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境界实力与实力境界的新时代在场
——具有真正领导力的初心及使命与审美教育

2020-02-20

阴山学刊 2020年4期
关键词:实力境界实体

姚 站 军

(江苏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理解心实体(1)姚站军、秦永晶《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视域中“二体”大战略智慧——“心实体”与“共同体”的人类命运交互性伦理》,载《阴山学刊》2019年第3期,第78页。该文对心实体做了原创性论述及较为深刻全面的阐释。心实体在审美哲学而言即“审美心实体”,是本文第一作者原创提出的研究范畴。而本文多次提到的心象力也是本文第一作者原创提出的研究范畴,心象力在审美哲学而言即“审美心象力”,亦是本文第一作者原创提出的研究范畴。的内涵,“心”就是境界提升,心境而言境界是人们经过教育到修养,培育出的内心觉悟水平及层次的状态。“实体”体现实力凝聚,实力中软实力与硬实力的彼此渗透转化,硬实力与软实力的更好结合贡献人类整体实力。心实体内部本身就包含实力与境界,是境界与实力、实力与境界的不断立体式交互。境界实力与实力境界的新时代使命也赋予审美心实体以一种新的教育解释力,也可以说是审美教育而言的原创实力,主要体现为审美心象力。也就是说从审美心学视角而言,审美教育可以对“初心”与“使命”做出更为深刻的阐释。境界实力与实力境界的新时代结合使审美心实体语境中教育心象力及信心具有真正领导力。新时代中国政治主题教育在场语境下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也就是境界实力与实力境界的新时代教育哲学在场。审美心实体中的未来向度,一定意义上决定了审美教育所必然包含的时代视域中与未来相结合的视域。在此基础上,心实体为境界实力与实力境界的在场提供了应有的语境。面向未来,首先要立足当下。当下的审美,需要与当下的实践活动相结合,但最终目的还是指向未来。因此,从这一层面理解,境界实力与实力境界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在场,以心实体作为在场的新语境,最终仍然是要面向人类未来,面向人类未来的大命运。因此,境界实力与实力境界中所蕴含的未来维度,不仅是时间上的未来,更是空间上的未来,也就是说,境界实力与实力境界的在场,为时空维度的融合提供了合理性的基础。这种时空维度的融合,首先,需要审美心实体引导审美以及审美教育,其中,最基本的就是世界观的教育,因为这种教育本身既是时间层面的,也是空间层面的;是逻辑层面的,也是思想层面的。从这一意义上理解,心实体的教育与审美教育如何能够在境界实力与实力境界交融的基础上实现互相促进以及个体真正境界的完成呢?这就需要心育与美育的有机结合。著名美学家王国维认为,美育在本质上就是心育,美育、德育都是心育,也就是心学。从这一立场出发,心学思想与心育思想不期而遇。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三重人生境界,第一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重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重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三层人生境界就包含了审美境界及心育境界,而且审美境界真正意义上是通过心学的境界表征出来的。真正具有境界人生审美教育到大人生审美教育就是站在全民族根本利益及站在全人类根本利益角度上的。这种根本利益也就是大实力,具有境界实力“为天地立心”,具有实力境界“为生民立命”,这种大人生审美教育体现了境界与实力相互支撑,民心与民生互相支撑。也就是说,心实体指导心育的思想,为境界实力与实力境界的在场奠定了重要基础,心实体的语境,在本质上就是心实体的心境。人生境界体现心境仍然具有客观性,比如社会实践的有关性、实体利益的相关性。

就心实体本身的内涵来理解,“心实体,心代表境界修炼,实体体现实力凝结。”[1]因此,从这一意义上可以看出,心实体本身既包含境界,也包含实力,是境界与实力的融合。心实体教育在指导美学教育的过程中,一方面引导个体修炼境界,另一方面促进个体凝结实力。因此,共存于心实体中的境界与实力二者本身能够继续进行交互理解。因而,“境界实力”即境界中的实力,“实力境界”即建构在实力基础上的境界,通过心实体所包容的立体式思维智慧,境界与实力在交互中形成了境界实力与实力境界,同样,也可以理解为在二者的交互关系中促进了境界实力与实力境界的在场。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境界与实力的关系真正能够在心实体中得到突破,也就是说,通过心实体的心象力及想象力甚至体悟力,境界能够转化为实力,而实力也能够转化为境界;在此基础上,人们对自然、科学、人文等各个领域的理解,就不再局限于孤立层面的认识,而是能够通过境界与实力的交融,在心实体层面立体式地理解各种领域以及各领域之间真正的关系,从而在大的审美境界中,实现人本身的心境的最大限度的提升。这也就是说,境界实力与实力境界必须在心实体的语境下加以讨论,才能够将其最本质的、充分交互的内涵展现出来。

