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ID-19 疫情与医院防控应对措施探讨
2020-02-16赵心田ZHAOXintian谭红菊TANHongju王少利张会芝ZHANGHuizhi
□ 赵心田 ZHAO Xin-tian 谭红菊 TAN Hong-ju 王少利 张会芝 ZHANG Hui-zhi
2019 年12 月,武汉市出现新型冠状病毒病(COVID-19)疫情,疫情由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传播引发。潜伏期1 ~14 天,多为3 ~7 天;传染源主要是COVID-19 患者及无症状感染者,传播途径主要为呼吸道飞沫和接触传播,人群普遍易感[1-4]。患者以发热、乏力、干咳为主要表现。2020 年1 月20 日,国家卫健委将该病纳入乙类传染病,按甲类传染病管理[5]。我国其他地区及境外也相继发现了此类病例,截至2020 年3 月11 日,国内已确诊患者80793 例,其中超过3000 名医务人员被感染[6-7]。本文以北京某家三级综合医院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医院筛查COVID-19 患者及感染防控的管理经验,为总结和改进综合医院传染病疫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医院基本情况
该院位于北京市海淀区,为医教研防为一体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2019 年门急诊总量453 万人次,其中发热门诊近5 万人次,出院患者13.76 万人次,手术7.6 万例次。1 月21 日,医院接诊了首例COVID-19 疑似患者,至2 月29 日,共收治疑似患者139 例,其中确诊患者16 例(占海淀区同期62 例确诊患者的26%[8])。疫情期间,医院日均门诊量仍然近4000 人次/日。
疫情防控对策
结合医院相关的工作经验以及国家的相关要求,医院在疫情初期做出了快速响应,成立领导小组、工作小组和院内专家组,明确“科学、规范、依法、有序、高效、安全”的诊疗原则。遵循传染病“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防控原则,结合新型冠状病毒的病原学特点、流行病学特点和诊疗条件等,建立预警机制,制定应急预案和工作流程,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新型冠状病毒在院内传播的风险。
1.控制传染源。识别并隔离传染源是控制传染病传播的重要环节。为了将传染源最大限度限定在较小范围内,尽量少的接触人群,医院采取了如下措施:
1.1 分区管理。首先,设立发热门诊特殊诊区、隔离留观病房以及隔离病房,置于感染疾病科小楼,独立于普通门诊外。发热门诊配有完备的检查设备,可以独立完成各项检查,尽量远离主要诊疗区域。其次,针对此次疫情早期发源自武汉及周边地区,后期在北京有聚集发病的特点,设立预检分诊处(门诊、急诊),将有流行病学史及发热患者区分出来,根据扩散最小化、参与人数最少化的原则将其引导至发热门诊就诊,切实履行预检分诊制度,有效识别可疑感染患者,尽可能将可能的传染源隔离于普通门、急诊患者之外[9]。最后,常规就诊患者于普通诊疗区就诊,同时减少职能处室、后勤部门人员向诊疗区域流动,减少交叉感染风险。通过三区划分,从空间上最大限度的隔离传染源。
1.2 可疑患者安置与转运。发现疑似COVID-19 的患者单间安置,并佩戴外科口罩,为其安排专人诊疗护理,医疗器具及护理物品专人专用。尽量避免患者移动至病室治疗区域外。若因诊疗,确需转运的患者,则按照路途最短、人流最少的预定路线,转运前与沿途及接收科室做好沟通,提前疏散人群,尽最大可能减少传染源的暴露。若普通病区(房)内发现疑似患者,则立即启动相关应急预案和工作流程,按要求实施有效隔离、报告、会诊及救治。同时启动转诊,转诊要求患者佩戴外科口罩,用专车转运。
2.切断传播途径。新型冠状病毒主要经呼吸道飞沫和接触传播,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长时间暴露于高浓度气溶胶情况下,存在经气溶胶传播的可能。虽然粪-口传播途径尚待明确,但已知患者的粪便中可以检出活的病毒[1,4],并且病毒可通过呼吸道粘膜、眼结膜的接触而感染接触者。所以医务人员需严格执行标准预防,并在此基础上强化接触传播、飞沫传播和空气传播的感染防控措施。
2.1 分区管理。采用物理隔离方式将不同人群分区管理,从空间角度最大可能切断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的可能,防止感染普通患者及医院内工作人员。
2.2 个人防护。鉴于新型冠状病毒可以通过飞沫和接触传播,所有入院人员均要求执行标准预防(戴口罩及手卫生),无论患者还是工作人员。
对于患者,要求其佩戴口罩入院,未按规定戴口罩者或佩戴不正确者及时进行规劝宣教。对于工作人员,针对不同区域以及不同工作内容的暴露风险,选择防护用品[9]。普通诊疗区、职能处室等低风险区域佩戴医用外科口罩,着工作服即可。预检分诊处等中风险区域需佩戴医用外科口罩或医用防护口罩,着工作服,同时加穿普通隔离衣、护目镜或面屏,必要时佩戴乳胶手套。发热门诊等高风险区域则需配备一次性防护服、防渗透隔离衣、医用防护口罩、戴工作帽、护目镜或面屏,佩戴双层乳胶手套,及时进行手卫生。脱卸时注意洁污分开的原则,尽量不接触污染面。脱卸防护装备过程中,注意每一步可能导致手污染的步骤后均应进行手消毒,所有防护装备全部脱完后再次洗手或手消毒[10]。
