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材史料应用策略刍议

2020-02-14汪茉莉

历史教学·中学版 2020年1期
关键词:部编教材宋代

汪茉莉

[关键词]史料应用,部编教材,宋代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20)01-0014-05

教材史料简言之即是教材中的史料,部编教材《中外历史纲要》的显著特点是纲要式的正文配以形式多样、种类丰富的史料。纲要式体裁决定了正文非常简练,是对历史脉络的勾画,这种勾画对于高中生学习历史来说未免枯燥、单一。好在部编教材配以丰富的史料,这些教材史料正好弥补了教材正文的简练,使历史学习变得有血有肉。

从《中外历史纲要》(上)来看,整本书以卡片形式呈现的文字史料有123例,图像史料227例,平均每课有5个文字史料、8个图像史料来佐证。无论从形式的多样化看,还是从数量的丰富度来说,教材史料都是一笔不小的资源,可以基本满足教师教学的需要。此外,从学生的角度看,教材史料是最易得到的史料,其可利用的方式不仅仅局限在教师利用其推进课程,还可以将其作为训练学生史料分析能力的资料,因此是一种可贵的教学资源。如果弃这些资料不用,而大量补充教师自行寻找的史料,无疑会给学生额外增加学习负担,也辜负了教材编者的一片苦心。充分利用教材史料,也是“用教材教”的重要方式。

那么如何在教学流程中用好用足教材史料以达到教师与学生的双受益呢?本文仅以《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为例,专门探讨在教学中如何用好教材史料,以求教方家。

一、史料实证

——教材史料应用的基础

历史研究离不开史料,历史教学更不可能另辟蹊径。教材史料是编者从高中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出发,选择的既难度适当又围绕课标的史料。作为学生手边最易得也最切实的史料,教材史料应用贯穿了教与学的每一个环节。而“史料实证”作为教材史料应用的基础,可以以问题链的形式出现在课前预习环节。

在新课标中,“史料实证”被表述为: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其具体学习目标前两个被归纳为:1.知道史料是通向历史认识的桥梁,了解史料的多种类型,掌握搜集史料的途径与方法;2.能够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和对史料作者意图的认知,判断史料的真伪和价值,并在此过程中增强实证精神。基于这两点具体要求,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典型的着[于史料实证的课前预习方案,反复利用从而增强学生史料实证意识。

预习方案具体问题设计如下:

(1)本课一共用了几则史料?

(2)这些史料的形式是怎样的?

(3)这些史料分别是原始史料还是第二手史料?

(4)任选一个教材史料研究,它的创作者是谁?什么时候创作的?

(5)这一史料的出处是哪里?有多可靠?它反映了什么内容?

(6)教材中有没有其他史料支持它的论点?有没有其他史料反对它的论点?

完成问题(1)至(3)有助于学生了解本课教材史料的基本情况。以第11课为例,学生会了解到:本课一共有12則史料,这些史料的形式有壁画、数据、器物、诗歌、绘画、历史地图、历史文献、契约残片等,壁画、契约、器物等实物均属一手史料,数据、诗歌等则为二手史料。对教材史料性质的区分,关系学生对史料可信度的判断,进而影响学生分析问题的结果,所以课前先分清哪些是原始史料,哪些是二手史料是非常必要的。

完成问题(4)至(6)则是鼓励学生去寻找教材史料的出处,并进行对比研究,这是落实史料实证素养的重要的方法。例如,教材中选取的《清明上河图》是宋代张择端所作,反映了北宋东京街市面貌,属于一手史料。通过查询学生会发现进一步探究,学生会发现《清明上河图》大致可以区分为3大系统,分别是:张择端的真迹、明代仇英的“仇英本”以及清代宫廷画家的“清院本”。据奈良大学教授古原宏伸《〈清明上河图〉研究》一文统计,此图有50余个版本。那么,我们教材中所引用的是哪一个版本呢?通过对比画风和细节,学生会发现教材所引用的是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清嘉庆《石渠宝笈三编》著录本,其流传有序,卷后的题跋、印鉴历历可数,被绝大多数人认为是张氏的真迹。再进一步探究,比较各个版本《清明上河图》的细节,比如张择端本“城门不设防”与仇英本“城门高耸重兵把守”的比较,则可以一窥当时社会的面貌了。