审美信心表现为审美境界的提升。审美教育提升审美境界,基于审美信心给予的大视野、大境界之中,以审美教育为手段来提升审美心境及审美信心。审美教育需要结合生活审美体验、人生审美经验、环境审美格局、时代审美背景之讲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原创理论精髓或者是活的灵魂,所以讲习所关键站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心入人心入民心入人民心甚至深入心深入人心深入民心深入人民心,也就是关键在于这种思想以百姓心为心,这种思想心以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这种思想心走实,也就是不忘初心及继续脚踏实地前进。这种原创思想心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马列主义及中国化马列主义的原创贡献也是丰富充实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这个不忘初心结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践的思想理论体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心实体的一种表述。因而审美教育包含这些现实因素,审美信心由此得到展现。审美教育在讲习美中不断创造美好状态、不断追求完美;追求完美就是不断接近完美而提升审美境界,审美中不断追问及反思,甚至具有对已有之美的超越。而审美信心使得讲习美成为可能,使得接近完美成为可能,使得境界提升成为可能。这里审美境界提升所表现的审美信心也是审美教育的落脚点与归宿。审美境界提升的主要表现也具体体现在审美教育上,其中审美信心是审美教育的出发点和基础。无论是值得回味无穷之审美内容,还是具有吸引感官之审美形式,无论平语近人之审美话语,还是富有幽默风趣之审美艺术或审美生活,都是通过审美教育的方式指导,以审美智慧来把握,最终呈现出更高一层的审美境界。审美信心所具有的超越性使得境界的提升具有无限性,因而审美境界获得审美自由,它是审美自由的现实实现,也是审美对人生境界的不断追求,审美境界不仅是人生境界之一种,而且是多层人生境界之顶层境界追求,使得审美自由成为可能。不论是审美教育,还是初心教育,对于创新实质的把握,最终都将落实在心实体语境下的境界实力与实力境界中,这样才能够将真正的审美智慧、人生智慧,运用到境界提升过程中的创新活动中,不断进行思维、思想、方法的创新。对于新时代的审美教育与使命创新而言,心实体的教育及其所内含的心象力、想象力始终是贯穿在其中的;脱离心象力与想象力,个体就无法在审美教育中学习到基础的美学原理,因而也无法积累真正的实力;同样地,也无法在具体的审美实践中体悟人生境界,从而难以将已有的实力转化为境界。因此,审美心实体语境作为新时代背景下的一种具有强大力量的解释语境,是审美活动、审美教育的基础,同样也是对初心教育与使命教育中所内含的创新精神的最重要的诠释力量。

具有真正领导力的审美心实体是境界与实力的结合体,审美心实体体现了实力境界与境界实力的一种心结合,本质上就是将语境提升到心境。真正领导力核心使命就是领心力,心实体具有的心象力激发想象力并结合想象心甚至意象力的源源不断心力,人生心实体到组织心实体甚至民族心实体支撑真正领导力及其真正领心力。这样也可以对初心、使命与境界、实力做出最有力量的辩证思考。在真正领导力的指导下,初心所真正体现的就是境界,而使命所充分展现的就是实力。而真正领导力具有的大人生境界与大人生审美境界使得境界实力与实力境界的时代境域中融入了未来的境域,既是时间领域中的未来,也是空间领域中的未来,是时间和空间的未来在心实体中的融合。在这一实质融合中,人类主体的各种审美实践活动,其目标都在于未来性,这种目标融入了未来性的空间与时间的交互。这本质也是心实体在审美想象力融合中创新,这种创新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维度,这种创新成果之一就是审美心象力,审美心象力体现了审美心实体对审美想象力甚至意象力的超越,而且这一超越与境界实力与实力境界的新时代具有内在关联。美学境界甚至说人生审美境界其实是心境提升层次。就审美心实体的培育而言,也可以说心实体通过时空融合而达到的超越境界,不可以缺乏心实体的培育心或者说心培育的在场。因而,也可以说审美心实体的创新通过审美心象力的创造性培育,在兼具时间性、空间性、思想性的基础上,超越了审美教育自身。真正领导力领导审美教育,运用审美心实体对境界与实力不断提升,既要有境界,也要有实力。也只有在具有真正领导力的领导中,个体到组织心实体甚至到民族心实体才能真正实现永葆初心活力、生命力。创新创新再创新的思想心象力,就是将境界实力与实力境界转变为新时代思想心原创力。总之,境界实力与实力境界的心实体语境,就是本质上的心实体心境,不仅为境界实力与实力境界的结合奠定有力基础,同时也是一种有力的新时代阐释力量。

