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灾害对在校青少年抑郁症状和心理弹性的影响分析
——以云南昌宁县1174名在校青少年为例
2020-02-12杨勇智
浦 娟,杨勇智,韩 芳,董 哲,焦 锋
(1.昆明医科大学,云南 昆明 650500;2.临沧市健康教育所,云南 临沧 677000;3.昆明医科大学海源学院,云南 昆明 650000)
近年来,世界各地灾害性事件频发,自然灾害作为一种心理应激源与身心健康的关系早已引起人们的关注,它在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同时,也给灾区群众带来了心理上的创伤,青少年作为一个在生理心理都经历着巨大变化的特殊群体更是如此[1]。青少年抑郁症是以情绪低落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精神障碍,发病率极其普遍[2,3],《健康中国 2030 规划》也提出,要重视少年儿童心理健康。本研究着眼于昌宁县灾后青少年抑郁症状与心理弹性之间的关系研究,以期能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尤其是青少年抑郁症状的有效预防和干预提供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在获得学生所在学校领导、班主任、学生家长以及学生本人的知情同意后,采用随机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在昌宁县境内的15 所中学里随机抽取5所,随后在这5所中学中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从初三到高三每个年级抽取2~3个班级,每个学校抽取250人,共发放调查问卷1174份,回收有效问卷1174份,有效问卷率100%。研究获得昆明医科大学伦理委员会的批准。纳入标准:①14周岁以上青少年,常住地为昌宁地区;②正常在校学生,无严重精神心理疾病;③知情同意,自愿参加此研究。
1.2 工具
1.2.1 心理弹性量表(CD-RISC)
心理弹性量表(CD-RISC)共有25 个条目,主要包括3个方面,即坚韧(面对困难时保持镇定、顽强、有控制感等)、自强(对克服逆境有信心,积极采取行动的态度等)和乐观(对负性情绪良好的耐受力,从积极的角度看待挑战等)[4],已在临床得到广泛的应用和验证。本研究采用该量表的中文修订版,经于肖楠[5]等验证适用于中国人群调查,量表内部一致系数(Cronbach’s α)为0.91。采用0~4 的Likert 5级评分,总分为100 分,得分越高心理弹性越好。
1.2.2 症状自评量表(SCL-90)
症状自评量表(SCL-90)是由美国心理学家Derogatis 等人编制而成[6],目前国内使用的是王征宇修订的中文版[7]。本研究选择使用其中的抑郁量表,该量表按1~ 5分的5级记分法统计各个因子分。根据我国SCL-90使用标准,某因子分≥2,说明被调查者在该项目存在轻度以上的阳性心理症状。
1.3 质量控制
调查前,统一培训调查员;调查员严格按照规定的调查规程进行调查,每个班级保证1~2名调查员,保证不同地域调查方法的一致性;指派监查员进行现场监查和问卷审核。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Epidata 3.1建立数据库,双录入核查无误后锁定数据库。采用SPSS 23.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采用频数、百分数描述,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不符合正态分布的用中位数(最小值,最大值)表示;采用χ2检验比较不同组别抑郁症状检出率;采用Mann-Whitney U 检验比较地震暴露情况与抑郁、CD-RISC 评分;采用Logistic 回归分析探讨青少年抑郁症状与地震暴露情况和心理弹性的关系。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抑郁症状检出率
调查对象中有1040 人(88.59%)存在抑郁症状,其中女生、家庭经济状况好、父母在外打工的青少年检出率较高,随着年龄的增加抑郁症状的检出率增高,见表1。
表1 不同人口学特征青少年抑郁症状检出率的比较 n(%)
注:*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 有、无自然灾害暴露情况的青少年抑郁及CD-RISC 评分比较
在接受调查的1174名学生中,经历过地震的占了69.6%,经历过强烈暴风雨、泥石流/滑坡的比例达到47.7%、59.3%;因灾受伤的有3%;亲人在灾害中遇难的有3.4%。经秩和检验与经历事件做单因素分析,平均秩次越高说明抑郁程度/心理弹性得分越高,见表2。
2.3 青少年抑郁症状危险因素与保护因素的Logistic 回归分析
根据单因素分析的结果,将表1和表2中与抑郁症状有关的因素纳入Logistic回归进行分析,因变量为有/无抑郁症状(0 = 无抑郁症状,1 = 有抑郁症状);自变量包括心理弹性、性别、年级、收入状况、父母是否在外打工、是否遭遇过地震、是否遭遇过旱灾、家里是否有人在自然灾害中受过伤、亲近的人中是否有人在自然灾害中遇难、是否觉得自然灾害可能再次发生、是否因为自己目前的生活状况而觉得不安全共11个因素。logistic 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变量心理弹性logistic 回归系数-0.018是负数,OR值0.983小于1,说明是保护因素,与之相反,遭遇过旱灾、“觉得自然灾害可能再次发生”“因为目前的生活状况而觉得不安全”是青少年的危险因素,见表3。
