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的困境及对策研究

2020-02-10

关键词:办学条件教师队伍群体

李 介

(陇东学院教育学院,甘肃 庆阳 745000)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小规模学校逐年增多,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问题备受社会关注。农村小规模学校数量大、分布广,是我国基础教育最为薄弱的环节;农村20%的弱势人群子女大多就读于小规模学校。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我们理应分析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面临的现实困境,寻找对策,底部攻坚,提高农村小规模学校办学质量,形成办学特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一 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面临的现实困境

农村小规模学校之所以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最为薄弱的环节,是因为多种主客观因素影响的结果,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面临的现实困境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乡村终结论”使人们对农村小规模学校丧失信心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的加快,乡村人口大量外流,土地荒芜,许多乡村逐渐消失,乡村文明逐步衰落。从1985年到2001年,不到20年的时间里,由于城镇化和村庄兼并等原因,中国村落的数量从940 617个锐减到709 257个。仅2001年一年,中国那些延续了数千年的村落,就比2000年减少了25 458个,平均每天减少约70个[1]。面对乡村的衰落,社会中弥漫着“乡村终结论”。认为乡村是愚昧、落后、贫困的标志,阻碍了国家实现现代化的进程;认为以工业文明为支撑的城市是社会进步的代表,只有尽快地使乡村从中国的版图上消失,中国才可以较快地挤入世界发达国家之行列,人们才能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在“乡村终结论”的影响下,人们解决乡村诸多问题时,不能因地制宜,做事“一刀切”,追求“速度”“数量”与“效率”。比如,我国实施的“撤点并校”运动,使得农村学校数量急剧减少,2000年全国农村小学数为44.03万所,2010年为21.09万所,减少学校数合计22.94万所,总量减少了一半多,大大超过了学生的减幅[2]。大规模的“撤点并校”、学校进城,将乡村教育“连根拔起”,乡村教育日益边缘化。面对乡村的急剧衰落,人们对农村小规模学校丧失信心,有条件的家庭纷纷将孩子送到乡镇或县城上学,农村小规模学校只能“自生自灭”地低水平生存。

(二)办学条件阻碍了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对农村小规模学校的扶持政策,同时,各类重大工程项目向农村薄弱学校、小规模学校倾斜。农村小规模学校办学条件有所改观,但是,由于规模小和地处乡村的双重劣势,办学条件与城区学校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农村小规模学校办学条件依然面临诸多问题[3]。这些问题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一是学校功能教室缺乏,运动场地条件不达标。近年来,农村小规模学校校舍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D级危房基本消除或弃用。教室数量基本能够满足教学需要。但是大多数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功能教室相对缺乏,运动场地条件不达标。二是教学设施设备状况不佳,图书缺乏且学龄适切性差。学校课桌椅数量基本能够满足需要,但是,课桌椅较为破旧,许多课桌椅不符合国家标准。尤其是农村小规模学校的音乐、体育及美术器材和教学仪器严重不足。有些学校的教学设备处于闲置状态,有些学校由于疏于管理和维修,设备老化,无法使用。另外,许多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图书数量不足,不能满足学生正常阅读需求;有些学校虽然图书的数量可以达标,但图书陈旧、内容单一、缺少适合儿童年龄特点的图书。三是生活设施设备配备不足,学生生存环境较差。我国自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以来,农村学生真正得到了实惠,然而农村小规模学校由于厨房的基础设施难以配备,加之规模小、成本高等多种原因,致使食堂供餐无法实现,只能通过课间加餐的形式,课间加餐主要是采购包装加工食品分发给学生,这类食品营养含量较低,而且还存在食品安全风险。四是网络和数字教育资源配备率、使用率较低。2012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全面启动实施“教学点数字资源全覆盖”项目的通知》,该项目旨在通过IP卫星、互联网等多种方式将优质教育资源传输到全国6.36万教学点,帮助农村小规模学校开齐开好国家规定课程,使农村小规模学校学生接受良好教育。该项目实施以来,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数字教育资源仍相对缺乏、互联网接通比例低。同时,由于设备后期使用和维护成本较高,设备闲置情况较为普遍,设备使用率较低。

