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ID-19 疫情期间医用防护用品管理与应对策略
2020-09-02吴昕霞WUXinxia张亚男ZHANGYanan于涛YUTao张会芝ZHANGHuizhi杨楠YANGNan闫石YANShi李葆华LIBaohua胥雪冬XUXuedong付卫FUWei
□ 吴昕霞 WU Xin-xia 张亚男 ZHANG Ya-nan 于涛 YU Tao 张会芝 ZHANG Hui-zhi 杨楠 YANG Nan 闫石 YAN Shi李葆华 LI Bao-hua 胥雪冬 XU Xue-dong 付卫 FU Wei
2019 年12 月,武汉市出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感染患者,1 个月后疫情蔓延至全国[1],被国家卫健委确定为法定乙类传染病并实行甲类管理。2020 年1 月14 日,国家卫健委部署COVID-19 防控工作[2]。在疫情严峻的状况下,医用防护用品短时间内需求井喷,防护物资紧缺一度成为疫情防控需要面对的一大挑战[3]。医疗机构在防护用品紧缺,物资采购“开源”紧张的情况下[4],更要配合内部的“节流”管理[5],做到合理配置、顺畅请领、按需使用、监管细致,在确保重点区域防护到位的同时避免不必要浪费。本文以某综合医院为研究对象,探讨在配合空间整合、合理轮休等资源调配节省消耗的基础上,从物资请领和发放两个步骤入手,进一步探索医用防护用品战备使用的精细化管理模式。
医院基本情况
该院是国家卫健委预算管理的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康复与保健为一体的三甲综合医院,2019 年门急诊量453.2 万人次,其中发热门诊5.0 万人次,住院手术7.6 万例次。截至2月29 日,医院共计收治COVID-19 疑似患者164 例,其中确诊患者16 例(占海淀区同期62 例确诊患者的26%[6])。
为节省库房空间,减少资金沉淀,医院物资常规实行“驻店式供应”的“零库存管理”,各科室向主管部门总务处发起请领需求,由配送商经招标采购供应,院内只保留核心物资必要的库存[7]。
防控工作初期,恰逢春节假期即将到来,各临床科室及职能处室出现相对集中的物资请领,多以高级别防护用品如医用外科口罩、医用防护口罩、护目镜为主。随着疫情严峻程度提升,援鄂医疗队、发热门诊和急诊等防疫前线医疗资源需求增大[8],医护人员和患者的安全和医疗工作的顺利开展都对防护物资的配备使用提出了更高要求。虽然物资供应部门敏锐地开始筹划多渠道采购,但受春节假期等对物资生产及物流的影响,采购供应处于不确定状态。医院防护物资告急,医用防护服和医用防护口罩等物资最紧张时只能保障2 ~3 天正常使用,出现重点区域科室防护用品消耗大但无物可领、非重点区域科室无须高级别防护却保有一定库存的现象。
针对这一状况,医院在采取保障重点区域暂停非重点病房的空间合并、强化重点岗位配备非重点岗位人员轮休等措施合理布局、减少物资消耗的基础上,从使用科室请领物资到科室内部发放两个步骤为切入点,明确各部门各区域岗位设置、确定不同岗位防护标准、确保按岗按人按标准配备发放防护用品,规范使用防护物资。
管理要点
1.完善顶层设计强化执行力度。首先建立组织架构,由医疗副院长牵头,相关职能管理部门联合成立“COVID-19 防控工作医用防护物资管理小组”(以下简称“院级物资管理小组”),并以公文形式出台COVID-19 防疫期间医用防护用品的物资管理方案以强化执行力度。相关职能管理部门分工明确、相互配合,共同负责医用防护用品物资的请领使用管理及定期核查督导[9]。其中医疗管理部门负责统筹协调,细化全院各部门、各区域岗位设置;护理管理部门负责护理类岗位设置;医院感染管理部门负责参考国家级、地市级防护指导相关文件,确定设置岗位的相应防护标准;物资供应管理部门负责常规请领的审核和按岗位防护标准发放物资,并继续承担其他原有物资管理职责;人事管理部门负责实际在岗人员的审核。医疗、护理、院感部门同时承担非常规请领的审核职责。
