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常态下高职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三维探究

2020-02-15许金如焦成芳

扬州职业大学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供给职业高职

许金如, 焦成芳

(扬州职业大学, 江苏 扬州 225009)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呈现出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特征。供给侧改革是党和国家在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而言,既提供了发展环境,又提供了思想指导,指出了改革发展方向。

1 历史维度: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历史溯源

建国后,我国效仿苏联模式,实行计划经济,职业教育借鉴苏联教育办学模式,重点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政府根据经济发展规划制定“人才发展规划”,职业教育据此培养人才。直到1980年,我国逐步调整三大产业结构,鼓励举办高等专科学校和职业大学,这标志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开始。1991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提出初步建立从初级到高级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这一时期的高职教育体系刚建立,认识比较模糊,还没有形成明确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四五套办”学制。

市场经济下,供给和需求是市场经济内在关系的两个基本方面,供给侧和需求侧是管理和调控宏观经济形势的两个基本手段。与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相适应,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颁布,走上法制化发展轨道;教育部于1999年出台《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第一次提出职业教育的发展以社会需求为主,转变传统的专科人才培养模式;2001年,我国加入WTO,中高级技术人才匮乏与初级技术人才饱和的矛盾日趋明显,国际性职业技术人才亟需,结构性人才过剩问题严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进入深化发展阶段,首次提出了“重点建设100所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战略;同年11月,国务院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2010年以后,我国高职走内涵式发展路线,2010年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1年颁布《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2014年颁布《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注重提升质量,建设现代职业教育。这一时期高等职业教育市场化越来越深入,各方面投资巨大,人民群众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消费需求旺盛,海外留学的数量大幅攀升,中外交流扩大,职业教育出口良好。

在人口红利衰减、要素资源供给约束日益加剧、“中等收入陷阱”风险累积、国际经济格局深刻调整等一系列国内外因素作用下,经济发展正进入“三期叠加”的新常态。面对经济新常态,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紧抓机遇,迎接挑战。2015年5月,在“职业教育活动周”启式仪式上,李克强作出重要批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发挥我国巨大人力优势,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战略之举。2016年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让职业教育为国家和社会源源不断地创造人才红利。2019年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简称“职教20条”),这是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的指导性文件,明确“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启动两项行动:一是启动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简称“双高计划”),二是启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这两项将涉及到职业教育下一步的改革。

2 现实维度: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的现实依据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有着深刻的国际国内时代背景。

在国际方面,首先,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影响。新工业革命是以互联网产业化、工业智能化、工业一体化为代表,以人工智能、清洁能源、无人控制技术和量子信息技术为主的全新技术革命。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要深刻认识到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扮演的角色,与时俱进,培养行业所需的人才。其次,国际经济格局正在进行深刻调整,全球治理进入新阶段。全球各个经济体增速分化加剧,政治、经济、地缘等因素相互交织,深层次的金融危机影响依然存在,全球经济贸易增长乏力,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交织,外部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加。各国纷纷试图抢占经济制高点和全球话语权,以TPP和TTIP为代表的“两洋战略”区域谈判,标准高,对我国经济发展构成制约。最后,供给侧理论的影响。供给侧改革相关理论源远流长,19世纪法国经济学家萨伊提出的萨伊定律,认为供给创造需求,提出鲜明的供给管理制度。供给侧即生产侧,劳动力、资本、土地、资源、技术、知识、信息等生产要素是生产侧的重要内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也应紧紧抓住知识、技术、信息和劳动力等要素,不断提升教育质量,进行结构化改革,提供有效的人才供给。

在国内方面,首先,我国人口红利消失。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吸引着大量国外企业,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但是,受计划生育政策、经济转型升级等影响,人口红利消失,出现民工荒、劳动力总量减少、劳动力成本上升、社保压力大等问题。要深刻认识到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的重要任务,把有限的劳动力培养成高质量的人力资源。其次,我国面临“中等收入陷阱风险”。2014年我国GDP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人均GDP达到7000美元,进入中等发达国家行列。从东南亚一些国家的发展来看,这些国家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进入中等发达国家行列,但是经济增长依然沿用从低收入经济体发展成为中等收入经济体的战略、模式和方法,进一步的经济增长乏力,被原有的经济增长方式锁定,经济增长没有突破原有的结构和总量,徘徊在中等收入水平。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要为我国跨越这一陷阱提供强有力的知识、人才和创新供给。最后,国家相继出台了新的发展战略。我国陆续提出“互联网+”“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等新时代国家重大战略,既为职业教育提供了重大历史机遇,也提出了新挑战和新要求,我国职业教育要明确自身的责任与担当,更新观念,主动变革,积极行动,服务好国家发展战略,以寻求更大发展与进步。