新时代审美教育与初心及使命具有内在关联,而且这种关联中具有审美心境智慧的真正领导力的境界实力与实力境界。实力境界与境界实力结合而成的“真正的领导力内在包含审美智慧,包含审美教育智慧,比如不忘初心的‘心’。真正领导力大教育应该包含必须包含这种审美教育智慧!”[2]作为提升真正领导力的新时代主题教育及教育主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一方面,强调通过教育的积极作用使得初心的生命力得到保持;另一方面,给予了审美教育以创新使命的启示。也就是说,在真正实现永葆初心活力与生命力的基础上,新时代中国语境为审美教育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即在审美教育中激发审美主体的创新精神,从而真正地将心实体的心象力与想象力融入初心教育之中。因此,对于新时代的审美教育而言,通过审美创新促进实践创新从而实现使命创新,需要完成的是受审美教育主体本身角色的升级转变。也就是说,“审美而言的大教育不仅需要大审美家而且需要大教育家,不仅启发激发自己源源不断的想象力及创造力,而且启发激发更多的审美主体加入及互动激发启发他们添入我们立体想象力创造力。”[3]这种立体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形成,需要个体通过审美教育不断将知识运用于审美实践活动中,并在心象力与想象力作为支撑的基础上,化解单个个体的审美实践,融入更多个体的审美实践;扩展个体的人生实践,将其真正转变为全民族乃至全人类的大人生实践。审美教育智慧还包含了命运智慧的重要性,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自强不息就是重视大命运智慧,新时代审美教育也可以说是具有大命运智慧的教育,也就是具有审美教育智慧。作为新时代的审美教育融入心育需要牢牢地结合大人生命运,成就大命运使命,把个人的命运很好地与国家的命运甚至整个人类的命运相结合。因此,在这一意义上理解新时代审美教育首先解决的是审美主体离散的问题,使单个的个体实践通过审美活动的统一性得到有机融合,不仅在个体的审美智慧中实现立体式思维能力,同时,在审美教育主体的总体性上,最大限度地实现审美主体范围的全面性。简言之,新时代背景下的创新精神已经不再是少数顶尖个体的创新,而是真正要达到将创新精神通过审美教育与初心、使命教育的有机结合,注入更为广泛的人类个体精神中;使得创新不再是科学领域的“专利”,而是在社会中所有学科、领域中得到贯彻,最终落实在个体的真实的实践中。因而,这种创新精神引领全人类进行大人生实践,在一定意义上可以理解为人类在审美教育以及使命创新的交互之中进入了新的审美境界以及大人生境界。从这一角度理解,初心教育、使命教育以及审美教育的本质,最终都要回归人本身,回归人生境界本身。而与这种境界相关的实力也是不可忽视的构成创新精神的重要因素。在新时代的语境下,审美活动本身不能仅仅被形式化理解,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对审美教育的把握,实现对审美智慧、审美自由以及审美信心的深刻阐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一定意义上通过审美心实体对初心之美以及对使命之美的破解,最终指向个体精神的创新、创造之美。因此,审美心实体与初心心实体二者之间必然包含境界实力与实力境界的辩证关系,对于这一关系的理解,成为新时代语境中另一具体而深刻的议题。因此,发挥审美心实体及其心象力驱动想象力的作用,在思想、境界中不断创新,就是新时代主题教育思想所给予初心的面向未来的使命。