2.确定岗位、标准、流程,保障请领规范
2.1 分级分层确定岗位。首先,参考相关文件根据医疗操作可能的传播风险[10-11],将全院分为三级区域管理。第一级为重点防疫区域,即最容易接触COVID-19 疑似或确诊患者的区域,包括感染疾病科(发热门诊)、儿科、急诊区域、负压重症监护病房区域和呼吸内科(含门诊和普通病房);第二级为暴露风险高的科室,即有血液、体液、分泌物等喷溅或可能产生气溶胶的手术或操作等,如口腔科、耳鼻喉科、消化科、麻醉科等;第三级为其他区域,包括其他暴露风险低的临床、医技科室和职能处室。其次,在分区基础上,各科室确定岗位名称和职责、每日班次和每班次人数。不仅要包括医护人员,还要包括本区域内的所有属地人员如负责环境清洁消毒、标本运送或患者转运等各类医辅人员。
2.2 按岗按物匹配标准。医务人员防护标准遵照相关文件并结合我院岗位设置和物资储备等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制定[11-12],明确127 个岗位的医用防护用品配置标准。在原则上明确轻重缓急,首要保障第一级重点区域的防护需求,其次在物资储备支持的情况下尽可能高标准配备第二级区域、按标准配备第三级区域。在内容上力求翔实细致查阅方便,明确列出14 种重点管控医用防护用品的按区按岗配备要求。在标准调整上持续改进,初版标准无法完全涵盖全院各种特殊岗位,科室根据岗位实际情况随时可提出需求,细化同一科室不同岗位防护标准。方案实施第一周内,全院即补充完善了23 项特殊岗位防护标准。在确定环节上集体决策,科室提出特别岗位防护申请,院级物资管理小组集体讨论商议并报院领导审批后予以执行。
2.3 区分情况细分流程。请领流程根据不同情况分为四类(见图1)。第一类为常规请领,由原先随时请领固定为每周两次请领,每次领取3 ~4 天的量,请领时提供防护用品计划量表(包含岗位名称、每日班次、每班次人数、24 小时在岗人数和按岗统计的各用品每日用量)和物资请领表(包含上周期起始库存、发放数量、日均消耗量、现库存及下周期请领数量)。第二类为临时请领,特殊时期原则上不允许临时增领,如确因病房或门诊患者人数增加导致在岗人员增多,现有库存无法满足时启动临时请领,与常规请领相比,审核更严格。
第三类和第四类为针对急诊或病房区域发现发热患者时的紧急请领流程,经院内专家组会诊确认为COVID-19 疑似患者时,可由医务处或行政总值班完成相应审核环节并直接通知相关部门先行备发物资,后续补齐签字手续,保障应急状态下的物资迅速配备。
3.利用制度、统计、核查,落实发放规范。科室领回物资后按照“按岗按人按标准”原则进行科内二级库管理和物资发放使用。此步骤从三个环节进行要求:第一为盘库环节,要求实物与统计符合,出入库与实时库存符合;第二为领用环节,要求领取人签字并注明重点用品领用数量;第三为监管环节,要求做到按岗按人按标准发放,台账清晰、系统管理。
3.1 明确责任划分和监管要求。医院物资管理文件明确规定责任人及惩处形式,从制度上给予规定,强化员工重视程度并严格遵照执行。医院要求物资发放使用实行科主任负责制。物资发放后由院级物资管理小组定期核查,若有物资请领数量与实际在岗人数不符者,情节较轻者缩减下周期领取数量,情节严重者暂停一定周期请领,同时追究科主任责任并全院通报。
3.2 建立数据库方便统计分析。物资规范发放使用,涉及岗位类型、在岗人数、物品类型、发放数量、库存量等几个关键数据,因短时间内无法根据实际需求快速调整现有物资管理系统,故利用Excel 表设计数据库,协助各科室方便维护及内部监管。数据库可实现岗位类型分组、每日实际在岗人数记录、按天按岗统计各类物品发放量等基本信息维护,同时可据此协助每次请领时进行上周期发放量、库存变化统计和下周期每日按岗请领物资数量测算,既能实现精确统计亦可科学合理地减轻统计工作量。
