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落日余晖

2020-02-12徐卫祝碧莲

东方收藏 2020年1期
关键词:彩瓷粉彩景德镇

徐卫 祝碧莲

浅绛彩瓷以淡赭、花青为主色,为清晚期景德镇创烧的釉上彩新品。由程门、金品卿、王少维等浅绛大家创烧,烧制时间较为短暂,流行的时间大约为同治到民国初年,后被民国粉彩取代。浅绛彩瓷将瓷器与传统中国画相结合,集诗、书、画、印一体,表现在瓷器上,开创出制瓷业的全新面貌。浅绛彩中蕴含文人画精神,是清末民国国家处于内忧外患时,文人表达气节和情怀的一种呈现形式。本文从浅绛彩瓷出现的时间、原因、特点、继承、创新等方面作出探讨,以期对其作更深层次的理解。

●   出现原因及时间

清咸丰到同治年间,景德镇御窑厂因战乱关系,管理松懈,很多绘瓷画师迫于生活压力,向民窑市场转移。因原御窑厂烧制青花、粉彩等官窑瓷器费料费时,成本高,战乱的环境更使陶瓷市场惨淡经营,绘瓷画师只有选择省料省时的材质,依仗画技开创瓷器新品,去打开民窑市场。光绪以后,景德镇战事暂息,百姓生活稳定,为民窑瓷业的创新提供了绝好的技术和市场契机。彼时,海派绘画正值艺术市场鼎峰,临近景德镇的徽商也大力扶持新安画派,景德镇绘瓷画师与各派画家进行文化交流、冲击,产生了浅绛彩瓷。

浅绛彩瓷一直没有非常确定的创烧时间,《景德镇陶瓷史稿》记载:“浅绛彩流行于清嘉庆、道光年间,入民国以后逐渐失传。”据已公布实物资料,如程门的浅绛山水扁壶、张熊的四清图瓷板等,经研究时间都偏晚。然而,这些浅绛彩瓷的技术工艺都已成熟,新创烧的瓷器品种应该有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因此,浅绛彩瓷创烧时间应与《景德镇陶瓷史稿》记载相近。浅绛彩瓷流行于同治到民国初年,将中国书画艺术的诗书画印表现在瓷器上,瓷绘与中国传统绘画相结合,开创出制瓷业全新面貌。

●   浅绛彩瓷的特点

1.工艺简便,可操作性高

浅绛彩与明清景德镇御窑厂烧制的青花瓷相比,工艺更为便捷。青花在烧制前后,釉色的呈现是完全不同的两个状态,需要实践经验后才能逐步掌握,且制作成本较高,烧成率也较低。浅绛彩瓷则绘制工艺简便,可以直接在瓷胎上作画,且烧制前后变化不大,适宜各地的文人画师来景德镇创作。制作成本相对较低,低温烧制也增加了烧成率,并且可以做到瓷画与纸本、绢本上的效果基本一致。相较之下,浅绛彩可操作性更高。

2.风格空灵,加入文人画元素

浅绛彩瓷创造之初,被一些文人画师用来创作类似纸本、绢本的浅绛山水文人画,所以被称之为“浅绛彩”。浅绛彩瓷的主要创立者是程门画派的领袖程门和皖南画派领袖汪藩。浅绛艺人都具有较高文化素养,不再是无名的匠人,这些文人画家的籍贯多为人文底蕴深厚的徽州。浅绛艺人多兼善山水、人物或花鸟等题材,每件浅绛作品从起稿设计、绘制到落款都由创作者独立完成,而非像景德镇御窑厂工匠一样根据不同的工序分工制作,此法能自由表达创作者的风格与个性。

浅绛彩流行于同治至光绪年间,此时浅绛名家辈出,以程门、王少维、金品卿、俞子明等为代表的名家留下不少佳作,在浅绛彩瓷器上作画的书画水平发展空前,足以与纸绢丹青媲美。浅绛彩瓷也从扁壶、瓷板等观赏器转向日常用品,如帽筒、印盒、花盆、水盂等,几乎覆盖整个日用瓷领域。如民国浅绛彩山水有情瓷帽筒(图1),口径12、高28厘米,武义博物馆藏,李碧山作。

浅绛彩瓷的彩绘,多取自宋元以来的文人画稿,其文化气息非常浓郁,深受士大夫阶层喜爱。浅绛彩瓷艺家将文人画的清、幽、淡、逸、雅的艺术特征表现在瓷画上,创作主题结合自我情感,将艺术与人生融为一体,体现淡泊、宁静、致远的文人精神,并将文人画中写意的精髓充分利用到了作品中。

