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综合医院老年病区的防控管理策略
2020-02-12马天蓉
蒋 蓉,余 艳,李 甦,张 焰,马天蓉
(四川省医学科学院 四川省人民医院 电子科技大学附属医院 1. 老年医学科; 2. 消化科; 3. 呼吸科; 4. 心血管科内科; 5. 内科,四川 成都,610072)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已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并采取甲类传染病的管理措施[1]。基于目前的流行病学特征分析显示,合并有慢性疾病的患者以及60岁以上的老年人感染后病情趋于危重且病死率高[2]。本院作为省级大型综合医院,承担着COVID-19救治的重任,但同时也是诊治其他重症疾病患者的重要场所。在疫情期间,做好老年患者这一特殊人群的有效防控,保障老年患者的生命安全至关重要。本院通过快速整合人力资源、集中调配物资、病区圈层化管理、培训全覆盖、精准健康监测5个方面进行科学防控管理,现报告如下。
1 护理人力资源应急调配,合理运用人力
资源
1.1 快速储备人力资源
此次疫情发生正值春节期间,为进一步做好COVID-19的防控及应对处理工作,护理部门紧急召回休假的护理人员,返岗待命;通过问卷星调查所有护理人员的流行病学史,根据调查结果实施相应的居家隔离,以确保所有护理人员健康上岗;对老年内科五病区、老年心血管一病区、老年心血管三病区的护理人力进行整合,根据疫情变化情况动态、快速调配到位。
1.2 组建防控梯队
由于COVID-19是一种新型呼吸道传染病,诊治方案还在不断探索中,救护任务复杂艰巨。因此,老年病区建立3个梯队人员作为人力储备。第一梯队为增援武汉人员,第二梯队为增援医院发热门诊和COVID-19应急病房人员,第三梯队为老年各病区开展正常护理工作人员。抽取老年呼吸、老年感染、老年ICU病区共7名护理人员援驰武汉红十字医院和方舱医院;抽调有重症护理经历的3名护理人员参加本院COVID-19应急病房救治工作;老年病区各科室按照住院患者人数及工作量重组护理人力资源,做到高效、合理,保障病房治疗及防控工作的落实到位。
2 整合防护物资,统筹合理使用
2.1 清点防护物品存量
对老年病区内所有护理单元的医用外科口罩、N95口罩、防护服、一次性隔离衣、医用手套等进行数量统计。疫情期间,在COVID-19应急病房、发热门诊、急诊等一线科室防护物资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将老年病区其他科室的N95口罩和防护服全部提供给一线科室人员使用,待防护物资量逐步增加且能满足一线人员使用后,各护理单元分别再申领2套以备紧急状态时使用。
2.2 梳理急救设备使用情况
将老年病区内所有心电监护仪、呼吸机、除颤仪、输液泵、吸氧装置等急救设备的使用及未用情况进行梳理,除保证病区患者的救治工作外,将其余设备登记在册,随时准备调配至COVID-19应急病房、发热门诊,以保障患者的救治需要,合理使用医疗资源。
3 培训全覆盖,严防交叉感染和院内传播
3.1 对护理人员的防护培训
为减少人员聚集,通过医院公众号、科室微信群等形式,推送不断更新的COVID-19诊治指南、诊断标准、法律法规、防控措施以及医院制定的相关紧急应对方案、就医流程、管理规定、疾病的观察护理要点、隔离措施等。此外,在宽敞且通风的固定培训场所,分时段、分小组进行穿脱防护服的现场培训,逐一考核,要求人人过关,每个步骤均给予指导评价。全体护理人员均须通过线上、线下方式学习及培训,经考核合格后方能上岗[3]。
3.2 对陪伴、家属及患者知识宣教
通过分批次轮流宣讲、每间病房单独指导、病区多媒体循环播放、发放宣传手册等形式,对陪伴、家属及患者进行COVID-19知识的健康宣教,指导正确佩戴口罩及洗手、饮食卫生、咳嗽礼仪、与患者安全距离、自我监测、消毒隔离等方法,避免患者、陪伴及家属因防护知识缺乏而感染。
4 精准健康监测,发现控制传染源
4.1 医务人员
病区内所有医务人员(医生、护士、进修及规范化培训学员)每日填写问卷星调查表,监测其健康情况,内容包括:姓名、14 d内有无高危人群接触史、14 d内有无外出史、当日体温、有无身体不适、不适症状(乏力、咳嗽、咽痛、胸闷、呼吸困难、恶心呕吐、腹泻、心慌、其他症状)、其他说明等,随着境外输入病例的增加,调查内容增加了有无境外出入史和接触史的项目。如其中任何一项异常,立即上报医院保健科,进入医院COVID-19相关就医流程实施进一步排查。
