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资源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
2020-02-12杨卫新
杨卫新
2017 年以来,淮安市淮安区紧紧围绕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创建,立足区情实际,统筹谋划、高标定位、突出重点、集中打造,推进农机化高质量发展,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1 突破惯性思维,探索创建路径
在示范创建之初,淮安区就将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项目工作纳入全区乡村振兴战略规划。针对前期创建工作资金短缺的问题,区主要领导多次组织相关部门座谈,开展实地调研,在解决“资金怎么来、怎么用、怎么运作以及项目创建预期达到什么效果”等关键问题上突破惯性思维,积极研究破解路径,最终确定在开展示范镇建设的基础上进行示范村建设试点,探索实施“党建引领、一点五试”农村集成改革,将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项目与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项目、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项目、产业扶贫(富民)项目、社区股份制改革等其他涉农项目有效整合,推动项目在同一个点上布局、资金在同一个点上使用、特色典型在同一个点上打造。2018 年该区在车桥镇丰年村等6 个试点村实施“党建引领、一点五试”农村改革,累计投入创建资金3 000万元,其中,省财政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项目资金1 200 万元、中央财政农业生产社会化项目资金400万元、产业扶贫项目资金507 万元、区财政配套资金205 万元、试点村居的村干部入股131 万元、吸纳龙头企业资金入股60 万元。2019 年,在原有基础上,又增加了9 个示范创建村,累计投入2 300 万元,其中整合2018 年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项目资金750万元、区财政配套资金400 万元,整合其他相关涉农项目资金1 130 万元。通过农村集成改革,改变了以往涉农项目布局散、规划小、效益低的现象,实现了项目共建共享、综合打造、多方收益,放大了资金使用的富民效应。
2 坚持创新引领,增强创建动能
2.1 强化硬件支撑
坚持资金资产化、资产资本化的运作理念,指导各试点村成立集体领办的土地股份合作社和农机专业合作社。明确各类财政扶持资金均归村集体所有,主要用于合作社生产经营所必须的粮食烘干中心厂房、机组及附属设施、工厂化育秧中心及配套设备、农机服务中心机库建设以及购买其他各类农机装备,便于合作社开展“耕、种、防、收、烘”全流程服务。各类扶持资金全部转换为看得见、摸得着、可经营的优质资产,有效增强了集体经济发展后劲,降低了财政资金及项目资产管理风险。截至2019 年底,该区已建设“党建引领、一点五试”示范村15 个,建设单批次烘干能力在60 t 以上的烘干中心12 个、标准化机库15 个、工厂化育秧中心15 个,新增单批次粮食烘干能力1 000 t,新增育秧机插服务面积1 333 hm2,新增其他农机服务面积约2 000 hm2。
2.2 优化平台运行
村党组织引导农民以土地经营权入股,其他经营主体和个人以资金或资产入股,成立村集体领办的土地股份合作社和农机耕作服务社。村委会和合作社两块牌子、一套班子,融合共建,建立健全利益分配机制、绩效考核机制和田间管理制度等各类经营管理制度,推行“一书四合同”(签订生产经营管理责任书、田间生产合同、用工合同、大棚育秧合同、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合同),逐步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规范服务标准和服务价格,通过对内经营和对外服务“双轮驱动”,实现土地规模化、生产集约化、全程机械化的目标。
2.3 建立健全推进机制
1)区、镇、村分别成立了“党建引领、一点五试”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区委、镇党委、村党总支三级工作协同机制,区委书记直接联系部署改革任务,试点镇(街道)党(工)委书记主动谋划工作安排,试点村党总支书记抓好具体工作,合力推进改革试点工作。
2)建立改革推进周例会制度、问题会办制度,动态掌握改革推进质效,及时会办疑难问题,不搁置、不敷衍,保障工作推进顺畅。
3)建立部门联动参与机制。各职能部门各尽其职、协同配合。农机部门负责测算机具配备数量,组织召开机具选购洽商会,开展机手操作技能培训、机具检审服务、安全生产指导等工作;农技部门负责组织开展育秧、植保技术培训,举办育秧现场会、观摩会,开展农业技术指导等工作;经管部门负责做好改革面上的统筹协调、资金拨付、财务培训等工作,全力保障各项工作环环相扣、有力有序、落实到位。
3 强化政策扶持,释放创建活力
为有效推进创建工作,淮安区积极创新工作思路,建立了增量绩效奖励、包干管理绩效奖励、红旗绩效奖励等激励机制,并出台配套政策。明确规定,凡2017 年申请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创建的乡镇,2018 年新购机具可享受示范创建奖补。据统计,2018 年6 个试点村集体共增收210万元,入股农户“保底+二次分红”收入470 万元(带动262 户低收入农户增收),农民务工薪酬增加68 万元。试点村为周边村组提供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为农户亩均节约生产成本90~120元。2019 年15 个试点村集体共增收336 万元,带动595 户低收入农户增收。有541 人在合作社务工,人均年增收4 000 元。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创建有效促进了农民和村集体双增收、基层党组织战斗力和凝聚力双增强。该区改革创新做法得到中央政策研究室和江苏省委改革办的认可,《学习与研究》《新华日报》《江苏改革简报》《农村要情》等多家主流媒体予以宣传推介。
下一步,淮安区将继续围绕优化配置各类要素资源、聚合各方优势的思路做文章,打好“组合拳”,推动农机化高质量发展。一是继续开展“党建引领、一点五试”示范村建设,争取2020 年再增加15 个示范村;二是继续做好农机、农技、农经服务工作,推进农机农技深度融合,确保合作社规范运营,促进农业增产增收;三是针对农机化短板,加大技术推广力度,确保2020 年淮安区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区)创建工作顺利通过验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