同时,我国经济的新变化,必然引起教育的变革,人才素养、人才结构等方面也必将产生变化,但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对市场的敏感程度不高,融合深度不够,有效供给不足,在人才培养上存在着五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人才培养的有效供给不足。高职人才的有效供给不足,主要表现在“质”和“量”两方面。从“质”上来说,注重培养岗位的“硬”技能,忽视人文精神、心理健康等“软”素养的培育,人才培养的知识体系、能力水平不能满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从“量”上来说,存在着结构化问题,专业设置不能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存在着总量结构化过剩、结构化失衡问题。第二,创业创新能力不足。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偏重于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缺乏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复杂性和实践性认识不足,忽视对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第三,国际交流有限。中共十八大以来,教育对外开放的基础和条件发生深刻变化,高职教育在对外开放、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的功能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在聚焦国家战略培养人才能力方面,比如“一带一路”等对外战略,还不够紧密;高职教育“走出去”和“请进来”有待提升,不论是在国内外师资培训上、人才合作培养上,还是涉外办学上,高职教育的国际交流合作都不够。第四,校企合作有待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在不同专业、不同学校、不同地域发展不平衡,缺乏特色;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不能满足人才培养高质量的需求;合作理念认识不够深入,培养的人才在知识、技能、能力等方面不能很好地满足经济社会需要,双方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没有达到深入的校企融合。第五,继续教育功能有待进一步强化。继续教育是高等职业院校承担的两大功能之一,是社会化办学方针的必然要求,但是由于思想观念认识不到位、专门配套保障缺乏等因素制约,继续教育功能弱化,没有得到有效发挥,不能满足社会需求。以上这些,意味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必须实事求是,对高等职业教育进行供给侧改革。

3 实践维度: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供给侧改革路径

针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探索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的有效路径,用“三驾马车”提供有效供给,精准施策。

3.1 “第一驾马车”:夯实普通在校生教育

普通在校生的人才培养水平直接影响甚至决定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水平,是高等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的重点。

第一,转变教学育人内容和方式,深化教学改革。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首先要从教学上进行改革:及时更新知识体系,校企联合制订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把应用型的、一线的知识理论编撰进课本,进行课堂教学,提升知识结构;课程的实践环节要扎实有效,探索实行“学徒制”“导师制”等方式的管理和传授,把岗位所需技能进行实际演练,提升技能;加快专业群建设,打通专业核心知识和技能,扩展专业知识和能力,提高岗位变化的适应能力;教学过程要融入创新教育。

第二,加强创业就业育人,深化创业就业指导与服务改革。一是对高职毕业生进行就业创业形势与政策教育,认识就业创业大环境针对学生的不同需要,进行精准化指导。二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准确进行职业定位,杜绝眼高手低、不切实际。三是加强与企业交流合作,进行订单式培养、精准化就业。四是完善就业信息发布平台,提供招聘会、宣讲会信息,促使信息对称。五是精准化“帮扶”,排查经济困难、就业困难学生等特殊群体学生,进行建档,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提供针对性的帮扶,突破就业困境。

第三,完善心理育人内容和形式,深化心理健康教育改革。大学生抗压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心理需要及时疏导。一是进行心理素养方面的教育,讲授心理知识,传授调试方法,提升心理调控能力。二是鼓励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广交朋友,精于选择,善于管理。三是疏通心理联动“两条线”:第一条是建立从学校心理教师、到学院心理老师、再到班主任的三级联动机制,第二条是建立从大学生心理协会到班级联络员的联动机制,各司其职,信息畅通。四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心理筛查后,数据显示异常、或是主动来心理中心请求疏导的学生,制定个性化指导方案。

第四,丰富校园内外各项活动,深化活动育人改革。一是创新各项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将活动开展与专业相结合、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学生需要相吻合。二是结合专业开展特色活动。三是注意加大职业技能大赛、创业大赛等活动比重,优化活动内容。

3.2 “第二驾马车”: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

第一,加快师资的国际交流。与本科院校相比,高等职业院校的“请进来”和“走出去”还存在差距。与此相对应的解决路径为:一是积极推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水平,做好“请进来”。引进国外高职领域的专家、学者或高技能型人才到学校讲学,把国外先进的知识、技能带到我国;可邀请国际上高职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到学校开讲座、做培训,开展研讨交流,传播国际前沿的发展动态和国际经验。二是积极推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水平,做好 “走出去”。开通国际通道,鼓励教师参与国际学习与交流,进行访学深造,向国际社会传播中国的高职教育经验与做法,传递中国声音,同时把先进的经验带回国内分享。

第二,加快学生的国际交流,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国际化的要求。需要加强学生的“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地实现双向留学。一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吸引更多外国学生到我国高职院校留学。二是鼓励更多的高职学生“走出去”,到国外留学深造。

第三,加强国际合作,寻求共同发展。一是加强国际合作办学,通过合作办学引进一批职业教育中的高质量境外优质教育资源,合作开发课程,借鉴管理经验,完善内部治理,满足学生的选择性教育需求,高质量培养国际化人才。二是加大国际科研合作与交流,以合作研究为平台推进学术科研交流国际化,打造品牌学术交流活动,合作研究高职教育前沿问题,实现高职研究国际化。三是开发中外合作项目,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国际化,扩大合作范围,稳定合作关系,深化合作水平。

3.3 “第三驾马车”:大力发展继续教育

继续教育是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加大继续教育的供给力度和精准度。

第一,强化培训功能。一是加强校企合作,对在职的企业员工进行培训、进修。我国进入终身教育时代,社会上的新技术新发明不断与时俱进,企业员工的知识和技能也需要及时更新、补充、拓展和提升,结合企业文化的入职教育、职业资格培训势在必行。二是学校取得相关行业培训资格,针对各行各业对于上岗、考证的需求,联合相关专业,组建各类培训队伍,制定培训方案,进行辅导培训。

第二,做好社会人员的学历提升。社会人员对于学历提升的需求日益强烈,高等职业院校可提供简便、高效、灵活的继续教育提升计划。继续教育可分成不同的层次,比如专科、本科等;帮助不同的个体选择个性化的教育形式,比如成人高考、远程网络教育、自学考试,电视大学等;可以优化教师结构,提升教学水平,严格管理,有效监督,保质保量进行。

猜你喜欢

供给职业高职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
也谈供给与需求问题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