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杰教授从玄府论八味大发散运用经验
2020-02-16叶俏波袁晓清秦凯华
叶俏波,袁晓清,叶 臻,秦凯华
(1.成都中医药大学 基础医学院,四川 成都 611137;2.广东省妇幼保健院药学部,广东 广州 511442;3.成都中医药大学 养生康复学院,四川 成都 611137)
八味大发散出自清代《眼科奇书》,由麻黄绒一两或三两,蔓荆子一两,藁本一两,北辛五钱或一两,羌活一两,北防风一两,川芎一两,白芷梢二两,生姜两片组成。《眼科奇书》[1]曰:“凡治男女大小,一切外障眼病,红肿不开,疼痛难忍,羞明怕日,不喜灯火,满目红筋胬肉,多泪,或生翳子。……用四味大发散或八味大发散,看症加减。”八味大发散集合众多辛温发散药物,以麻黄为主药,且用量极重,在临床中用治点状性角膜炎、单疱性角膜炎、急性结膜炎、角膜溃疡、翼状胬肉、虹膜睫状体炎等[2-5],疗效颇佳。但因该方集诸多辛温风药,往往令后学望而却步,不敢轻易尝试,因而能娴熟运用该方者较少。为更好阐释这一首眼科良方,本文总结全国眼科名家王明杰教授学术经验,从玄府气液学说角度出发,探讨该方立意,总结王老师临床经验和辨治要点,并附验案三则以助理解,特与同道共飨。
1 眼病多涉玄府,临证首重开通
“玄府”之名首载于《黄帝内经》之中,原指汗孔。刘完素创造性地将“玄府”一词的含义拓展为无物不有的升降出入道路门户,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有关病机及治法方药的新见解,但其论述分散,语焉不详,长期以来未能受到应有重视,仅在部分眼科医家中有所应用。当代中医眼科名家陈达夫教授在多年的实践探索中,十分重视应用玄府学说指导临床,善于采用开通玄府之法治疗多种疑难眼病,成效卓著,彰显这一古老理论的重要学术价值。
作为陈达夫教授的关门弟子,王明杰教授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起,在继承先师学术思想的基础上,对刘完素玄府气液学说进行了系统的整理、诠释及发挥,认为玄府为遍布机体至微至小的基本结构,为营卫精神及气机升降出入之通道。一旦玄府郁闭,气血津液的转输布达必然出现障碍。不管内障还是外障眼病,患者往往只有视觉功能障碍,而无全身症状。由此,王教授认为,玄府学说对指导中医眼病治疗,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并提出“窍不通则目不明”的学术观点[6],认为不论是目眛不明,还是目无所见,皆因玄府闭塞所致。
2 辛温发散通郁结,治热不远热
刘完素在《素问玄机原病式·火类·目昧不明》中指出:“目赤肿痛,翳膜眦疡,皆为热也”[7],但与用寒凉泻火药治疗“目赤肿痛,翳膜眦疡”手法不同,八味大发散重在开通玄府,导火外出,使火出皮外汗津津,热随汗解。王老师指出,风药犹如春气之生发,能鼓舞人体生机,振奋全身气化,促进体内气血津液流动畅通。举凡脏腑经络、四肢百骸、五官九窍之闭阻,气血津液之瘀滞,皆可使之开通。《眼科奇书》[1]提出:“内眼多气,外眼多寒”,又云“当用发散药物散其陈寒,寒去则火自退”。王老师认为,这与刘完素学术思想如出一辙。刘完素提到:“辛热之药……能令郁结并通,气液宣行,流湿润燥,热散气和”[7],清代龙之章在《蠢子医·眼中瘀肉色紫多是寒症》[8]中亦认为“眼科温散甚有理”。王老师指出,如风寒凝滞,脉无热象,则宜温散之法,选用辛温发散之品,如麻黄、细辛、羌活、荆芥、防风等,发散风寒,开通郁滞。如有郁热之外障眼病,非风药不能取效,即所谓“火郁发之”,八味大发散仍可使用。若一见发病急骤,病状急剧,即从风火辨治,而投以祛风解热、清热凉血的苦寒之剂,虽可收一时之效,然使邪气闭郁,助邪伤正,阳损则阴云四起。
王老师常用麻黄、细辛、蔓荆子、葛根等治疗内外障眼疾,尤擅长以八味大发散祛散风邪,能开通腠理,使气津畅行,用治风轮翳障收效甚捷。王老师总结要诀为“治热不远热”,意即以辛温治风之法取效者,为“治火先治风”的思想体现。
3 八味大发散用药心得