史料的鉴别与区分是最基础的史料应用能力,在教学中可作为最基本的教学方法,也是史料实证意识的第一步,而教材史料的运用以及课前探究的问题链设计,使这个能力的落实变得更具可操作性。

二、史料整合

——教材史料应用的核心

史料整合的第一步是对教材史料进行分类。把史料与正文、课标联系起来,同一主题相关史料归为一类。例如,本课只展现宋代经济繁荣就用了绘画、原始文献、文物以及地图四种史料相互印证,形成逻辑链。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各史料的主题,关于“经济”的归为一类,关于“社会”的归为一类,为接下来史料整合做准备。具体整合可见表1(下文中所用史料以编号代替)。

史料整合的第二步是在史料分类的基础上提炼主题。在分类过程中已把同一知识点相关史料归类,这些史料的集中有助于对问题的深入理解。也可以对不同主题史料进行甄选,并按照一定联系进行排列,以突显一个更大的主题。这便形成“教学立意”。教材史料不同的甄选方式以及不同的联系方式都能够形成不同的主题,而向学生呈现教学立意的不同选择,有利于训练学生的历史逻辑能力与历史[光。仍以本课为例,史料①到⑧从农业、手工业、商业、城市等角度反映宋元经济的繁荣,史料⑩到{12}则从财务自由、人身自由、流动自由等角度反映宋代相对宽松的社会环境,再以史料⑨作为提炼,从而形成这节课的主题,即“慕宋乐趋、势之必然”,这便是教学立意。

史料整合的第三步是在梳理主题逻辑的基础上形成教学线索。分析各不同主题的史料并以一定的探究活动加以引导,而这些活动是建立在一定主题串联的基础上的,便形成了教学线索。教学线索是教学流程的中轴线,也是学生深入学习的中轴线。仍以这一课为例,可设三个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对教材史料进行解读。

学习任务1:根据教材正文列表梳理宋元时期经济和社会生活发生的变化。

学习任务2:观察史料⑦,分析宋代城市的特点。

学习任务3:阅读史料⑩{11}{12},感受宋代社会的变化。

基于以上信息,史料整合的具体流程是:教材史料分类——提炼教学主题——形成教学线索——完成学习任务。其中前面三个步骤以教师为主导,教师设计好教学线索并形成学习任务后引导学生完成。因此,从整堂课的架构来说,史料整合是教材史料应用的核心。

另外,鉴于新编教材正文容量大、涉及范围广的特点,表格梳理是简单易操作且有效的一种处理办法,例如,“学习任务1”可把正文梳理为以下两个表格。

基于史料的鉴别与整合两个层面的学习,学生对本课的史料及其与相关知识点的联系有了一个客观、全面的认识,而表格梳理的方式让学生快速对教材正文有了系统的认识,但要让历史教学有血有肉,其关键还在于学习任务2、学习任务3对史料进行活化。

三、史料活化

——教材史料应用的关键

史料活化的关键之一在于细节的把握与情境的设置。例如,“学习任务2”,教师可利用技术手段使史料⑦活化,带领学生置身于名画之中,观察细节并设置问题链引导学生分析北宋城市的特点。

问题1:观察北宋汴京城的十字路口片段,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

意图:以教育技术辅助为手段,以自由发言为形式,带领学生置身于繁华的汴京十字路口,学生在动态的逛街氛围中观察史料⑦,会发现左上方是一个卖小吃的流动摊位、一间招牌为“刘家上色沉檀楝香”的香药铺;右上方是一个说书摊位、一间羊肉铺、一个小吃摊、一个鲜花摊、一家豪华大酒店“孙羊正店”;右下方是一家叫做“久住王员外家”的旅店、一个销售“香饮子”(饮料)的小摊;左下方是一家“解库”(当铺)。把学生拉入北宋汴京城街景这个情境中,然后再抛出问题二引发思考。

问题2:如此繁华的一个街市只是汴京城的一个缩影,想一想:你所看到的这些细节反映了宋代城市的哪些特点?

