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语篇教学中多元思维培育行动研究案例
2020-02-15尧勇琦
尧勇琦
一、课例行动研究背景
2017年12月,笔者所申报的“运用思维图示提高小学生英语阅读素养的行动研究”获批为福建省厦门市首批“多元目标多元策略”学科教学研究基地学校课题。课题组在研究过程中采取行动研究方法去积极探寻语篇教学中学习者“多元思维”培育的方法与途径。本行动研究案例对笔者在课题实施过程中前后两次执教同一语篇教学公开课进行对比反思,展示不同理念指导下的教学设计差异,力求清晰地呈现思维图应用于小学英语语篇教学以培育学生多元思维的行动研究概况。
本课为PEP小学《英语》(三年级起点)四年级(上)Unit 3 My friends Part A部分,需要完成词汇与对话语篇等教学内容。其中最核心的对话语篇讲述了主人公约翰(John)放学后在家中向妈妈介绍自己结交的新朋友。约翰向妈妈一一介绍了自己的新朋友的特点之后,在妈妈询问下告知了新朋友的姓名——张鹏(Zhang Peng)。
二、教学目标
学生通过对本语篇中相关内容的学习,应实现以下目标:
(一)改进前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能够听、说、读、写3个人物特征形容词:strong,friendly,quiet。
(2)能够听、说、认读句型结构:—He/She is strong/friendly/quiet.—What’s his/her name?/Who ishe/she?—His/Her nameis.../He/Sheis...
2.能力目标
能够将所学单词与句型结构在创设的情境中运用,询问或介绍新人物。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友善待人”的意识,珍爱友谊。
(二)改进后教学目标
1.语言能力
(1)能够听、说、读、写3个人物特征形容词:strong,friendly,quiet。
(2)能够在情境中熟练运用“He/Sheis...”句型描述人物具体特征;能够用“What’s his/her name?”和“Who is he/she?”询问他人姓名并懂得用“His/Her name is.../He/Sheis...”进行回答。
2.思维品质
(1)能够正确选用思维图示中的圆圈图来提取、归纳语篇中所包含的约翰的新朋友的特点信息,并用于推理出这位新朋友即是张鹏。
(2)尝试使用思维图示中的双气泡图来对比与分析约翰与张鹏的异同点,并试着联想、推理他们能成为朋友的原因。
3.文化意识
摒弃“以貌取人”的不良行为,传承友善待人、互帮互助的传统美德。
4.学习能力
(1)学会运用合适的思维图示来梳理文本信息。
(2)学会运用相关思维图示来帮助自己明晰思路,运用语言进行创新表达。
三、课堂教学环节
(一)导入环节
【改进前片段1】歌曲导入,营造氛围
笔者在简短的课前问候之后,播放《爸爸去哪儿》节目主题曲英文版视频,让学生在大脑中回忆节目中的人物,为后续的“听音识人”游戏作铺垫。
【改进后片段1】歌曲导入,图片描述,引出话题
笔者在播放歌曲Hello,my friends的同时,呈现学生所熟悉的“老朋友”——执教教师照片集,提问学生:Can you say something about your old friend,Mr Yao?在照片的提示下,学生给出如下描述:
S1:You’re an English teacher.
S2:You’re tall and strong.
S3:You’re quiet.
...
紧接着,笔者作出评价:I’m your old friend.You know me well.并设置悬念:“A boy has a new friend.Who is he?Do you know him?”从而巧妙地引入本语篇对话中的主人公约翰。
【对比与分析】
改进前的导入环节,学生更多的是在欣赏歌曲,虽然能活跃气氛,并为后续呈现环节中的游戏作铺垫,但是思维含量不大。
改进后的导入环节,不仅让学生在观察照片的同时激活已学知识来进行人物相关信息的描述,还进一步给出本课词句“Who is he?”来让学生预测,其思维承载量较改进前大大提升了。
(二)呈现与练习环节
【改进前片段2】听音识人,感知句型
笔者模仿综艺节目《开门大吉》设计游戏,让学生通过听《爸爸去哪儿》节目中及教材中主要儿童人物的声音来猜测,并回答“What’s his/her name?”“Who ishe/she?”等问题。结束后,笔者将游戏中出现的问句与相关答句“His/Her nameis...”和“He/She is...”汇总、罗列到单张课件上,并让学生通过读一读来找出其中的规律。最后,通过听音“Mum,Ihave a new friend.”辨别出“He is John.”来逐步呈现对话语篇。
【改进后片段1】创编话轮,“头脑风暴”,多维思考
导入环节后,笔者引导学生猜测:“Who is the boy?”然后提问:“What’s his name?”(呈现约翰的图片),让学生将其与预测的答案进行比对。接着,创编了约翰与他妈妈的对话话轮“(John)Mum,I’m so happy today.”来设问:“John isso happy?Why?”引发学生联想、思考。在锁定“(John)Ihave a new friend.”事实之后,凸显妈妈的喜悦与好奇。在呈现妈妈一句简单的“Really?”背景图之后,让学生体验约翰妈妈当时的心情,并思考既喜悦又好奇的妈妈此时会询问约翰什么问题。学生通过预测联想出很多可能出现的询问语句。
【对比与分析】
改进前的呈现环节中,儿童人物的语言有些是中文,有些是英文,造成学生的语言输入有限。在对“What’s his/her name?”或者“Who is he/she?”进行抢答时,学生倾向于作简略回答,不能很好地在情境中训练“His/Her name is...”和“He/She is...”句型。另外,多轮的“一问一答”过于机械死板。通过读一读找出其中的规律虽能训练学生观察与分类的能力,但仍处于低阶思维阶段。
改进后的练习环节中,学生通过“妈妈”这一角色体验,能够在联想生活实际的基础上分析、推理甚至思考符合“妈妈”这一身份可能向儿子约翰提出的相关问题。学生能够在“头脑风暴”活动中多维思考,恰当表达。
【改进前片段3】梳理语篇,理解文本
1.观看动画,提取信息
让学生观看语篇对话动画,然后提取信息,回答以下问题:
Q1:Who is John’s new friend?