八味大发散开通玄府以发越郁火,畅气行血,消肿散结,可消散外障红肿、目赤烂甚或胬肉赘生等。王老师除擅长用其治疗眼病之外,还用治诸多沉寒痼疾。现特将王老师用该方所治病证及辨治要点总结如下:
(1)风寒外束,郁火内伏之外障眼病,如眼泡红肿、睑缘赤烂、黑晴生翳等。其目赤多紫暗不泽,或虽双目灼痛仍身背恶寒,或眼胞肿胀而涕泪清冷,或舌质红而苔白厚,或服用寒凉之剂而久治不愈。对于此等证候,八味大发散最为合拍。王老师指出,《眼科奇书》原方用量偏重,临床运用时不必拘泥,可视证情灵活变通。一般情况下,麻黄用9~12 g即可,寒闭重者可酌加(15~25 g),并配伍桂枝、羌活、细辛、白芷等辛温发散之品,里阳虚者还可加用附子(师麻黄附子细辛汤意),以温散表里之寒。
(2)风热或郁火内蕴,郁重热轻之外障眼病。郁热甚者,麻黄用量可酌减(5~8 g),并配伍蔓荆子、柴胡、蝉蜕、菊花、连翘等辛平或辛凉清解之品,或酌加黄芩、栀子、蒲公英等寒凉泄热药物。此等辛温辛凉同用,发散与清泄并用之法,疗效可靠,可师可法。
(3)实火壅盛之外障眼病。此类纯热无寒证,当以龙胆草、黄芩、黄连、石膏、赤芍、丹皮等寒凉清热药为主,但因热邪易致玄府闭郁,而过度寒凉又易冰伏气血,使气津涩而不流。此时,可改用小剂量四味大发散(麻黄、藁本、蔓荆子、细辛、生姜),在众多寒凉药中佐以小剂辛散,使寒而不凝,有助于消肿散结,可缩短外障消退时间,提高治疗效果。
(4)沉寒凝结所致之头面气血瘀阻。王老师指出,八味大发散为辛温峻剂,可祛除脏腑经络久羁之邪,方中麻黄辛温发散,走窜透达,由表及里,肌腠孔窍无微不至,为开窍启闭、走窜透达之要药。细辛味辛香窜,能上疏头目,下通肾气,上下内外,善走窜周身,开通玄府窍道,凡五官九窍,脏腑经脉不通不畅,细辛均可与他药配伍开而通之,散而行之,愈疾甚速。羌活辛苦温燥、芳香体轻,其辛温通达之力,可流利气血,开玄府窍道,祛血中之风,行滞达郁,并入足太阳膀胱透颅络脑,引诸药直达病所,而善治头面五官之疾。故而,王老师常将八味大发散变通用治头面部沉寒痼疾,如头痛、牙痛、三叉神经痛等。
4 典型病案
4.1 霰粒肿
颜某,女,3岁,2017年11月24日初诊。主诉:霰粒肿手术后复发。患儿一年前患霰粒肿,半年后手术,手术后一月余即复发,曾服清热明目类中药两月无效。现症:双下眼睑见肉芽肿色红,余无他症。舌淡苔白,脉缓。中医诊断:外障眼病。辨证为玄府闭郁,气血郁滞,治宜发越玄府,畅通气液,方拟八味大发散加减:麻黄6 g,细辛3 g,白芷6 g,川芎6 g,蔓荆子6 g,羌活6 g,防风6 g,芦根12 g,皂角刺5 g,薏苡仁15 g。4剂。每日1剂,水煎服。
二诊(2017年12月1日),双下眼睑肉芽肿消退大半,舌尖微红,脉缓,上方加连翘10 g,续服4剂。
三诊(2017年12月15日),双下眼睑肉芽肿已完全消退,双下眼睑无异常。近日外感咳嗽,舌边尖红,脉浮数,拟桑菊饮加减治之。分别于半年、一年后随访,霰粒肿未复发。
按:《眼科奇书》[1]云:“凡外障不论如何红肿,总是陈寒外束所致,用发散药,寒去则火自退。”虽言之太过,但临证对于此类证候,尤其是用苦寒泄热治法无效者,八味大发散最为合拍。方中众多风药辛散开玄,行气活血,开经络郁阻,使外寒得散,气液宣通。其中麻黄发散之力尤强,破症瘕积聚,用治目赤肿痛或生翳膜等外障眼病收效甚捷。
4.2 新生血管性眼病
王某,女,22岁,2019年1月1日初诊,右眼新生血管5年。7年前因急性结膜炎和角膜病毒性疱疹使用地塞米松滴眼液,之后眼睛反复发炎但不影响视力。5年前瞳孔前方出现细小新生血管,两年前开始情况恶化,经常发炎,新生血管向外扩张,仅能近距离看清手指,常胀痛不适,西医建议角膜移植,患者希望保守治疗,就诊时满脸痤疮,双目白睛赤红,眼睛分泌物色黄量多,舌尖红苔白润,脉浮疾数,重按滑数。此为新生血管性眼病,为玄府闭塞、郁热壅盛之象,当发散郁热,升降气机。处方:生麻黄6 g,细辛5 g,蔓荆子10 g,防风6 g,川芎10 g,白芷6 g,羌活6 g,生甘草6 g,野菊花15 g,蝉蜕6 g,车前草20 g,赤芍15 g,酒大黄5 g,僵蚕10 g。6剂,每日1剂,水煎服。
