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脉汉字教学,凸显中国意趣
2017-02-14任芳芳
任芳芳
[摘 要]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识字教学一直是重中之重。但传统的识字教学目的比较单一,就是识记音形义。其实,汉字内蕴丰富,充满了生命力。因此,识字教学要遵照儿童的心理特点、学习规律,根据汉字意境美、韵律美、民俗美的特点,采取“望”而体境、“闻”而生欲、“问”而生爱、“切”而生根的教学策略,对不同类型的汉字进行科学有效地教学,同时渗透中华文化,让学生爱上汉字、继承中华文化。
[关键词]部编教材;识字教学;传统文化;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01-004
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识字教学一直是重中之重。提高学生的识字量,让学生轻松进行大量的阅读,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关注的热点。但是,传统的识字教学目的比较单一,就是识记音形义。单从字的外表,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认识。仔细琢磨品味,我们会发现汉字蕴藏着趣味、韵味,每个字好像都充满了生命力,都有它的魅力。部编小学语文教材在传统文化方面有了很大的改善,现结合新教材的试教感受进行粗浅的分析。
一、教材对比
(一)新旧教材对比
1.篇目更加集中,指导更成体系。原来的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每个单元由一个识字材料和四篇课文组成,八节集中识字课分散在八个单元。识字教学后,学生刚有了一点识字的方法、兴趣,教学就戛然而止,直接过渡到课文的学习中。这既不利于识字方法的巩固和运用,也让学生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而在部编一年级教材中,编者把这八篇识字课文分成两个单元。学生将在这两个单元里集中系统地学习汉字的各种知识,更成体系。
2.内容更具中国味,趣味性更强。原来的人教版语文教材,识字材料的编排比较简单,大多以一组有关联性的词串或对子形式出现;而部编教材,识字材料的形式更加丰富。下面以一年级下册的内容为例进行说明。
从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出,部编教材的识字材料每一课都有一个具体的课题,且选编内容更加贴近传统文化,涉及姓氏文化、三字经等。教材所包含的不仅是识字方法的传递,更是中华优秀文化的渗透;而老教材则更多地涉及一些语文知识,如数量词、成语、反义词等。
以两版教材的第一课为例,同是认识季节的内容。老教材的内容包括八个成语和一幅插图,用八个有代表性的成语来表现春天。部编教材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四幅扇形图配合四个词语,介绍四季各自有代表性的天气景象;其后,四个主谓结构的短语将之前的词语进行扩充,生动地描绘了四季天气景象所呈现的不同特点。第二部分由一幅春景图、四个词语和四个短语组成。相比较而言,部编教材更加注重图文并茂,语言形式也更加丰富,且更易于学生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
(二)部编教材上下册对比
1.识字方法的侧重点不同。六周岁学龄儿童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部编一年级上册教材更注重形象性的构字方法——象形、会意,如《口 耳 目》是象形文字,《日 月 明》是象形字和会意字的组合。这两类字在汉字中所占比例不高,但是独具特色,对刚入学的小朋友十分具有吸引力。
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一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识字方法,对识字也有了更大的需求。因此,部编一年级下册的教材安排了构字能力更强的字族识字文《小青蛙》以及在汉字中所占比例最高的形声字韵文《动物儿歌》。通过这类识字材料的学习,学生能够联系以前学过的汉字,迅速认识大量汉字。这大大地满足了这个年龄段学生的识字欲望,也为接下来更广泛的阅读打下坚实的基础。
2.识字学习由点到面。由于刚进入小学,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还不高,因此在部编一年级上册的语文教材中,识字部分的字大多以单个的形式出现,如《天 地 人》《口 耳 目》;或者是组合在一首简单的儿歌中,如《小书包》《金木水火土》等。这对刚入学的学生而言,他们比较容易接受。
到了一年级下册,学生的识字能力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因此部编一年级下册教材安排的识字内容更加丰富,将汉字放到了更具中国传统味道的识字材料中,例如《三字经》《古对今》《姓氏歌》等。这里的汉字所勾画出的不再是简单的字形,更是一幅幅美丽的图画、一段段古老的记忆。这是识字从形到神的一种提升。
二、部编教材一年级下册识字单元中的文化因素
(一)体会汉字的意境美
汉字集形象、韵味、词义于一体,有着独特的魅力。而汉字之美不仅在于形体,更在于深藏其中的意境,给人以丰富的想象。这些有色彩、声音、味道的汉字组合在一起,产生了无尽的变化,或挺拔如峰,或清凉如溪,或浩瀚如海,或凝滑如脂。这些美丽而富有魅力的文字能给孩子诗的灵性。
例如,部编教材中的《春夏秋冬》,“青草”和“红花” ,“游鱼”和“飞鸟”分别用偏正和动宾的构词方式,凸显了事物的色彩和姿态。而主谓式短语“池草青”“山花红”“鱼出水”和“鸟入林”则通过动静结合的方式描绘了生机勃勃的景象。教材中选取的这些词和短语都是我们传统诗词经典中的常客,品赏有味,意味深长。
(二)体会汉字的韵律美
