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小儿推拿广意》探析熊应雄“从脾胃论治”儿科病

2020-02-13任诗音孔士琛张仕年

吉林中医药 2020年1期
关键词:健脾脾胃小儿

任诗音,孔士琛,张仕年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推拿科,南京 210029)

《小儿推拿广意》是现存较佳的一部儿科推拿专著,由清代熊应雄辑撰,陈世凯重订,被《中国医学大成》称为“儿科推拿法中之要籍”,对后世小儿推拿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笔者纵观全书,感受熊应雄特别重视从脾胃论治。现从审病辨证、推拿治疗、选方用药、药物炮制、方药用法等方面探析《小儿推拿广意》从脾胃论治特色。

1 审病辨证的脾胃观

1.1 病因病机 小儿“既无声色货利之郁于中,又无劳苦饥渴之积于外”“盖其饥饱寒热,不能自知,全恃慈母为之鞠育。苟或乳食不节,调理失常,致成寒热,颠倒昏沉”[1]。儿科又称“哑科”,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无力御邪,且其不知饥饱寒热,饮食穿衣全赖父母主观判断。又小儿“脾常不足”,若饮食失调,过饱过饥,易致脾气不足,运化无力。而脾为后天之本,与胃相表里,二者纳运相济,升降相应,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不足,致营血不充,卫气不固,易外感实邪而发病。故熊应雄认为,小儿发病当重视从脾胃辨证论治。

1.2 四十九脉 《小儿推拿广意》详细阐述了指纹望诊在诊治儿科疾病中的应用,并整理归纳为“四十九脉”法。笔者发现,四十九脉中多数脉象与脾胃相关。如小儿夹食膈热,三焦不和,气机不畅,以致饮食欲吐,或泻或痢,烦躁啼哭,属肝脾不和,脉纹表现为“流珠形”;若脾气不足,饮食伤滞,而致心腹胀满,烦闷作热,属运化失司,脉纹表现为“环珠形”;脾失健运,致食积吐泻,烦躁气粗,渴烦喘息,饮食不化,神疲嗜睡,属痰湿中阻,脉纹表现为“去蛇形”;腹中冷痛,唇色青白,手足似冰,虚生惊跳,属脾胃虚寒、虚风内生,故“脉如乱丝”;惊食伤脾,夹外感风寒,致头面胸腹温温作热,则指纹“形如蛇尾”,色紫红;小儿伤食,则“形如环有脚”;腹中蛔虫,则“两脉皆曲”;硬物伤胃而致壮热眠闲或惊吊,则“头小尾大,黄色”。四十九脉实属小儿食指掌侧前缘络脉。《内经》有云:“夫脉者,血之府也。”[2]小儿指纹形态间接反映气血之盛衰,而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且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3],故脾胃直接影响气血之盛衰,小儿指纹的形态与脾胃息息相关。

2 推拿治疗的脾胃观

2.1 退脾土之病,以脾土为主 治疗小儿脾系疾病当重点从脾入手,分析主要病机后并确定相应治法。而胃与脾相表里,纳运、燥湿相应,亦为治疗的关键。中医“整体观念、治病求本”的治疗理念在熊应雄推拿治疗脾系疾病中得到充分体现。

2.1.1 呕吐 胃失和降,气逆上行作呕,有胃寒、胃热之不同及伤食、胃虚各异。《小儿推拿广意》中治疗呕吐的常用手法有推三关、补脾土、掐右端正、运八卦、分阴阳、推六腑、揉斗肘等。上述手法推三关、退六腑、分阴阳以平衡一身之阴阳,推脾土、运八卦、揉斗肘以宽胸理气、和胃降逆,掐右端正以降逆止呕。热吐加清肺经、掐十王、揉总筋以泻热散结,冷吐加补肺经、黄蜂入洞以温补脾肺,伤食吐加掐揉五指尖以消食化滞,虚吐加补五经、运土入水、补大肠以补益脏腑。

熊应雄认为,治疗呕吐当从根论治,胃气上逆为基本病机,治疗宜分寒热、虚实,实证以消食化滞、降逆止呕为主,虚证应重视健脾和胃、温中散寒、补益气血。故调理脾胃是治疗呕吐的重中之重。

