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腧穴治疗作用的生物全息理论基础
2020-02-16肖书熠毛红蓉
肖书熠,毛红蓉
(湖北中医药大学,湖北 武汉 430065)
中医学是祖国传统医学的伟大宝库,其是在古人对自然世界的长期观察与医疗实践的基础之上,通过古人特有的宇宙万物辩证统一观的哲学思想加工所形成的一门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并在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发展史中不断得以发展完善。而针灸学作为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瑰宝,不仅完整全面地继承了中医学医学理论思想,更是逐步形成了一套以经络腧穴为基础的独有的系统理论体系,使其在中医学的众多分支学科之中独树一帜,备受中外学者的青睐。目前针灸腧穴的内在作用机制尚未统一,主要认为其内在的效应机制与神经-内分泌-免疫所构成的复杂生物网络有关[1]。张颖清教授在1973年所发现的第二掌骨侧诊疗法基础之上所提出的生物全息理论学说,从现代生物学角度给予了我们一种新的角度与方式去思考针灸腧穴治疗作用背后的理论基础,是对针灸学理论体系进一步的补充与发展。
1 生物全息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1973年,张颖清教授发现在人手部第二掌骨节肢各部存在着与人全身各部位相对应的一种关系,对应部位之间有着生理病理上的联系,而这些部位的分布规律与其所对应的相关组织脏腑在人体上的排列规律基本相同,使得第二掌骨节肢像是整体的等比例缩影,且其他长骨节肢也具有着与第二掌骨节肢相同的分布规律,张颖清教授将这种分布规律称为穴位分布的全息律,由此产生了第二掌骨侧疗法。之后研究不断深入,张教授发现“身体的任一部分原都可以发育成与成体构造相似的新个体”的“泛胚性”这一新的生物学特点,并于1978-1982年间发表了生物体结构三定律、人体三段论等关于生物全息理论的论文和专著,并于1983年首次提出全息生物学这一新的生物学理论概念[2],吸引了国内外大量学者的广泛关注,实现了中医学和现代生物学之间的跨桥梁沟通,并不断发展至今。
张颖清教授所提出的生物全息系统理论体系着重强调了生物体上局部与局部之间,局部与整体之间的整体相关性,是对中医学理论体系中整体观念的新的发展与应用,跳出了现代医学中孤立看待人体组织器官的局限性观点,从整体出发,以更加开阔的视角看待人体结构,了解针灸腧穴体系背后的作用机制。
2 经络腧穴与生物体结构三定律
生物体结构第一定律,或生物体结构的全息定律:生物体上任一相对独立部分的每一穴位的化学组成相对于这一部分的其他穴位,均与整体上所对应部位的化学组成相似程度较大,这些穴位在这一相对独立部分的分布规律与其所对应的部位在整体的分布规律相同,并且在每相连接的两个相对独立的部分,化学组成相似程度最大的那两个端点即相同的两极,总处于相隔最远的位置。
生物体结构第二定律,或生物体结构的衍生定律:于生物体某处衍生出的相对独立的部位相对于生物体的其他部位,与其由之衍生出的部位的化学组成相似程度较大。
生物体结构的第三定律,或生物体结构的经纬定律:生物体的任一相对独立的部分,平行于生长轴线的每一经线或垂直于生长轴线的平面上的同一纬线上的各点相对于其他经纬线上的各点,化学组成相似程度较大[3]。
针灸腧穴理论体系的临床有效性已在数千年的中华民族医学史中被充分证实,但近现代以来一直缺乏有效的科学理论手段从现代科学角度找出充足的科研数据论证其科学性。而生物全息系统理论从现代生物学理论角度出发,合理地解释了传统针灸学理论体系中经络腧穴的内在联系性与某些腧穴特殊治疗作用的机理,是对针灸学新的补充和发展。