二诊(2019年1月13日):服药6剂后新生血管消退明显,眼睛分泌物及痤疮明显减少,现仍存右目胀,口干明显,夜间自觉发热。左脉弱,右脉弦细数。舌淡红苔腻微黄。处方:生麻黄6 g,细辛5 g,蔓荆子10 g,防风6 g,川芎10 g,白芷6 g,羌活6 g,藁本6 g,酒大黄5 g,姜黄10 g,蝉蜕6 g,僵蚕10 g,水蛭粉2 g(冲服),赤芍15 g,野菊花12 g,车前草20 g。6剂。
三诊(2019年3月1日):痤疮已愈,目眵、目胀消失,仅余少量新生血管,视力较前提升,舌淡,寸疾数。处方:熟地15 g,蕤仁15 g,菟丝子15 g,楮实子15 g,三七粉6 g,细辛2 g,生麻黄3 g,全蝎粉3 g(冲服),车前草20 g,赤芍15 g,茯苓15 g,木贼12 g。6剂。
患者后到外地攻读研究生,一年后随访,新生血管未再扩张,视力稳定。
按:新生血管性眼病为眼科常见疾病,治疗难度较大。患者曾服用大量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或养肝明目之品而罔效,看似毫无头绪,但从玄府学说角度考虑,以八味大发散功辛温开宣,启玄活血,收效甚捷,充分体现了王老师“治热还用热”的方药特色。
4.3 偏头痛
李某,女,36岁,2011年11月17日初诊。主诉:头痛缠绵不愈20年。患者20年来因头痛,屡用中、西药物、针灸等治疗,仅能暂时缓解,无法根治,每年发作数次,某三甲医院神经内科诊断为偏头痛。近几年来疼痛程度加重,持续时间延长,需在该院住院输液数日方能控制。此次已头痛2日,右侧尤甚,右颞侧连及目眶、耳后刺痛、跳痛,遇冷风加剧,服西药镇痛只能缓解三四小时,导致夜卧不宁,烦躁不安,口干不欲饮,饮食、二便正常,舌暗红,苔薄白腻,脉弦细。诊断:头风。辨证:风邪阻络,寒凝血瘀。治法:祛风散寒,温经通络。处方:八味大发散合止痉散加减。处方:川芎30 g,羌活12 g,细辛15 g,麻黄12 g,白芷12 g,蔓荆子12 g,防风12 g,白芷12 g,玄胡12 g,葛根45 g,白芍30 g,附片15 g(先煎),全蝎3 g(研末冲服),蜈蚣1条(研末冲服)。3剂,每日1剂,水煎服。
二诊(2011年11月20日):两剂后头痛明显减轻,已停用止痛西药,睡眠改善。上方川芎减为15 g,细辛减为9 g,续用3剂,水煎服。
三诊(2011年11月24日):头痛缓解大半,每日仅有一两次小发作。改用丸剂调理巩固。药物:川芎15 g,羌活12 g,细辛6 g,蔓荆子12 g,白芷12 g,防风12 g,乳香12 g,玄胡12 g,葛根20 g,白芍20 g,黄芪20 g,全蝎6 g,蜈蚣2条,地龙12 g,僵蚕12 g,当归12 g,鸡血藤20 g,丹皮12 g,甘草6 g。4剂,制水丸,每服9 g,一日3次。
患者1月后来电致谢,言丸剂服完,头痛已愈。嘱停药观察,保持联系。随访2年,未见发作。2014年3月来院门诊,称头痛复发,但程度较前为轻。仍以丸药方加减4剂,服用后病情很快控制。追踪观察至今,头痛未见发作。
按:偏头痛临床多见,其久痛不愈者中医称为“头风”。本例病程20年,风寒之邪入络,瘀血阻滞,头痛发作剧烈,非大剂温散难以祛除其久羁之邪,非强力搜剔难以开其久闭之结、撼其混沉之瘀,故施以八味大发散和止痉散加减,以大剂风药、虫药双管齐下,终获佳效。王老师认为,中医对疼痛的认识是“不通则痛”,治疗思想是“通则不痛”,本案20年顽疾,中药10剂,得以根除,充分体现了中医治疗痛证的优势。
5 结语
目赤肿痛等外障眼病,如过施寒凉清热,常致郁火内敛,不得发越。八味大发散集诸多风药于一身,具有发散、温通、香窜、宣泄等特性,能直接开启郁闭的玄府,畅达气血津液的运行,对外障眼病或沉寒痼疾有意想不到之良效,应给予足够的重视。此外,运用该方亦不离辨证论治,除注重发散、宣通之外,同样要针对引起玄府郁闭的病因病机施治,或消除玄府郁闭形成的病理产物,如血管新生案中,患者因玄府郁闭,郁热壅盛,仍需合升降散加减以斡旋气机,多方位给热邪以出路。又如偏头痛案中,因风寒之邪入络,寒凝血瘀,缠绵难愈,惟有以八味大发散配以诸多虫药,钻透搜剔,攻逐瘀血,方可恢复窍道畅通。总之,师其意宗其法即可,临证时不必拘泥原书用量及其配伍,而应因时因地因人因证制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