3.釉色淡雅,易磨损

浅绛彩瓷画家利用浅淡黑料来代替纸绢绘画的墨,以黑料在瓷面上浅淡的变化,表现用墨层次的变化,以展现自然风光。施淡赭色为主的色调,以淡雅的色彩,描绘变化万千的自然。

浅绛彩为釉上彩,技法上取自粉彩,不同之处在于粉彩填色之前需先用玻璃白打底,浅绛彩则不用,它是直接将淡赭、花青等颜彩画在瓷胎上。粉彩一般摸上去突出感强,尤其是雍正、乾隆时期的粉彩,因用料多,显得又厚又润。而浅绛彩的突出感极弱,浅绛彩瓷在设色上敷彩的色层很薄,这样就使得画面色彩变得很透明,色调清新淡雅。从磨损程度而言,浅绛彩更易受磨损,往往脱彩严重,有的纹饰中的人物或者花鸟都到了看不清的地步。

4.题材多样,诗书画印一体

浅绛彩瓷艺家一般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崇尚自由的精神境界,希望寄情于自然景物当中,浅绛彩瓷的题材有山水、人物、花鸟等,种类繁多。浅绛彩瓷绘制的山水,画风多摹黄公望、倪瓒、清四王的绘画风格,题材多为高山飞瀑、小桥流水、湖光山色,间以山间农舍、寺院楼阁,或缀以骑驴老翁、泛舟等,呈现出一种淡泊宁静的世外桃源。民国浅绛彩携琴访友瓷板(图2),长58.5、宽31、厚2.5厘米,金华市博物馆藏,程鲁作,仿清四王之一王翚(字石谷)之技法。

浅绛彩人物类绘图为写意人物,主要是仿黄慎、任伯年等的画风。而仕女图则受了钱慧安、费丹旭等绘画风格影响,所选题材有高士图、仕女图、婴戏图、仙怪图、历史人物故事图等。其中高士图有竹林七贤、踏雪寻梅、陶渊明爱菊等;仕女图有铜雀二乔、凭栏思春等;仙怪图有和合二仙、加官进爵、魁星点斗等;另有反映民间生活的耕织图、渔家乐、垂钓图等。

浅绛彩花鸟类多效法张熊、恽南田等大家的构图和笔法,浅绛彩绘制的禽鸟多是姿态万千、魅力无穷,多为寓意吉祥题材,有富贵白头的牡丹和白头翁,长寿延年的松柏与仙鹤,竹报平安的竹林与鹌鹑,还有安居乐业、喜上眉梢等题材。如清光绪浅绛彩富贵白头瓷帽筒(图3),口径12、高28厘米,武义博物馆藏,马庆云作。《中国书画家人名大辞典》载:“马庆云,生卒时间不详,其艺术创作主要活跃于咸丰、同治年间,擅长人物瓷画,设色浅淡,人物衣饰具有水墨写意画的风采。画娃娃大头,细小身躯,乌黑的头反衬出人物晕染的脸颊的润泽。”

●   浅绛彩的继承和创新

光绪末期以后,洋彩由歐洲和东洋大量入境,这种彩料为熟料,无需调制就可直接使用,也无需用玻璃白打底,可直接在瓷胎上作画,绘瓷生产效率高。浅绛彩色彩单薄,不如粉彩光亮,且易磨损脱落,所以洋彩具有明显优势。民国初年,浅绛彩瓷最终被新粉彩所替代。

但浅绛彩的技法与创造力并未随之消失,而是被“珠山八友”为首的彩瓷艺人成功地继承、发扬和创新。珠山八友起初称“月圆会”,是御窑厂停烧以后,流落至民间的粉彩和瓷版画的瓷绘团体,同时也是一个画家群体。八友实则是十个人,分别是:王琦、王大凡、汪野亭、邓碧珊、毕伯涛、何许人、程意亭、刘雨岑、徐仲南、田鹤仙,里面不全是江西人,其中王大凡、何许人和刘雨岑就是安徽人。到珠山八友中的王琦、王大凡、汪野亭等,他们都曾直接或间接师承过浅绛彩名师,并创作过浅绛彩瓷作品。浅绛彩瓷看似消亡,但其釉上彩绘技法则被以“珠山八友”为代表的瓷画家们所传承、发扬和创新。

如清浅绛彩人物纹瓷帽筒(图4),口径12.5、高28.7厘米,武义博物馆藏,光绪浅绛名家杨紫卿所作。另有一民国粉彩渔樵耕读、秋色清华瓷瓶(图5),口径14.8、腹径7.3、底径12.5、高33.2厘米,余钊作。余钊,字文彬,光绪浅绛大家余焕文之子,自小师从浅绛名家杨紫卿,他的作品富有浓厚的审美情趣,是浅绛和新粉彩之间的杰出过渡名家。此两件瓷器的作者为师徒关系,一件晚清浅绛,一件民国粉彩,正是民国粉彩对浅绛彩瓷继承和创新的一个缩影。

猜你喜欢

彩瓷粉彩景德镇
敏行篇之窑变·釉上粉彩作品
敏行篇之窑变·釉上粉彩作品2
《景德镇陶瓷文化概论》前言
马晓军
浅析明清时期彩瓷纹样的艺术特征
我的家乡景德镇
2017“小猕猴欢乐行—景德镇陶瓷文化之旅”
舒克中粉彩陶瓷艺术作品
舒克中粉彩陶瓷艺术作品
谈浅绛彩瓷画及其蚌埠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