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循经往返灸对激发迟发型热敏化腧穴之刍议

2020-02-13范华清毛强健刘燕玲迟振海

江西中医药 2020年2期
关键词:经气施灸腧穴

★ 范华清 毛强健 刘燕玲 迟振海

(1.江西中医药大学 南昌 330004;2.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南昌 330006)

热敏灸疗法是陈日新教授带领的团队创立的艾灸新方法,热敏灸的出现,极大的提高了灸疗的临床疗效扩大了适应范围。根据文献计量统计,热敏灸干预治疗涉及185种病症,分布于11个病症系统。其中肌肉骨骼系统及结缔组织病、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妇产科、呼吸系统及泌尿生殖系统等病症疗效显著[1]。热敏化腧穴是热敏灸治疗的最佳刺激部位[2],其通过发动灸性感传实现气至病所,从而显著的提高了临床疗效,可见,灸感的激发与否是热敏灸发挥疗效的关键[3],而提高热敏化腧穴的激发效率,对热敏灸的施治有着重要的意义。临床上根据热敏化腧穴被激发的时间长短可分为速发型和迟发型,而迟发型热敏化腧穴具有灸感不易激发的特点,即初起对艾热刺激不甚敏感,在艾热刺激的基础上需要加用一些必要的手段加以激发才会产生敏化,整个过程时间大于40min,长者甚至需要15d才会出现稳定的灸感[6]。但其常作为热敏腧穴选取的一个重要位点,在临床施灸过程中,往往容易被医生所忽略。笔者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发现,在与疾病相关的一条或几条经络的部分节段上,进行一定时间的循经往返灸,能更高效的激发该节段上的迟发型热敏化腧穴,甚至随着时间的延长,灸感会逐渐增强或延伸。那么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呢?怎么才能有效的激发迟发型热敏化腧穴呢?

1 循经往返灸激发迟发型热敏化腧穴的作用原理之探讨

1.1 经气的运动是产生热敏化现象的主要原因何谓热敏化,即通过艾热作用于人体某部位,会出现透热、扩热、传热、局部不热远部热、表面不热深部热及非热觉等现象[4],则表明该部位发生了热敏化现象,而作用的部位也称之为热敏化腧穴。那么腧穴产生热敏化的基础是什么呢?热敏化腧穴属于人体腧穴的范畴,也归属于人体经络系统,其发生的“热敏化感传现象”,也必然与经络系统有密切关系。经络系统外联皮、肉、脉、筋、骨,内络五脏六腑,沟通上下,无处不到,而经气是经络沟通人体的媒介,经气的正常运行,是维持人体正常功能活动的基础。笔者认为,热敏化腧穴发生“感传”与经气的运动密切相关,气的主要运动形式有升、降、出、入、聚、散等几种[5],并且可以作为能量的载体,而经气属于人体运行于经脉中的气,亦遵循气的特点。热敏化中的透热、传热、扩热等现象,正是因为敏化态的腧穴在艾热的刺激下,使经气发生了升降、出入、聚散等特定的运动,热量随着经气的运动而运动,从而促使人体的穴位发生“热敏化”。

1.2 循经往返灸可引导经气的运动循经往返灸,是指将点燃的艾条沿着经络某部分特定的运行路线做往返动作,其目的是能让被灸者感受到动态的“热流”。气的运动往往会受到内外环境因素及脉道是否通利等因素的影响,热则运行加快,寒则运行缓慢;脉道通则气行,脉道阻则气滞。迟发型热敏化腧穴,因其不易激发,临床上需要经过相应的手法和一定时间的艾热刺激,才会逐渐出现“热敏化”。焦氏等人认为,迟发型热敏化腧穴的形成,往往与痰湿、水饮、瘀血及体虚有关[6]。无论是由以上哪一种原因形成的,最终都会导致经气的运行受到阻碍。经气受阻则腧穴对艾热的刺激不甚敏感,则不容易出现热敏化。笔者在临床诊治过程中发现,循经往返灸产生的持续动态化的“热流”,具有疏通经气的作用,从而降低痰、湿、血瘀等病理因素对经络感传的影响,缩短该腧穴“热敏化”的激发时间,而且通过该手法的不断引导,腧穴的敏化程度会逐渐的提高,最后趋于稳定。

