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官哥窑型器物相关问题的探索

2020-02-12王承旭

东方收藏 2020年1期
关键词:龙泉窑溧水新安

王承旭

历年来元明墓葬、窖藏、沉船中发现了一批与官窑、哥窑特征相似的瓷器,被称为官窑型或哥窑型器物,对这批器物学者们有不同的认识。本文拟从器物造型与纪年器的对比入手,结合同出的其他器物,对这批官、哥窑型器物的年代、产地及性质等问题作出探索。

●   考古发现的官(哥)窑型器物

(一)安庆元代窖藏

安徽安庆发现一个土窖穴,埋藏大陶缸1件,里面盛放8件瓷器,除1件瓷执壶散失外,现存者可分为两类:一类即哥窑型器物5件:米黄釉盘、把杯及葵口盏,淡青釉盏及葵口盏。另一类为青花瓷,盘和匜各1件。

(二)溧水元代窖藏

江苏溧水窖藏出土了19件文物,以瓷器为主,可分为四类,第一类为哥窑型器物4件:细颈小瓶2件,三足炉、鸟食罐各1件,第二类为青花盒1件,第三类为龙泉窑青瓷9件,包括盘8件,三足炉1件,第四类为卵白釉瓷4件:水注、高足小碗、匜、葫芦形水注各1件。

(三)韩国新安沉船

新安沉船发现贯耳瓶1件,三足炉3件,一件三足呈乳钉状,另一件为管形足,还有一炉已残破,束颈,足较矮。研究表明沉船年代为1323年。

(四)上海任明墓

上海至正十一年(1351)任明墓发现胆瓶4件,贯耳瓶2件,双耳炉2件。

(五)长兴明墓

浙江长兴明墓出土贯耳瓶和三足炉各一件。贯耳瓶直口,长颈,扁圆腹,圈足,贯耳较粗且与口沿齐平。三足炉,口微侈,束颈,鼓腹。二者皆施米黄色釉,釉面开片大小不一,大开片呈黑色,小开片呈淡黄色,足底露胎呈黑色。

(六)南京汪兴祖墓

南京洪武四年(1371)汪兴祖墓出土葵口盘11件,青灰色釉,开片呈黑色。其中大盘3件,圈足露出紫酱色胎骨,中盘1件、小盘7件,折腹,矮圈足,底部留有支烧痕迹。

(七)南京沐英墓

南京洪武二十五年(1392)沐英墓出土的一对米黄釉贯耳瓶,贯耳较细,位置很接近口沿,腹部较扁,可见一道明显接痕,圈足较矮。

(八)南京吴经墓

南京嘉靖十二年(1533)吴经墓出土一对米黄釉贯耳瓶,双耳炉和小杯各一件,贯耳瓶与沐英墓者几乎一致。

●   官(哥)窑型器物的年代

(一)造型和釉色的对比分析

1.安庆窖藏:

(1)米黄釉盘(图1),口径14.9、足径10.9、高2.3厘米,大口、矮圈足,外底有6个支钉痕。与河北灵寿至治二年(1322)墓和新安沉船(1323)发现的龙泉窑盘(图2)造型相似,圈足较矮,足径较大。北京延庆出土的漆盘造型也与之相似,此盘底书有“泰定元年”(1324)。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一件高足杯,米黄釉亦釉质肥厚,大开片呈黑色,与之颇为相似,此杯造型与甘肃漳县至治二年(1322)汪惟纯墓出土的龙泉窑高足杯几乎一致,也佐证了此米黄釉盘的时代或较其他几件稍早,约为14世纪20年代。

(2)米黄釉单把杯(图3),口径8.05、足径3.65、高3.35厘米,敞口,斜腹,略束腰,小圈足,环扣把。浙江泰顺元代窖藏出土1件造型几乎一致的龙泉窑单把杯(图4),与之同出的龙泉窑牧牛砚滴、匜、玉壶春瓶及铜钹,相似者在新安沉船中皆有发现,龙泉窑高足杯则与河北涿鹿至元二年(1336)墓出土者相似,因此泰顺窖藏单把杯的时代应在14世纪20至30年代。太仓樊村泾遗址发现印有“至元四年”的龙泉窑碗底等大量元代中晚期龙泉窑青瓷,也包括一件相似的单把杯。类似者还见于元代景德镇窑作品,如北京昌平元墓出土的青白釉单把杯和盘,清理时杯置于盘上,此盘折沿、平底,与安徽濉溪至正十三年(1353)墓出土的青花盘造型一致,为类似单把杯的年代和组合情况提供了佐证,台北故宫博物院亦有一套造型一致的蓝釉单把杯和盘。吉林后少力古城也发现一件类似的白釉单把杯,研究表明该古城为元代遗存。西安曲江张达夫第四位夫人墓(M5)亦出土一件陶单耳杯,张达夫及其前三位夫人合葬墓(M6)的年代为1339年,M5的年代与M6基本相当,但应略晚。