(三)教师队伍制约了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

近年来,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队伍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村小规模学校教育质量得到显著提高。然而,受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交通条件不便、学校办学条件较差等多种因素影响,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的发展状况令人担忧。教师队伍建设一直是困扰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的瓶颈。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队伍建设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教师队伍专业素养偏低。小规模学校教师第一学历普遍较低,“民转公”教师或者临聘教师占比偏多,整体专业素质偏低。教师知识结构中,实践性知识、条件性知识、信息技术知识相对匮乏,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教不好”现象严重。教师年龄结构不尽合理,教师队伍呈现老龄化趋势,教师队伍老龄化使得学校缺乏生机与活力,使得学校发展后继乏人。教师职称结构中以中、高级职称为代表的优秀教师偏少,学校缺乏教师专业发展带头人,优质师资供给不足。二是教师队伍学科结构失衡。语文、数学学科教师富足,英语、科学、音乐、美术、体育教师严重不足。英语、科学、音乐、美术、体育课程要么通过中心学校教师“走教”形式进行教学,要么由本校的语文、数学教师负责教学。这些课程专业性特别强,语文、数学教师心有余而力不足,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三是教师岗位缺乏吸引力。小规模学校教师在工资待遇、专业发展、职称评聘、工作环境等方面与城市教师存在一定的差距。与城市学校相比,小规模学校教师需要跨年级跨学科进行教学,甚至实施复式教学、包班制,这样就使得教师教学任务繁重。面对工作条件差,工作任务重、收入水平低的现状,小规模学校教师队伍流动愿望强烈,教师流失率高、教师队伍稳定性差。四是教师培训机会少,培训效果不明显。由于小规模学校普遍存在经费不足的问题,教师参加培训的机会少,即便是教师参加培训,教师反映效果并不理想。主要是培训内容不适应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学需求,导致“培训流于形式”,挫伤了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影响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四)生源的特殊性对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提出了新挑战

农村小规模学校生源比较复杂,生源中特殊群体学生比例较高。这些特殊群体学生包括留守儿童、贫困儿童、残障儿童、离异或单亲家庭儿童等。这些特殊群体是社会最弱势群体,处于社会边缘的“走不掉的一代”。 2015和2016年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在全国18个省(市)开展了两次大规模实地调研,调研结果表明:乡村小规模学校留守儿童比例为53.03%,贫困生比例为28.77%,父母离异的比例为5.43%,智力、听力、视力等残障学生比例为2.29%[4]。有研究者根据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样本数据计算得出,0-17周岁留守儿童在全国儿童中所占比例为25.39%,而农村留守儿童在全国儿童中所占比例为15%。2015年全国留守儿童规模为6876.6万,其中农村留守儿童规模为4051万,0-11岁即学前及小学留守儿童占到全部留守儿童的四分之三[5]。 农村留守儿童由于长期亲情缺失,使得情感生活封闭孤独,身心发展受阻,学习动力严重不足,道德行为偏差。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作为留守儿童的重要他人,既要教书育人,更要关爱留守儿童,构建“教育爱”,弥补由于亲情缺失而造成留守儿童精神家园的沦陷及情感生活的孤寂,承担起任重而道远的情感教育。贫困儿童、残障儿童、离异或单亲家庭儿童更需要教师关爱。总之,这些特殊群体学生大多缺乏家庭教育,家庭经济困难,低年龄段儿童多,这就需要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在日常生活及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付出更多的爱心、更细致的关怀、更耐心的教育,因此也对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的师德水平及教育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 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的对策分析

面对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的现实困境,需要政府、学校和社会组织共同努力,协同发展,使农村小规模学校成为小而优、小而美的现代教育乐园,成为美丽乡村中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一)树立乡村教育自信,振兴农村小规模学校

