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黄堂医案研究探析苏南中医药特色

2020-02-14陈冰俊顾植山陶国水

江苏中医药 2020年7期
关键词:茜草黄氏苏南

陈冰俊 顾植山 陶国水 陆 曙

(无锡市中医医院,无锡市龙砂医学流派研究院,江苏无锡214071)

黄堂,字升阶,号云台,清末无锡锡山人。幼年随父学习《灵枢》《素问》《伤寒杂病论》,后为名医缪松心之门生,在吴县、无锡等地行医,其名被载入《江苏历代医人志》,有《三余纪效》《黄氏纪效新书》《黄氏医案》等著作存世。

《三余纪效》曾附于《吴中珍本医籍四种》[1]中《缪松心医案》之后出版,《吴中珍本医籍四种》的编者记述该书为缪氏门人锡山黄堂之书,但未明言此书是黄堂抄录缪氏之医案,抑或是其本人之医案。陈传[2]等认为此书为缪松心所著,但在无锡市中医医院图书馆存有徐湘亭抄录的《三余记效》影印本,书首注有“无锡黄升阶医案”字样,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馆、河北中医药大学图书馆藏《三余记效》手抄本,作者也皆注明为黄升阶,书名与本书仅一字之差。而从《黄氏纪效新书》[3]自序“三余之暇,摘取多方,名曰纪效”,可见两书有相同的命名渊源。加之《三余纪效》与黄堂另两本著作共用多个相同医案,说明《三余纪效》的作者当为黄堂本人。

黄氏三书中患者多为本地过氏、华氏、又氏,其医案抄本既来源于同时代名医黄寿南,也有近代无锡医家徐湘亭、虞山医家黄伯谦[4]抄录,可见黄氏精研本地疾患,医术得到了本地医家的普遍认可,医案地域特色明显。现分析其医案,探讨苏南中医药特色如下。

1 病多湿热阻滞气机,清热祛湿用药独特

苏南多雨、水域密布,病湿热者多,黄氏医案中对此证的记述也颇多,其根据湿热多阻滞气机的特点,用药注重清热不失顾护脾胃,配伍活血药物及本地盛产的养阴祛湿药。

1.1 湿热体质妙用石膏 湿热致病,清热则脾易伤而湿难去,祛湿则恐助热,《三余纪效》中“岳 肺萎”等案使用糖炒过的石膏,这样既保留石膏清气分热之性,又可免寒伤脾胃影响祛湿。《本草纲目·石部卷九》石膏条曰:“古法惟打碎如豆大,绢包入汤煮之,近人因其性寒,火煅过用,或糖拌炒过,则不伤脾胃。”《邢鹂江临床实验录》[5]中将此类苦辛健脾兼具的方法称为“流气化湿之法”,认为可使热去而不留湿。《临证指南医案·咳喘案》认为在小青龙汤等辛燥药中加用糖炒石膏可宣通气分而不壅滞,如:“哮 朱(五一) 宿哮咳喘”“徐(氏) 痰饮上吐”等,可见此法苏南医家常用。

1.2 清热活血不可偏废 湿热日久缠绵瘀滞、如油入面,治疗常需配伍活血之药。《三余纪效》“华 血淋”案中提到的虎杖散方及“李濒湖治柳桥之症”即为此例,“柳桥”案载《本草纲目·牵牛子》中,为李氏之外甥柳桥因酒色过度,湿热之邪壅胀精道隧路,医用通利药不效之案,其处方所用药物以活血导气为主。

《临证指南医案》分析“虎杖汤”病案时说:“淋属肝胆,浊属心肾。据述病,溺出混浊如脓,病甚则多;或因遗泄后,浊痛皆平;或遗后痛浊转甚。想精关之间,必有有形败精凝阻其窍,故药中清湿热通腑,及固涩补阴,久饵不效,先议通瘀腐一法。”并称“考古方通淋通瘀,用虎杖汤”。黄堂“华案”秉承此意,认为若无形之湿热壅滞腑气,可取淡渗苦寒;但若有精血之伤,有形败浊阻于隧道,随溺而痛,则徒进清湿热利小便无用,需用活血通淋的虎杖散方能取效。可见苏南医家治疗湿热血淋,在淡渗祛湿的同时,常佐以活血行气之法。