(3)淡青釉盏,口径8.1、足径3.35、高3.4厘米,侈口,矮圈足。与河北涿鹿至元二年(1336)墓出土的青釉碗及西安曲江至元五年(1339)张达夫及其夫人墓出土的青瓷碗造型相似。另一件淡青釉盏造型亦相似,但为葵口。

(4)米黄釉葵口盏,口径7.7、足径3.3、高3.2厘米,敛口,鼓腹,矮圈足,与张达夫及其夫人墓出土的白瓷盏造型相似。河北霸州元代墓群M4出土一件青白釉碗,口微敛,与之造型相似,圈足底有墨书“黄”字,在M4南部还出土元统二年(1334)河间县尹黄公墓碑,故该墓群应为黄氏家族墓,时代为元代晚期。

2.南京汪兴祖墓

汪兴祖墓出土的葵口盘(图5),中盘口径15.3厘米,小盘7件,口径13.5-14厘米,圈足较大,其中一件足径7.1厘米,约为口径的一半,底部留有6个支钉痕,与安庆元代窖藏的米黄釉盘相似。造型上与宋代作品相似,但有区别,如宋宣和七年(1125)韩治墓出土的定窑白釉葵口盘,高5.2、口径21.1、足径6.3厘米,口径较大,圈足较小,有亭亭玉立之感,而汪兴祖墓这组盘则稍显臃肿,应非宋代。

3.溧水窖藏

(1)三足爐,直口、束颈,口沿上双立耳已残,胎较厚。造型上与上海至正十一年(1351)任明墓出土的三足炉相似,新安沉船亦发现有类似的残件,特别是新安沉船的两件炉,胎亦较厚,双耳亦稍厚,略显笨拙,也与之做法相似。至元六年(1340)中兴路资福寺刻印的《金刚经注》(图6)中也有相似造型的三足炉置于供桌上。

(2)细颈小瓶(图7),造型与江西樟树开禧元年(1205)墓出土的龙泉窑长颈瓶(图8)相似,但腹部较扁,圈足较矮,应非南宋作品,而任明墓和新安沉船的贯耳瓶,腹部亦较扁,与之更接近。

4.新安沉船

新安沉船(1323)的一件三足炉(图9)与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至大辛亥”(1311)铜鼎(图10)造型相似。贯耳瓶与上海任明墓出土者近似,腹部较扁,颈部较粗。南宋时期亦有相似的作品,但有区别,如上海嘉定七年(1214)墓出土一件青白釉贯耳瓶(图11),为椭圆腹,贯耳与口沿齐平,较粗但较短,可见明显粘接痕,细长颈,颈部有多条凸弦纹。新安沉船和任明墓的贯耳瓶应非南宋“古董”,而是更接近沉船和墓葬的年代。

5.上海任明墓

任明墓的两件贯耳瓶造型相似,颈腹间折棱明显,一件为青灰釉,瓶口、贯耳口釉薄处皆露出紫黑胎色,黑色开片不甚明显,腹部扁圆;一件为米黄釉(图12),仅瓶口微微露胎色,黑色开片较明显,溜肩,腹部更扁,造型上更接近于新安沉船出土者。任明墓的双耳炉(图13)与新安沉船发现的龙泉窑簋式炉(图14)造型接近,外壁皆有凸弦纹,应皆为元代。

6.沐英墓

沐英墓出土的贯耳瓶,甘肃漳县元代汪世显家族墓M21出土陶投壶与之造型相似,贯耳细小,略低于口沿,同出的青花平底盘造型接近濉溪至正十二年墓出土的青花盘,卷草纹与景德镇陶瓷馆的“戊子年”(1348)铭青花罐所绘者相似,釉里红高足杯则与河北涿州至元五年(1339)墓出土者相似,故此陶投壶的时代约为14世纪40至50年代。四川中江窖藏出土的龙泉窑贯耳瓶造型也与之相似,同出的龙泉窑三足炉与江西樟树至正三年(1343)墓出土者颇为相似,Ⅱ式划花碗与湖北武穴至正十一年(1351)墓出土者颇为相似,此贯耳瓶的时代也与之接近。因此沐英墓这对贯耳瓶的时代应稍早于下葬年代。