2.1.2 泄泻 胃为水谷之海,输布水谷之精以养五脏,并传导糟粕至大肠。外感实邪,饮食生冷,饥饱失时,致脾失健运,湿邪内盛,遂成泻痢。《小儿推拿广意》中常用推拿手法有推三关、推心经、清肾水、补脾胃、揉左端正、侧推大肠、揉外劳宫、分阴阳、运八卦,揉脐及龟尾、掐肚角两旁、补涌泉和掐承山。其中推三关、补脾土、运八卦以健脾助运,揉左端正、侧推大肠、揉外劳宫以温中止泻,揉脐及龟尾、掐肚角两旁、掐承山以理气健脾,右转涌泉为止泻验穴,清肾水、推心经以防病传变。寒证加黄蜂入洞温阳止泻,热证加捞明月、打马过天河清泻脏腑之热。

泄泻为常见的小儿脾系疾病,其发病多与外感寒邪、饮食失调、脾气亏虚、湿热蕴结有关[4]。脾喜燥恶湿,胃喜暖恶寒,故除伤食泻外,外感寒湿是导致实证泄泻的主要原因,而小儿素体虚弱,正气不足,发病后传变迅速,久病不愈易致脾气亏虚,中焦虚寒,从而转变为虚证泄泻。故治疗小儿泄泻须重视脾胃的调护,此为治疗的根本。

2.1.3 疳病 脾失健运,生化乏源,气血不足,津液亏耗,全身失于濡养,日久见面黄肌瘦、齿焦发竖,则为疳病[5]。《小儿推拿广意》中提出:“大抵疳之为病,皆因过餐饮食,于脾家一脏有积。”[1]82“若脾家病去,则余脏皆安”[1]82。常用推拿手法有推三关、退六腑、推脾土、运八卦、补大肠、推心经、清天河水、揉板门、运水入土等。上述手法中推三关结合退六腑以调和阴阳,推脾土、补大肠、运水入土以健脾助运,运八卦配合揉板门以理气和中、消食导滞,推五经以安余脏。疳病患儿多因食积化热而损伤肝阴,可见烦热不宁、夜寐不安、喜俯卧或磨牙等相关症状。钱乙于《小儿药证直诀·脉证治法》中指出:“疳皆脾胃病,亡津液之所作也。”[6]故土虚木旺是疳证的基本病机,抑木扶土是治疗的基础,《小儿推拿广意》治疗疳病时亦结合清肝经等手法以清肝泻火,增强扶正祛邪、健脾止泻的功效。

2.2 他脏病证,兼顾脾胃

2.2.1 慢惊风 由大病之余、吐泻之后,脾土虚败,肝木无风而自动,则发为慢惊风[7],症见面青唇白、四肢厥冷、昏迷、手足搐掣和眼慢痰壅。《小儿推拿广意》指出:“退肝之病,以脾土为主。”[1]57推拿治疗具体操作如下:先掐老龙穴,后用艾条灸昆仑穴,施灸后推三关、肺经、肾水,补脾土,掐五指节,运五经,运八卦,结合赤凤摇头、二龙戏珠、天门入虎口手法,最后运用灯火疗法,手足心四燋、心上下三燋,灯火灸结束后从下往上揉三阴穴。上述手法中掐老龙穴可开窍镇惊,灸昆仑结合掐五指节以柔筋缓急、解痉通络,推三关以调和气血,推脾土、运八卦以健脾助运,赤凤摇头以通关顺气,二龙戏珠以调和阴阳,天门入虎口以理气活血,推肺经、肾水、五经以防疾病传变。

小儿慢惊风为儿科常见危重病,主要病机为脾阳虚生风,先天禀赋不足,脾肾虚寒,肝气乘脾。培补元气、抑肝扶脾是治疗慢惊风的突破口,补肾的同时亦须重视调护脾胃,先天与后天并重,补肾与健脾兼顾,才能更好地提高临床疗效。

2.2.2 咳嗽 咳嗽是发病率最高的小儿肺系疾病,其病因可分为外感和内伤两类,均可引起肺失宣肃、迫气上逆而作咳。《小儿推拿广意》中常用的推拿手法如下:推三关、退六腑、清肺经、掐揉二扇门、掐揉二人上马、揉肺俞、转掐五总、掐合谷、运八卦、揉大指根、掐精宁穴,掐按涌泉穴、天门入虎口,揉板门等。推三关、揉板门、揉大指根以温中健脾,辅以清肺经、退六腑、掐揉二扇门以清除邪气、热结;揉肺俞、掐合谷以祛风散邪,转掐五总、掐五指节以清热除烦、镇惊熄风;运八卦以健脾、宽胸理气;掐按涌泉穴以助肾纳气、固表止汗,结合掐揉二人上马以滋阴补肾,天门入虎口以理气生血。

