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胸部按压装置在成人心脏骤停患者中的应用进展
2020-02-15郭志利
郭志利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滨海医院急诊科,天津市 300480
心脏骤停对临床救治具有很高的时效性要求,总体预后效果不太理想。2015年国际心肺复苏指南中指出高质量心肺复苏标准为:按压深度与频率分别为5~6cm、100~120次/min,胸外完全回弹、避免按压中断等[2]。临床大量的实验数据显示,进行传统的徒手按压的心肺复苏需要使用45~55kg的压力且在被抢救者胸部按压达到4~5cm的深度时才能达到基本的心肺复苏标准,按压位置、深度、胸部回弹、连续性均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3]。按压标准状态下也仅能够达到心脏骤停前输血量的25%~40%,为心脏提供10%~30%的血流灌注量,为脑部提供30%~40%的血流灌注量,不到五成的患者可以自主恢复循环能力,出院存活率不到一成。而机械胸部按压能提供高效的心肺复苏效果,当前主要的机械胸外按压装置包括萨博心肺复苏装置、便携式自动心肺复苏装置、腹部提压心肺复苏装置。本文主要从机械胸外按压装置分类、机械胸外按压治疗心脏骤停的效果、机械胸外按压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三方面进行阐述,旨在为临床治疗提供经验借鉴。
1 机械胸外按压装置分类
1.1 便携式自动心肺复苏装置 便携式自动心肺复苏装置有三部分组成,分别是底盘、壳体和其内部的按压机构,在底盘的两边设置挂钩,按压机构由驱动电机、相对底盘(垂直于驱动机)、滚珠丝杠(与驱动电机相连)、压块(滚珠丝杠的螺母使其上下垂直运动)。该装置能形成一个完整的按压、呼吸循环系统,对人工徒手胸部按压以及嘴对嘴人工呼吸进行模拟,对心脏骤停患者自动地进行胸部按压以及机械通气处理。完全使用电力作为能源,占地小,于心脏骤停发生现场、急救车或者其他运送车内部就可以实施不间断心肺复苏措施。
1.2 萨博心肺复苏装置 萨博心肺复苏装置主要包括按压启动开关、按压深度调整控制阀、通气气量/压力调整阀、左位右位振荡缓冲阀、通气延时控制阀、5比1计数阀、通气供气开关等。其实施的按压较为强力迅速,可明显改善心脏血液运输情况;能够不间断地进行按压深浅度的调控,可提供各种形体特征的患者适用的按压深度,减少损伤度;设定恒定且科学的按压频率,能保证胸外按压的复苏质量;其能参考急救病患的胸部厚薄程度,自动指示按压的合适深浅度;并且其组装迅速、实施简便,可实现10s内的自由转换;并且可在同一时间内同步实施电除颤等抢救流程,不影响其心肺复苏效果。
1.3 提压腹部心肺复苏装置 提压腹部心肺复苏装置由提压板、压力装置、提压手柄构成,该装置在使用的过程中能够迅速地建立起有效的循环和呼吸系统,腹部提压装置能够有规律地对腹部进行上提以及下压操作,刺激膈肌在上下方向上位移,改变腹腔内部压力数值,充分模拟出胸心肺的泵力作用,有效防止胸肋骨骨折,针对需要进行心肺复苏的患者提供呼吸循环系统支持,实现高效的心肺复苏效果。
2 机械胸外按压治疗心脏骤停的效果
机械胸外按压主要包括自动化复苏系统、LUCAS胸外按压系统、萨博心肺复苏系统、提压心肺复苏系统。邓玉英[4]在针对心脏骤停患者进行自动化系统复苏的研究分析中指出,采用自动化组的患者大动脉搏动可触及、收缩压、皮肤红润转化度、瞳孔较前缩小、自主循环恢复率(ROSC)均优于人工组(P<0.05);在抢救120min后,自动化组血糖、BUN、血钠、血浆渗透压、血钾均小于人工组(P<0.05);机械组患者抢救成功率为18.42%(7/38),高于人工组的5.26%(2/38)(P<0.05)。陈婕等[5]在进行自动化复苏系统不同机械通气方式的探讨中指出,间歇通气模式组自动心肺复苏成功率以及动脉血气指标均高于压力控制模式组以及容量控制模式组(P<0.05);间歇通气模式组血乳酸浓度升高程度低于压力控制模式组以及容量控制模式组(P<0.05)。表明,自动化复苏系统能显著提升心脏骤停患者的生存率,改善生理指标,且在间歇通气模式下,复苏质量更好。陈瑞等[6]在进行心肺复苏的研究结果显示,提压腹部组的ROSC高于人工按压组(P=0.010);提压腹部组的<14d的存活率高于人工组(P=0.001);腹部按压组胸肋骨折率小于人工组(P=0.01)。表明,腹部提压能明显提升患者的自主循环恢复率、生存率,降低其骨折率,安全性能更高。