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展中医药事业 助力全面小康社会

2020-02-16吴以岭李红蓉

疑难病杂志 2020年10期
关键词:中医药中药疾病

吴以岭,李红蓉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全面小康不仅是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生活更加殷实,还包括身心更加健康。个人健康是立身之本,全民健康是立国之基。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要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这次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全民健康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是促进人类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也正因经此一疫,让我们看到中医药在保障人民健康方面的重要作用,更加坚定了全面推进中医药发展的信念。

1 全面小康需要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

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疾病谱变化、生态环境及生活方式变化等给维护和促进全民健康带来一系列挑战,健康服务需求不断增长与供给总体不足之间的矛盾依然突出。《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要实现全民健康需要充分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也指出,要以增进和维护人民群众健康为目标,拓展中医药服务领域,统筹推进中医药事业振兴发展。还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中医药发展的重点任务:切实提高中医医疗服务能力,大力发展中医养生保健服务,全面做好中医药理论方法继承,着力推进中医药创新,加强对重大疑难疾病、重大传染病的联合攻关,推动重大中药新药创制取得新进展,全面提升中药产业发展水平,大力弘扬中医药文化,发展中医药文化产业。

中医药对多种常见病、慢性病具有独特的防治优势,要健全覆盖城乡的中医医疗保健服务体系,全方位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强化中医药防治优势病种研究,大力发展中医非药物疗法,有助于提高多种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的临床疗效。中医药在养生保健和治未病领域具有独特优势,要将中医药优势与健康管理相结合,加快中医养生保健机构的发展,探索融汇健康文化、管理、保险为一体的中医健康保障模式,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和养生康复中的主导作用。

中医药健康产业不仅能够提高国民健康水平,还可以促进经济发展。中药工业、中药农业、中药商业及中药新型产业形成了包括中药相关产品研发、生产、流通、销售在内的产业链,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和就业增收。据统计,目前全国通过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认证的中成药企业有2 088家,中药工业产值不断攀升。全国1 200多种药材种植面积超333.3万公顷(5 000万亩),中药饮片销售收入超过千亿元。中药保健品、中药日化用品、中药兽药、中药加工仪器设备等相关产业都在快速发展,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支撑。

2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保障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中医药学凝聚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人们治病祛疾、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重要手段。在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屡经天灾、战乱和瘟疫,却能一次次转危为安,人口不断增加、文明得以传承,中医药为中华民族繁衍生息作出了巨大贡献。

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在日常饮食劳作中发现某些动植物具有减轻或消除病痛的功效,也发现局部取暖或按压等方法能够消除病痛,并开始有目的地寻找防治疾病的药物和方法,创造了砭石、骨针等治疗工具,这就是中医药的起源。春秋战国时期,扁鹊提出“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并且善于运用砭刺、针灸、按摩、汤液、热熨等方法治疗内、外、妇、儿、五官等多科疾病,奠定了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的理论基础。《黄帝内经》全面系统阐述了人体的解剖、生理、病理及防治,确立了中医学的思维模式,形成了中医药理论体系框架。《神农本草经》总结了汉代以前的药物知识,记载了君臣佐使、七情和合、四气五味等药物学理论,是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由此发展而来的经络学说、阴阳五行学说等基础理论和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八纲辨证等辨证论治方法,医经学派、易水学派、河间学派、汇通学派、瘟疫学派等学术流派及用于疾病治疗的经典方剂在几千年来的医疗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不仅在当时为百姓解除了病痛,在现代疫情防控和慢病防治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疟疾属于乙类传染病,20世纪60年代,疟原虫对奎宁类药物产生了抗药性,严重影响了治疗效果。屠呦呦受晋代《肘后备急方》中“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启发,成功提取出青蒿素,被誉为“拯救2亿人口”的发现,屠呦呦也因此获得2015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据统计2017年全球共发生2.19亿疟疾病例,而中国却首次实现了本地疟疾病例零报告。2019年底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成为全球大流行病。截至2020年8月28日全球已有约2 426万确诊病例,造成约83万人死亡。目前新冠疫情在我国得到了极为有效的控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医药在我国疫情防控中的参与度达91.5%,广泛深入地参与了诊疗全过程,有效地助力了中国疫情局势实现逆转。荣获“人民英雄”称号的张伯礼院士率领5省市209名医护人员组成中医医疗团队进驻武汉江夏方舱医院,自2月12日开舱至3月10日休舱,收治564例新冠肺炎患者,无1例转为重症,经临床验证,推出“三方”“三药”。其中传承《伤寒论》《温病条辨》《温疫论》治疗疫病之精华、以络病理论为指导研制的创新中药连花清瘟胶囊,已成为现今治疗呼吸系统的代表性药物,在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甲型H1N1流感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都发挥了积极作用。如此效方验例不胜枚举,表明中医药在疫情防控中具有举足轻重、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心脑血管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是严重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一类疾病,已成为影响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指出: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导致的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88%,导致的疾病负担占疾病总负担的70%以上。笔者团队传承血脉理论之精华,系统构建脉络学说,提出保护微血管是防治血管病变的关键,并以脉络学说为指导研制了通心络胶囊、参松养心胶囊、芪苈强心胶囊等创新中药,取得了防治动脉粥样硬化、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心血管重大疾病的新突破,解决了心肌梗死无复流、心功能不全伴室性早搏、窦性心动过缓伴室性早搏及心力衰竭等国际医学界难题,获得了2019年度医药卫生领域唯一的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IgA肾病系最常见的肾脏病,是我国尿毒症的首位病因。陈香美院士团队首次提出IgA肾病“风邪扰肾、致虚、致瘀、致毒”的新理论,运用中医药治疗的疗效较国际指南推荐的方案提高20%~26%,获得201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医药对于消化系统疾病、骨骼、神经肌肉类疾病、妇科等多种疾病都具有很好的防治作用,历代古籍也多有论述,值得更为系统深入地研究,以期研发出更多便捷有效的诊疗方药,在更多疾病防治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实现全民健康,不仅要治病,更要“治未病”。“治未病”是中医药的重要养生防病思想,最早源自于《黄帝内经》所说:“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在健康养生方面的独特优势,对于实现全民健康也具有重大推动作用。