境界与实力的辩证关系,本质上也可以理解为新时代审美教育与使命创新的内在关联的一种表现。审美素养的培育带来个体审美境界的提升,审美实践的落实使得审美教育的实力外化于个体之中;但是,境界与实力绝非可以相互独立的,换言之,境界不能缺少实力,实力亦不能缺乏境界。只有在境界中的实力才能发挥最大的实力,也只有在实力基础上的境界,才能更好地引导个体进行审美实践,进而不断创新。“人生只有真正有境界时,实力都有;如果只是追求实力,而不管境界,到最后什么东西都没有。”[1]审美教育在给予个体审美想象力的基础上,也不断激发个体的想象力,但同时,审美个体又要不断超越想象力的思考,运用审美心实体的心象力,进行更为重大的思想创新、实践创新。从这一意义上理解,有大境界,才有大实力;而没有大实力,则不可能有大境界。也就是说,审美原理作为知识,是实力的基础,但是,在原理之上的创新思维,才是真正实现人生大境界的关键。在新时代的审美教育中,使命创新必须是始终贯彻在其中的,因为仅仅局限于知识性原理的教育无法实现对个体思维方式、创新精神的启发,从而导致知识难以与真实的实践活动相结合。因此,从这一立场出发,实力与境界观点的提出,恰可以作为突破基础原理与实践创新的关系。对于主题教育及教育主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抓住“初心”与“使命”这两个关键的基础上,还应该能够体悟到初心实际上与使命是密不可分的,初心中必然包含着使命,而使命中也必然内化初心。因此,从初心与使命的关系入手,针对新时代审美教育的本质,同样的,境界中必然包含着实力,而实力中的境界也是不可缺场的。从一定意义上讲,初心能够体现真正的境界,境界中所包含的不是具体的原理,而是思维方式的创新,以及对待事物的视域及格局;而使命也体现了真正的实力,实力落实在真实的人类实践之中就是具体的方案、方式,需要充分的原理、知识作为其支撑。对于美学而言,最重要的就是超越的境界,在不断反思、创新的基础上进行超越。在这种审美的永恒的生成过程之中,也给予了初心不断追求超越境界的可能。超越不是结果论意义上的存在,而是一种不断靠近的过程,用“遥想近思”(2)“遥想近思”为姚站军原创思想。的方法来理解,这种追求就是要多近有多近,是不断靠近的过程。个体生命的有限性并非阻止审美活动追求超越,或是使命的不断创新,恰恰是在小生命的有限中,凸显了大生命的无限可能。因此,创新则为追求超越境界的过程提供了动力与可能。

境界实力与实力境界的新时代审美教育融合审美哲学也是审美境界与教育实力的交互论证与阐释。在社会生活以及各种交往活动中,个体进行各种各样具有目的性、客观现实性的活动;而审美活动,就其本质而言,是人所特有的、能够区别于动物的活动。也就是说,只有人才能够真正进行审美,进行对美的追求。“就根源言,审美的本质是规律与目的相统一的活动所产生的自由形式;就功能言,审美的本质是能动协调规律与目的的自由活动方式;就价值言,审美的本质是人的自由本质的对象化理想。”[4]在这种“自由形式”“自由活动方式”以及“人的自由本质的对象化理想”中,审美所内含的自由本质,通过真正的审美活动外在地展现出来,并内化于人的具体的审美活动中。简言之,人的审美,是自由的审美,在人们通过审美发现的规律中,最为根本的就是自由规律。这种自由,不是简单意义上个体行为的不受约束性,从更高的层面上理解,这种审美自由,最终将在人的创新与创造的自由中得到集中展现,是人通过审美所实现的形式自由与实质自由的有机结合。“形式美确实很重要,但是真正的形式美是为实质美服务的。实质美如果做到了极致的话,自身就是一种形式,就是一种自由的形式。美学原理追求的就是这种境界。”[2]从这一实质意义上理解,人的创新境界根源于人的审美活动,人作为审美活动的主体,在审美中不断追求,因而也在追求中不断创新。美必须彻底方显想象经意象到心象而执大象,而美的彻底除了自身建立之外,人们把握到这种彻底性就需要审美心象超越审美实象,把握审美意象和审美想象,从而执大象,这是审美的启示:要多大有多大的格局,全在于心境所具有心象之大。审美信心表现为审美心象的超越。因而审美心象自身要求审美自由的无限大而具有审美信心,使得审美信心成为审美的主要内涵。把握大的美或美的大之中的世界之美的大或是大的美,这种从心象把握实象,又从这种实象把握本质的过程,作为美和大的形容词的大和美都是依靠审美的心象力,从而把握作为世界的形容词的美和大与把握作为名词对象的大和美的这种现有实象。把握的超越,即由假象到实象再到心象甚至再消解包含心象在内的各种象而达到自由过程而言的超越,审美信心不光成为审美心象自身的追求,还是伴随着审美心象达到自由的必要条件。其中这种驱动审美心象形成甚至心象自身超越的内在力就是审美心象力。甚至可以形容这种审美心象力是庄周所谓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宇宙心象包容力,是小宇宙到大宇宙的为宇宙立心的心境承载心象的审美力,因而这种审美信心相应的具有包容力和审美力。因此,人类通过审美活动,能够在大自然的各种神圣之美中得到更大的激励,这样的激励也同样能够帮助人类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实现更加美好的生活,也就是政治审美话语中所说的创造美好的命运。需要指出的是,由于个体审美能力、审美层次的差异,普遍而言,对于人的审美素养的开发是必要的。素养就是人的修养,是内在的品味、格局,是需要通过个体的审美行为,外化表现为个体体悟、感受的重要能力;一定意义上可以将审美素养理解为审美境界的前阶段,或称基础阶段。在美学的各种基本原理中,主体价值的开发就包含主体美学素养的开发,也就是说,对于个体审美素养的开发,需要学习美学原理。而自我审美教育而言就是开发个体审美素养,而且意味着审美修养的内在享受及必要。自我审美教育也即内在审美教育与外在审美教育构成了所谓审美教育,因此,也可以说人的审美活动无法脱离审美教育对审美素养的开发与培养。审美教育本身具有内在价值,内心获得愉悦,心灵具有自由感受甚至身心愉悦。教育的本质就是对智慧的追求与把握,对于审美而言,审美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对审美智慧的追求。席勒就提出:“有促进健康的教育,有促进认识的教育,有促进道德的教育,还有促进鉴赏力和美的教育。这最后一种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我们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体达到尽可能和谐。”[5]