王国涛等[7]报告中指出,采用提压腹部与人工徒手按压进行心肺复苏的两组ROSC以及成功率比较,提压腹部组抢救0.5h以及1h后的生存率分别为17.5%和15.5%,人工徒手按压组分别为9.3%和4.7%,前者均更高(P<0.05),且提压腹部组的血清K+及Ca2+均未出现明显波动。表明,提压腹部心肺复苏仪,在不适用徒手胸部按压的心脏骤停患者中也有很好的作用,可明显提升其生存率。姜文等[8]研究显示,萨博组ROSC率、收缩压、血氧饱和度明显高于人工组(P<0.05),复苏时间更长,且复苏成功者血清肌钙蛋白含量较人工组低(P<0.05)。表明,萨博心肺复苏治疗心搏骤停患者,与人工复苏相比疗效更持久、有效地保证了胸外按压的质量,一定程度地提升了机体的血流输送能力,提高了复苏成功率及短期成活率。刘宏利等人[9]的研究显示萨博组初次复苏平均时长为(10.8±4.1)min,少于人工组的(15.6±5.6)min(P<0.05);在≤0.5h的复苏时期内,萨博组的自主心律存在用时为(7.1±1.8)min明显长于人工复苏组的(3.1±1.6)min(P<0.05);≤0.5h的复苏时期内,萨博组复苏成功的比例为28.31%明显高于人工组的17.43%(P<0.05);在实施超长复苏方面,萨博复苏组超长复苏率为43.36%,明显高于徒手复苏组的17.31%(P<0.05)。两组研究结果均表明萨博按压对心脏骤停患者具有明显的优势。刘扬[10]的针对胸外机械按压的研究表明,人工组的复苏质量在第2个循环周期便开始降低,于5~6个循环周期后就不符合复苏质量的标准,而萨博组一直处于高水平的按压状态,表明LUCAS组比人工组能获得更高质量的复苏质量。韩彩红[11]的研究指出,LUCAS组较人工组复苏成功率以及存活率高。表明,LUCAS胸外按压系统在心肺复苏中复苏效果好利用改善预后。
3 机械胸外按压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有研究报道指出,经传统心肺复苏抢救的患者有30%在被抢救后出现不同程度的肋骨骨折,直接损害心肺复苏的效果,不利于预后的改善[12]。张国瑜[13]的研究指出,LUCAS组的生存率高于人工组,且心肌细胞凋亡水平低于人工组,对心功能产生的影响较小(P<0.05)。但分析其原因主要为样本量太小,具有一定的不准确性,采取大量的实验数据再次进行比较分析,杨旻[14]的研究中显示对研究病例进行死后CT扫描结果显示LUCAS组和人工CPR的损伤情况,LUCAS组肋骨骨折数大于人工组(P=0.007),胸骨骨折、心脏、肺部以及肝脏等内脏挫伤和皮肤瘀点发生率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王春景等[15]在针对不同机械胸外按压模式在心肺复苏的研究中指出,机械持续性胸外按压模式下复苏的骨折、皮肤损伤、血气胸、内脏损伤等不良事件发生率与中断按压模式下比较,差距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种模式下安全性均高。虽然上述有研究显示,机械按压也会带来一定的胸骨骨折以及内脏损伤,但其是在复苏失败患者死后进行CT扫描,不能完全地确定机械按压与不良事件的损伤程度之间的相关性,需要进一步对复苏成功的患者进行不良事件评估。但机械胸外按压的安全性能在各个方面都较人工方式得到很大的提升。
4 小结
心脏骤停为临床常发的心脏内科管危急重症,可分为四个时期,分别是前驱期、发病期、心脏停搏期、死亡期。心脏骤停的10s内会后出现意识突然丧失或伴有短暂抽搐,抽搐常为全身性表现;20~30s内呼吸断断续续,随时可停止;30s后,出现昏迷;30~60s内出现瞳孔散大等表现。4~6min不采取必要复苏措施,则预后很差。8min内无复苏措施,排除低温等特殊环境下,存活率为0。因此,针对心脏骤停患者实施心肺复苏是唯一能阻止其向生物死亡学演进的途径。虽然目前的研究结论大致能确定机械心肺复苏效果优于人工徒手复苏效果,能有效地弥补人工复苏的缺陷。但不能确定其与致死性按压损伤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因此,如果要明确不同机械胸外按压临床使用的有效性以及安全性,则要进行更多大规模、多中心的随机对照分析研究,从而进行多种机械胸外按压装置的应用效果比较,并对心脏骤停患者开展更多高质量的机械胸外按压的救治价值研究。与此同时,要加强培训人们对人工徒手按压联合机械胸外按压的高效使用方法,以便后期对心脏骤停患者更好地进行紧急的心肺复苏。另外,更需要加快对机械胸外按压装置的研发进程,加紧构建按压装置的使用和评价系统,为增强心脏骤停患者生存率寻求更好的复苏方案,改善其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