《医学三字经》曰:“肺为脏腑之华盖,呼之则虚,吸之则满。只受得本脏之正气,受不得外来之客气,客气干之则呛而咳矣;亦只受得脏腑之清气,受不得脏腑之病气,病气干之,亦呛而咳矣。”[8]中医理论认为,脾胃虚弱则气血生化乏源,导致脏腑气虚,正气不足而无力御邪。而肺为娇脏,易受外邪侵袭而致病。根据五行学说,脾属土,肺属金,脾为肺之母,脾虚致肺气不足,属“母病及子”。小儿咳嗽多因肺脾气虚并感受外邪而发病,故治疗当重视从脾胃入手,“虚则补其母”,通过健脾益胃以补肺气,属中医“培土生金”法。

3 选方用药的脾胃观

3.1 善用甘味药物 《素问》曰:“形不足者,温之以气。”[9]甘温药配伍补气药更有助于化生阳气,变刚燥为温润,二者优势互补以益气健脾[10]。如温脾止泻汤中茯苓、肉桂配伍白术、甘草以温中健脾、渗湿止泻,调中丸中白术配伍人参、甘草以健脾和胃、温阳益气,当归补血汤中当归配伍黄芪以补气生血。辛味药具有通阳散寒功效,与甘味药的益气作用相结合以“辛甘化阳”,用于阳虚证。如术附汤中白术配伍附子以温中回阳,补脾益真汤中肉桂配伍当归、人参、甘草以健脾和胃。针对胃火炽盛、脾阳不衰者,甘凉药宜配伍滋阴药以复胃阴。如麦门冬散中麦冬、淡竹茹配伍甘草、人参以清养肺胃、降逆下气,泄泻益元散中滑石、朱砂配伍甘草以清暑利湿。若胃阴不足可运用甘润药滋养以复阴,同时以酸味药收敛浮阳,促使阴阳平衡,共达“酸甘化阴”之效。如当归散中当归、人参、甘草配伍白芍以调和肝脾、缓急止痛。甘味药与苦味药配伍可缓和苦味药的燥性及泄下之性,使泄下、燥湿而不伤阴,如大黄汤中大黄、赤芍配伍当归以清热解毒、调气和血。甘能补,淡可利水渗湿,甘淡结合,补而不滞,如五苓散中白术、茯苓、肉桂配伍猪苓、泽泻以利水渗湿、温阳化气。

3.2 药物多归脾胃经 《小儿推拿广意》下卷共选录外用、内服药方180 余首,经笔者不完全统计,除甘草、生姜、大枣外,使用频率较高的药物有人参、茯苓、半夏、柴胡、白术、陈皮、黄芩、黄连、当归等。上述10 余味药物中,除柴胡一味皆入脾胃经[11]。人参为补脾气之要药;茯苓具健脾渗湿止泻之功,尤宜用于治疗脾虚湿盛泄泻[12];半夏擅燥化中焦痰湿,以助脾胃运化,又可调中和胃以止呕;白术甘温补虚,为“脾脏补气健脾第一要药”[13];陈皮理气化痰、健脾和胃,为治疗脘腹胀满、食少吐泻之佳品;黄芩苦寒,善清上、中焦湿热;黄连大苦大寒,长于清泄中焦脾胃、大肠湿热,为治泻痢要药;当归入脾经,功能润肠通便。柴胡虽未入脾胃经,然能升举脾胃清阳之气,可治疗中气不足、气虚下陷所致的脘腹重坠作胀、食少倦怠及久泻脱肛。

4 药物炮制的脾胃观

4.1 姜制 宋代《重刊本草衍义》曰:“厚朴……不以姜制,则棘人喉舌。”[13]厚朴味辛,生用较为峻烈,易刺激咽喉,姜制后可缓解其刺激性,同时可增强其温中化湿的功效。《医学入门》提出“入脾姜制”的炮制理念,意指药物姜制后可增强引经入脾的作用,从而助长药物的疗效。同时张仲岩在《修事指南》提出“姜制温散”的炮制功效,指姜制对具有寒凉、沉降、攻泻之性的药物具有纠正其偏性的作用。

