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小儿体质学说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中医发病特点

2020-02-16余岩雁

亚太传统医药 2020年10期
关键词:成人病例小儿

余岩雁,艾 斯,2*

(1.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福建 福州 350004;2.福建省中医儿科医学中心,福建 福州 350004)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是人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后导致的急性传染性肺炎,属中医温(瘟)疫病范畴,为疫疠毒邪侵犯人体肺部引起的传染性疾病。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官方网站发布的消息,截至3月15日24时,全国累计报告确诊病例80 860例,现有确诊病例9 898例(其中重症病例3 032例)。在新冠肺炎爆发之初确诊的病例以成人为主体,但随着家庭聚集性病例的发生,儿童及新生儿确诊病例随之逐渐增多。儿童与成人在体质上存在诸多不同,因此在运用中医药治疗新冠肺炎儿童患者时不可忽略儿童的生理、病理特点,做到“因人制宜”,方能取得良好的疗效。

1 脏腑娇嫩,感邪容易

脏腑娇嫩指的是小儿五脏六腑的结构和功能都处于幼稚、未臻成熟的状态。“儿科鼻祖”钱乙将小儿生理特点总结为“成而未全,全而未壮”,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等物质基础虽然大多数已经具备完整的形态结构,但尚未强壮,在功能上也尚未健全。早在《灵枢·逆顺肥瘦》就指出:“婴儿者,其肉脆,血少气弱。”由此可见,古人早已认识到了小儿形体脆弱、五脏娇嫩、气血不足的体质特征。南宋陈文中将小儿比喻为“草木茸芽之状”,亦是相当贴切。明代万全在总结前人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提出小儿“三有余,四不足”的特点,概括了五脏相对有余、不足的特点,对后世儿科的发展颇具指导意义。

新生儿离开母体,刚刚来到崭新的世界,如草木方萌,肌肤嫩弱,腠理疏松,容易感触外邪而发病,对传染性强的时行疫疠之邪更是缺乏抵抗能力。在新冠肺炎新生儿病例的相关研究报道中就提到1例新生儿出现呼吸急促、咳嗽、发烧以及吐奶的表现,在出生30 h病毒核酸检测阳性[1]。正如《温病条辨·解儿难》所云: “脏腑薄,藩篱疏,易于传变,肌肤嫩,神气怯,易于感触。”因此在新冠肺炎刚刚爆发的时候,有儿童对新型冠状病毒不易感的说法,我们认为其实是因为早期的观察研究缺乏儿童病例,这可能与儿童在春节假期间主要以居家为主,外出活动较成人少,接触传染源的概率低有关。

在疫疠之气的传播途径方面,儿科医家万全所著《万氏家传保命歌括》所载:“恶毒之气,或有触犯者,从鼻而入,上至于脑中,流入诸经之中,令人染病矣。”万全认为“恶毒之气”由“病疫”之人所产生,多从口鼻侵入人体。结合当前临床报道,目前新型冠状病毒正是以呼吸飞沫及密切接触为主要传播途径。又云“病疫之人,所出之汗,所出之便溺,无非恶毒之气”,主张具有传染性的“恶毒”之气还存在于人体汗液以及排泄物中,诚如当前所报道的,在粪便中可分离到新型冠状病毒,因此要注意粪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以此形成了粪-口传播途径。小儿心神怯懦、皮肤嫩薄,脏腑功能尚未健全,又神智未开,不知自调冷暖,不知自节乳食,不晓卫生常识,自我防护能力差,因此更容易感邪。在新型冠状病毒的防护方面,适用于婴幼儿、新生儿尺寸的口罩在市面上相对缺乏,并且儿童往往不愿意佩戴口罩,甚至婴儿戴口罩还可能有窒息的风险,因此,做好儿童防护的关键还是尽量减少外出。家长外出回家后最好彻底洗漱干净后再去接触孩子,避免将外出带回的病毒传染给孩子。

2 肺脾为多,传变迅速

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其中肺系疾病发病最多,脾胃患病次之。肺是五脏华盖,主一身之气,外合皮毛,开窍于鼻。小儿初离母体肌肤嫩薄、腠理疏松,外邪或侵犯皮毛,或由从口鼻入侵,内合于肺。肺有娇脏之称,而小儿五脏成而未全,全而未壮,肺脏较之成人相对更加娇嫩,更易受邪气所侵,因此万全总结为“肺常不足”。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也正是以发热、咳嗽、咳痰和喘促等呼吸道症状为临床最常见症状,儿童患者同样以上呼吸道症状多见。

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居中州,担负着为五脏六腑输送水谷精微的艰巨任务。由于小儿生长发育迅速,对营养物质的需求比成人多,加之乳食不知自节,脾的运化能力又比成人弱,因此小儿具有“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新冠肺炎的临床特点在部分儿童和新生儿病例中并不典型,其中武汉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报道了1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新生儿,就是以呕吐、排便次数增加等消化系统症状为首发表现,其后逐渐出现发热、呛咳等肺炎表现[2]。