3 针灸腧穴与生物全息律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出入的特殊部位,既是疾病的反映点,也是针灸治疗疾病的刺激点,是与人体深部组织器官有着密切联系,输通脏腑经络气血的立体结构,是构成人体经络系统的基础。传统观点认为腧穴对疾病的防治主要是三种作用:一是根据腧穴对所在部位局部与相邻脏腑组织器官的近治作用,即“腧穴所在,主治所在”;二是根据根据腧穴所在经脉循行所过的脏腑组织器官而发挥远治作用,即“经脉所过,主治所及”;三是某些腧穴具有特殊的治疗作用,而这种作用往往具有全身性、双向性以及特定性。现代有部分针灸学者认为腧穴的主治规律主要与神经系统的节段性支配方式有关,并认为腧穴功效的内在生物学机制就是神经节段性联系[4]。而根据生物全息理论,平行或垂直于生长轴线的每一经线或纬线的各点化学组成相似程度大,所以同一经上的腧穴往往具有相同的主治功效,而又根据生物体结构的衍生定律,由于十二经脉在人身体上的循行路线不同,因而具有不同的主治倾向性,故手阴阳经多治上半身疾病,足阴阳经多治下半身疾病,且由于每一腧穴均位于人体某一独立且完整局部的不同位置,故按照其所在局部全身组织器官的全息分布规律而具有某些特殊的治疗作用。
3.1 少商穴
少商穴为手太阴肺经腧穴,五输穴之井穴,位于拇指桡侧,指甲根角侧上方0.1寸处。少商穴除具有清泻肺热之功效外,还具有开窍醒神之功效,故对于急性昏迷、脑卒中等脑部疾病具有不错的治疗效果。现代学者认为少商穴对于脑部疾病治疗效果的作用机制主要与刺激井穴可改变脑组织局部的微循环血量,改善其血液性状,加快血流速度,影响血管通透性,调节人体体液循环,最终促进脑血流的改善有关[5],而在“任何相对独立且完整的局部都是整体等比例的缩影”生物全息理论中,人手大拇指这一相对独立且完整的局部恰可看作人全身的等比例缩影,而少商穴所处位置恰对应人体头部,故以生物全息角度观,针刺少商穴可以治疗脑部疾病便有了合理的解释,由此可以推断,位于人体四肢末梢各处的十二经井穴均对应人头脑部位,都具有对脑部疾病的治疗作用,那么近代认为井穴可用于急救的观点[6]便有了另一种合理的解释。且少商穴位于四肢末端,皮下脂肪层浅薄,末梢神经分布丰富,而身体各部在人脑躯体感觉中枢的投影范围的大小与各部感觉灵敏相关,越精细的部位往往在躯体感觉中枢的投影范围越大,故针刺少商穴对人脑部的影响范围相较其他部分而言更大,对人脑部微循环的促进效果更佳。据此一种以生物全息-循环系统-神经系统所组成的多元作用机制便得以形成,开拓了对少商穴这种五输穴之井穴对人脑部的治疗作用机制的理解思路。
3.2 委中穴
《四总穴歌》云:“腰背委中求。”委中穴为足太阳膀胱经合穴,膀胱下合穴,位于腘横纹中点上。数千年来,历代医家均认为此穴具有疏通腰背部经络气血的特殊治疗作用,临床上对于腰背部疼痛的病人针刺此穴往往都能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目前关于委中穴为何对于腰背疼痛具有特殊治疗作用的机制尚未形成统一观点,如有学者认为针刺委中穴可促进腰部骨骼肌再生达到对腰部肌肉损伤的修复进而缓解疼痛[7],亦有研究表明针刺委中穴能降低腰椎间盘纤维环细胞caspase3蛋白表达以及促进XIAP蛋白表达,从而有效缓解腰椎间盘退变[8],这些观点虽可以从更加精微的角度了解委中穴的治疗作用机制,但却难以从整体组织结构功能的关联上进一步作出解释,而之前已经介绍过,生物全息理论是对中医学整体观念的继承与发展,是从整体组织结构功能这一更加立体的角度看待穴位功效背后的作用机制。故根据生物体结构的衍生律,因委中穴位于足太阳膀胱经处于腿部的经络部分上,而腿部属人下半身躯干的衍生部分,所以处于人腿部的膀胱经本身就具有对人体下半身躯干的疏通调节作用,那么其上所属的腧穴便对腰背部疾病也应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且根据生物体结构的全息定律,人体下肢可分为大腿、小腿、足部三种结构,而这三种结构恰可看作人体头颈、躯干、下肢三部的等比例缩影,构成了头-足、躯干-小腿、下肢-大腿的三段式人体对应投射区,那么委中穴所处的腘窝部则恰是人体躯干与下肢之间也就是腰骶部的投射区,故从生物全息角度观,对委中穴可对腰部疼痛起到良好治疗效果的机制便有了合乎逻辑的理解。
