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化裁治疗心系疾病验案3则

2020-02-14石艺璇

江苏中医药 2020年2期
关键词:宁心安神原方心神

石艺璇

(河北中医学院,河北石家庄050200)

指导:唐 静

唐静是石家庄市中医院主任中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中西医结合心血管临床工作30余年,精通医理,经验丰富,宗仲景心法,采各家之长,尤其擅长治疗心血管疾病。笔者侍诊于侧,观诸多患者因情志失调导致心慌、失眠、胸闷胸痛前来就诊,唐师常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化裁治疗,效果显著,兹择验案3则如下。

1 心悸案

周某,女,49岁。2018年11月9日初诊。

主诉:间断心慌2月余,加重伴胸闷2天。心电图检查示窦性心律、偶发室性期前收缩。刻诊:心慌汗出,伴胸闷气短、善太息,烦躁,口干口苦,胸满痞闷,不欲饮食,寐差多梦,小便赤黄,大便秘结,数日一行。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数。辨证:气机不畅,痰热扰心。治法:调畅气机,清热化痰,宁心安神。予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合黄连温胆汤加减。处方:

柴胡15 g,黄芩10 g,生龙骨30 g(先煎),生牡蛎30g(先煎),茯苓15 g,生大黄6g(后下),清半夏10 g,陈皮10 g,黄连10 g,麸炒枳实15 g,竹茹15 g,丹参15 g,炒酸枣仁30 g,远志10 g,地骨皮20 g,百合20 g,炙甘草 6g。7剂,每日1剂,水煎,分2服。

二诊(11月16日):心悸频次减少,仍汗出,烦躁,口干,大便干,余无不适,予原方加牡丹皮15 g、麦冬15 g以滋阴清热。继服7剂。

三诊(11月23日):心悸未再发作,余无不适,原方继服14剂。随访未再复发。

按语:本案为情志失常,肝失疏泄,气机不畅,胆腑郁热,痰湿内生,痰热上扰心神所致。《素问·举痛论》云:“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痰火互结,舍于心位,扰及心神,心神不安,故发为悸,方中柴胡、黄芩宣畅少阳经气、清少阳郁热;龙骨、牡蛎镇静安神;半夏、黄连苦温开结畅气;枳实、竹茹清热化痰降气;生大黄配枳实泄热通便;陈皮配茯苓理气健脾、燥湿化痰;酸枣仁、远志配茯苓宁心安神;百合、地骨皮滋阴清虚热;丹参活血化瘀。诸药合用,调气机、清痰热、健脾胃、宁心神,以达肝气畅达、热清痰化、心宁神安之效。

2 不寐案

林某,女,63岁。2018年3月10日初诊。

主诉:失眠近5年,加重1年。刻诊:失眠多梦,口干口苦,食欲不振,时有嗳气呕恶,情绪剧烈变化可加重,二便尚可。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辨证:肝郁化火,痰热扰心。治法:疏肝理气,清热化痰,健脾和胃。予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合黄连温胆汤加减。处方:

柴 胡15 g,黄 芩10 g,黄 连6 g,清 半 夏10 g,党参10 g,生龙骨30 g(先煎),生牡蛎30 g(先煎),酒大黄6 g,茯 苓15 g,炒枳实10 g,竹茹15 g,远志15 g,酸枣仁20 g,首乌藤20 g,炙甘草6 g,生姜4 g,大枣4枚。7剂,每日1剂,水煎,分2服。

二诊(3月18日):睡眠改善,每日入睡时间可至4 h左右,仍乏力纳少,余无不适。予原方,党参增量至15 g,加化橘红10 g以健脾理气和胃,继服7剂。

三诊(3月25日):睡眠正常,每日可入睡6 h左右,余无不适,继服7剂。随访未再失眠。

按语:本案为情志不畅致肝气郁结,郁而化火,肝藏魂,夜卧血归于肝,火扰则魂不安,肝血不归以致失眠;肝郁日久乘脾犯胃,致脾失健运,胃失和降,痰饮内生,郁而化热上扰心神,胃不和、神不宁则不寐;脾胃失司可见神疲乏力、食欲不振、时有嗳气、呕恶。治疗以柴胡、黄芩疏肝清热;龙骨、牡蛎重镇安神;酒大黄引药上行可清心泻热;半夏、枳实、竹茹清热化痰降逆止呕;党参、甘草健脾益气;远志、酸枣仁、首乌藤、茯苓宁心安神以助睡眠。诸药合用可宣畅气机、调和肝胃、宁心安神。

