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隔姜灸联合中药穴位贴敷辅助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效果及护理

2020-02-11王景平杨亚男李静惠王永艳杨丽华胡亚萍

关键词:姜片胃痛胃脘

王景平, 李 董, 张 英, 杨亚男, 李静惠, 王永艳, 杨丽华, 胡亚萍

(云南省昆明市第二人民医院 中医科, 云南昆明, 650032)

胃脘痛是因胃气郁滞,气血不畅所致,以上腹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其发生多由外感六淫、饮食失调、忧思恼怒引起[1]。脾胃虚寒证属虚证,系素体脾胃虚弱、劳累、久病、过食寒凉、耗伤脾阳导致。《黄帝内经》中记载了胃脘痛的病因病机,如《素问·举痛论篇》曾经提到:“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而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2]。近年来国家大力倡导发展中医适宜技术,且在多种疾病的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研究运用隔姜灸联合中药穴位贴敷中脘穴、神阙穴、关元穴等穴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并对证施护,取得较为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月—10月昆明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胃脘痛住院患者50例,均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胃脘痛辨证分型“脾胃虚寒型”诊断标准,其中男21例,女29例;年龄29~83岁,中位年龄55岁;病程1个月~10余年。采用随机分组原则,将5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2组在性别、年龄、病程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1.2.1 常规治疗干预

对照组口服温中健脾汤或黄芪建中汤加减,每日2次热服。同时对症静脉滴注或口服抑制胃酸、保护胃黏膜、促进胃肠蠕动等药。

1.2.2 隔姜灸联合中药穴位贴敷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隔姜灸联合中药穴位贴敷,具体方法:患者取平卧位,取新鲜生姜(不宜用干姜或嫩姜)切成直径2~3 cm,厚0.2~0.3 cm的薄片,厚薄均匀,以针刺数孔,将生姜放于皮肤上相应穴位,取中脘、神阙、关元穴,再将艾绒制成的艾柱点燃放于姜片上进行施灸,借助灸火的热力透过姜片作用于体表腧穴,以达到温通经络,祛湿散寒的效果[4]。每次治疗5~10 min,以皮肤微热发红为宜,避免烫伤。隔姜灸治疗后,取丁香、肉桂、艾叶、莱菔子、白术研细末加滑石粉制成穴位敷贴,贴于隔姜灸后的穴位上,贴敷时间2~4 h。隔姜灸治疗后,局部皮肤温热,毛孔扩张,此时将中药穴位贴敷于腧穴上,可加速药物的渗透与吸收,提高疗效。每日治疗1次,5~7天为1个疗程。

1.2.3 护理

1.2.3.1 隔姜灸及穴位贴敷护理: ①隔姜灸时,嘱患者平卧,勿随意改变体位,将艾柱放于姜片上点燃,患者感觉局部有灼痛感时,应略提起姜片,或更换艾炷再灸,防止烫伤。②施灸过程中要观察局部皮肤及病情变化,询问患者有无不适,防止艾灰脱落,烫伤皮肤[5]。③可根据患者对热的耐受程度调整姜片的厚薄,耐受差者可适当加厚姜片。④治疗结束后4 h内,不易洗澡、吹风,避免毛孔扩张后受寒。⑤穴位贴敷时间不宜超过4 h,贴敷过程中,观察局部皮肤情况,如患者皮肤出现瘙痒红肿,应及时取下敷贴,用清水洗净,局部涂擦抗过敏药膏。

1.2.3.2 饮食护理: 脾胃虚寒证患者,避免生冷不易消化食品,忌暴饮暴食,规律进餐。忌食海鲜、牛肉、竹笋等发物,不食油腻生痰助湿食物。宜进食温中健脾的食物,如鸡蛋、瘦猪肉、羊肉、莲子、大枣、桂圆、白扁豆、山药、茯苓等,也可应用食疗方莲子山药粥等。

1.2.3.3 情志护理: 责任护士多与患者沟通,了解其心理状态,指导其保持乐观情绪,如体育运动、听音乐、进行呼吸放松训练等。避免不良情绪刺激,针对患者忧思恼怒、恐惧紧张等不良情绪给予疏导转移。鼓励家属多陪伴患者,给予患者心理支持,鼓励病友间多沟通交流,提高认识,增强治疗信心。

1.3 观察指标

评价2组疗效。疗效标准:治愈:胃脘痛及其它症状消失,胃镜检查正常;好转:胃痛缓解,发作次数减少,其他症状减轻,胃镜检查有好转;未愈:治疗后胃痛症状无改善,胃镜检査无变化。治疗有效率=(治愈例数+好转例数)/总例数×100.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软件,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治愈+好转)24例,未愈1例,治疗有效率96.00%(24/25)。对照组(治愈+好转)19例,未愈6例,治疗有效率76.00%(19/25)。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胃脘痛的辨证当以缓急、虚实、寒热、气血为纲[6]。胃痛日久,时轻时重,反复发作多为慢性胃痛,以虚证为主,脾胃虚寒证当属虚证,系劳累、久病、过食寒凉、耗伤脾阳导致,证见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喜温喜按,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泛吐清水,神疲纳呆,四肢倦怠,手足不温,大便溏薄[7]。现代医学认为,胃脘痛属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多因饮食不节,幽门螺杆菌感染,食用刺激性食物或不良情绪刺激有关[8]。

生姜具有散寒、止呕、开痰之功效,多用于治疗感冒风寒、呕吐、痰饮、喘咳、胀满、泄泻等症[9]。《日用本草》一书中记载:“生姜治伤寒、伤风、头痛、九窍不利,入肺开胃,去腹中寒气”。艾叶本身具有温经止血、散寒止痛的作用,通过燃烧加热后与生姜共同作用于体表腧穴,加速药物渗入深部组织,有助于寒气发散,温中散寒、通络止痛的作用[10]。隔姜灸治疗后腧穴处贴敷中药丁香、肉桂、艾叶等,具有健脾开胃、行血助阳、活血化瘀、祛风除湿之功效[11]。隔姜灸联合中药穴位贴敷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是以祖国医学为基础,借助艾柱与生姜的热力与中药贴敷的散寒止痛药的药效,使药物由表及里,渗透入循经,内达脏腑,体现了内病外治的原则,同时护士配合正确的饮食护理、情志护理,指导患者正确的生活方式,对缓解患者的疼痛、改善脾胃功能有较好的效果。

利益冲突声明:作者声明本文无利益冲突。

猜你喜欢

姜片胃痛胃脘
五灵脂蒲黄散止胃痛
突然胃痛不用慌 按压至阳来帮忙
王生义治疗胃脘痛的临证经验
胃脘痛应该怎么贴敷?
糟三样
浅谈藏医盐敷治疗胃痛的护理
傣医林艳芳老师临床诊治胃脘痛经验
隔姜灸治疗网球肘
针刺足三里加口服良附丸治疗寒邪客胃型胃痛62例
张志明教授治疗胃脘痛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