“韵”作为开启中国古文化的钥匙,被认为是最古老、最有效的一种记忆方式。汉语的音韵美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这种文化底蕴,不仅有汉语的语音特征作为其物理载体,更体现出人类对音乐艺术之美的永恒追求。在部编一年级教材中,几乎所有选编的课文都押韵,如《人之初》《古对今》《动物儿歌》等。
低年级的学生对具有韵律性的学习材料特别敏感,所以教师要不断地引导学生朗读,让他们真切地体味汉语抑扬顿挫的独特魅力,从而感受语文的美。
(三)体会汉字的民俗美
民俗是传承文化中最贴近生活的一种文化,文字作为文化传承的载体,自然也是民俗文化的一个反映。部编一年级下册的语文教材,有反映社会生活的姓氏文化——《姓氏歌》。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渗透姓氏的历史文化,如姓氏的象征意义、姓氏的来历等。教材中还有反映人民精神生活的字谜文化——《猜字谜》。利用汉字的造字规律,利用汉字音、形、义等方面的特点编选的字谜课文,显得既有趣味,又有文化内涵。
这样的识字材料趣味性强,学生对此比较新奇,学习也充满兴趣。
三、识字教学策略
(一)“望”而体境
“望”即观察及其产生的联想。教师要巧妙地引导学生去观察,让学生对识字产生浓厚的兴趣。在识字教学中,每一个汉字以及词语的教学,都应该让学生透过纸背,与想象中的画面相遇,倾听那千里之外传来的声音。
1.想象画面。潘新和教授在《语文:表现与存在》中指出:“没有想象力就没有创造性;没有言语上的自我实现,就没有人类走向世界各个角落的足迹。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培养学生对生活,对周围的一切诗意的理解,这是学生日后想象力和创作的源泉。”这同样适用于低段的识字教学。汉字丰富的意象,给予学生广阔的想象空间。例如,部编教材一年级下册中的《春夏秋冬》一课,对“春风吹”这个短语,我们可以这样进行教学。
师:春天到了,春姑娘吹起了暖暖的风,呼——呼——,吹在了你的脸上,你觉得怎么样?
生:我觉得很暖和。
师:呼——呼——,吹到了小草的身上,小草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1:小草的身体变绿了。
生2:小草伸出了尖尖的脑袋。
师:春风还会吹到谁的身上?它又会有什么变化呢?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
(学生交流)
师:多么温暖的春风呀!短短的三个字,让我们感受到了春天的魔力。这一吹,让大地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请你想象一下刚才的画面,读好短语——春风吹。
生:春风吹。
师:谁来读读这个字?(吹)
生:吹。
师:吹是一个动作,谁来做一做动作?
(学生做动作)
师:原来“吹”要用上口,怪不得“吹”是口字旁。
像这样,我们让学生把三个字读成几句话,把三个字读成一幅幅画。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自然而然能够体悟到汉字的神奇魅力,穿越时间、空间,与美丽的画面相遇。
2.借助媒介。许多汉字都能给人带来神奇的联想。一年级的学生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还没有丰富的语言积累,所以对汉字的感悟存在一定的困难,但对直观的形象比较敏感。因此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适时进行引导。如,部编教材的《春夏秋冬》,有这样一组词:“春风吹,夏雨落,秋霜降,冬雪飘。”这是一组很有意象的短语,特别是“吹”“落”“降”“飘”这几个动作,不仅写出了春风、夏雨、秋霜以及冬雪来临时的动作,也传递出它们各自不同的个性。如何让学生聚焦这四个生字并进行感悟呢?我们可以先引导学生发现动词在读音上的不同特点:春风轻轻地吹(板书:■),夏雨使劲地落(板书:↓),秋霜悄悄地降(板书:■),冬雪四处地飘(板书:■);然后,再带着学生朗读感受。这种形象的图示是一种简单的媒介,能帮助学生直观体会春风、夏雨、秋霜和冬雪的不同特点。
(二)“闻”而生欲
“闻”,即听。汉语言文字是凝滞的音乐。每当诵读一篇好文章时,我们就会觉得抑扬顿挫,在听觉上得到一种美的享受。正如明代的谢榛在《四溟诗话》中所说:“诵之如行云流水,听之金声玉振,观之明霞散绮,讲之独茧抽丝。”我国的古典诗词比较讲究平仄交替、对称组合,这形成诗词独有的音律美。汉语的韵律赋予了汉字极强的可读性。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直面汉字,感受祖国语言的音韵美。孩子是天生的学习者,有韵律、有节奏的朗读特别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所以,教师要丰富朗读的形式,让学生在反反复复的朗读中细细体会汉语用词的特点。
例如,《春夏秋冬》中的“池草青 山花红 鱼出水 鸟入林”这几个词就可以让学生在发现短语形式后进行不同形式的朗读。
师:池草——(学生:青)。
师:山花——(学生:红)。
师:鱼——(学生:出水)。
生:鸟——(学生:入林)。
师:池草,青——(学生:山花,红)。
每一次教师说出上半句,学生都能自然而然地说出下半句,并且学得很开心。
《姓氏歌》《古对今》《人之初》这类朗朗上口的课文,更应该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
(三)“问”而生爱
“问”即请教、探讨,对比结构相近的汉字,主动和教师、同伴一起探讨。在汉语中,形声字是最能量产的造字方法,很适合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索。
例如,部编教材一年级下册的《小青蛙》一文中的“清”“情”“请”“晴”“睛”都是由共同的母体字“青”作声旁,加上偏旁派生出来的,它们和母体字组成“青”字族。为了避免机械的记忆,我们可以采取玩游戏的方式进行教学。
师:小朋友们,这些变出的生字宝宝都藏到你们的信封里,把它们请出来吧。听清老师的要求,在课桌上摆一个,读一个,好吗?