3.3 定期督导检查确保制度落实。物资管理方案实施的最后一环是确保物资发放使用准确规范,特别是疫情期间形势变化迅速,更需要及时现场督导检查,发现问题和漏洞并及时修正填补。院级物资管理小组在第二周期请领前即从第一级五大重点区域开始督查,对发现的问题现场指导,并在次日通过院级例会向全院传达,再次强调相关管理要求,督促所有科室有则改之无则加勉。随后每周定期复核上次发现问题是否已整正,同时抽查部分第二级和第三级区域科室的执行情况,形成PDCA 的监管闭环。
图1 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防控期间医用防护用品请领流程
结果
物资管理方案实施以来,共进行四轮现场核查,第一级重点区域5 个科室、第二级区域抽查6 个科室、第三级区域抽查8个科室,核查结果显示,请领和发放使用两步骤均已符合管理要求,改变原先无岗位区分、标准相对不明确且发放管理不统一的现象,均能按岗按标准合理使用,避免了科室级不必要库存和过度防护。
同时,疫情防控期间医院医务人员“零感染”,表明管理措施有效和防护基本到位。以急诊科收治一位80 岁男性发热患者为例,该患者病情危重,否认相关流行病学史,但经病毒核酸检测等检查诊断为“COVID-19”确诊病例[13]。参与该患者诊疗的医务人员,按该院规定标准使用防护用品做好个人防护,与该患者在院内有过密切接触的患者顺利通过14 天观察均未出现感染。
讨论
1.强化医用防护用品使用管理,保障平顺渡过物资紧缺时期。在COVID-19 防疫期间,针对防护物资告急及采购紧张的严峻情况,该院迅速建立防疫期间医用防护用品物资使用管理机制。通过确定岗位人数、细化配置标准和优化请领流程规范科室物资请领,利用制度、数据库统计和核查督导规范科内发放使用,实现“按岗按人按标准”配置使用防护用品。在物资紧缺时期,配合全院整体防控部署,确保援鄂医疗队及院内重点区域高级别防护、非重点区域相应防护到位,降低不必要的物资消耗,保障疫情防控工作顺畅推进。
2.精确的物资使用数据为复工复产提供测算依据。 随着COVID-19 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医用防护用品短缺情况逐步缓解[14],对于医院内部的物资使用管理,重心也会将由紧张时期保障重点前线防护,逐步转移到保障复工复产正常诊疗的防护需要。复工复产后人流密度增大,无症状的COVID-19 轻型患者或病毒携带者带来的传染风险将随之升高[15]。所以根据物资库存情况和使用数据,按照岗位类型、在岗人数进行测算后,可适度调整医务人员防护级别,但依旧要规范请领和发放,“开源”与“节流”相配合,确保库存与需求匹配。
3.“按岗按人按标准”物资使用管理经验可促进医院的精益化管理。“按岗按人按标准”使用物资是精益化管理的一种探索,明确标准规范执行,统计完整便于管理,在疫情防控期间充分满足使用需求的基础上,也避免了物资成本的不合理浪费。物资使用管理机制的建立,在日后正常医疗运行中也可以发挥更多的作用,让使用需求和成本管理的平衡得到进一步精益化体现。此外,在未来的医院运营中,如果能扩大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如机器人服务等软硬件建设,可减少医务人员不必要的职业暴露,对防护物资的消耗也会从需求根本上得以降低,更有益于日常精益化管理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期物资紧缺的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