3 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全面发展中医药健康产业

相对于西医学,中医药学在防病治病方面的重要价值还远远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为了让中医药在实现全民健康中发挥应有的价值,需要传承精华,守正创新,遵循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在中医药理论创新、临床诊疗、科研教学、产业转化、健康服务等领域全面发展中医药事业,加快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作用和优势,为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传承是中医药发展的根基,全面继承中医药学术精华,让优秀的中医学术思想和诊疗经验得以继承和发扬。创新是中医药发展的动力和活力,正是不断吸收和融合先进思想和技术,中医药才能够历千年而弥新。中医药理论是中医养生保健、防治疾病和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实践指南,是中医药学的基础与核心。中医理论创新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原动力,也最需要做到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数千年来,中医理论的每次突破都是根据临床实践和实际需求在原有理论基础上的创新。张仲景在《黄帝内经》基础上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根据当时“伤寒十居其七”的临床实际,创立六经辨证,实现了辨证论治体系的重大突破。清代医家叶天士、吴鞠通也根据当时瘟疫流行的时代特点,创立了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开创了中医药防治疾病理论体系的新局面。理论创新是新时代学科发展的必然要求。血脉理论是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血脉理论,结合现代心血管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临床实际,提出指导血管病变防治的脉络学说及其核心内容——营卫理论,并据此找到血管病变治疗的突破口——保护微血管,是当代中医理论的重大突破。

提高临床疗效是中医理论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检验理论创新是否成功的试金石。纵观古今,以临床需求为导向,在临床实践中进行中医理论的创新,并运用中医理论创制行之有效的方药,应用于临床实践以提高临床疗效,才能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医药学。中医药科研和教学也应该遵循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充分考虑中医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六淫七情、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等特色,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进行科研方法的创新,才能实现“形而上”的理论指导“形而下”的实践,“形而下”的实践验证“形而上”的理论,才能在科研层面推动中医药的发展。中医药教学也应传承精华,守正创新,运用现代教学技术,保持诵读经典、勤于临床、师承教育的特色,培养于临床有益、真正会看病、会遣方用药的中医药人才。相对于我国的人口数量,优秀的中医医生数量还远远达不到应有的标准。所以,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以临床需求为导向,采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积极培养中医药人才是当务之急。

中医药健康服务不仅包括医疗,还包括养生、养老、保健、康复、旅游等多个方面,核心是以不断提高的中医诊疗技术和药物研发满足日益增长的国民健康服务需求。拓展中医医院服务领域,为国民提供中医健康咨询评估、干预调理、健康管理等治未病服务。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应大力传播中医药知识和易于掌握的养生保健技术方法,提高全民健康管理素质。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凸显,积极发展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发展中医药特色养老机构,促进中医药与养老服务结合,对于提高全面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中医药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大力支持。先后印发了《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2015—2020年)》《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等相关政策文件,《中医药法》的颁布更是为中医药健康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当前,应进一步加强中医药理论传承创新,促进中医药临床实践应用;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满足人民群众的中医药健康服务需求;加快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产业,实现全面健康,助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总之,保障中医药在学术领域和健康产业中的发展,对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升全民健康素质、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全面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中医药中药疾病
中药久煎不能代替二次煎煮
您知道吗,沉香也是一味中药
进击的疾病
尿碘与甲状腺疾病的相关性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易与猪大肠杆菌病混淆的腹泻类疾病鉴别诊断
夏季养生之疾病篇
中医,不仅仅有中药
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促进中医药振兴发展
中药贴敷治疗足跟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