7.吴经墓

吴经墓出土的小杯(图15)造型小巧,与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成化斗彩高士图杯(图16)造型和尺寸很接近。双耳炉,造型与上海任明墓出土者相似,但胎较薄,双耳位置更靠下,口沿外撇幅度更大,外壁无凸弦纹,口沿呈紫红色。景德镇御窑厂遗址出土一件仿官釉象耳簋(图17),外底书有“大明成化年制”,与之造型相似,1988年在一成化官窑堆积中还发现一件相似的簋式炉,双耳位置也很靠下。比较新安沉船、任明墓和吴经墓的三件炉,双耳位置逐步下移,或反映出时代的早晚。贯耳瓶与沐英墓者几乎一致,此外永乐二十二年(1424)楚昭王墓出土的铅锡瓶与之造型相似,贯耳略低于口沿,正统十年(1445)何妙莲墓出土的锡贯耳瓶也与之相似,口两侧各一圆形直贯耳,但喇叭形圈足较高。这组米黄釉作品的生产年代应早于下葬年代,贯耳瓶的年代应稍早,或为明代早期,而炉和杯更接近于成化时期。

8.长兴明墓

长兴明墓,这三座墓葬应为夫妇合葬墓,年代应相近,据志盖“明故巢松吴先生之墓”铭文和《吕山吴氏族谱》,吴琼卒于弘治十三年(1500),M3出土的贯耳瓶和三足炉,虽无法证实属于哪位墓主人,但大体上可将1500年视作瓶和炉的年代下限。

贯耳瓶和三足炉的造型与上海任明墓者颇为接近,三足炉与溧水窖藏者亦相似,新安沉船亦有相似的瓶和炉,应为元代作品,早于下葬年代。三足炉口沿釉薄处隐约露出黑褐的胎色,任明墓的炉、瓶亦如此,不生硬,与沐英墓和吴经墓贯耳瓶口沿加涂的“紫口”不同。贯耳瓶亦施米黄釉,釉色偏白,瓶口几乎不见胎色,且无加涂的“紫口”,整体造型接近任氏墓者,腹部较浑圆,又与沐英墓者相似。这件贯耳瓶和三足炉应为元代晚期,基本接近任氏墓的时代,贯耳瓶或略晚。

(二)同出器物的年代

安庆窖藏、溧水窖藏及汪兴祖墓的哥窑型器物,皆有元青花与之同出,溧水窖藏还出土一组元代龙泉窑作品,是判断其年代的重要佐证。

1.安庆窖藏的青花盘和匜

(1)青花盘

口径16、底径13.9、高1.9厘米,折沿,浅腹,平底,与濉溪至正十二年(1352)墓出土的青花盘造型和尺寸及青花发色皆颇为相似。

景德镇陶瓷馆收藏的“戊子年”(1348)铭青花罐的卷草纹与此盘上所绘者颇为相似。盘内所绘莲花,四朵盛开的莲花皆为10瓣,花似麦穗状,与新安沉船的银盏上所刻莲花很相似,西安至元三年(1337)刘逵墓出土的青白釉印花高足杯的莲花亦与之相似。景德镇落马桥窑址出土类似的元青花平底碟,据同出的以青料书写“辛巳”(1341)的瓷片,该地层中的青花器为至正前期之物。

(2)青花匜

口径13.1、底径8、高4.6厘米。造型与曲江至元五年(1339)张达夫及其夫人墓出土的青花匜颇为相似,湖南涟源窖藏出土的“庚辰年萃仲置”银匜的造型也与之相似,此庚辰应为1340年。所绘卷草纹及灵芝纹与“戊子年”铭青花罐上所绘者颇为相似。

2.汪兴祖墓的青花高足杯

青花高足杯,所绘折枝菊花纹与湖北武穴至正十一年(1351)舒氏墓出土的青花连座炉上所绘者相似,卷草纹亦与“戊子年”铭青花罐者近似。造型与河北涿州至元五年(1339)墓出土的釉里红高足杯及上海至元四年至至正十三年(1338-1353)任氏墓群的卵白釉高足杯相似。

3.溧水窖藏的青花盒和龙泉窑青瓷

(1)青花盒

造型与新安沉船的龙泉窑盒接近,盖沿上所绘一圈草叶纹与濉溪至正十三年墓出土的青花盘口沿上所绘者相似,盖面绘一束莲纹,与安庆窖藏出土的青花盘上所绘莲纹近似。景德镇落马桥窑址亦出土颇为相似的元青花盒。