姜制法在《小儿推拿广意》中得到广泛运用。例如在香橘饼和七味千金散两方中,厚朴均用姜汁炒制以温中散寒,治疗积泻伤冷;白扁豆味甘,性微温,归脾胃经,有健脾化湿、和中消暑之功,参苓白术散、六和汤、香薷饮中白扁豆均用姜汁拌炒;黄连生用苦寒之性颇盛,经姜制能缓和其大苦大寒之性,泻火解毒而不伤胃气;在“泄泻门”清热止泻汤及“呕吐门”和中清热饮中黄连姜炒,保证临床疗效的同时可缓和药物苦寒之性以温补脾阳。

4.2 麸炒 麸炒法,即将净制或切制的药物用一定量的麦麸加以拌炒的炮制方法。《本草蒙筌》曰“麸制抑酷性”[14],《本草通玄》亦云“麦麸资本谷气”。药物通过麸炒可缓和药性,并增强健脾和中的功效。《小儿推拿广意》中关于麸炒法亦有多处记载,如“痢疾门”香连丸中枳壳麸炒,“惊风门”琥珀抱龙丸中枳壳、枳实麸炒。枳实、枳壳均味苦性寒,生用药性猛烈,故麸制以缓和其苦寒之性,同时加强其理气宽中、行滞消胀的功效。

4.3 蜜制 中药蜜制法最早见于著作《雷公炮炙论》[15],宋代医家通过对蜜制法的深入研究,认为蜜制法具有对药物增效、缓性、减毒等作用。蜜制法亦是《小儿推拿广意》中常用的炮制方法。如桑白皮味甘寒、性降,故泻白散及“陈孟昭先生白杏汤”中桑白皮用蜜水炒制,既可增强清泻肺热、止咳平喘的药效,又可健脾护胃;阿胶丸中款冬花、粟壳蜜制,增强补益效果的同时能润肺宁嗽、止痛止痢。

5 方药用法的脾胃观

5.1 温服 《小儿推拿广意》中温服法主要运用如下:参苏饮,“无时温服”;大柴胡汤,“温服无时”;三黄犀角散,“热汤调下”;保和丸,“白滚汤下”;温中止吐汤,“热服之”;调中丸,“食前温水化下”;和中散,“食前温服”;独活汤,“不拘时温服”等。温服法多用于补益药,既可减轻寒凉药物对脾胃的损伤,又能振奋脾阳,助长药力。尤针对丸剂、散剂类补益方,运用温服法可促进胃肠道对药物的吸收。

5.2 米汤化下 《孟诜》提出:“粳米温中,益气,补下元。”中药米汤化下具有健脾和胃、培益中气的功效。《小儿推拿广意》中米汤化下的主要方药如下:醒脾丸,“温米饮汤化下”;青州白丸子,“糯米煮粥”;竹叶石膏汤,“加粳米三四十粒”;白虎汤,“加粳米一撮,水煎”;定吐紫金核,“嚼化服,以米饮压之”;参连散,“陈米汤化下”;便红散,“空心米汤下”;消积化聚丸,“空心陈米汤下”;泻白散,“粳米一撮,同煎五分”等。粳米性甘、平,与寒凉药(如石膏、知母等)配伍可益气调中、滋养胃液,以防寒凉之剂损伤脾胃[16],同时粳米可引中焦热邪下行,从而去除内蕴之热。

5.3 姜枣汤下 生姜辛温,归肺、脾、胃经,具散寒和中、降逆止呕之功;大枣甘温入脾胃,具健脾、益气养血之功。生姜、大枣配伍,辛甘化阳以和胃调中。《小儿推拿广意》中调理脾胃的方药多“姜枣汤下”,可增强温阳健脾、益气养胃之功。如醒脾散“姜一片,枣一枚,煎汤调下”;补脾益真汤“姜一片,枣一枚,煎六分”;术附汤“姜三片,枣一枚,水煎服”;生附四君子汤“姜枣汤下”;六君子汤“生姜二片,黑枣一枚,同煎服”;安胃醒脾汤“姜、枣煎服”;香砂平胃散“姜枣汤下”;藿香正气散“加姜、枣,水煎,温服”;参苓白术散“姜枣汤下”等。

