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研究

2020-02-11朱光甲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0年7期
关键词:价值观念校园文化育人

朱光甲

(南京工程学院,江苏南京 211167)

立德树人是新时期高校教育发展的使命,因此高校既需要重视专业课程教学,还要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让学生在社会发展中创造更大的价值。这就需要高校在专业课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在课程教学中既培育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也能对学生展开思想政治教育,实现更好的思政教育效果,提升学生群体的思想境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课程思政对于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的重要意义

在新的历史时期,高校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需要根据自身的教学实际明确教育目标,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品德高尚素质全面的专业人才。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个教学目标,高校需要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整合已有的教育资源,对教学理念以及教学内容展开创新。课程思政需要高校发挥出专业课程的育人价值以及育人功能,明确教师的教育责任,这样才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形成协同育人的合力,对学生展开全方位的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会议中也多次强调,高校需要将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融入进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等课程中去,使其能够覆盖基础教育、高等教育以及职业教育等多个领域。高校中的课程体系、教材体系以及管理体系等内容都需要围绕这个教学目标展开设计,教育工作者需要围绕这个教学目标传授知识,学生群体需要围绕这个教学目标学习新的知识。这也是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从发展阶段展开分析,我国现阶段面临的国内形势以及国际形势更加复杂,同时社会也处于转型和升级的重要阶段,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不同国家的经济文化以及价值观念会交织在一起,对学生群体的思想价值观念产生重要的影响。由于学生群体正处于价值观念形成发展的关键时期,很容易受到西方国家文化思想的影响,从而使自己丧失斗志,朝着功利化的方向发展。针对这个情况,高校需要贯彻落实好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引导学生群体形成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使他们能够正确看待文化的多样性,同时建立远大的目标,并为此展开奋斗,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从探索实践的角度展开分析,有的高校已经试点开展课程思政教育,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进高校的教育体系之中,并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在全新的历史时期,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也是高校思政教育发展的全新途径,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展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教育,引导学生群体建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使他们在工作和学习中能够约束自己的行为,拥有更好的自律能力,使他们更好地发挥出自身的价值,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中存在的问题

在当前阶段,虽然很多高校对于课程思政展开了研究和实践,也取得了一些教育成果,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很多的问题。很多学校对于课程思政的理解还不够深入,思政教育内容和高校的办学理念、管理服务以及校园文化还没有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很难发挥出全方位育人的作用,落实的载体以及落实的途径过于单一。一些高校对于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也缺乏正确的理解,在教育实践过程中缺少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对学生群体的个性特征以及学习诉求缺少了解,教育过程主要围绕认知教育展开,没有重视学生个体的发展,也忽视了对学生个性的培养。高校在发展过程中思政教育内容的严重缺失,也是导致学生群体缺乏人生理想,缺少社会责任感和公平正义感的重要因素。有的学生对思政教育内容还存在抵触心理,导致思政教育很难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还有部分思政教师受到传统的教学理念影响,在教学过程中缺少和学生展开互动和交流,采用机械式的教学方法,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思政知识,导致教学质量不理想。甚至有的高校在发展过程中忽视了教师的育人价值,对于教师的关心程度不高,没有重视教师的主体价值,使得教师缺乏工作的积极性和热情,内心产生挫败感。高校的管理者和决策者很少倾听教师的想法,对于教师提出的诉求往往很难满足,这都使得教师对于教学活动缺乏重视,从而影响到了课程思政的开展质量。

三、课程思政视域下完善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的路径

1、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高校在文化传播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也是新时期优秀思想文化的重要传播载体,因此高校在教育发展过程中应该结合自身的办学实际构建具有特色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对于学生群体的全面发展具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能够引导学生群体形成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还能让学生具有高尚的审美情趣。在课程思政视域下,要想将思政教育内容融入到高校教育的全过程,需要重视校园文化的重要作用,将其作为开展思政教育的主阵地。校园文化和思政教育内容是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关系,二者在发展过程中都具有民族属性和时代属性。在课程视域下,高校需要将思政教育内容融入进教学的全过程,在开展落实过程中,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并借助校园文化实现全方位育人的效果。同时高校还需要深入挖掘大学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之间的联系,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形成具有特色的大学精神,并以此为基础,逐渐形成完善的校园精神文化理论体系,和时代发展紧密相连。对学生和教师的思想观念以及认知观念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同时重视学生群体关心的热点问题。

2、深挖课程思政元素,将技能传授和思想教育有机结合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将知识传授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更好地实现全方位育人的效果,这也是新时期高校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在大学时期,学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学习到新的知识,同时形成认知观念,并逐渐将其转化自身的道德品格。教师在引导学生展开实践教学时,需要对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过程展开科学的设计,深入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譬如说职业道德、创新精神、科学素养以及价值观念等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在实践教学中加深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例如在开展物理教学时,教师可以先向学生介绍物理学家,同时介绍物理学家的奉献精神以及爱岗敬业精神,在医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可以介绍著名医学家的无私精神以及奉献精神,对于学术研究不怕苦不怕累,最后才能取得巨大的成就。在介绍过程中,教师也需要具有发现美的眼睛,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思政元素,在和学生讲解实验原理过程中,告诉学生实践的重要性,任何的实验原理都是需要借助科学实践进行验证和总结,理论知识和实践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既相互影响也相互促进。在专业课教学中,隐藏的思政元素还有很多,因此教师应该深入挖掘,传播正能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在课程思政视域下才能实现更好的协同育人效果。

3、发挥教师的育人作用

随着高校素质教育改革逐渐深化,高校的教育体制以及管理体制也在逐渐的完善,在课程思政视域下,要想将思政教育内容融入高校教育的全过程,需要高校发挥教师的育人作用,完善师资队伍建设,增强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在教育过程中需要重视对于学生心灵的塑造以及人格的塑造,不断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加强课堂教学管理,定期开展教学技能比赛,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教学热情,增强教师的道德修养以及人格魅力,使得教师能够明白自身的教育职责和教育使命,成为学生群体健康发展的引路人。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尊重学生的差异性,贯彻落实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这样才能培育出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将思政教育内容和高校的校园文化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有针对性的开展文化活动,通过专题调研以及主题活动等方式,使得学生群体能够全面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也促使高校的校园文化更加具有感染力。高校还需要重视舆论宣传,将思政教育内容和校园媒介结合在一起,利用校园新媒体对学生展开思想政治教育,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使得学生和教师之间加强理解和交流,构建新型师生关系,这样才能发挥出全方位育人的作用。

结语

在课程思政视域下,将思政教育内容融入高校教学的全过程,实现全方位育人的效果,这既是立德树人教育使命的要求,也是教育发展的要求。为此高校应该创新教学理念和教学内容,完善教育管理机制,提升高校的思政教育的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

猜你喜欢

价值观念校园文化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新时代价值观念冲突与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发展研究
对农村初中合作型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大学生党支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及实现途径
电影《老炮儿》的价值困顿
浅谈高雅艺术对大学生的重要影响
混血家庭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