3 胸痹案

梁某,女,50岁。2018年12月8日初诊。

主诉:间断胸闷胸痛伴心慌发作3月余,心电图、心肌酶、血清肌钙蛋白均无异常,心脏彩色超声提示二尖瓣关闭不全(轻度)。刻诊:胸闷胸痛,心慌烦躁,时欲太息,面色暗黄,周身乏力,自汗,夜寐欠佳、入睡困难,纳食尚可,二便调,月经量少、有血块,痛经,经前乳房胀痛。舌质暗红苔薄黄,脉弦细数。辨证:气滞心胸,瘀血阻络。治法:疏肝理气、活血通络。予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处方:

柴胡10 g,黄芩10 g,生龙骨30 g(先煎),生牡蛎30 g(先煎),茯苓10 g,熟大黄6 g,桂枝15 g,党参30 g,白芍10 g,红花15 g,桃仁15 g,炙甘草6 g。7剂,每日1剂,水煎,分2服。

二诊(12月15日):胸闷胸痛、心慌减轻,睡眠明显改善,原方继服14剂。1月后随访未再发病。

按语:本案为情志不遂,肝失疏泄,气机不畅,血行痹阻,气滞血瘀,胸阳被遏,心脉不和所致,治疗以疏肝理气、活血通络为主。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机不畅导致气虚血瘀,不通则痛故见胸闷胸痛。方中柴胡、黄芩为主药以疏肝解郁清热,加用白芍柔肝;党参、甘草配桃仁、红花益气活血化瘀;桂枝可通心阳;龙骨、牡蛎可重镇安神;茯苓宁心安神;熟大黄长于活血化瘀又可清热。诸药合用共奏疏肝理气、益气通阳、活血化瘀之功。

4 结语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源于张仲景《伤寒论》,其云:“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惊烦,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方中含小柴胡汤,和解少阳枢机不利;桂枝、茯苓、大黄通阳利水泄热;龙骨、牡蛎、铅丹重镇安神,铅丹有毒,常删去或磁石替代。原方治疗太阳伤寒汗解,反而误下,邪入少阳致枢机不利,以致表里俱病、虚实互见,治以和解少阳、通阳泄热、重镇安神。现代也多用于抗心律失常、镇静安神、抗惊厥以及抗抑郁,治疗心血管、神经及精神类疾病有一定疗效。

我国古代医家已认识到情志致病,《素问·举痛论》云:“百病皆生于气也。”情志致病的特点一是可直接扰乱心神,二是扰乱气机,气机不畅或逆乱可致正气耗伤、化火伤阴、痰瘀生成,继而心神被扰,终至形神俱病。

以上3案虽不是同一疾病,但均因情志因素而发病,致气机不畅,郁而化热,上扰心神,故而采用同一方加减治疗,即为异病同治之辨证论治体现。唐师运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要把握以下病机要点:(1)情志失调致少阳枢机不利、气机不畅,症见胸胁满闷、胁肋疼痛、头晕头痛、食欲不振、脉弦等;(2)邪热扰心、心神不安,症见心慌、失眠、心烦、口干口苦、脉弦滑或弦数等;(3)气机不畅日久,痰瘀阻滞,症见面色晦暗、胸闷胸痛、舌暗红苔厚或腻、脉弦或涩等。唐师在药物治疗的同时注重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关注心理健康。华佗在《青囊秘录》中指出“善医者先医其心,而后医其身,其次则医其病”,完全符合生物—心理—社会的现代医学模式,倡导真正的健康,即身体、精神都处于一个和谐全面的良好状态[2]。

猜你喜欢

宁心安神原方心神
二十世纪美术钩沉·吴嘉行
香菊颗粒中黄芪甲苷含量测定方法的改进及其与原方成分的一致性研究Δ
针刺调神思想临床应用探析
五味子类药比较
复聪汤缓解耳聋耳鸣
小朋友绘画作品展
针刺“宁心安神”抗焦虑的肾上腺NPR—A机理探讨
我家秘方
银翘散“因地制宜”名家临证举隅
男科病妙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