1.3 因地制宜就地取材 中医讲究对立平衡、消长制约,从地域论之,为疾病与治疗药物的相制相生关系,苏南湿热的环境,也造就了此处盛产利水而不伤阴之药。如无锡地区一直有“清明螺蛳顶只鹅”的说法,认为螺蛳养阴散结,在《三余纪效》“鲁 白浊”等案中有白螺蛳壳入药,其他医案少见。此药为田螺科动物方形环棱螺或其同属动物的陈旧螺壳,于破败的墙壁内及螺壳堆积处,收集年久色白者,洗净晒干而成。功能化痰散结、止痛敛疮,治热痰咳嗽、反胃、胃痛、吐酸、瘰疬、溃疡、汤火伤。他如方诸(一种大蚌)等水产亦为养阴利水之要药,在黄氏医案中也多有涉及。

叶天士、王孟英常用的雪羹汤中的主药荸荠主产区就在苏南,黄氏常用雪羹汤代水熬药,取其养阴化痰的作用,如“华 中风”“荣 肝风”等案用以化厥阴风痰,“钱 结气”“刘 中虚”化中焦伏痰,“王 血淋”解痰瘀结聚等。

2 结合运气思维诊治

五运六气思想多艰涩深奥之处,历史上多有断层,苏南地区发达的经济,兼容并包的地域特色及医人勇于钻研的精神,有利于五运六气思想在此传承。本地医家多有运用运气思想诊治的病案,在黄堂医案中也可见一斑。

2.1 注重司天在泉 司天在泉是六气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黄氏医案中多次出现如“今年木运,湿土司天,化风化火,牙龈痛肿,咽喉窒塞”、“湿土司令,宜顾脾胃”、“值风木在泉,上有少阳火亢,食入易吐,木横之征”等,将运气特点与病情相结合,指导临床诊断及治疗。

2.2 注重阴阳开阖枢 气化阴阳的离合过程形成开、阖、枢不同状态,黄氏遇病情变化时常用心体察,结合开阖枢理论细致分析,如《纪效新书》中“前从运气司天立方,胀泄均减……少阳为枢,又为游行之部,经训昭然”,“诸恙稍减,惟右耳尚鸣,胃知纳,仍通太阳之开,兼调阳明之阖,斯尽善矣”,将开阖枢与疾病从化及治疗方法相结合。

黄氏还从《灵枢·根结》“合折则气无所止息而痿疾起矣”出发,将气化运动开阖枢“太阳为开,阳明为合,少阳为枢”中阳明合的作用与痿病相联系,使“治痿独取阳明”落到实处,运用《金匮要略》治疗胸痹的枳实薤白桂枝汤治疗痿病,云:“痿躄软麻,脘痞气壅,大便不爽,脉弦中阳不运,仿胸痹法,亦独取阳明之义也。”

2.3 重视交节影响 季节交汇,天地之气为之转变,人在天地之间,亦有所应,病情未解恰逢交节,黄氏必随之变化或提前预防,如:“失血屡发,发则盈碗,此冲阳升逆过胃……中乏坐镇之权,恐交节变剧耳”,“今交大节,人身一小天地,亦随之而变迁,此所谓开而复合,合即闭之意也。扶正开痰利窍,以尽人工”,体现了运用运气治未病的思想。

2.4 重视亢害承制 运气亢害承制变化对自然界影响较大,人体亦不免受害,黄氏将亢害承制结合阴阳表里枢转,运用于疾病诊疗,如:“肠风之症,值风木在泉之月,少阳火化,经所谓亢则害也”,“细绎病情,起自牙龈腐烂,继而便血,发作有时,其为郁勃之火奚疑。经旨亢则害也,厥阴与少阳为表里,冀其由枢转阳”