在审美智慧中,一方面要学习美学知识,个体将知识运用到生活中,从而提升审美智慧;另一方面,个体要反思已有的知识,追问这一知识能否经得起现实的考验,能否经得起真实的审美活动的考验,因而,个体还需要运用理性,甚至是超理性来审视已有的知识。从这一角度理解,对审美原理的学习无法脱离对哲学原理的把握,也就是说,真正的美学智慧就是在美学原理中把握其所蕴含的哲学原理,从审美活动中把握批判和反思的精神。而这种批判和反思的精神,本质上就是不断追问的精神,个体在追问中对审美原理产生更为深刻的体念过程,同时,追问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创新的基础。从这一意义上理解,审美创新源于对审美原理的追问。需要指出的是,教育也有教育的原理,审美教育也需要审美教育原理作为支撑,因而,在个体对审美原理不断进行追求与追问的过程中,美育有其重要意义。但是,就受审美教育的主体而言,不仅是学校里的学生,更是社会中的每一个个体,也就是说,美育不能够局限在学校中,而是需要扩展到全社会的各个领域中,扩展到全人类的范围中。从这一角度理解,审美教育在一定意义上应当是更容易被大众接受的教育,往往能够在审美领域之外,包括道德领域,对人的行为以及能力的发挥起到良好的指导效果。因此,对人的审美素养的提升,应当是一个与道德素养教育相辅相成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合理性在于,从人类感知美、进行审美活动的历史来看,美学知识,包括审美的思想史,比任何科学知识都早,原始人类就是通过美感接受它。人们在自然而然的状态中感受到美,甚至因为审美活动而真正与自然形成“圆融无外”的状态,也即庄子说所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境界。因此,审美教育对于人类个体的教育,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理解为一种人生大境界教育,一种超越具体的、实在的、特殊的、物质的美的人生大境界审美教育。从审美教育对个体审美境界的提升角度看,审美与教育恰是统一于人,统一于真正的人生境界与审美境界的结合,而这一结合也正是教育的真正实力的体现。

审美教育的作用是使个体审美活动能够实现“讲”与“习”的统一,从而在此基础上实现审美境界与教育实力的有机结合。“讲”与“习”是审美教育的两个重要部分,“讲”就是通过教育而传授审美原理,也就是个体接受美学知识的过程;而“习”就是自习与实习。自习就是在对美学原理掌握的基础上,继续阅读各种美学书籍,或是含有审美意蕴的影视作品等,感受其中的美学情境,并表达审美心得。实习就是把所学所思的美学精华放到社会实践及具体职业实践中再体验再深化再反思再总结及被检验。因此,讲与习在审美教育中的有机结合,也就是在讲中习,在习中讲,从而将美学智慧与审美实践融会贯通,这在本质上就是审美教育的创新,而审美教育的创新是以提升人生境界为目的。“将美融入生活、工作中,哪怕没有文字途径也能够掌握智慧。虽然没有掌握太多的书本知识,但仍能够积累美学经验及审美智慧。书本美学知识与人生实践结合将深入人心。”[6]

