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学立意的提炼

2020-02-14范红军袁俊霞

历史教学·中学版 2020年1期
关键词:宋元

范红军 袁俊霞

[关键词]教学立意,宋元,都市文化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20)01-0025-03

笔者观摩初一历史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教师的教学环节和内容大致如下:以当代外卖小哥快速配送美食导入城市生活,结合《清明上河图》、东京平面图,以及大量图片来详细地呈现北宋东京的市民生活(包括商业生活、娱乐生活和节日生活),以名作赏析的形式来引导学生学习宋词、元曲和《资治通鉴》等文化成就,最后以柳永《望海潮》的经典词句来印证和总结都市的繁华。

在课后评课环节,执教者认为此课的重点是如何突出北宋东京丰富多彩的市民生活,评课者大多肯定这种贴近初一学生生活的教学形式,也有个别观课者提出了疑问:通过丰富多彩的都市生活和热热闹闹的教学形式,我们教师到底想向学生表达一个什么样的中心思想呢?问题一出,会场陷入了争论。有些观课者主张突出都市生活,有些观课者力主侧重文化,但双方都对都市生活与文化的内在整合束手无策。执教者和观课者都很难用高度凝炼而准确的语言来表述本课的中心思想,有一种“茶壶里煮饺子——肚里有货倒不出”的感觉。

一线教师的教学瓶颈触及历史教学的首要课题——教学立意。

关于历史教学立意的称谓,教学界流行着核心概念、教学主题、教学主旨、课魂等种种说法,其共性都强调对于历史的整体认识。

关于历史教学立意的实践,绝大多数教师都有明确的意识,但普遍不知道如何一步一步去做。下面以“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为例,具体谈谈提炼历史教学立意的详细操作步骤与方法。

一、整合课标要求和课题名称,明确教学立意的“都市文化”大方向

课程标准是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教师使用课标的最常见现象是在课件上简单展示课标要求,缺乏对于课标要求的整体认知,把握不准历史教学立意的大方向。

关于“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课标要求如下:了解宋元时期的都市生活和宋词、元曲的流行。

从表面上看,都市生活、宋词和元曲这些词汇并没有直接表明教学立意,但仔细分析,宋词和元曲都是“文化”的具体表现,完全可以将它们归类到“文化”概念,讲过文化史的历史教师对此都很熟悉。

接着,问题又来了,都市生活与文化有没有关系呢?两者能不能整合呢?对此,一般教师很难凭借课标要求和课题名称来加以贯通,这需要依靠自己长期的学养积累和教学悟性。学术界一般认为,生活是文化的具体表现,文化是对生活的抽象概括,文化是比生活更高层次的学术概念。据此,都市生活也可以顺理成章地被整合进“文化”概念之中。考虑到宋词和元曲的创作者大多生活在都市,因此,本课教学立意的大方向就可以初步确立为:宋元时期的都市文化。为了鲜明体现这一历史教学立意,本课的课题名称也应当相应做出调整,由原来的“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变更为“宋元时期的都市文化”。

二、研读教科书的子目和内容,细化“都市文化”教学立意的具体内涵

“都市文化”教学立意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抽象性,它不可能依靠教师的口头和书面的个别话语表达而得以真正落实,而是需要通过研读教科书子目和内容来构建多层次的具体内涵。

在“宋元时期的都市文化”课题名称下,教师需要把教科书内容向“都市文化”的教学立意聚焦,在教科书内容与“都市文化”之间建立实质性的内在历史联系。

按照部编本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的内容编排,本课的第一个子目是“繁华的都市生活”,主要包括商业生活、娱乐生活和节日生活。

前已述及,生活的本质就是文化。因此,教师可以把商业生活转化为商业文化,把娱乐生活转化为娱乐文化,把节日生活转化为节日文化。那么,谁在享受这些多种多样的都市文化?换言之,享受这些都市文化的社会主体主要是哪个阶层呢?教科书明确指出了“市民阶层”。这样,依据都市文化的教学立意,本课的第一个子目“繁华的都市生活”就可以调整为“多样的市民文化”,主要包括商业文化、娱乐文化和节日文化。接下来,教师需要思考的是,市民文化的三个方面如何得到教学内容的扎扎实实的支撑。例如,可以从商业文化中挖掘出“招牌文化”“老字号文化”和“姓氏文化;可以从娱乐文化中挖掘出“瓦子文化”“勾栏文化”“说唱文化”和“戏剧文化”;可以从节日文化中挖掘出“孝道文化”“祭祖文化”“家庭团圆文化”“饺子文化”和“农耕文化”。