3.3 丰隆穴
丰隆穴为足阳明胃经络穴,位于小腿外侧,外踝尖上8寸,胫骨前肌外缘,条口穴旁开1寸处。络者,联络也,络穴有沟通联络表里两经之效,故络穴不仅可以主治各自所属络脉病症,也具有治疗表里两经循行所过部位及其归属脏腑疾病的功效,因此丰隆穴具有沟通联络及治疗足阳明胃经和足太阴脾经两经之效。且古法丰隆亦作“丰霳”,属雷神也,如《离骚》云:“吾令丰隆乘云兮。”《霍山赋》亦云:“叱丰隆,奔列缺,轰然霹雳,天地俱裂。”故从其穴名观之,雷神出则阳气达,诸阴气弥漫之证则可消散无形,而丰隆也有丰收隆盛之意,故从其所属经络看亦当有健脾益胃之效。由此推之,丰隆穴当善治脾胃不足而痰湿阴盛之证,而现代观点也确认为丰隆穴有治疗头痛、眩晕、癫狂痫证、痰多咳嗽、哮喘、下肢痿痹的作用[6]。现代研究发现,丰隆穴的降脂作用可能与肝脏清道夫受体BI、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γmRNA相对表达增加有关[9]。而根据生物全息结构定律,假如以人体小腿部作为人全身的等比例缩影,则位于小腿外侧中点的丰隆穴所在部恰是生物全息理论中人体胃穴所在,那么丰隆穴对于脾胃虚损疾病具有特殊治疗作用的机制便有了合理的解释。不仅如此,丰隆穴也对痰湿咳嗽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且上文已述,假以人体一侧下肢这一局部作为人体全身的等比例缩影,足部对应人体头部,委中穴所在的膝盖部对应人体腰骶部,那么按照生物全息取穴思路位于小腿外侧中点的丰隆穴则正对应人体的肺部,故对于丰隆穴为何亦具有治疗痰湿咳嗽这种肺部疾病作用机制也可以做出进一步合理的解释。
3.4 足三里穴
足三里,足阳明胃经腧穴,五输穴之合穴,胃之下合穴,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胫骨前嵴外1横指处,犊鼻与解溪连线上。古以“里”与“理”通,有治理之意;三者,可生万物,故从其穴名思之,三里者,三理也,当有化生气血、治理三焦之效。由此可推足三里具有健脾益胃、补益正气之效,故千年来,对于各类脾胃疾病均可选取足三里进行治疗,故《四总穴歌》云:“肚腹三里留。”且常以足三里作为预防保健要穴之一,如《针灸资生经》中有“若要安,丹田三里莫要干”之说。现代研究者认为刺激足三里可以促进血清胃动素和胃泌素的分泌、抑制内皮素的产生,进而增强胃肠功能的恢复[10]。而从生物全息理论看来,人体下肢部分亦可看作人身整体的等比例缩影,且人体脊柱存在颈曲、胸曲、腰曲、骶曲4个生理曲度,其中颈曲与腰曲向前凸出且承载着人体脊柱主要的屈伸旋转活动,故相对而言颈曲与腰曲的生理曲度要更大,那么再观察人体下肢的足、小腿、大腿三部不难发现,人脚跟部向前凸恰像人体的颈曲且活动度较大;人体膝关节部亦向前凸也恰也像人体腰曲部,且活动度也大。由此更可证明,本文以生物全息角度看待人体下肢与人身整体结构的观点的合理性。而再回过头来看待足三里穴所在部位,则恰像是在人体腰部上胃部所在位置,那么足三里对于人体胃功能具有极佳的调节作用机制的便有了一种合乎逻辑的解释。
3.5 内关穴