落实院内“二次手消”制度,在院门口及各楼门口均放置快速手消毒剂,专人监管执行。
2.3 环境管理。感染疾病科、急诊及儿科是可能接触到疑似/确诊患者的区域,增加环境清洁消毒频次,每日4 次以上;其他风险较低的科室每日环境清洁消毒两次。同时所有诊疗区域加强通风,人流量大时,增加消毒频次,保持空气消毒机持续开放。
当可疑传染源存在时,对可能污染的环境和物品及时进行消毒。在日常消毒的基础上,适当增加通风及空气消毒频次。患者隔离的病室需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每日通风2 ~3 次,每次不少于30min,无窗诊室采用循环风空气消毒机进行空气消毒。无人时,诊室可用紫外线对空气进行消毒,用紫外线消毒时,可适当延长照射时间到1 小时以上。
有疑似新冠病毒感染患者留观的病室等,患者转出后使用过氧化氢或1000mg/L 含氯消毒剂进行全面喷雾(30min)—常规擦拭清洁消毒(30min)—再喷雾(30min)—通风(联系区域保洁主管)。喷雾消毒时关闭门窗。为保证终末消毒效果,该院总务处与保洁公司专门成立了终末消毒小组,标化流程,严格执行,确保终末消毒无害化效果。转运车及放射科检查室等也要求进行终末消毒。
2.4 涉疫情医疗废弃物管理。所有涉及筛查、诊治病例(疑似病例、确诊病例)和感染者(轻症病例、无症状感染者)产生的医疗废物和生活垃圾均属于涉疫情医疗废弃物。使用双层医疗废物包装袋包装,满3/4 后喷洒消毒剂,进行密封包装,装入一次性耐压硬质纸箱内并密封,密封后禁止打开,纸箱表面用红色记号笔标注感染性医疗废物,放于指定的医疗废物临时收集点,与指定的专职收集人员签字交接、转运至医疗废物暂存处。对涉疫情医疗废弃物处理,该院指定专人管理、及时收集、做好记录、分类存放,等待专车运输、定点处置。
3.保护易感人群。由于人群对此种新型冠状病毒普遍易感,所以在保护人群方面尤为重要。
3.1 分区管理。空间上,尽可能将传染源远离的情况下,安排专人诊疗、护理,尽量减少不必要的人员暴露,保护更多人员。
3.2 人员防护。所有工作人员及患者均按要求正确防护,以达到防护效果。同时,为避免医务人员过度劳累,对高风险区域开展6 小时工作作息,并主动健康监测,包括体温和呼吸系统症状等[11]。
3.3 加强病房管理。为保障病区医患安全,对普通病区加强管控,根据情况适当延后预约住院患者入院时间,降低收治患者病房人员密度,每个科室至少预留2 间以上隔离病房。患者入院时严格落实流行病学调查,增加体温、呼吸频率等生命体征监测频率。严格陪护和探视管理,尽量减少或避免家属探视。对确需陪护的患者,只允许安排一名固定陪护人员,医护人员负责监督其做好防护,并对其做好体温及症状监测。
3.4 调整门诊、病房工作安排。在疫情扩散期,为减少医院感染风险,该院加强宣传,尽量减少不必要的门诊。门诊出诊医师及科室安排根据疫情防控需要做动态调整,做到“一医、一患、一室”,增设线上医疗服务管理专员岗位,尽量减少患者聚集。同时,合理控制手术(含操作)数量,按照手术指征安排手术时间,非急诊手术延后择期进行;周末手术暂停。
讨论
此次COVID-19 疫情传播速度快,从首次报告病例后30 天就蔓延至全国31个省(区/市)[12],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虽然与SARS-CoV 和MERS-CoV 有相似性[13-14],但发病人数的增长速度以及人际传播证据表明,该病毒比SARS-CoV 和MERS-CoV 传染性更强[12,15]。且缺乏针对此种病毒感染的有效治疗方法。
该院门诊量大,使得COVID-19 防控期间医院感染风险增加。例如急诊科接诊一例男性80 岁患者,病情危重,虽否认相关流行病学史,但最终经病毒核酸检测被诊断为COVID-19 确诊病例[16]。该院通过优化发热门诊、儿科门诊、血液透析中心、放射科等重点科室的空间布局,完善相关接诊流程;在防护物资库存量仅够正常供应两天使用的情况下,及时协调各科室间的沟通,调整工作人员安排,针对各岗位实际情况细化防护原则;同时紧抓医疗辅助人员管理,成立COVID-19 疫情期间疑似/确诊患者终末消毒专项小组,严格落实隔离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以及保护易感人群的传染病防控原则,最终与该患者在医院内的密切接触者均顺利通过14 天医学观察。可见该院COVID-19 疫情期间医院感染相关防控策略落实到位,行之有效。
尽管目前疫情得以控制,但人群尚没有免疫力,还必须保持警惕,根据不断增长的对COVID-19 的新认识,调整完善防控策略和措施。尤其是复工后大量人员返岗,会增加COVID-19的传播风险,必须继续落实传染病防治“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的原则以及传染病三要素的控制,防止疫情反弹。
总结
COVID-19 正处于流行期,我们对病毒的认识尚浅,众多治疗方式也仍旧处于探索阶段,而此时针对COVID-19 疫情的预防工作尤为重要。有效防止医疗机构内的传播,医院感染防控这个环节就显得尤为重要。随着该院筛查、收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工作的开展,对疾病认识不断深入,诊疗经验的不断积累,该院对传染性疾病的应急工作方案、流程等进行修订和完善,切实加强院感管理,防控医院内部感染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