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管理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2020-02-12陈明珠
陈明珠,陆 群
(江苏省无锡市人民医院 内分泌科,江苏 无锡,214023)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逐渐发生变化,使肥胖人群逐年增加。2010年中国慢病监测数据显示,全国18岁及以上居民肥胖率达到12%,超重和肥胖总发生率为42.6%[1]。肥胖是心脑血管疾病和代谢性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严重危害着人类的健康,同时肥胖造成的致死、致残现象大大增加了国家经济负担,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社会公共卫生问题。
肥胖的发生是由摄入过多高热量食物、运动量不足、遗传及环境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生活方式的干预是减重和改善代谢紊乱的重要基础措施[2]。从2004年起,WHO多次制定了“饮食、身体活动与健康”相关的政策和行动,以此来预防、控制肥胖及其引发的非传染性疾病[3]。本文综述肥胖管理的相关研究,为开展肥胖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1 肥胖管理的理论模型
肥胖防治的基本原则是饮食控制、运动干预、药物治疗及日常生活方式的指导。肥胖管理成功的关键在于生活中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如改正错误的认知、不良的行为等。目前研究应用的干预理论主要包括健康信念理论模式、跨理论模式和社会认知理论模式[4]。
1.1 健康信念理论模式
健康信念模式建立在需要和动机理论、认知理论和价值期望理论的基础上,关注人对健康的态度和信念,重视影响信念的内外因素,是第一个解释和预测健康行为的理论。健康信念模式通过对患者认知的强调和重视,帮助其分析和解决现存的问题和障碍,肯定其改变不良方式后的获益,以促进其改变不良方式的信心。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艾滋病等传染性疾病安全性行为[5]的研究,以及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6-9]的健康促进、行为改变、预防保健的研究中。
1.2 跨理论模式
跨理论模式也称为行为阶段转变理论模型[10],是美国心理学教授普罗察斯卡在1983年提出的,着眼于行为变化过程及对象需求,其理论基础是社会心理学。跨理论模式认为人的行为转变是一个复杂、渐进、连续的过程,可分为5个不同的阶段,即没有准备阶段、犹豫不决阶段、准备阶段、行动阶段和维持阶段。通过该理论可以避免将患者简单地归类成“依从”和“不依从”,使医护人员能针对性地为患者提供健康教育,从而改变患者的行为,提高患者的能动性和自我管理能力[11-12]。目前在我国应用较广,尤其在儿童肥胖的研究中应用较多[13],但仍缺少大样本的研究[14-15]。
1.3 社会认知模式
社会认知模式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等学者从社会学习理论发展而来的,认为人类功能是个人、行为和环境因素三者互为影响的因果关系,即三元交互决定论。以此为轴心,班杜拉等研究者不断地发展并验证了自我效能、群体效能、观察学习、结果期待、自我调控等核心概念构件[16]。社会认知模式能够全面揭示个人行为机制,由个人自我效能、同伴支持、群体模仿等多模块构建而成,已被广泛应用于身体活动、减肥、戒烟、饮食行为等健康促进项目。但由于研究测量工具的不一致、研究对象变量的影响,需要对研究方法、工具和效果等进一步行全面、深入、精确的分析[17-19]。
2 肥胖管理的研究现状
2.1 多学科团队协作
中国成人肥胖症防治专家共识指出,肥胖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综合征,对肥胖的管理应从饮食、运动、行为等多方面进行干预[20]。多学科团队协作是国外较为常见的肥胖管理模式,通过组建心理学家、营养师、运动生理学家、全科医生和内分泌医生、护士等多学科成员团队来共同制定肥胖管理方案。团队成员通过访谈、观察和查阅文献收集大样本数据,制定体质量管理目标与方案,建立有效的信息反馈机制进行长期的随访与监测,以优化执行的证据为基础确定肥胖管理方案[21-22]。
2.2 肥胖管理对象
目前我国肥胖管理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儿童和青少年[23-24],这与日益壮大的青少年肥胖队伍以及在未成年时期形成的不良饮食习惯等原因有关[25]。其次为老年人[26]和孕期妇女[27],对中青年人群肥胖管理的研究较少。对青少年肥胖的研究开展较早,研究内容不局限于医学和饮食角度,还包括认知、家庭环境、社会环境方面。儿童青少年肥胖管理研究以患儿和家长共同参与多见,孕期妇女肥胖管理的研究则以家庭为中心[28]。
2.3 肥胖管理方法
2.3.1 教育方式: 除了传统的指导形式,如个性化教育指导、发放宣传手册、小课堂教育外,手机、网络的发展与普及为与患者互动交流提供了便利,如利用微视频授课、减肥类APP软件的督促[29]等,全面渗透肥胖患者的日常生活,形成良好的教育-反馈系统。
2.3.2 饮食干预: 合理饮食是肥胖管理的基础。限能均衡饮食是传统的营养减肥方法,在干预肥胖的研究中较为常见。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入,低碳生酮饮食从20世纪60年代起逐渐被研究者所关注。对胃束带手术后患者进行饮食干预的研究发现,生酮饮食使患者体质量指数下降更为明显,副作用更小[30]。
2.4.2 运动干预: 常见的运动方法有不同强度的有氧运动、抗阻运动、肌力训练等。研究[31]表明,短期的抗阻运动和有氧运动均能达到减轻体质量的目的,且不同强度的运动对减重的效果不同,一般以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为主。研究[32]表明,中低强度的运动对减少腹部内脏脂肪的效果更好。高强度的运动量也能够起到减重目的,但是高强度运动需要依靠良好的心肺功能,应根据患者体质和生活习惯选择适合的运动,高强度运动适合工作节奏快、不易抽出时间进行运动的人群。
2.4.3 心理行为干预: 心理行为干预多集中在儿童青少年,主要包括认知行为、家庭支持行为、生活质量等方面。对于成人的肥胖心理行为干预主要为纠正体重管理和饮食方法上的错误认知,饮食与肥胖有显著的相关性,改变肥胖患者的错误认知,矫正其不良行为,对减轻体重有重要意义。
3 肥胖管理目前存在的问题
目前医务人员(包括各级医生和护士)基本上都能够认识到肥胖已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需重视肥胖的管理,并采取必要的干预手段。但是医护人员对于肥胖的干预程度和管理能力普遍较低,这与当前日益严重增长的肥胖人群的需求不协调。同时,人们对肥胖普遍缺乏认识,对其严重程度和危害性了解不够,使医务人员很难开展干预。此外,减重后应持续给予减重者长期维持计划和干预,目前肥胖的管理时间普遍过短,一般集中在3~12个月,长期维持管理效果缺乏研究数据。
4 小结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方式的转变,如快餐化饮食、久坐、缺少运动、现代化交通工具的使用等原因,肥胖的形势日益严峻。肥胖的自我管理项目已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开展,在我国,自我管理的有效干预研究仍然欠缺,且缺乏肥胖管理的测评工具。因此,建立规范化的肥胖管理评估标准,有效开展肥胖预防和干预,并进行长期的跟踪随访,建立完善的肥胖管理机制,提高肥胖人群的自我管理意识,是临床应关注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