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翘散“因地制宜”名家临证举隅
2017-01-15郑胜明
屈 庆 刘 旭 郑胜明 滕 龙
浙江医院 浙江 杭州 310013
银翘散“因地制宜”名家临证举隅
屈 庆 刘 旭 郑胜明 滕 龙
浙江医院 浙江 杭州 310013
因地制宜 银翘散 温病条辨 名家经验
中医学历来强调治病要因地制宜,即根据不同地理环境特点,处方用药采取不同的用药原则。银翘散为清代医家吴鞠通《温病条辨》中的辛凉解表首方,并附以临床加减七方,颇为周密。但对于临证,针对迥异的风土人情和气候差异,银翘散原方并不是金科玉律,仍需遵循“因地制宜”的治疗原则,辨证施治。兹举几个中医前贤运用银翘散的例子,以示同道。
1 北京张菊人新订加减银翘汤
近代中医张菊人先生临证主张因人、因地、因时处方遣药,擅长以此治疗温病。其主张在京地区温病初起卫分,只需遵循吴氏辛凉治则,不必拘泥原方银翘散,以原方为底方,另拟新方,名之为新订加减银翘汤。该方组成:银花、连翘、薄荷、杏仁、黄芩、知母、竹叶、瓜蒌皮。加减法:恶寒无汗,加栀子、淡豆豉;呕吐,加芦根、竹茹;胸膈不快或大便不解,舌苔薄白,加枳壳;舌苔垢腻,以枳实、瓜蒌易枳壳、瓜蒌皮[1]。先生之新方,与吴氏原方相比较,其方辛散升提功用弱化,进一步增强了原方的苦寒润降之功效。温病发于春季,春阳如木初发,邪热伏藏肺胃气分,机体如再感风温之邪,必当外有风温胁迫,内有伏热内蕴之病机变化。反观先生这种分治表里的手段,其不使外邪温热与内在伏热交织,以使病情绵延,反而能于病情得到快速扭转,取得奇效。而吴氏原方,既有芥穗之辛温,又有桔梗之升提,先生认为“对风温初感内热轻微的病或可奏效,但总觉缺乏防止内热作祟之品,假若用于内热已作而未显著的时候,反有煽动内热之嫌”。因此,临证不能拘泥原方,应该“因地制宜”而变通。
2 成都张子培银翘散加麻黄
清代巴蜀名医张子培曾以善治温病闻名成都。张氏对于温病初起的治疗如是说:“予每用银翘桑菊二方,皆加生麻黄绒七八分或一二钱,功效倍于本方百倍。[2]”张氏临证运用银翘散,每每添生麻黄绒,增加原方的辛温发散力量。张氏并非不知生麻黄辛温发散之力可促使温热之邪益盛,而是得益于自己深厚的临床功底,深谙驾驭麻黄之道。其认为:“但此症初起麻黄可用。至二三日后舌变胭脂色,则风尽化热矣,麻黄断不可用,用必危殆,以麻黄太热故也。[2]”笔者臆测,张氏于巴蜀所治风温,与江南吴氏、北京菊人先生所治风温名目虽同,但其风性必偏寒凉,温热之性必较轻,患者体内无伏热,或有亦不重。否则,于银翘散加生麻黄绒非但不会“功效倍于原方百倍”,或可酿成悲剧。对于巴蜀地区的风温初起何以如此变相,应从“因地制宜”中求解。笔者生活在北方,对之不敢妄议,还是留待四川成都地区同道来作解。
3 上海夏应堂不用银翘散全方
近代沪上名医夏应堂,其术取叶、薛之长,旁通王孟英,临证不拘泥一家绳墨,博采众长,遣方用药常以轻灵闻名。夏氏认为:“中医有板方,患者无板病。”因此,临证既要看到病,又要想到人。例如,夏氏所处的沪上,就温病发病而言,风温初起卫分,且不能全全照搬吴氏银翘散原方而不加化裁,而正如夏氏所言:“桑叶常用,而菊花则必须有头目症状者才用,若湿重者更不宜用,以服后每易引起口淡乏味。连翘出众草,有升发作用,透表中最为适合。银花以清热解毒为主,大多用于热象显著或兼有喉痛赤肿等症,否则如前胡、象贝之类,似转较银花、菊花为妥。[3]”先生如此,是因为他深刻理解“因地制宜”,真正做到“使方而不使于方”。
4 结语
随着医学的飞速发展,多学科相互渗透,地理环境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类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差异性。因此,中医学“因地制宜”治则有着深刻科学内涵,是中医治病的重要环节,也是我们继承发扬中医药学优势和特色的主要内容。吾辈后世习医者,更应广览前贤医术,继承创新,用“因地制宜”的治则来治学,必能使中医学在新时代大放异彩。
[1]张菊人.菊人医话[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0:7-13.
[2]陈修园.陈修园医书七十二种(一)·春温三字诀[M].上海:上海书店,1988:1-56.
[3]上海中医大学.近代中医流派选集·夏应堂氏临床经验介绍[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2:12-26.
2016-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