意图: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历史推理。路边桥头到处都是商贩买卖东西的身影,可以看出宋代城市已经突破了空间限制;孙羊正店门口挂着的广告灯箱,可以看出宋代城市买卖已经突破了时间限制;香药铺、羊肉铺、小吃铺、鲜花摊、酒店、饮料店等名目繁多的店铺摊位,可以看出宋代汴京城生活非常便利;说书摊位的繁华说明宋代市民阶层兴起,城市娱乐活动丰富多彩;人们如此自由买卖未见到任何官吏的监管,甚至城门都是大开的,可以看出宋代城市官吏监管宽松。通过合理推理宋代城市的基本特点,然后再抛出问题三引发深入思考。

问题3:我们继续欣赏《清明上河图》,现在换一个思路,找一找可以通向外界的交通工具,深入思考:汴京城为何会如此繁荣,据此进一步分析宋代城市的特点。

意图:学生继续观察史料⑦不难发现有牵着骆驼的商客、騎着驴的商客、汴河上还有很多船只,这些船只有客船也有货船,因为汴河旁边可以看到卸货的工人甚至计工数的工头,如此繁忙的水陆运输,不难想象汴京城的对外贸易非常活跃,甚至不乏国际贸易,由此理解城市的开放性这一特点。

合理的历史推理进一步引发适当的历史想象,根据前面对史料⑦分析所得的所有信息,提出问题引发更深入思考:汴京城为何会如此繁荣?“突破时空限制、官吏监管放松”说明当时的贸易限制放松;“生活便利、娱乐活动丰富”说明社会自由度比较大,人们可以自由消费;“水陆运输繁忙”说明汴京城与其他城市、乡村的互动成熟,不难想象已形成商业网络;“海内外贸易活跃”说明工商业税收增加从而可以充盈国家财政。另外,还可根据史料⑥补充“交子”等宋代纸币史料,从而说明宋代纸币及票据的使用增强了市场的流动性。由观察得出显性信息、设问引导隐性信息,激活学生的共情能力与发散思维,一步一步带领学生感受宋代经济的变化并深入理解其变化的原因。

以上处理史料⑦的时候利用了“情境激活—合理推理—适当想象”三部曲,推理和想象建立在情境激活的基础之上。

史料活化的关键之二在于史料的故事性与生动性。例如,“学习任务3”,可带领学生阅读史料⑩{11}{12},感受宋代社会的变化。具体两个探究活动如下。

探究1:阅读史料⑩契约残片的内容,还原契约里的故事。

意图:引导学生从落款人、立约人、交易人以及契约内容与公章等细节信息,还原契约里所反映的故事,并且把契约里的细节,如“胡元甫分到的土地东南西北各至哪里?”“胡元甫要卖掉哪块土地?”甚至是“契约里为什么把祖坟所在地特意注明?”等细节。通过问题的形式与学生商讨,变枯燥的契约为有趣的故事,通过故事还原宋朝社会居民买卖土地的社会现实,从而让学生理解教材正文所述的“宋代国家对社会的控制明显放松,政府对土地买卖、典当基本不加干预,仅办理法律手续,缴纳交易税即可”,进而理解“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这一社会变化。

探究2:阅读史料{11}{12},说一说欧阳修为何说宋的取士之制“比于前世,最号至公”?你认为达到“至公”了吗?

意图:生动性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共情,即要把相对枯燥的史料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联接,史料中的考试、糊名、防止作弊等都是学生日常要经历的,所以设问的时候注意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例如:糊名、誊录是为了什么?防止作弊对谁更有利?从而引导学生理解科举制在宋代进一步得到完善,宋代大批平民士人进入政坛甚至官居高位,给政治增添了活力,也改变了社会观念,进而理解“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等社会变化。另外,生动性还在于对史料深度的充分挖掘,扣住史料{12}的核心词“至公”引发学生讨论,鼓励学生查阅资料,分析“宋代是否做到至公”这个命题,从而进一步理解宋代社会的变化及其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

四、历史解释

——教材史料应用的归宿

猜你喜欢

部编教材宋代
凸显学生阅读的主体意识
大手牵小手,我们一起走
把脉汉字教学,凸显中国意趣
把握部编教材特点 落实语文核心素养
探究宋代翻异别勘制度的现代司法借鉴
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语文“部编教材”教学
宋代民间社团对基层社会治理影响几何
宋代工笔花鸟用线
宋代浦城吴氏家族与王安石新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