5.4 炼蜜为丸 蜜丸是中医临床应用最广泛的剂型之一,具有性质柔润、作用和缓的特点,可增强矫味、补益的功效。如三黄丸、香橘饼、人参理脾丸、调中丸、消疳肥儿丸、九味地黄丸、消积化聚丸、五色丸、散风丹、阿胶丸、推气丸等均为炼蜜为丸。

5.5 剂量有别 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温病条辨》有云:“其用药也,稍呆则滞,稍重则伤。”[17]故药物用量须根据患儿年龄、体质等因素进行调整,以保证临床疗效,同时防止药量过大而损伤脾胃。《小儿推拿广意》中所有方药均严格把握用量。如琥珀抱龙丸“初生数月者,每丸作四次服,或三分之一,或半丸。数岁者,每服一丸,量儿大小加减可也”;三黄犀角散“量儿加减”;绛雪丹“三岁一丸”。

6 病案举例

“培土生金”法治疗咳嗽案:患儿陈某,女,4 岁。2018 年11 月5 日初诊。主诉:咳嗽10 d。据患儿家属反馈,患儿2 周前因暴饮暴食致泄泻,泻下酸臭味黄色水样便,夹有少量食物残渣,后于南京市儿童医院予口服西药治愈。10 d 前受凉后出现咳嗽,无发热、气喘、呼吸困难、泄泻、意识模糊等症状。患儿平日易感冒,无相关基础疾病。诊见:体温36.8℃,咳嗽声低、不连续,身体羸弱,精神不振,食欲差,睡眠欠佳,舌淡苔少,脉沉弱。诊断:咳嗽;证型:肺脾两虚证。推拿治疗以补脾经、补肺经手法为主,辅以捏脊、揉肺俞、揉脾俞、按揉足三里等手法,治疗时间为20 min。嘱患儿家属注意合理喂养,适当保暖以避风寒,治疗1 个疗程(3 次治疗)后复诊。2018 年11 月9 日2 诊:患儿咳嗽频率稍减,睡眠稍改善,然食欲未见明显改善。维持推拿治疗方案不变,予参苓白术散化裁方口服。方药:炒白术10 g,薏苡仁20 g,炒山药20 g,陈皮10 g,茯苓20 g,莲子肉10 g,白扁豆5 g,桔梗3 g,砂仁3 g(后下),炙甘草3 g,7 剂,水煎服,分早晚服。2 个疗程后复诊。2018 年11 月20 日3 诊:患儿咳嗽明显缓解,食欲、睡眠质量亦改善明显,体质量增长1 kg。维持2 诊治疗方案不变,嘱2 个疗程后复诊。2018 年11 月28 日4 诊:患儿现已康复,嘱平日可结合适量蜂蜜进行调护,并适当加强锻炼,不适随诊。半月后随访未复发。

按:本案中患儿咳嗽声低且不连续,为虚证咳嗽的主要表现。患儿身体羸弱,精神不振,食欲差,睡眠欠佳,舌淡苔少,脉沉弱,为脾胃虚弱、纳运失调所致。结合病史分析,患儿因家人喂养不当而致后天不足,气血生化乏源,正气不足,无以御邪,故平素易感冒,肺气虚,故咳嗽迁延不愈。综上分析,治疗宜健脾补肺,培土生金。初期仅通过小儿推拿治疗,以防“虚不受补”,1 个疗程后结合参苓白术散。方中白术配伍茯苓以益气健脾渗湿;山药配伍莲子肉以健脾益气;白扁豆、薏苡仁助白术、茯苓以健脾渗湿;佐以砂仁醒脾和胃,行气化湿;桔梗宣肺利气,通调水道,同时载药上行,培土生金;炒甘草健脾和中,调和诸药。

7 结语

小儿推拿为常用的中医特色外治法,在“有诸内必形诸外”及“治外必本诸内”的人体内外统一理论指导下,以阴阳辨证为纲防治疾病[18-19]。小儿生理特点为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脾常不足[20],故儿科临床大多数疾病与小儿脾胃功能失调息息相关,临证时须重视对脾胃的调护。

猜你喜欢

健脾脾胃小儿
好脾胃 养出来
脾胃失调该如何调理
老年健脾操(一)
老年健脾操(二)
老年健脾操(四)
老年健脾操(三)
夜盗小儿(下)
夜盗小儿
脾胃不和的人,夏季饮食应该注意什么?
脾胃气滞多因肝胃不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