4.2 病区的患者、陪伴、家属以及保洁/运送人员
每日进行3次体温监测,询问和记录其流行病学史。住院患者出现不明原因发热,立即转至病区预留的单间病房隔离,待排除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转回至原病房,若为疑似或确诊病例,则按照医院规定立即转入COVID-19应急病房进一步诊断及治疗。其余人员出现体温≥37.3 ℃时,均前往医院发热门诊就诊。
4.3 病区人员管理
老年病区每日对人员健康状况进行上报,包括医务人员、进修生、规范化培训学员、护工、保洁/运送人员、患者、家属,护士长将排查数据汇总(当日00:00~24:00)于次日7:00前扫二维码上报护理部。汇总内容:①所在科室、原有患者数、新入患者数、当日所有患者家属数;②当日医务人员(医生、护士、规范化培训学员)、陪伴、保洁/运送人员、患者及家属、患者中有发热/乏力等症状人数、有呼吸道症状人数、14 d内有外出史和高危人群接触史人数、密切接触过的人员中出现发热/乏力/咳嗽等症状人数、密切接触过的人员中有确诊病例的人数、密切接触过的人员中有疑似病例的人数、所住小区有发热患者的人员数、其他特殊事项(异常数据情况简要说明)、境外出入或接触史情况;③填表人姓名及手机号码。每日护理部安排2名护士长对监测上报的人员中有可疑或异常情况者,进行逐一电话回访,追踪了解健康状况,及早发现和排除感染人员。
5 实施圈层管理,筑牢管控防线
5.1 合理设置管控必要通道
关闭多余通道,出入实行分层管理。一层管理为住院大楼出入口处,由保安和护士各2名对出入人员进行身份验证和体温监测,对外来人员严格把关,并登记在册;二层管理为每病区入口处,设立督查专岗,由1名护理人员对出入病区的流动人员再次进行流行病学史询问、体温监测及出入事由登记、陪伴证和探视证的发放;三层管理由护士对所分管患者进行病情观察,尤其注意有无COVID-19相关症状,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与处理。
5.2 柔性弹性划分三区
根据病房布局,遵循院感低、中、高感染风险理念,强化感染风险区域划分意识,实施物理和行为隔离的三圈管理。一圈为医护值班室、会议室、用餐室、更衣间等,在出入该区域处,相对划分出缓冲区,进入前须洗手、取工作帽、脱工作服,再用快速免洗手消剂洗手后方可进入;二圈为护士站、治疗室等,进入时要穿好工作服、戴医用外科口罩、医用一次性帽子,配药时采用变频方式,即每次最多2名护士进入无菌治疗室操作,以减少人员聚集;三圈为患者病房,尤其在进行高风险护理操作如吸痰、采集标本、处理创面等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时或为耐药菌感染的患者治疗时,必须严格落实标准预防措施,同时,尽量集中完成治疗操作,既减少感染风险,又节约防护物资。
5.3 设置隔离过渡病房
为确保安全,每个病区将最尽头的1间病房作为临时单间隔离病房,住院患者如出现不明原因发热、咳嗽、呼吸困难、腹泻等症状,立即转入临时过渡病房隔离,及时报告医生,根据医嘱安排相关检查并请呼吸科、感染科专家会诊,如患者排除COVID-19则转回原病房继续住院治疗,若确诊立即转至COVID-19应急病房。
6 小结
COVID-19的主要传播途径为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2],传染性强,人群普遍易感。国家老龄健康司在《关于做好老年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中指出,本次疫情的危重人群中,老年人居多[4]。疫情期间,本院专门收治老年患者的病区共收治住院患者398人,最大年龄104岁,平均83.6岁,且多数患者同时患有多种慢性基础疾病,其机体免疫力弱,潜在感染风险较高,是这一特殊时期需注意关注的群体,因此,防控措施显得尤为重要。通过科学防控管理,有效落实各项防控措施,到目前为止,老年病区所有医务人员、住院患者、陪伴及家属均为零感染,对配合医院顺利完成COVID-19的防控任务发挥了积极作用,以期为普通病房、社区及养老机构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借鉴和参考。
利益冲突声明:作者声明本文无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