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刘铁军教授从肠毒辨治肝硬化内毒素血症

2020-02-13李树志刘铁军

吉林中医药 2020年4期
关键词:内毒素大肠肝病

李树志,刘铁军,沈 东

(1.长春中医药大学,长春 130117;2.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长春 130021)

肝硬化是由多种病因所引起的肝脏纤维组织弥散性增生。研究表明,肝硬化患者多伴有不同程度的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发生率高达79%~92%[1]。内毒素通过直接或(和)间接的方式加重肝脏损害[2]。目前,对于肝硬化内毒素血症的治疗,西医常使用抗感染等治疗方式,虽有一定疗效,却不尽人意[3]。而中医药与西医治疗的联合使用,常能达到较为满意的效果[4]。刘铁军,长春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名老中医学术经验传承工作室指导教师,第四、第五、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教师,吉林省名中医。刘铁军教授从事临床40 余年,擅长运用中医中药治疗各类疾病,尤擅于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刘铁军教授认为,肝硬化内毒素血症的病因主要可归纳为肠毒作祟,其既是肝硬化的致病因素,又是导致肝硬化迁延难愈的主要病因。刘铁军教授将肠毒理论运用于肝硬化内毒素血症的治疗,对于提高肝硬化内毒素血症的疗效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在读博士期间对此进行总结挖掘,现将经验分享于下。

1 传导失司,滋生肠毒

肝硬化的发生、发展与肠毒密切相关。“肠毒”一词,是刘铁军教授对肠源性内毒素的总结概括,其发生虽是由多种因素而成,但概之不外内外两端。1)从脏腑功能结构而言,肠毒的产生,病位主要在大肠、肝脏,《黄帝内经》云“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有“传化物而不藏”的特点,故大肠具有传导小肠下注的浊物,将水谷糟粕转变为粪便排出的功能,若大便不畅,糟粕在肠道内久居而不得通,或饮食不节,或食不洁之物,秽浊之邪传导至大肠,胶结不散;或七情过极,情志不畅,劳倦久病等,皆可导致痰、饮、瘀、火等病理产物的产生,进而生为肠毒。外感邪气,变化为毒。即外感风寒暑湿燥火六淫邪气,或过甚转化成毒,或内侵蕴久成毒[5]。邪气由表入里,影响脏腑气血运行,或伤及肺脏传于肠腑,或侵及胃腑下传大肠而成。2)从内因角度,肝硬化是肝经湿热,肝病克脾,脾气亏虚;湿热日久,灼伤肝阴,阴虚则生热。肝经之湿热,与阴虚之热,合而酿毒。

2 毒瘀互结,共损肝络

肝脏为人体的解毒器官,人体一切毒素的转化与排泄皆依赖于肝脏,肠毒也不例外。明代医著《医学入门》云“肝与大肠相通”,阐明了肝与大肠之间的生理关系,现代也有对“肠—肝轴”理论的论述[6],基于上述理论,刘铁军教授认为肠毒的致病,实际上是由于肠毒日久,影响脏腑气血、阴阳平衡,使得脏腑功能失和,损于肝络所致。肝藏血,主疏泄,《素问·五脏生成》有云“人卧血归于肝”,王冰注曰“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脏”,阐述了肝对于血液调控的作用,李杲·《医学发明》论述道:“血者,皆肝之所主,恶血必归于肝”,明确提出了瘀血与肝之间的关系[7]。“肝络”具有连接内部表里的功能,是运行气血的途径、气血汇聚之处[8]。叶天士指出“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肠毒形成之后,肝脏本身解毒功能减退,毒邪通过“肝肠相通”侵袭人体,首伤血分,循经入络,阻滞气血运行,形成瘀血,其本身所带有的病理产物与瘀血结聚于肝络,凝滞不散,对本已受损的肝脏产生“二次打击”[9],导致了肝脏反复损伤。

3 肠毒蕴结,变象百生

肝硬化的过程中常伴随着多种并发症的发生,如肝病发热、黄疸、上消化道出血、癌变等,从而导致疾病进展、加重,目前多数研究证明以上并发症与内毒素血症相关[10-13]。在对中医理论与西医相关研究的总结下,刘铁军教授提出以下与肠毒相关观点:肝病发热多属内伤发热的范畴[14],肠毒日久,损伤脏腑功能,耗及气血阴阳,导致机体或气郁、或血瘀、或湿阻、或气虚、或血虚等病理改变,从而引起发热;肠毒结于肝络,肝脏疏泄不能,毒邪由脏及腑,阻塞胆道,胆汁运行不畅,排泄不通,胆汁溢出,而致黄疸[15];肠毒犯及胃络,阻滞不通,迫血外溢,不循经而行,上逆而成上消化道出血;肠毒蕴积于肝脏,损伤正气,阻碍气血,相互搏结,津血亏耗,而致癌变的发生等[16-17]。以上仅为肠毒所导致的肝硬化并发症的举例说明,并不包含所有,但可证明肠毒在肝硬化全过程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