我国乡村衰败源于城乡不平等的发展理念和对乡村文明的忽视,我国城市化不应以乡村衰败为代价。国家统计局公布,截至2018年年末,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城镇化率)为59.58%,比上年末提高1.06个百分点[6]。尽管我国城镇化率逐年提高,但是,乡村将长期存在。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乡村建设至关重要,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衰则难言国家兴。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规划》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导,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出总体谋划。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在新时代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振兴乡村教育是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2018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导意见》明确指出,涉及到撤并小规模学校,要按照“科学评估、应留必留、先建后撤、积极稳妥”的原则从严掌握。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振兴农村小规模学校势在必行。

振兴农村小规模学校,必须树立乡村教育自信。自信是一种良好的个人品质,也是一个民族最宝贵的精神气质。一个人缺乏自信,就会看不到未来的希望;一个民族缺乏自信,就会失去民族的未来[7]。在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由于存在教育自信缺失,致使我国教育形成了“农村学城市,城市学国外”的现象,进而形成了“千人一面,千校一面”的局面[8]。 乡村学校积极学习西方教育、学习国内城市教育非常必要,但是,这种学习失去了批判意识和主体意识,照搬照抄、盲目迷信,就失去了本来的意义。我们学习得越多,就对自己的乡村教育越缺乏信心。加之社会舆论中唱衰乡村、唱衰乡村教育的声音不绝于耳,这样,更加对乡村教育失去信心、自卑心理愈加严重。所以,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振兴农村小规模学校,必须树立乡村教育自信,只有自觉树立和提升乡村教育自信,扎根乡村教育实践,汲取人类教育智慧,才能振兴农村小规模学校。

(二)增加教育经费,改善农村小规模学校办学条件

近年来,为了解决农村小规模学校资源短缺问题,国家对农村小规模学校加大支持力度,底部攻坚。但由于我国农村小规模学校教育经费历史欠账较多,资源短缺仍然严重制约着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发展。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政府要对农村小规模学校进行政策支持,学校自身要摆脱“等、靠、要”的被动发展模式,充分发掘各种教育资源,走自主发展之路。从政府方面来说,一是制定农村小规模学校办学标准,积极推进农村小规模学校标准化建设,按照“实用、够用、安全、节俭”的原则,保障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基本办学条件。二是制定符合农村小规模学校实际的办学条件投入模式。农村小规模学校教育资源规模效益低下,目前按生均标准配置教育资源的模式仍然不能使农村小规模学校摆脱困境,影响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发展。为此,应制定符合农村小规模学校实际的办学条件投人模式,在专项经费投入上,应充分考虑学校实际需要及办学条件的现状,合理核算和规划专项经费投入;在公用经费核拨上,应建立以班级数量为基础、适当考虑学生数量的教育经费配置模式,多维度核算和拨付学校公用经费,改变单一按学生数量核拨公用经费的方法,保障有相对充裕的经费用于农村小规模学校办学条件的改善方面。三是建立农村小规模学校办学条件动态监测系统。目前,政府实施整体性、统一性、同步化改善办学条件模式,导致部分学校办学条件不能及时改善,部分学校又出现浪费问题,为此,应建立农村小规模学校办学条件动态监测系统,加强监管和评估,做到精准扶贫。从农村小规模学校自身来说,一是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办学。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发展不能只靠政府,还应积极利用社会力量,如农村社区和教育公益组织及公民个人等。尤其要构建学校与农村社区互惠双赢的共生模式,使原先纯粹的地缘关系变为互利合作的伙伴关系,使二者能够真正形成良性互动,促进乡村与学校的共同发展。二是充分发掘教学资源。由于农村自然条件较差,经济相对落后,农村小规模学校普遍存在教学资源匮乏的问题。但是,农村也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和历史资源。农村小规模学校理应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将乡土资源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形成独特的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整体水平