进一步将五行生克乘与诊疗相结合,吴谦在《医宗金鉴》中注解《金匮要略》首篇“十七句”时曾言,“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化生不病之理,隔二隔三之治”。黄氏在《纪效新书》朱某小便艰涩案中,根据“水亏火炎,水火未得既济之功……人身则金能生水,水生则肝火制,而胃有资矣”,运用丹溪隔二之治,使金水相生,而不以通利为念,深得“亢则害承乃制”个中三昧。

3 传承先贤

苏南自古为交通枢纽,人口往来频繁,有利于各种医学思想的传播,黄氏医案中多有参照伤寒、温病、脾胃论、仲淳法、丹溪法、钱仲阳法等前贤思路之处,在各家理论为我所用,针对不同病症融会贯通的基础上,也为药物及医学名词考证提供了依据,有利于前贤思想的传承。

3.1 考证新绛来源 新绛此药最早见于《金匮要略》“肝着”旋覆花汤,有研究者根据陶弘景“新绛即今染绛茜草也”,认为“新绛”与“茜草”是一物异名,新绛者新刈之茜草也。但从《黄氏纪效新书》中“唐 痛经不调”案中新绛与茜草同时出现于一方,可知其非茜草别名。

新绛收录于本草,起于陈藏器《本草拾遗》,《本经疏证》云:“诸本草皆不载此味,惟《本草拾遗》于虫鱼部下品附有故绯帛、绯绵等味,所主大率多疮肿诸患。盖取其出自蚕,故入虫部;而染绯必以红蓝花,故能入血;合而绎之,则通络之物也。新绛之义应不外此。”认为是绯帛,即大红色蚕丝织品,清代江南药局确以红花染帽帷者作新绛用。另有郑金生[6]认为“新绛”当指茜草初染,尚未经洗涤使用之丝织物,用于煎剂中可能赖茜草汁及染色配料的共同作用。

苏南历来是蚕丝产区,纺织业发达的同时,蚕丝入药也由来已久,《纪效新书》中有“刘 尿脬下脱”案用黄丝绢,即未经染色的天然黄丝所织绢升清降浊治疗膀胱脱垂。《本经逢原》认为:“自然黄丝绢煮汁服,止消渴及产妇胞损,为补膀胱要药。”孙思邈曾在《备急千金要方·卷九·发汗吐下后第九》感慨“江南诸师秘仲景要方不传”,《金匮要略》“俞桥本”、“徐镕本”等长期收藏于江浙一带,苏南医家喜用此药,对此药的记载有相当的可信度。因此新绛当为新染之红色丝织品,其染色主料为红花或茜草。

3.2 阐释避年本意 “避年”,现代多解释为:身体无病,而月经定期一年一行者[7],但其最初是指初潮后停经一年者。晋·王叔和《脉经·卷九·平带下绝产无子亡血居经证第四》载:“师曰:有一妇人将一女子,年十五所来诊,言女子年十四时经水自下,今经反断,其母言恐。师曰:此女为是夫人亲女,非耶?若亲者,当相为说之。妇人因答言:自是女尔。师曰:所以问者无他,夫人年十四时,亦以经水下?所以断,此为避年,勿怪,后当自下。”在《黄氏纪效新书》中的“杨 经来复断”案保留了此种理解,可见当时江南医家对王叔和的医学思想认识较深,也为现代了解“避年”本意提供了医案参考。

4 小结

苏南地区经济发达的社会环境条件使得本区域名医辈出,但目前对此的研究多从个人学术思想入手,而其中多数医家长期多地行医,不利于地域疾病的研究。黄堂长期在本地行医,对黄氏医案的研究有利于了解地域医学特色,从而传承中医药学术思想。

猜你喜欢

茜草黄氏苏南
苏南年俗亦动人
百年黄氏,传续经典
狐生子
基于3D技术和偏光技术的茜草鉴别研究
路先生,我错了
黄氏家风警世
茜草饮片趁鲜切制工艺及与传统切制比较△
茜草炭对急性血瘀模型大鼠抗凝血倾向的活性部位筛选
图说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近代苏南义庄与基层社会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