2 如何运用循经往返灸有效激发迟发型热敏化腧穴

循经往返灸可以激发迟发型热敏化腧穴。那么,迟发型热敏化腧穴又是如何确定的呢?其一,根据该疾病的针刺取穴的主要穴位进行筛选,优先选取经过多次探查未出现“热敏化”,却能让被灸者感到舒适的穴位;其二,在探查前,通过经络查体发现,在筋膜粘连、结节、条索及压痛明显等热敏化穴位的高发区未出现“热敏化”,那么这些部位即可视为迟发型热敏化腧穴。

迟发型热敏化腧穴一旦确定,那循经往返灸又是如何激发它的呢?具体操作如下:①判断迟发型热敏化腧穴大致分布于哪几条经络;②根据经络确定施灸部位的往返路线,一般用两根艾条并拢施灸;③点燃热敏灸艾条,将艾条置于迟发型热敏化腧穴部位,沿着该腧穴所在的经络上做来回往返运动,往返范围为6~10cm,移动速度要求平稳均匀,艾条离施灸的部位距离约3cm(较温和灸略近),以恰好感觉皮肤稍有灼热为度;④持续循经往返施灸20~40min,一般情况下,迟发型热敏化腧穴会转为热敏状态,如果在此期间该腧穴还未出现热敏化,可延长施灸的时间或扩大循经往返的范围,以促进激发穴位的热敏化。

当然,激发迟发型热敏化腧穴的方式远不止一种。根据成因的不同,可选取不同的激发方式:如强壮穴位的持续性艾热刺激、督灸、浮针疗法、刺络放血及微针刀疗法等,均可提高腧穴热敏化程度,高效激发热敏灸感[7],但循经往返灸是最直接有效的激发方式。因为经气的运动是产生热敏化的主要原因,而循经往返灸则能引导经气的运行。当然这些只是笔者个人的经验与体会,有关迟发型热敏化腧穴的认识,还有待在将来临床与科研工作中作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与剖析。

3 典型病案

3.1 病案一吴某,女,65 岁,主诉:左侧肢体活动不利1 周。入院症见:神志清楚,精神一般,言语稍含糊,口角歪斜,左侧肢体活动不利,可借助拐杖缓慢行走,不耐久行。经络查体:左上肢肘关节附近及以上,手臂外侧肌肉筋膜广泛粘连,有多个条索状结节,手阳明经曲池、手三里区压痛尤甚;左下肢外侧筋膜紧张,足三里、条口等穴压痛明显。西医查体:左上肢肌力3 级,左下肢肌力4 级,左霍夫曼氏征阳性,左巴彬氏征阳性。辅助检查:头颅CT 平扫示:右侧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右颞叶密度较左侧稍减低。中医诊断:中风(中经络);西医诊断:脑梗死。诊疗经过:入院后,予针刺、热敏灸联合治疗,针刺常规取穴,以督脉、足太阴经及阳明经为主,根据中医辨证,热敏灸以太阴、阳明经上的穴位优先探查,再于热敏穴高发区,即有粘连、结节、压痛等部位,艾热距离体表约3cm,以上述部位定位为中心,在其上下左右范围内施以循经、回旋、雀啄、温和组合手法各3min,然后进行定点悬灸探查[8],按此方法共探查3d,患者均感热量在皮肤表面,扩散范围局限,均未发现热敏化腧穴。次日,在曲池、手三里区施循经往返灸过程中,患者自诉感热量温和舒适。遂增加循经往返灸的施灸时间,20min 后,患者出现透热感并沿着手臂外侧传导至食指,30min 后,感有热流沿整个左上肢外侧呈带状上传至肩部,灸至50min 后,灸感逐渐消失。遂停止施灸。患者在足三里、条口区出现相同的温和舒适感,遂同时增加左下肢循经往返灸的时间,在灸至15min 后,出现透热,感膝关节腔内热量明显,并有往上传导的趋势,25min 后,感膝关节以上大腿外侧热感明显,40min 后,感热量沿下肢外侧传导至外踝尖。按此方案治疗的第2周,患者左侧肢体灸感总体增强,口角歪斜较前好转,左上肢肌力明显增强,能抓握2kg 重物。治疗的第20d,患者左上肢传热的范围向头面部延伸,随着疗程的加长,传热透热感增强,肢体逐渐出现沿手、足阳明经窜动的“热流感”和肘、膝关节腔内的酸胀感,与此同时,患者口角歪斜症状基本好转,言语流利清晰,左下肢肌力增强,能自行行走500m。共治30d,患者可实现自行坐公交来回医院,并能完成一些简单家务。出院后嘱其加强康复训练并自行灸手、足三里等部位,2 个月后随访,症状无反复,病情进一步好转。