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发展,教师是关键。正如陶行知所言,一个小学生之好坏,关系全村之兴衰,因而全民族的命运都与小学教员相关[9]。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要大力加强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真正培养一批“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的教师队伍。加强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应该解决四个问题。一是拓展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补充渠道,满足农村小规模学校对教师质量的需求。通过实施农村教师“特岗计划”,重点支持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公费定向培养、到岗退费等多种方式,鼓励农村优秀高中生报考师范专业,鼓励他们毕业后回到家乡从事小学教育工作,改革分科培养教师模式,实施“全科教师”培养模式,提升教师多学科教学的胜任力。通过实施“本土化”“全科型”教师培养模式,确保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队伍稳定,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二是积极探索农村小规模学校“全科教师”培训模式。由于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学科结构失衡,不能开齐开足国家课程,更谈不上开好国家课程。所以,农村小规模学校“全科教师”培训至关重要,通过培训使现有的教师胜任多学科教学。三是提高教师的收人水平和福利待遇。农村小规模学校大多偏远落后、交通不便,文化生活贫乏、升迁路径不畅、教师职业缺乏吸引力。所以,要全面落实“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对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在工资收入、生活补助、培训进修、职称评聘、评优提职等方面进行倾斜,真正做到“待遇留人”。加快农村教师周转房建设,改善学校教师基本生活条件,使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真正做到“安居乐业”。四是引导教师走专业自主发展之路。教师的专业发展受内外双重因素制约,但是内因起决定作用,教师的专业发展不是被动、强迫的过程,而是教师积极主动地改造与构建过程,所以,既要利用外部力量帮扶教师专业发展,更要增强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自主专业发展的意识和动力,引导他们实现一种内在转变,走专业自主发展之路。

(四)关爱特殊群体学生,促进教育公平与社会和谐

特殊群体学生在农村小规模学校中人数较多,这些特殊群体学生是将来农村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生力军。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要以农村小规模学校为阵地,多方联动、多措并举,切实构建起关爱特殊群体学生成长的长效机制。为此,需要解决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注重国家基本保护责任的承担。国家是提供特殊群体学生社会保护服务资源的最基本的责任主体。政府作为国家的机构载体,承担着为其公民提供保护的责任和义务。对于政府部门来说,首先要建立完善的特殊群体学生社会保护制度体系;其次政府部门明确所承担的责任,要把属地的特殊群体学生信息全面掌握、建档立卡,并对有特殊需要的学生给予特殊的关照。再次应建立以政府划拨为主的农村特殊群体学生专项经费,把解决农村特殊群体学生问题纳入到政府的常规工作中来,形成资金筹措的长效机制。二是强化父母对农村特殊学生的监护责任。2015年教育部《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要“落实家庭监护主体责任”“父母要依法履行对未成年子女的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这一变化标志着特殊群体学生的责任主体从“以政府为主”到“以家庭为主”的重要转向,这为给农村特殊群体学生提供切实的亲情关爱和家庭温暖提供了有效保障[4]。切实提高家长的责任意识,同时,为特殊群体学生家长更好地履行监护责任提供社会支持和社会环境。三是提升农村社区及社会组织的有效补充作用。农村社区及社会组织是特殊群体学生社会保护体系中的重要主体力量。农村社区是特殊群体学生重要活动场域,农村社区的资源整合能够为特殊群体学生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社会组织也是促进特殊群体学生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不同类型的社会组织理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在整合国家及社会资源的基础下,提供适合农村特殊群体学生发展的帮助,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四是学校要建立特殊群体学生关爱制度。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要加强对特殊群体学生个性化学习指导,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心理健康和法制安全教育;建立农村小规模学校排查解忧制度,协调解决特殊群体学生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实际困难;教师要积极培育特殊群体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使他们用积极的心态提高自身对幸福的感受力和对不幸的耐受力。引导他们客观的看待自身的优缺点和周围环境,形成积极阳光的心态及和谐的人际关系,能够积极的融入集体、融入社会。

猜你喜欢

办学条件教师队伍群体
扎实推进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
实施精准园本培训 建强培优教师队伍
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我国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实证研究
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工作专项督导评估指标体系
在标准化学校建设中改善中职学校办学条件的举措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