如果审美教育所授的美学原理对于人生境界的提升没有任何实质性的作用,那就如同菜里缺少了盐,因而,审美教育的作用并未真正发挥出来,换言之,所学的审美原理并非真正的原理,而仅仅是原理的虚假表象。对于这种虚假表象的消解,需要审美境界与教育实力的有机结合,也就是说,受审美教育的个体不再仅仅是审美的个体、审美教育的对象,而是要成为审美教育者,甚至是审美教育家。也只有成为审美教育家,才能够真正成为审美人、成为真正的审美主体,在充分拥有审美的世界、充分感受审美的世界的基础上,充分享有这种审美的自由。“心实体也为审美活动提供了‘审美心力’‘审美实力’以及‘审美体力’,最终完成一种审美的创造力。审美的特色就在于审美所具有的独特的智慧”[7]。教育心实体也为审美教育活动提供了审美教育心力、审美教育实力以及审美教育体力,最终完成一种审美教育的创造力。审美教育的特色就在于审美教育所具有的独特的智慧。心实体不仅面向过去的实体,也不是局限于现实的实体,甚至是预测未来的实体。心中无限想象力、无限创造力自由驰骋未来实体构想之中,心实体培育先见之明,心实体指导不仅预先做足了准备,而且预先具备了实实在在大量平台的洞察力!心实体作为枢纽在物质及思想的两个世界实现智慧——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人类自我突破;新实体作为枢纽在物质及思想两个世界实现智慧;心实体一方面改造传统实体,一方面也改造新实体。心中强大的体念力及体验力既可以理解物质世界真正的价值,也可以见证思想世界真正的价值!消费不仅仅在于一味高端甚至奢侈的攀比,消费重点在于实实在在的生活愉悦体验及生活质感提升。美育其实具有培育人心的使命,培育人们不断向往美好生活的信心,培育人们不断追求美丽生活的爱心,培育人们不断具有生活美感的慧心,培育人们不断具有生命美感之心。在不知不觉中被你爱上是美好爱情的开始?在不知不觉中恋爱了是美好爱情的收获?审美教育其实是在塑造人心,塑心也是心实体的基础使命之一,心实体的培育既体现了心育和体育的结合,也体现了美育和德育的心育结合,还体现了实育(科技教育、创业教育等)与心育及体育的结合,深刻的内心感受由人生到人民群众再到人类,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追求饱含深情,人民群众的真实获得感幸福感其中也离不开美育(审美教育)的真实贡献。就美育而言,不仅需要艺术的教育,而且需要教育的艺术;不仅需要美的形式教育或形式美的教育,而且需要审美的实质教育或实质美的教育。[8]带着问题学习,具有清晰坚实的美育内涵及审美教育目标前提,因而更充分体验美育情境及环境,学员富有真实美感的学习智慧、学习审美智慧,富有美好心灵世界的学习智慧、学习审美智慧;教员富有真实审美感的讲习智慧及审美智慧,也教习智慧、学习智慧,富有美丽心灵世界的讲习智慧及审美智慧,也教习审美智慧、学习智慧。心实体就审美而言不仅体现了审美教育中心育的使命以推动美学知识与人生实践结合,深入人心,而且体现了新时代心育与社会实践及人生实践的有机结合,这种结合体对于审美心境的真正提升和教育实力的真正体现都是至关重要的。而且审美教育追求实现的美好形象塑造就心育支撑的教育实力而言关键是心象力及想象力,这种心象力也可以支持具体如艺术教育的意象力。心象力与意象力甚至想象力相比较,更体现审美内在需要,或者说更体现了审美自由本质的需要。因此,对于个体的审美活动而言,审美境界与教育实力的交互,需要审美心实体支撑审美个体通过心象力及想象力,在不断体悟与创新的过程中,实现境界与实力的结合与统一。

猜你喜欢

实力境界实体
三重“境界” 让宣讲回味无穷
实力抢镜
前海自贸区:金融服务实体
品“境界”
王晓晨:逆袭靠实力
实体的可感部分与实体——兼论亚里士多德分析实体的两种模式
提升文化软实力是当务之急
两会进行时:紧扣实体经济“钉钉子”
振兴实体经济地方如何“钉钉子”
场上拼实力,场下拼表情,就这么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