(学生摆放生字卡片)
师:嘘!这些生字宝宝在说话呢!让我听听,它们在说什么呢?哦,明白了!小朋友们,生字宝宝想请你帮他们做个自我介绍呢。愿意帮助它们吗?看看老师是怎么帮它介绍的:我是清,清水的清,所以我是三点水。学会了吗?请你也帮它们做个自我介绍吧!
(学生自由介绍)
师:谁愿意给大家来介绍介绍?
生:我是晴,晴天的晴,所以我是日字旁。
······
师:有了你们的帮助,生字宝宝太高兴了。它们在向你表示感谢呢!现在请你把这些生字宝宝送回信封。如果能一边叫叫它们的名字一边送,那就更棒了。
在发言的过程中,能不断巩固这字族的音形义,既有利于学生读文识字,也有利于学生语言的发展。这能有效避免干巴巴地读一组形声字,使字与文融合在一起,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字族字是形声字中比较特殊的一类,比较适合让小朋友自己去发现。例如,《动物儿歌》一课,是部编教材一年级下册第二次出现形声字,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能为进一步发现做好准备。
师:哇,这首儿歌里藏着这么多的小动物,一起来叫叫它们的名字吧。
生:蜻蜓、蝴蝶、蚯蚓、蚂蚁、蝌蚪、蜘蛛。
师:仔细观察,这些字有什么特点?
生1:它们都是虫字旁。
生2:去掉偏旁后,他们的读音还是一样的。
师:小朋友们可真会发现!这些字的左边用来表示字的意思。看,这些都是虫字旁,说明它们都是虫子;右边表示它的读音。像这样的字,我们以前也碰到过,叫做——
生:形声字。
师:找一找,这样的字在这篇课文中还有吗?
生:这里的“迷”和“粮”也是形声字。
师:小朋友们可真能干,一下子就找到了。这种方法能帮我们认识很多的字呢!
(四)“切”而生根
“切”即适切的语文实践。学生本身对识字就极有兴趣,并在不断的练习中爱上识字。这时,教师就应该创造机会,尽可能地让学生多实践。
我们传统的记字方法,例如“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等,在操作时比较机械。在缺乏语境的情况下,学生很容易陷入为了记字而记字的泥潭。
部编教材一年级下册的《姓氏歌》,很好地为学生创设了情境,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用不同的方法来记字。一是汉字的同音字多,二是中国丰富的文化历史赋予了汉字这样的特性。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学生用加一加、介绍偏旁、组词、名人介绍等方法介绍自己姓氏。特别是用名人来介绍自己的姓氏,当课堂中出现这一个个学生熟悉的人名,他们异常兴奋,而这也是中华文化在课堂中无形地渗透。因此,我们能在课堂中听到类似“我姓周,周瑜的周”这样自豪的声音。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不仅在不知不觉中习得藏在自己和别人姓氏中的汉字,也能让文化的种子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
谜语寓知识性、趣味性、哲理性于一体,因此,猜谜语是深受学生欢迎的一种学习方式。教学《猜字谜》一课时,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开动脑筋,课堂活跃。在字谜创编的过程中,学生能将各种记字方法进行逆向运用。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他们找到各种生字识记的意义,并且获得了学习的乐趣。例如,有学生给“动”字编了字谜——大力推动云,给“相”编了字谜——眼睛长在木头旁。
汉字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实践中,不能让识字成为学生的负担,教师应利用不同的方法对不同类型的汉字进行科学有效地教学,同时渗透中华文化,让学生爱上汉字、传承中华文化。
[ 参 考 文 献 ]
潘新和.语文:表现与存在[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