在运用中医理论辨治小儿新冠肺炎时,切不可忽视肺、脾两脏的关系。肺金受邪,初期肺金亢盛,则子病犯母,脾土亦亢,或子盗母气,出现脾土虚损;恢复期肺气不足,子虚及母,则肺脾两虚。故临床上针对新冠肺炎的中医治疗可采用培土生金法,小儿肺脾不足,更要强调肺脾同治。

传变迅速主要原因在于小儿乃“稚阴稚阳”之体,疫疠之气从口鼻而入,内犯于肺,首先出现肺系症状,表邪未解,就已传变入里,由肺及脾,出现脾胃受损,导致腹泻、呕吐等不适。部分患儿由于先天元阳不足、感邪较重或调药施治不当,邪郁于肺,且疫疠之邪为时邪之首,不仅传染性强,而且化热入里最为迅速,上扰心神,邪闭心包,或热极引动肝风,出现神昏、抽搐等。目前报道有1例儿童危重个案,同样以胃肠道症状起病,伴发热、呼吸急促,既往体健,无基础疾病,但短期内快速进展为呼吸衰竭、休克、肾脏功能损害等危重情况[3]。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儿童患者的中医治疗必须争分夺秒,早发现、早诊断、早期干预治疗,及时、果敢、审慎,做到截断和扭转病情发展。作为家长要注意区分普通感冒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区别,一般而言如果孩子只有轻微咳嗽、咳痰、鼻塞、流涕等上呼吸道症状,精神状态好,饮食、活动均正常,且发热未超过38.5 ℃,多为普通感冒,这种情况可居家观察,对证处理即可,外出就医反而容易增加感染的风险。如果孩子伴随高热不退,精神萎靡、喘促、呼吸困难等表现时,考虑可能存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则应该及时外出就诊。

3 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易虚易实是指小儿患病后容易出现虚实的迅速转化,比如小儿肺炎喘嗽容易出现高热、咳喘、气促等邪热闭肺证的实证表现,若失治或误治或者邪气猖獗、正气不足,则很快出现惊厥、抽出等邪热亢盛的风动之变,又可能突然出现口唇紫绀、肢厥、冷汗淋漓、脉微等阳气虚脱之象。

易寒易热指的是由于小儿乃“稚阴稚阳”之体,阴气藏精和阳气卫外的功能尚且薄弱,阴阳自和能力不足,阴阳之间的动态平衡不如成人稳定,因此,在发病后阴阳之间动态平衡打破,出现阴阳偏盛、偏衰的病理状态。寒热之间的转化亦较迅速,热证可以迅速转化为寒证;反之,寒证也可以迅速转化为热证。当机体感受疫厉之邪,阳气稚嫩,易于受损而寒化,客于肺经,则一派表寒证,小儿禀纯阳之气,以热为多,感邪后最易化热,则转为热证。儿童并非成人的“缩影”,而是有其自身的体质特点。小儿者,一阳也,故俗语有云:“一阳复始,万象更新。”儿之初生,阳之始生,阴随阳长,阳随阴生,构成了这个时期儿童生长发育的总体特征。因此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儿童病例的中医辨证中应当关注虚实、寒热变证之快,密切观察小儿证候改变,随证施治,切不可一个处方贯穿整个病程,这也正是体现了中医学“因人制宜”的理论特点。

在中西医结合诊治新冠肺炎的过程中,结合各地一线医生临床观察,推荐的清肺排毒汤由麻杏甘石汤、射干麻黄汤、小柴胡汤、五苓散等伤寒名方合成,以宣肺解表、化湿解毒为治法;中成药包含藿香正气胶囊(丸、水、口服液)、连花清瘟胶囊、金花清感颗粒、疏风解毒胶囊(颗粒)等,多着眼于清热解毒;以方测证,不难发现新冠肺炎的发病关键在于湿(痰)、毒、火(热)、寒痹阻肺络。与武汉相比,福建省的地理位置偏南,气候较温暖、潮湿,因此湿热证居多,在病机认识中应当更多从火、湿入手,这也更加符合中医“因地制宜”的理论特点。

