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乡镇社区教育培训效果的路径研究
——以扬州开放大学沿湖村新渔民培训为例
2020-02-15汤正友刘灿忠
汤正友, 刘灿忠, 陈 峰
(扬州职业大学, 江苏 扬州 225009)
乡镇社区教育是推动乡村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助力农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有效途径。扬州市基层百姓的职业身份以农为主,工商企业主比例较低,因而乡镇社区教育重点放到了新农村建设和社教富民的相关教育上。经过多年探索,扬州目前已经架构起市、区(县)、乡镇和村居四级社区教育网络,基本形成了以国家级和省级社区教育示范区和实验区为引领,以市开放大学(县社区学院)为龙头,以乡镇社区学校为骨干,辐射所有村居民学校的社区教育网络。
1 乡镇社区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由于起步较晚,条件受限,乡镇社区教育工作存在以下问题。
1.1 社区教育的受重视程度不够
社区教育的蓬勃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扶持[1],但各级政府对乡镇社区教育重视程度普遍不足,社区教育工作开展仍需加强,在和教育主管部门工作对接上也不够主动。部分乡镇、街道未能按照上级有关部门的要求将社区教育的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因而在经费使用、办学场所、设备投资以及教材开发上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失,影响了社区教育的教学效率和质量,制约了社区教育的持续发展。
1.2 从事乡镇社区教育的队伍专业程度不高
我国高校与社区教育直接相关的专业较少,导致社区教育人才培养缺乏正规化渠道,社区教育队伍建设不力,特别是乡镇从事社区教育的人员大都是中小学教师“普教转岗”[2]。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在此之前主要从事语文、数学、外语、政治等常规科目的教学,对于社区教学的目标和任务缺乏了解,尚未完全具备从事社区教育教学的素养和能力。而且大多数社区教育人员年龄偏大,对社区教育工作认识不足,缺乏创新动力。因此,社区教育队伍无论是数量、能力还是知识结构方面都远远不够,限制了社区教育事业的长足发展。
1.3 社区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有待丰富和创新
居民的衣食住行都可成为社区教育的内容。社区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社区教育必须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而居民对社区教育的形式要求也是多样化的,如课堂学习、数字化学习、团队学习、体验式学习等,居民也是各有所爱。在内容上,不同年龄段、不同教育背景和职业状态的居民也有不同需求。但从现状看,社区教育的课程内容还不够丰富,休闲娱乐的活动较多,职业培训类的活动相对较少,形式上也是以讲座为主,较为单一,因而居民参与热情不高[3]。
2 扬州开放大学服务沿湖村转型的实践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扬州市政府明确了沿湖村“旅游生态人文”的新渔村发展目标,但在实现该目标过程中,文化元素的培育成为制约渔村发展的拦路虎,沿湖村经济转型迫切需要智力支持。为此,扬州开放大学对接沿湖村,帮助当地村民提升素质,克服渔村转型困难。
2.1 沿湖村转型面临的困境
国家南水北调工程启动后,作为重要的清水北上输送廊道,邵伯湖因高密度的水产养殖不堪重负。2017年初,全省启动“两减六治三提升”环保专项行动,推动高邮湖、宝应湖、邵伯湖沿岸3公里范围内实施“三退三还”:退耕、退渔、退养,还林、还湖、还湿地。沿湖村面临着如何“放鱼养湖”“退养还湖”和“靠湖吃湖”等转型发展问题。
沿湖村是扬州市唯一从事渔业生产的渔业行政村,只有76亩耕地和1100多亩滩涂。现有村民1620人。从年龄看,35岁以上的村民占80%,50岁以上的村民占50%,村民总体年龄偏大;从文化程度看,30%是文盲,20%是小学文化,40%是初中文化,而10%高中以上文化的村民基本外出打工,村民总体文化程度较低。
2.2 扬州开放大学的服务实践
扬州开放大学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普通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的特点,自创了“12345”新渔民培训模式。
一个宗旨:紧紧围绕提升渔民综合素质,帮助渔民致富,助力渔村经济转型发展。
两种培训方式:一是送教上门,开展现场教学。针对沿湖村新渔民教育,把课程送到渔村去,直接为渔村定制课程,让渔民享受足不出村的教育服务。二是组织参观培训学习,开阔渔民视野,拓宽了新渔民产业发展思路,加快了其观念改变,提升了培训效果。
三种施教原则:一是因人施教,对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二是因时施教,针对新渔民白天忙于经营,没有时间参加集中培训学习的特点,在晚上开设“围炉夜话”。三是因需施教,了解新渔民需要什么、缺什么、迫切需要解决的困难等,根据调研结果设置培训内容。如,在调研中,了解到新渔民迫切需要学习电子商务以及新媒体营销手段,相应开设微信营销、“抖音直播带货”等课程。
