喜欢

镇江长三角港口
“1+1=7”凝聚长三角人大更大合力
《威海港口》
Fog
港口上的笑脸
镇江香醋
镇江阁
去港口走走
2019长三角企业100强
狮子山
2014年8月长三角地区主要港口吞吐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