4 稍呆则滞,稍重则伤

由于小儿胃之腐熟,脾之运化功能尚且薄弱,在用药上必须严谨审慎,选方用药,剂量尤要适当。倘若一味强调小儿“阳有余,阴不足”,不辨寒热,妄投或者过用清热解毒、苦寒伐胃之品,不仅损伤小儿阳气,还有伤脾败胃之虞,久之必将损害脏腑功能,促使轻病转重,重病转危。正如清·吴鞠通在《温病条辨·解儿难》中所言:“其用药也,稍呆则滞,稍重则伤,稍不对证,则莫知其乡,捉风捕影,转救转剧,转去转运。”因此,必须结合病情,谨慎使用大寒、大热、大苦、大辛等烈性中药,还要掌握好剂量,做到攻伐不伤正气,补益而不滞脾碍胃,攻补得当,不偏不倚。倘若病重药轻,则力不能行,即使辨证处方准确,也是杯水车薪;若病轻药重,则易伤正气。在儿童新冠肺炎的中医治疗中,要做到处方简单、轻巧,中病即止,才能攻伐脾胃生生之气。在西药方面,运用抗病毒药物以及激素等西药时,避免妄用、滥用,以免产生药物副作用从而加重病情,诚如《幼幼集成》中强调“小儿脏腑未充,则药物不能多受”。

此外,小儿生理、病理除了有上述诸多特点,在用药上还存在喂药困难、惧怕打针、抗病毒和激素药物副作用大等问题,因此在中医诊疗儿童新冠肺炎患者的过程中可以配合小儿推拿、穴位贴敷、熏洗、中药药浴等中医外治法。不少小儿中医外治法为如今防疫所忽略,若能挖掘中医古籍,充分总结整理这些外治方法,将其适当运用于当前的疫情防治,可有效拓宽中医儿科预防和治疗疫病的思路和方法。

5 脏气清灵,易于康复

脏气清灵,易于康复的原因在于:一者,小儿虽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抗邪能力不足,但生长发育迅速,犹如旭日初升,草木方萌,生机蓬勃,蒸蒸向上,新生修复能力极强;二者,小儿神智未开,思维单纯,患病后思虑较少,随遇而安,七情内伤之害也就比较少;三者,小儿所患疾病比较单纯,顽病痼疾少,病情不似成人那般复杂,对药物敏感,见效快。在此次新型冠状病毒流行期间,老弱妇孺皆染,小儿感邪尤易,传变迅速,但小儿体禀少阳,生机旺盛,脏气清灵,修复能力极强,在患病之后,经过及时、得当的治疗与护理,病情好转比成人快,容易恢复健康。当危重证候出现时,要当机立断,及时、严谨、审慎用药,便可转危为安,因此在儿童患者的诊治中我们应更有信心。目前新型冠状病毒在儿童确诊病例中症状相对较轻,笔者未见文献报告儿童死亡病例,危重症患儿也鲜有报道。有研究分析了2019年12月8日—2020年2月6日在国内诊断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1岁以下住院婴儿9例,发现他们均无需重症监护、机械通气,也没有任何严重的并发症[4]。另一篇研究报道发现儿童的胸部CT表现与成人相似,但多数为轻度病例,大部分患儿一般预后良好,平均住院天数仅为12.9天[5]。诚如张景岳所言小儿疾患“非若男妇损伤积痼痴顽者之比”。足见小儿脏气清灵,随拨随应,在准确把握病机的基础上,处方施治便能够一剂起沉壑。

6 结语

在传染病的防治中,中医中药一直都发挥着自己的独特优势。近年来,中医药在防治SARS、流感等传染病中均取得良好成效。新冠肺炎爆发至今,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制定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第一至七版均强调中医药在该病防治中的重要作用,此次疫情中,中医药治疗的成效也令全国乃至世界瞩目。目前报道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儿童患者相对成人明显较少,但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肌肤娇嫩,腠理疏松,不耐时邪疫毒,实际上更易感邪,家长更要做好小儿防护。由于小儿肺脾不足,既病患儿主要以肺、脾症状为首发,一旦发病容易迅速传变,因此要早辨识、早诊断、早治疗。小儿病证容易发生虚实、寒热转化,因此临床医生一定要实时关注患儿证候改变,观其脉证,随证治之。用药上小儿脾胃功能比较薄弱,稍呆则滞,稍重则伤,要注意攻补得当,不偏不倚,还可适当配合小儿外治法,进一步促进患儿康复。小儿脏气清灵,若能得到及时、准确的治疗和护理,预后一般较好,这也给儿科医师带来了更多信心。虽然目前各地都有相应的诊疗指南和处理规范的发布,但小儿体质特殊,临床医生应当结合这一特点深入分析新冠肺炎儿童病例,在辨证施治中,方随证转,药随机变,进一步开拓该病的诊治思路。

猜你喜欢

成人病例小儿
夜盗小儿(下)
夜盗小儿
“病例”和“病历”
小儿涵之三事
成人不自在
也门霍乱疫情更新
Un rite de passage
妊娠期甲亢合并胎儿甲状腺肿大一例报告
Meckel憩室并存异位胰腺和胃黏膜并出血一例
辨证论治小儿慢性咳嗽4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