表2 有、无自然灾害暴露情况的青少年抑郁及CD-RISC 评分
注:*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3 青少年抑郁症状危险因素与保护因素的logistic 回归分析
注:性别:1=男生;2=女生,年级:1=初三,2= 高一,3=高二;收入状况:1=低,2=中,3=高;父母是否在外打工:0=否,1=是;是否遭遇过地震:0=否,1=是;是否遭遇过旱灾:0=否,1=是;家里是否有人在自然灾害中受过伤:0=否,1=是;亲近的人中是否有人在自然灾害中遇难:0=否,1=是;是否觉得自然灾害可能再次发生:0=否,1=是;是否因为自己目前的生活状况而觉得不安全:0=否,1=是。
3 讨论与建议
3.1 青少年的抑郁症状现状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88.59%的调查对象为抑郁症状阳性,较丁慧思[8]等学者调查的检出率高,考虑可能是因为本研究使用测量工具为SCL-90抑郁分量表,只是对抑郁症状进行粗略筛查,是否确诊抑郁症还需进一步专业检查。女生的抑郁症状检出率高于男生,这与赵燕[9]、唐凤[10]等学者已有研究结果一致,可能是因为女生对抑郁情绪的认知更易偏向于感性。此外,恩朝[11]等学者对河南省3230名初高中生的研究也表明,女性的抑郁情绪风险较男性高2.37倍,且在13~16岁达到顶峰。
家庭经济状况较好的青少年抑郁症状检出率相对较高,这与以往研究结果不同[12],结合调查发现,1174名调查对象以中低收入家庭为主,仅有2.25%的青少年家庭经济情况好,深入了解后发现,家庭经济较好的孩子父母大多在外打工多年,大多数是留守儿童。徐志坚等学者[13]研究结果也表明,留守儿童抑郁症状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本次调查数据也表明,父母在外打工的青少年抑郁症状检出率较高,与邹敏等学者研究一致[14,15]。由于父母在外打工的青少年除了易引起内心的自卑、困苦等心理负担外,还缺乏父母的及时关注、安慰和开导,从而较其他人更易引发抑郁症状出现。
3.2 灾后持续性、针对性强的心理援助是关键
调查结果显示,灾后是否接受过心理辅导和情感支持的青少年抑郁症状阳性检出率并无差别。陈茹等[16]学者在重大自然灾害后对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干预措施及效果分析研究发现,在发生重大自然灾害后及时进行合理的心理危机干预是帮助儿童和青少年度过危机、减少创伤的有效措施,与本研究结果存在差异。灾后青少年的心理转变[17]可分为害怕恐惧、忧郁担心、心理重建和心理稳定4个阶段,有目的的针对不同阶段、不同对象需求实施不同的干预方式,才能达到更好干预目的。昌宁县地震发生后的近一月时间里虽然陆续有心理援助机构、志愿服务团队以团体辅导的形式对受灾群众开展心理辅导,但缺乏持续性和针对性,也未进行心理援助后效果评估,辅导效果有限。
3.3 一定强度的自然灾害在增加抑郁症状的同时也能增加青少年心理弹性
调查的青少年中经历过地震的接近七成,经历过强烈暴风雨、泥石流/滑坡的比例差不多过半,说明昌宁在校青少年大多经历过自然灾害。数据表明,有过自然灾害经历(地震、火灾、强烈暴风雨、洪灾、泥石流/山体滑坡/塌方、旱灾)的青少年抑郁症状阳性者其心理弹性得分反而相对稍高一些,与朱菊红[17]学者对舟曲泥石流灾后儿童创伤后应激障碍总分和心理弹性总分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存在差异,但与国外著名心理学家Rutter[18]的观点一致。Rutter认为,可控范围内的压力可以提升心理弹性,一定范围内的压力提供成功应对挫折的经验,增强了应对挫折的能力,产生了适应性结果。笔者认为,Rutter的观点更贴合昌宁县的实际情况。当时昌宁县虽然发生5.1级地震,但总的人员伤亡和受损情况得到了较好的控制,所以在导致抑郁症状人数增加的同时也增强了部分青少年的心理弹性。
3.4 心理弹性是青少年抑郁症状的保护因素
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与抑郁症状有关的11个因素中,经分析进入模型的4个变量中仅有心理弹性是保护因素,与苏皓园[15]、朱菊红[17]等学者对中学生的调查结论一致。心理弹性高的个体可能会减少抑郁症的风险,帮助青少年从个体的挫折经历或自然灾害性经历中表现积极适应,是抑郁情绪症状的保护因素。遭遇过旱灾、“觉得自然灾害可能再次发生”“因为目前的生活状况而觉得不安全”是抑郁症状的危险因素,和安媛媛[19]等学者的观点一致,建议学校和家长密切关注自然灾害幸存者的创伤后成长,结合心理辅导和情感支持做好青少年灾后心理疏导和灾前防范。
4 建议
自然灾害是青少年抑郁症状的重要影响因子,心理弹性的合理构建可以增强青少年抑郁症状的预防和干预。建议结合专业、持续的心理辅导和情感支持提升青少年的心理弹性,同时注意干预效果的量化评估,确保干预的强度和效果。其次,学校可以通过定期组织自然灾害预警演练,提前预警,增强青少年应对能力和抗压能力。最后,学校要针对抑郁症状的危险因素规范发展心理治疗咨询的服务,做好心理疏导,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知识科普工作,提升青少年对自然灾害事件的应对和处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