(2)龙泉窑青瓷

溧水窖藏的龙泉窑盘,其中A型,与灵寿至治二年(1322)墓出土者颇为相似,B型,相似者亦见于新安沉船,龙泉窑三足炉则与江西樟树至正三年(1343)墓出土者相似。

●   官(哥)窑型器物的功用、产地和性质

(一)功用

上述官(哥)窑型器物有不同的功用,从造型上可分为两组,一组为盘、盏类,主要出自安慶窖藏和汪兴祖墓,陕西蒲城洞耳村元墓壁画,桌上有一件玉壶春瓶,一件匜,一件盘,盘上有两个盏,是元代最常见的酒器组合,安庆窖藏出土的青花匜与这组盘、盏及单把杯皆应是酒器。汪兴祖墓的青花高足杯与高安窖藏书有“人生百年长在醉,算来三万六千场”的高足杯造型相似,应为酒器,这组葵口盘与之放置在一起,很可能也是酒器。另一组为炉、瓶类,瓶多为贯耳瓶,任明墓、长兴明墓、新安沉船者为一类,沐英墓和吴经墓者为一类,炉以三足炉最多。一对瓶和一件炉,组成元代常见的“三供”,如溧水窖藏出土者。元至治建安虞氏刻本《新刊全相平话前汉书续集》插图“吕后祭汉王”中,供桌上,炉居中以焚香,香烟袅袅,瓶分置两侧,插着鲜花。

(二)产地

上述作品,从釉色上可分为两组,沐英墓和吴经墓者为一组,其他作品为第二组。

第一组即沐英墓和吴经墓的米黄釉作品,开片较小,与景德镇御窑厂遗址出土的宣德仿哥釉大盘(图18)更接近,而贯耳瓶、簋式炉口沿的“紫口”应为加涂的酱色釉,上述御窑厂出土的成化仿官釉象耳簋口沿亦刷酱色釉,应为明代景德镇窑的仿哥窑制品。

第二组作品,工艺上,多为垫烧,只有安庆窖藏的米黄釉盘、汪兴祖墓的8件葵口盘、任明墓的双耳炉及溧水窖藏的鸟食罐为支烧。釉色则以青灰釉和米黄釉为主。安庆窖藏的淡青釉葵口盏,厚胎厚釉,口沿釉薄处露胎色,溧水窖藏的青灰釉鸟食罐(图19),外底有3个支钉痕,新安沉船、上海任明墓及长兴明墓的贯耳瓶,造型、釉色颇为相似的标本(图20)在杭州老虎洞窑址皆有出土,老虎洞窑的三足炉与任明墓、长兴明墓、溧水窖藏的三足炉造型亦相似。这一组均应为元代老虎洞窑产品。

(三)性质

元孔齐《至正直记》记载“乙未冬,在杭州时,市哥哥洞窑者一香鼎。质细虽新,其色莹润如旧造,识者犹疑之。会荆溪王德翁亦云,近日哥哥窑绝类古官窑,不可不细辨也。”此乙未为1355年,与上海任明墓的年代(1351)颇为接近,任明墓出土的三足炉应为香炉,与“香鼎”相似,黑胎,釉色青灰,有开片,与官窑特征亦相似,应属于“不可不细辨”的哥哥窑,也佐证了器物的年代为元末,基本与下葬年代一致。

明曹昭《格古要论》:“哥哥窑。……成群对者是元末新烧,土脉粗燥,色亦不好。”洪武四年汪兴祖墓出土的11件盘,与宋官窑很像,中、小盘8件,造型一致,正符合“成群对者”,应是元末新烧的“哥哥窑”。新安沉船的三足炉特征也与官窑接近,但不甚精致,可见明显缩釉,釉色也不佳,造型略显蠢笨,的确是“土脉粗燥,色亦不好”,与“元末新烧”的“哥哥窯”相似,但时代上或略早。

孔齐在杭州买到的香鼎为供应市场的商品,而非古董,产地很可能就在杭州——老虎洞窑。老虎洞窑的三足炉内、外底均有支钉痕,任明墓的双耳炉亦如此,内底的支钉痕,均应是在炉内部套烧了其他器物,目的是为了利用器物内部空间,增加装烧量,考虑生产成本,具有明显的商业性,而南宋官窑则不见这种现象。新安沉船上发现的大量瓷器,绝大多数属于商品瓷,烧制时间应与沉船年代很接近,四件官(哥)窑型的炉和瓶应也不例外,此时距宋亡已四十余年,官窑已不存在,不可能用数十年前的存货来外销,特别是宋官窑“古董”。汪兴祖墓的11件盘位于石门前部,出土时有的叠压在一起,也佐证并非特别珍罕之物,应非年代久远的“古董”,而是下葬前不久烧造的,其来源很可能就是市场。

猜你喜欢

龙泉窑溧水新安
立德树人视域下的高等数学教学创新与实践
溧水区小麦不同施肥模式效果试验
南京市溧水区耕地质量提升片区建设项目的实践与建议
小寒,以及溧水的形式
昨夜星辰
溧水大轰炸的历史记忆
弧度制教学课例
浅析江浙地区多管瓶演变及内涵
安徽师范大学博物馆藏佛道入物瓷塑
容身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