内关穴为手厥阴心包经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与阴维脉相通),位于腕掌侧远端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临床上常以此穴善治心胸部疾病,可治疗心痛、心悸、胸闷等症,素有“心胸内关谋”之说。《难经·二十九难》云:“阴维为病苦心痛。”因内关穴与阴维脉相通且属心包经,故认为其具有疏心通脉、理气止痛之效;《针灸甲乙经》云:“心澹澹而善惊恐,心悲,内关主之。”《拦江赋》中亦有云:“胸中之疾内关担。”可见古人对于内关一穴善治心胸气血不通之疾早有定论。现代研究表明,针刺内关穴可上调Nrf2-ARE信号通路,带动下游抗氧化酶的表达以提升氧自由基清除能力,进而起到保护心肌的作用[11]。而从生物体结构第二定律,即衍生定律来看,由于人体上肢是由人体躯干上半部分尤其是从胸部所衍生出来的,那么人体手阴阳经均会具有相应的治疗人体胸部疾病的作用,则手厥阴心包经其本身便具有对人体胸部疾患的治疗属性。且根据相对独立且完整的局部具有整体全部信息的生物体结构定律来看,如果将人体前臂这一相对独立的完整局部进行人体反射区域划分,则内关穴所在部位恰对应人体心肺在人整体上的所在部位,那么内关穴对心胸部疾患的特殊治疗作用的生物全息机制便有了合理解释。
3.6 后溪穴
后溪穴为手太阳小肠经腧穴,五输穴之输穴,八脉交会穴(通督脉),位于手第5掌指关节尺侧近端赤白肉际凹陷中。《难经·六十八难》云:“输主体重节痛。”且手太阳小肠经“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素有“肩脉”之称,故针灸临床常认为此穴善治肩背项痛,如《通玄指要赋》中云:“头项痛,拟后溪以安然。”《拦江赋》亦云:“后溪专治督脉病。”现代研究表明,针刺后溪穴可以增加相应颈髓节段激活体素的激活程度,促进脊髓内部神经网络的自我调节功能[12]。而张颖清教授所发明的第二掌骨全息诊疗法,是以人手部的第二掌骨侧作为人全身的等比例缩影,认为两者间存在着生理病理上的相关性,并以此为基础发现了生物体结构的全息定律,既然人手第二掌骨具有着这种生物全息穴位分布规律,那么传统腧穴后溪穴所在的第五掌骨同样应该具有相同的生物全息属性,则后溪穴所在的第五掌指关节尺侧近端凹陷处应与第二掌骨侧上的掌指关节凹陷处于人全身对应部位相同,均对应人体的颈、上肢反射区,由此对于后溪穴善治颈肩项部疾病背后的机制便有了一种新的合理解释。
4 结语
二十一世纪是高精尖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现代科学技术使我们能够以更加微观精细的角度探索针灸腧穴于人体之中的奥秘,然而目前大部分关于针灸腧穴作用的机制研究都显得过于孤立,拆分地看待针灸腧穴背后的神经、内分泌、体液循环等机制,缺乏整体上的观点补充,就好比著名物理治疗师托马斯·梅尔斯认为目前关于人体肌肉运动功能的理论研究,仅仅是将单块肌肉的功能简单叠加,就可以得出人类动作和稳定所需要的复杂功能的“肌肉孤立论”,因此认为需要跳出肌肉孤立论的框架来思考问题[13]。同样的,针灸学同样需要跳出各类孤立的研究框架,应该有整体上的思考。生物全息相关理论学说从现代生物学与传统针灸学结合的角度出发,能够以一种新的角度观点看待人体各部分之间、各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联性,以一种新的角度理解针灸腧穴的作用机制,对针灸学的进一步发展应用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指导价值。然而目前关于针灸腧穴的生物全息机制研究存在着基础实验研究不足、缺乏生物全息相关理论新的补充与发展以及生物全息相关理论观点陈旧等问题,亟需重新开展生物全息理论的相关研究,不断挖掘生物全息理论对于针灸学的理论指导价值,更好地促进针灸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