本课的第二个子目是“宋词和元曲”,从文化分类学的角度看,宋词和元曲属于文学范畴。

但是,如果以此来建立宋词、元曲与教学立意“都市文化”之间的联系,未免会流于表面和形式。因此,教师仍然需要进一步挖掘宋词、元曲与都市文化之间的历史内在联系。回溯第一个子目“市民文化”的呈现意图,其角度显然是社会分层,循此推理,宋词和元曲的作者主要是哪个都市阶层呢?显然,教科书提到的苏轼、李清照、辛弃疾和关汉卿都是有文化的读书人,也就是士人,他们所代表的文化可以归为“士人文化”。这样,依据“都市文化”的教学立意和第一个子目的“市民文化”命意,第二个子目的名称可以由“宋词和元曲”调整为“士人文化”。根据教科书的内容,在“士人文化”下,苏轼是“豪放”士人文化的代表,李清照是“婉约”士人文化的代表,辛弃疾是“爱国”士人文化的代表,关汉卿是“失意”士人文化的代表。

本课的第三个子目是“司马光和《资治通鉴》”。从文化分类学的角度看,《资治通鉴》属于史学范畴,但是,据此建立《资治通鉴》与“都市文化”教学立意的联系,也会流于外在,无法体现教学立意的历史实质。依据前两个子目的社会分层的理论,教师可以思考如下問题:司马光主持编写《资治通鉴》的主要目的是什么?依据教科书的说法,即“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政治目的非常明确。实际上,司马光编写《资治通鉴》也是完成皇帝交给的政治任务,官方色彩浓厚。据此,本课第三个子目的名称可以由“司马光和《资治通鉴》”调整为“官方文化”。

综上所述,根据“都市文化”的教学立意,教科书的三个子目名称都应作出相应调整:“繁华的都市生活”调整为“多样的市民文化”;“宋词和元曲”调整为“士人文化”;“司马光和《资治通鉴》”调整为“官方文化”。这样,“都市文化”的教学立意就真正得到了历史教学内容的贯通性支持。

三、借助历史学成果,提炼和升华“都市文化”的时代特点

教学立意和基于教学立意的内容思路虽然已经明晰,但是,仔细深究,“都市文化”的教学立意还是有些宏大和模糊,难以直接体现宋元都市文化的时代特点和发展趋势。对此,教科书的内容叙述无法提供直接支持,教师需要搜集、鉴别和借鉴宋元文化史研究的主流成果。

宋代文化史的主流研究成果表明,宋代都市文化呈现出雅俗并存、通俗文化勃兴的历史特点。据此,本课的教学立意可以由“宋元都市文化”进一步升华和提炼为:宋元时期雅俗并存、以俗为主的都市文化。具而言之,市民文化主要体现了通俗文化的特点,这是教学立意的核心,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官方文化主要表征了高雅文化的特点,而士人文化则蕴含着雅俗并存、由雅及俗的文化特点,三者的有机结合集中体现了宋代文化的多层次性和多样性。

除了上述的课时教学立意,教学立意的提炼也涉及单元教学、片段教学、微课教学、导入教学、小结教学,具有广泛的教学实践意义。

于是,有些教师就会提出疑问,如何协调教学目标与教学立意的关系?众所周知,教学目标一般采取罗列式的具体分项的表述方式,而教学立意则采取高度集中概括的表述方式,因此,教学立意绝对不是对教学目标的取代和弱化,恰恰相反,教学立意是对教学目标的进一步聚焦和提炼。为了强化教学目标,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可以尝试在教学目标之后,增加“教学立意”项目。为了强化教学立意,教师可以设计课时教学的主标题和副标题,例如,宋元时期的都市文化——雅俗共存、以俗为主;甲午新探——刻不容缓的现代化。

需要指出的是,教学立意的提炼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教学探究过程,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学主流研究成果的更新,历史教学立意势必与时俱进、不断升华。

【作者简介】范红军,河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

袁俊霞,中學高级教师,河北邯郸第25中学历史教师。

【责任编辑:王雅贞】

猜你喜欢

宋元
比惨式信号,引来暗恋者的特殊解读
《清平山堂话本》宋元旧篇两性关系模式探究
简论历代作家以宋元戏剧为对象的咏剧诗
浅析宋元时期山水画风格的演变
浅析宋元山水画的三种意境
宋元瓷器装饰述论
宋元宰相制度的教材释疑与教学策略
浅议《宣和遗事》体裁
宋元小说序跋中的小说观
界画在宋元绘画中的艺术地位及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