3.2 病案二患者饶某,女,50 岁,主诉:四肢对称驰缓无力2 个月症见:神志清,精神萎靡,四肢对称性弛缓无力,不能活动,双上肢麻木肿胀不适,无恶心呕吐,无发热恶寒,饮食一般,寐差,二便平。经络查体:下腹部筋膜紧张,任脉、脾、胃经上尤甚,提捏时疼痛剧烈,背部脾、胃俞区触之有条索状结节,压痛明显,双上肢外侧肌肉僵硬,上臂肿胀,双下肢稍有萎缩,足三里区有细小颗粒状结节。西医查体:下腹部压痛,无反跳痛,四肢肌力1 级,四肢肌张力正常,双下肢肌肉萎缩,左侧下肢感觉障碍可疑阳性,双侧巴彬斯基阴性,克尼格征阴性。肌电图示:1.广泛性周围神经损害早期可疑。2.重复神经电利激未见特征性改变。中医诊断:萎病(气虚血瘀证);西医诊断:吉兰巴雷-综合征。入院后以热敏灸常规探查手法探查气海、关元、双侧脾俞、胃俞、足三里等区,共探查3d,未出现明显灸感。继而在上述部位施以循经往返灸,每部位持续施灸40min,患者自诉只在下腹部关元区有舒适感,热量有往腹部渗透的趋势,其他部位热感始终在皮肤表面,在关元区定点悬灸时,皮肤出现灼痛感,故继续施以循经往返灸。10min 后,患者感热量从腹部渗透至腰部,且双下肢有酥麻感。治疗第7d,患者感下腹部热量沿大腿外侧传至膝关节下,足三里区出现透热感,并逐渐向小腿部扩散。治疗第2~3 周,患者感灸腹部时热量扩散至全身,微微汗出,对热敏感度增强,即使不施以循经往返灸,亦能出现较强的灸感。治疗第1 个月,患者双下肢肌力明显增强,可抬离床面约70°,上肢肿胀较前好转。治疗第2 个月,患者精气神明显好转,双下肢可站立缓慢行走,上肢肌力增强,可抬举平肩,但握力稍差,期间嘱其进行康复训练。第3 个月,患者可自行缓慢行走几百米,上肢肿胀基本消失,可抓举轻物。共治疗4 个月,患者出院,出院时可独立行走,体重增加2.5kg,生活基本自理。嘱其在家自行灸气海、关元等部位,共灸10d,患者诉因在家治疗不便,对治疗效果比较满意,遂继续来医院进行治疗,病情得到进一步改善。

按语:从上面两个病案我们可以看出,初期探查的部位都未出现明显的“热敏化”,而后都逐渐出现了较强的灸感。说明两位患者所探查的一些部位都属于迟发型热敏化腧穴,两个案例都是在常规探查之后,转而改用循经往返灸对腧穴进行持续刺激,使得这些部位快速的发生了“热敏化”。第一个患者病情相对较轻,治疗用时较短。第二个患者病情相对较重,病程较长,但随着患者敏化腧穴逐渐被激发,症状都逐步得到了改善,体现了陈日新教授所提出的“灸之要,气至而有效”的治疗理念[9],同样也证明了,循经往返灸激发“气至”的作用,不容忽视。

猜你喜欢

经气施灸腧穴
居家艾灸提升免疫力
人体经脉养生律
针刀松解颈周腧穴治疗颈源性高血压的临床观察
中暑
人体经脉系脏养生律
艾灸后那些奇怪的反应
中医针灸腧穴与泰医按摩穴的比较初探
艾灸的烟气对人有害吗?
现代针灸教材关于肩周炎的“同功穴”分析
谢强“通经接气”理论的临床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