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分享表达的语文课堂建构与实施

2020-02-18张叶红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20年1期
关键词:教学目标核心素养

张叶红

[摘要]分享表达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教学理念,它有助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把准分享表达型课堂的特点,准确定位教学目标,采取恰当的分享方式,让学生学会表达与倾听,以促进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分享表达;核心素养;教学目标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0)01-0017-02

对分享表达,我们教师并不陌生,因为在课堂中常常需要学生就某个问题进行回答、交流、分享。这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使课堂气氛变得更加活跃。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构建以分享表达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堂呢?

一、基于语文核心素养,提出分享表达的理念

(一)语文核心素养与分享表达的关系

语文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以及文化传承与发展四个方面。分享表达型的语文课堂正是基于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提m的一种教学理念。它主要是引导学生运用语言文字来进行交流、分享各白的思想、情感等,以帮助学生实现语言能力发展、思维品质提升以及审美能力发展等目标。在分享表达的语文课堂中,学生可以更深入、更具体、更细致地接触语言文字,真正经历语文学习的全过程。

(二)分享表达语文教学的优势

在分享表达的语文课堂中,每个学生都有时间与机会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并根据自己的看法与同伴去讨论、协商,去思考那些与自己观点不同的意见,激起他们思维的碰撞,使学生获得高品质的学习体验,从而真正养成乐学善思、勤于反思的习惯。

(三)把握编者意图,鼓励分享表达

统编语文教材特别注重学生的分享表达。首先,从选文上看,一年级上册《小书包》一课的课后习题就提出了“说一说你的书包里有哪些文具”的要求;在二年级上册,《黄山奇石》的课后习题提出“读一读,选几个词语说说某处景物”的要求,《古诗二首》的课后习题提出“读诗句,想画面,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的要求。从这些课后习题来看,编者对培养学生分享、表达、交流的意识特别重视。其次,从“和大人一起读”“口语交际”“写话”等栏目上看,更是安排了分享表达的内容。因此,我们应深刻地认识到分享表达对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作用。

二、分享表达的语文课堂的主要特点

分享表达的语文课堂是为了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让学生的学习真正发生。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设计好的一切,而是积极地参与整个学习活动,他们明白自己需要的是什么以及怎样才能达成自己的目标。从另一方面来说,分享表达是合作学习的一种具体形式,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完成他们的目标任务。

(一)分享表达促进学生的独立学习

在语文教学中,分享表达教学的前提是独立学习,然后才有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与分享表达。在课文学习中,如果学生没有独立的深入的学习,就没有对课文的深刻领悟,就无法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这怎么能和同伴进行交流与分享呢?从这个角度说,分享表达是最务实、最能推动学生独立学习的有效策略。

如,统编教材一年级上册的《青蛙写涛》一课的课后习题第一题:“说一说青蛙写诗的时候准来帮忙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学生阅读课文的时候,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圈一圈、画一画,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并自己先说一说,然后和同学进行交流与分享。这样,能帮助学生真正实现由独立学习到分享表达的目标,使学生的语言建构显得更为扎实、有效。

(二)分享表达离不开合作学习

教学实践证明,合作学习是让学习真正得以发生的重要保障。因为在独立学习过程中,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感悟难以准确、到位,这严重影响了学生对新知识的建构,因此合作学习是帮助学生突破学习难点的有效途径。在合作分享交流的过程中,即使没有发言的学生也能从其他学生的发言中获得思想的碰撞与交流,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如,教学统编教材二年级上册的口语交际《看图讲故事》一课时,教师可以先按照教材的提示“讲清楚图意,吐字要清楚”,让学生按照顺序仔细观察每幅图画,了解图画的内容,把它们联系起来说一说。在学生进行口语交际之前,教师组织学生先认真看图,再让学生以同桌合作的方式说一说,这样学生就有了更多听、讲与思考的机会。这样的教学,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原则。

三、分享表达语文课堂的建构

在分享表达的语文课堂中,分享表达只是一个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因此,教师要把握好分享表达学习的目标定位,为全面提升语文教学质量服务。

(一)明确分享表达的教学目标定位

分享表达的课堂教学离不开学生的听、说、读、写活动,而这些活动都与语言文字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在课堂上,学生需要去阅读、表达、倾听、交流等。这样,才能实现学生思维的碰撞,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如,教学统编教材一年级上册的识字课《日月水火》一课,要求学生能够认识8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并安排了相应的训练。表面看来,识字教学似乎与分享表达无关,但实际上教师可以这样进行分享表达的教学目标定位。一是让学生自己借助图厕认识生字,并和同桌相互交流白己是怎样认识这些生字的。二是借助书写实践,相互启发,掌握基本笔画“点撇”以及4个生字的写法。三是借助图画学习课后练习中的生字,并交流一下白己是如何识字的。这样的目标定位,不仅可以使学生明白如何进行分享,而且也显得更为明确而具体,真正保证了学生的学习质量。

(二)理清分享表达的基本形式

学生是分享表达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要根据學习内容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安排与分组。对那些侧重于听或者记忆类的内容,可让学生2人为一组进行讨论,再做全班分享;对那些思辨、碰撞、探讨等深度的内容,可让学生以4人为一组进行交流,再做全班分享。

如,教学统编教材二年级上册《我是什么》一课,教师可以让学生以2人为一组,先互相读一读、说一说,然后再进行全班分享;在课后练习“读一读,体会加点字的意思,再用它们各说一句话”这个环节,教师可让学生4人为一组,先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看法,然后再在全班进行分享与表达。这样,可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表达交流的机会,最大限度地提升全体学生的学习水平。

(三)鼓励学生在分享表达中学会倾听

分享表达是学生之间互动交流的一种学习方式,如果没有倾听,就失去了赖以存在的基础,也根本无法实现交流分享的目的。因此,学会倾听是分享表达能够成功的关键。

如,教学统编教材二年级上册的《树之歌》一课时,在学生交流分享识字方法的时候,教师提醒学生:“看着生字听别人说,边听边想白己的学习方法。”该课的课后练习有这样一道题:“想想下面几句话的意思。”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以4人为一组,先倾听别人的发言,再提出自己的看法;同时,提醒学生在倾听别人发言的时候,不要打断别人说话,一定要等别人说完以后再发言。这样教学,能真正把分享表达的学习目标落到实处。

综上所述,在语文课堂中,鼓励学生以分享表达的形式参与学习,不仅是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之一,而且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语文实践,享受到语文学习的快乐,提升学生的学习品质。

(责编 韦雄)

猜你喜欢

教学目标核心素养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新媒体环境下数学教育方法的优化
小学英语故事教学法新说
新理念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效性的策略
透过高考把握《生活中的圆周运动》 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