4 肝肠相通,攻下消毒

刘铁军教授继承总结了《黄帝内经》“六腑以通为用”、明代医家吴又可“逐邪勿拘结粪”及李梴“肝病宜疏通大肠”等理论和经验,临床主张将“中医下法”与“肠肝循环”相结合,运用于肝病的治疗[18]。肠毒蕴结凝聚于大肠,传至肝络,肝脏解毒不能,而导致肝脏的反复受损,不堪重负而致使百病变化而生,然其根本仍在肠道不通,腑气不降,病变产生位置在下焦,对于此类病邪的治疗,《黄帝内经》提出“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实者,散而泻之”的“因势利导”的治则,旨在以最简洁、最快捷的方法使毒邪从人体排出,以恢复人体阴阳平衡[19]。临床运用下法治疗,以通调肠道,攻下消毒,使肠毒从后阴排出,肝络得通,气血和畅,无论是对于恢复肝脏本身的功能,还是消除其它由肝病所导致的并发症,都具有较好的效果。

5 病案举例

许某,女,65 岁,退休。慢性乙型肝炎病史19 年,乙肝肝硬化病史5 年,2017 年9 月21 日初诊,患者5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乏力症状,休息后未得到缓解,遂就诊于我院肝脾胃病科疗区,查肝功、消化系彩超等相关检查,明确诊断为“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给予保肝降酶等对症治疗后,症状好转出院,出院后规律服用恩替卡韦分散片,0.5 mg,每日1次,定时口服,期间症状时有发作,于我门诊规律复诊(每年2~3次),病情保持良好。4 天前,因过度劳累后出现自觉发热症状,体温未见明显升高,休息后未见缓解,遂至刘铁军工作室就诊。症见:低热,体温37.2 ℃,大便干燥,4日未行,腹部胀痛,拒按,恶热,口干,喜冷饮,乏力,手足心热,腰膝酸软纳差,眠差,小便黄,舌干红,脉细数。肝功能示酶疸等相关指标呈中度改变;消化系彩超示:肝硬化。中医诊断:内伤发热(热结津亏,肝肾阴虚证);西医诊断: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代偿期,肝病发热。予毒消肝清丸(太子参、黄芪、大黄、莱菔子、香菇、当归、板蓝根)9 g,每日2 次,口服,早晚分服,恩替卡韦分散片常规口服。2017 年9 月28 日二诊,服药期间大便隔日1 次,随大便泻下之后,患者发热症状明显缓解,查体温36.5 ℃,自觉发热症状消失,余症明显缓解,舌脉体征基本同前,嘱患者继服毒消肝清丸;2017 年10 月12 日三诊,乏力、腹部胀痛等症状基本消失,复查肝功大致复常。

按:该患为老年女性,既往有乙肝肝硬化病史,肝体素虚,脾气亏虚,毒邪积聚,因劳累过度,大便秘结,加重肠毒的凝聚,合而发病,导致肝病发热的形成。此发热,属于内伤发热的范畴,为气阴两虚、热结津亏所致,故不见高热。治疗过程中,以毒消肝清丸滋补肝肾,泻热通便,使得肠毒从体内排出,大便通畅,则发热消失。

6 小结

肝硬化常合并内毒素血症的发生,导师基于肝、肠的生理功能,“肝肠相通理论”等提出了此类肝硬化的发生、发展主要病因为肠毒,并将中医理论与西医研究有机结合,临床上以“下法”论治肝硬化内毒素血症,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予以导师刘铁军教授研制的“毒消肝清丸”进行治疗,取得较好疗效,不仅为肝硬化内毒素血症的治疗提供新理念、新方法,也为中医中药在科研上、临床上的有效性、可行性提供了理论及实践指导。

猜你喜欢

内毒素大肠肝病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中医治疗
内毒素对规模化猪场仔猪腹泻的危害
消退素E1对内毒素血症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胆汁酸代谢在慢性肝病中的研究进展
大肠变懒了
大肠变懒 了
GP73在HBV相关性肝病中的水平及意义
一种基于LBP 特征提取和稀疏表示的肝病识别算法
大肠镜检阴性慢性腹泻与末端回肠病变的关系分析与探讨
注射用炎琥宁细菌内毒素检查方法的可行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