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自主学习的课程评价体系在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中的应用*
2020-07-09严海芹邹维艳李徽徽孙美群
严海芹 邹维艳 齐 琦 李徽徽 高 琴 孙美群
蚌埠医学院 1 组胚教研室 2 生理教研室,安徽省蚌埠市 233030
组织学与胚胎学作为医学院校开设的基础课程,也是医学基础课程中的桥梁纽带课程,以细胞生物学和解剖学为基础,同时也是病理学和生理学的基础,对医学生掌握人体的结构和功能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也为学好临床课程打好扎实的基础。
科学的教学评价机制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而有效的形成性评价则能指导学生更好的学习,促进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1]。目前大部分高校课程评价体系包括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2],但多数情况下形成性评价体系的构成因素缺乏客观的评价标准,其存在只是为保证学生及格率,而不能有效发挥学习过程中的指导作用。如何从学生学习过程的实际出发,设计科学的形成性评价体系也就成为每个高校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教研室的同仁们也在进行积极的探索。
1 形成性评价体系的构建
顺应医学基础课程设置的调整,医学各专业组织学与胚胎学学时均被不同程度的缩减,在有限时间内完成原定的课程内容存在较大的困难,授课进度快在所难免,传统的单一课堂教学难以满足现阶段的教学效果。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后巩固显得尤为重要,而学生课外的学习资源的开发和创建应势而生。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各级课程网站的建立,为学生在业余时间的自主学习提供大量的资源,但是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各级网站的建设标准和受众群体不同,这为学生的选择带来一定的困难,同时,教师对学生的自学学习过程缺乏一定的监管,自主学习过程不能有效地进行甚至缺失。
2016年本校教务处购建了超星“学习通”网络学习平台,依托这一平台,我教研室通过视频录制,资料整理上传,后期的不断完善,构建了针对本校学生的组胚课程网站并向学生开放使用。结合课程网站自主学习平台和数码互动实验课堂教学,针对学生学习的课前、课堂和课后三阶段,制定学习全过程的形成性评价体系,每个阶段又分别制定三级不同评价指标。
2 评价体系的实施
“学习通”网络自主学习平台的建设促使形成性评价体系的顺利实施。结合课程网站自主学习平台和数码互动实验课堂教学,线上和线下互补,实现了对学生学习行为全过程的监管,帮助教师有效进行形成性评价。见表1。
表1 形成性评价体系的三阶段三级指标
2.1 课前预习 课前2~3d通过自主学习平台发布预习课件和视频,并设置相应的任务点,通过统计功能了解学生的课前学习行为,并对不能及时预习的同学进行督学;同时发布对应的测试题,该部分测试题是针对章节重点和难点内容设置,学生提交后可以查看答案和得分,对于不能达到考核标准的同学须重新做题,确保预习的有效性。
2.2 课堂表现 本校的理论教学一直是大班教学,一位教师不可能完成对几十甚至上百个学生的课堂学习行为进行评价,所以此项评价是在不足30人的实验课堂实施。
2.2.1 考勤:学生首次进入实验教室就是对号入座,一学期固定座位,代课教师手中有学生名单,所以每次课的考勤(请假、迟到、早退和旷课)方便易行。
2.2.2 提问:每节课开始首先由教师串讲相应的理论课程,适时进行点名提问,每堂课点名的人数不等,每学期每人至少提问一次,根据回答问题情况评分。
2.2.3 识别结构和在线小测试:每次课结束前预留5~10min时间,教师逐一考核学生识别切片上的随机指定结构并评分。根据上课进度,在进展较快、效果较好、时间富余的课堂中,充分利用时间,从对应章节题库中抽取高频易错题组卷进行在线小测试。
2.2.4 阶段性在线测试:本部分评价的考核内容将组织学内容分成两段,组织学总论(四大基本组织)和各论(器官与系统),每阶段内容结束后,留一周时间供学生复习,在对应下一周的实验课课前10min进行测试,从自主学习平台相应章节后测试题抽取15题选择题和5题判断题组卷,测试时间6min,学生提交试卷后可在线查看答案和得分。取2次测试的平均分为此项评价的最后得分。
2.2.5 期末切片考试:最后一次实验课进行,针对平时学习的切片,选取组织学各论中的切片18张,通过数字切片截图获取的低倍和高倍镜下图片,随机选择10张做成幻灯片,根据幻灯片进行书面答题,每张幻灯片3空,包括器官名称和识别指定的2个结构。每张幻灯片播放时间为40s,播放结束考试停止。
2.3 课后复习 理论课结束当天在自主学习平台发布对应章节测试题,学生提交后可查看答案和评分,该项活动具体实施同课前预习。学生在复习巩固过程中,对不理解的问题可以通过自主学习平台在实验班级内发表讨论,其他同学可以积极参与讨论,最后不能解决的问题由代课教师负责答疑。
2.4 期末闭卷考试 期末闭卷考试是检测学生学习效果的最终环节,由教研室成立命题组命题,监考老师、考试时间和考场由教务处统一安排。
3 课程评价体系的组成和权重
课前和课后的4项评价形式中,由于测试题均为开卷完成,又有达标设置,完成情况较好,故权重较低;而讨论的发表和参与度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4项中的权重设置略显偏高。课堂中进行的识别结构、期末切片考试和2次阶段性在线测试均为闭卷进行,分别是对课堂、学期和阶段性学习效果的量化评价,能很好地检验对应时间段的学习效果,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意识,故权重设置均较高。见表2。
4 结果
形成性评价在医学基础课程中的应用作为考务处的一个教研项目,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被邀在2017级临床医学专业试点,实施结束后,在试点学生中随机下发调查表100份。统计结果显示:学生对课程整体满意度达94.32%;形成性评价体系满意度达93.73%;依托“学习通”构建的自主学习平台满意度偏低,提醒教师应优化课程资源,强化平台建设。见表3。
多元化、全过程的评价体系有效促进了教师对学生学习督导,特别是对课下的自主学习行为的引导和促进作用,可以有效弥补由于学时缩减造成的课堂授课进度快、效果差的不足。教师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督导,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对组织学与胚胎学的学习效果,培养了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意识,锻炼了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见表4。
表2 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评价体系构成
表3 形成性评价体系实施满意度(%)
表4 形成性评价体系的实施教学效果调查(%)
5 讨论
自2012年以来,本教研室一直重视形成性评价在组织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在实验课堂教学中增加提问和切片结构考核,可以明显提高学生成绩,改善学习效率[3]。由于教学条件的限制,形成性评价仅限于实验课课堂教学环节,对学生的课下学习行为不能进行有效的督导。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自主学习平台的构建,实现了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督导和评价。依托“学习通”构建的自主学习平台,在形成性评价的实施中,不仅承担着学生课前和课后学习行为的记录和分析,还能客观检测学生不同学习阶段的学习效果,所以“学习通”系统功能的不断更新和课程资源的逐步优化仍需长期实践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