Q2:Say more about Zhang Peng.
2.迁移情境,理解生词
针对3个新单词分别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strong,friendly,quiet的词义与用法。
3.模仿跟读,内化语篇
再次播放视频对话,并让学生跟读;让学生同桌之间相互练习对话,熟练掌握对话语篇的内容。
【改进后片段3】思维图示,解构文本
1.问题分类,听音判断
将改进后片段2中学生联想出“约翰的妈妈因喜悦和好奇可能会关心询问的问题”进行分类、归纳,逐渐形成下表左栏内容。通过听语篇(剪辑版)可以得出相应答案,即下表右栏相关内容。听力音频中有关朋友姓名信息的对话被剪除,以供后续进一步解构文本,内化生词。
2.思维图示,梳理信息
?
师生选用思维图示中的圆圈图来梳理、概括语篇文本信息(见图1),完成后借助该图示转述该语篇中的重要信息。
图1
3.综合判断,内化词义
师生根据上述信息逐一验证、推断符合已知信息的新朋友“人选”,在验证、判断过程中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新词的内涵与外延。
4.综合思辨,比对复述
引导学生综合考虑圆圈图中的所有信息是否与张鹏相吻合,并在比对无误后引导他们借助思维图示介绍张鹏。
5.跟读体验,内化语篇
再次播放动画视频,让学生跟读;让学生与同桌进行角色体验,熟练掌握对话语篇的内容。
【对比与分析】
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应具有情境的体验与内化(葛炳芳2014)。改进前,学生思维参与维度多为记忆、观察与注意,对本课时教材语篇浅尝辄止;学生对于文本的学习是纯接受性的,少有思辨。
改进后的环节中,教师巧用思维图示中的圆圈图引导学生进行多元思维参与,先通过“头脑风暴”引导学生积极联想,自主提问,接着让学生借助思维图示概括文本信息,进而一步一步检测、比对信息匹配情况,在内化新词的同时建构语篇文本图式,这样能够较好地培养学生分析与推理等抽象思维能力。
(三)巩固拓展与运用环节
【改进前片段4】
1.情境迁移,重构对话
笔者展示自己与一位加拿大朋友的合照,并创设介绍朋友的相应情境,让学生补全对话。具体如下:
T:Ihaveagood friend.
S:An American friend?
T:_______ .She isfrom Canada.
S:_______ .
T:Her Chinese name is Lei Sha.She’s tall and thin.
S:_______ .
T: _______.
S: _______.
2.联系生活,创编文本
笔者提供对话框架,让学生同桌之间相互讨论对方的一位新朋友或好朋友,然后向全班交流汇报。
图2
2.情境再创,唱、说、写一体,思维提升
笔者基于教材提供的歌曲文本,让学生边听边用气泡图(见图4、图5)完成歌曲中出现的有关莉
图4
3.综合思辨,情感升华
笔者引导学生使用双气泡图(见图6)对比约翰和张鹏的异同点,并分析他们成为朋友的可能性,使
3.以说促写,语用提升
引导学生完成对自己朋友的介绍,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对朋友性别、特点描述的正确语用。
【改进后片段4】
1.情景拓展,创编表演
笔者提供一个语篇延伸的情境:约翰非常开心,通过微信给远在澳大利亚出差的爸爸介绍自己的新朋友。语篇重点词句以语音形式呈现,其他次要信息以文字形式呈现(见图2、图3)。让学生根据上下文联想、推断约翰与他爸爸的对话内容,并表演展示。莉(Lily)和蒂姆(Jim)特点的内容的提取与概括;然后借助气泡图来创编莉莉和蒂姆的介绍文本并进行交流,举一反三。学生既思考了他们成为朋友的可能原因,又领悟了朋友的重要性,懂得在日常学校生活中互帮互助。
图3
图5
图6
【对比与分析】
改进前的巩固环节的活动语用性不强,使得产出训练较为机械。学生更多的是对课文语篇的模仿、表达,未能较好地进行知识迁移、创编对话文本,思维含量较低。
改进后设计的情境迁移使语用落实到位,如学生创编对话,根据气泡图梳理文本信息并复述表达,比较文本人物异同点并进行创新表达,不仅拓展延伸了语篇内容,还进一步提升了思维品质,助力语用表达。
结语
在小学英语语篇教学中,教师不能忽略对学生多元思维的培育,语言知识虽然重要,但思维能力的培养更能促进学生的英语语用表达(张荣干2019)。在日常英语教学中,教师可利用思维图示对语篇文本进行结构分析,并将其转化为学习过程中的支架,实现学生的思维过程可视化,促进学生的语言学习与思维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