四种教学方法:一是诊断式教学,以问题为导向,采取案例分享、互动交流、现场体验等方法,让学员学以致用。二是陪伴式教学,建立“微信群”,即为“网家”,所有的学员和教学团队成员同在“网家”,配备专职班主任,营造了教学团队始终陪伴学员学习的氛围。三是跟踪式教学,对学员进行分类,分别安排导师跟踪指导,不仅把新渔民“扶上马”,更要“送一程”。四是个性化教学,以新渔民需求为核心,以需求为导向,开展新渔民个性化教学培训。
五项培训内容:一是国家社会责任层面的内容,如中国历史常识、社会主义基本理论常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律基础知识、生活与哲学、生活经济学。二是文化礼仪教育层面的内容,如中国传统文化常识、社交礼仪知识、新思想新道德知识、家风家训知识、渔乡文化和地方文化知识、美育常识。三是渔村新型职业技能培训层面的内容,如渔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特色餐饮制作、民宿经营、旅游接待技能、网络营销。四是渔民养殖专业技能层面的内容,如水产养殖、家禽养殖、畜牧业养殖、农产品种植。五是渔民健康生活层面的内容,如健康生活方式、中小学生身心健康知识、老年健康知识、家庭常见疾病防治、生态环境保护、食品安全、生活安全防护。
2.3 成效与不足
经过多年努力,对新渔民的教育培训取得了显著成效。沿湖村建成了一批主题民宿和具有渔家特色的农家乐,从以前全区的经济贫困村、矛盾村发展成为现在的先进村、立功村,先后获得国家级、省级及市级等荣誉称号。但在新渔民教育培训中,上级政策的扶持,校镇村三方资源的进一步整合及新渔民新技术的应用仍存在不足。
3 乡镇社区教育持续发展的提升策略
社区教育要综合性地定制教育项目,以适应不同人群、不同时期、不同振兴任务的需要。社区教育要利用社、政、校综合资源优势,提供便捷、高质量的教育服务。社区教育要发挥专家学者的作用,让社区教育助力乡村振兴,要规范化、高层次的发展。
3.1 把教育内容引向“专业化”
如果将沿湖村的社区教育培训分成若干阶段的话,前期扬州开放大学进行的是搭建基础平台的阶段。在此基础上,下一阶段可将教育内容“专业化”,可利用“江苏开放大学学习苑”定期开展送教到村,开展形势报告、公民素养、生活常识等讲座,为沿湖村学习苑开设“旅游管理”和“电子商务”两个专业的相关课程,将沿湖村的社区教育“专业化”。做好“渔乐渔学”游学项目,帮助当地培育一支能熟练从事游学项目工作的志愿者。加强基础软件建设,完成全部管理制度、新一轮新渔民教育培训的制订工作。探索如何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创新办学形式、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整合资源理顺关系,形成教育合力,重塑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更好地为乡镇社区教育和当地产业发展提供指导和服务,振兴乡村产业。
进一步提升沿湖村文化教育质量,积极挖掘乡土文化资源,传承渔业渔家传统特色技艺。做好渔业渔家传统技艺的整理分类工作,将各类不同渔业技术编印成册。在社区教育中引入学徒制,为渔家特色技术筛选传承人,让传承人通过带徒的方式,进行专业传授,把渔家特色技艺传承下去。
为加强乡村文化凝聚力,在渔村建成渔文化博物馆的基础上,整理渔文化史料,包括渔村发展史料、渔村民俗文化、渔业文化等,将渔文化博物馆建设成渔村对外宣传的重要窗口,为渔村渔业文化的传承教育打好坚实基础。
3.2 完善社区教育管理体制
目前,社区教育实行四级管理体制,即市级(教育局、开放大学)、县级(教育局、社区学院)、乡镇(街道)社区教育中心和村居民学校。该体制充分发挥了各区县的积极性,不断强化乡镇社区教育中心建设,形成了市、县、乡、村一体化网络,社区教育工作稳步前进。今后要重点加强乡镇社区教育工作的发展,从政策、经费、教师队伍培训等方面给予支持,让乡镇社区教育在乡村振兴中发挥其作用。
3.3 构建合理的教师队伍
乡镇社区教育的内涵发展需构建合理的教师队伍,提升社区教师专业化水平。建立完善的社区专职教师考核评价体系,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各项待遇,保证从事社区教育的教师享受普教教师的同等待遇。同时,鼓励教育系统的优秀教师、干部定期到社区锻炼,形成常态工作机制。还要把动员和组织志愿者当成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以确保社区教育的全面性,满足社区成员各方面的需求。
普通高等院校应积极主动投入到乡村振兴的时代任务中,社区教育更要主动对接普通高等院校,充分利用普通教育的优势资源,弥补社区教育在师资、规划、组织等方面的不足。在社区和学校合力的作用下,不断创新工作方法,优化教育模式,提高社区教育水平。
3.4 提升乡镇社区教育服务社会的能力
坚持以满足社区居民幸福生活目标的实现需求为宗旨,广泛开展公民素养、人文艺术、科学技术、养生保健、生活休闲、职业技能等方面的教育活动,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和弘扬中华优传统文化。通过“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社区教育主题活动月”“全民读书节”“市民大讲堂”“公益大讲堂”等载体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区教育活动,提高村居民的素质和生活质量。在形式与内容丰富多彩的多元活动中,体现“看得到、摸得着”的针对性、实用性特点,使社区真正成为居民充电与接受终身教育的快乐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