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师生共同体视角下第二课堂党建育人机制研究

2020-02-10施小明朱梦冉陈安安

关键词:第二课堂共同体师生

施小明,刘 成,朱梦冉,陈安安

(上海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093)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基础。高校基层党组织作为团结广大师生员工,凝心聚力,推动学校事业发展、维护学校和谐稳定、服务师生学习生活教学科研的战斗堡垒,是高校立德树人、培养学生成长成才的基础。教师在增强学生综合素质、培育学生成长成才方面承担着重要的角色,起着重要的作用。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同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神圣使命。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高校教师要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各级党委要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加强领导和指导,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各部门各方面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因此,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师生共同体”以及第二课堂党建育人的研究,对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有效开展对“师生共同体”视角下的育人研究,课题组对全国范围内的近40所学校的一千多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包括第二课堂党建育人,为研究提供有力的支撑。

一 “师生共同体”与第二课堂党建的内涵

(一)“师生共同体”的内涵

共同体首先出现于社会学研究中。斐迪南·滕尼斯认为:共同体是人的意志完善的统一体,且作为一种原始的或者天然的状态。有血缘共同体、地缘共同体和精神共同体三种[1]。马克思也提出:“正是由于特殊利益和共同利益之间的这种矛盾,共同利益才采取国家这种与实际的单个利益和全体利益相脱离的独立行式,同时采取虚幻的共同体的形式。”[2]并进一步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3]可见,马克思所主张的真正共同体是建立在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上的自由人联合体。之后,各国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科学共同体”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探讨,包括英国科学家、哲学家和社会学家M.波兰尼,美国社会学家R.K.默顿等,各国学者对“科学共同体”的研究探讨,为我们对“师生共同体”的研究提供了帮助,也为我们探索研究“师生共同体”视角下第二课堂党建育人提供理论支撑。

笔者认为“师生共同体”是指教师和学生基于人格平等,在某种特定的教学组织中,以共同发展为目标,以共同意志为指导,通过有序互动而形成的一个关系体。“师生共同体”大致可分为:一是学术、学业类师生共同体,如学士导师制、研究生导师制,及以课题项目研究而建立的师生关系体;二是以培养卓越人才的“师生共同体”,如落实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而专门设立的卓越工程师班,又如源自于2009年上海市教委试点探索创业教育而专门设立的工商管理专业(创业方向)试点班,并形成的师生关系体;三是实践教学类“师生共同体”,如在工程实训、实验和实习等实践教学中,师生互相协调、互相促进、共同完成各种实践教学活动而形成的师生关系体;四是社团、公益活动、社会实践类“师生共同体”,如师生基于个人共同兴趣爱好或特长加入社团所组成的师生关系体;五是创新创业类“师生共同体”,如在创新创业大背景下推行创新创业教育而形成的师生关系体;六是竞赛类“师生共同体”,教师加入学生团队,指导学生参加专业、学科竞赛所形成一种师生关系体。

(二)第二课堂党建内涵

第二课堂研究起于上世纪80年代,当前学术界的研究多集中在第二课堂内涵、育人机制和功能及体系等方面。所谓的第二课堂是指在素质教育理念下,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为目的,以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为目标,依托学生组织、社团、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以及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等载体,在第一课堂外开展的与第一课堂有关联、相衔接的各类实践活动。第二课堂类型大致可分为:一是以提升和深化专业知识为目标的科研学术类活动;二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为目标的实践类活动;三是以加强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自我教育为理念,培养和提升社会活动能力的探讨或娱乐活动类活动;四是以培养学生兴趣爱好,促进个性特长发展,增强个人竞争力为目标的竞赛类活动。

笔者认为,所谓的第二课堂党建育人机制是指高校基层党组织遵循学生成长成才规律,通过党的制度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思想建设提升党组织的先进性和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为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所形成的机制。加强第二课堂党建育人是大学生“课程思政”的内涵丰富和外延拓展,通过课内课外育人的联动,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建立健全第二课堂党建育人机制,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的“要加强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创新体制机制,改进工作方式,提高党的基层组织做思想政治工作能力”的具体表现和措施。

二 构建基于“师生共同体”第二课堂党建育人的重要性

(一)第二课堂党建育人是高校培养人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党始终重视高校基层党组织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尤其是通过加强党组织育人机制建设来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大学生综合素质是指在已有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基础上,经过高校系统教育,将已学到的知识内化为个人品质。从高等教育“育人”本质要求出发,强调学校教育应具备360度德育“大熔炉”的教育合力作用[4]。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的延伸,是“三全育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加强第二课堂的党建育人,可以让大学生获得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具体包括科学理性素养、思想政治素养、道德涵养、身心健康素养和创新创造能力等,而思想政治素质又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核心。

在问卷调查中,有关“在参加第二课堂活动中,您认为党员或党组织有必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问题,超过80%的大学生认为很有必要或有必要,这一结果已足以说明第二课堂党建育人的意义和价值,反映出了当代大学生期盼党组织和党员教师的心声。这与《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指出的“高等学校要努力拓展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党组织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高度一致。因此,无论是学生自身发展成才需要出发,还是党中央对高校党组织育人工作的要求,高校党组织必须把第二课堂党建育人放到一个重要的位置,这是高校育人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第二课堂党建育人是学习型、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有力举措

《关于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意见》强调:高校党组织要围绕立德树人,把思想教育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搭建师生成长发展平台,引导广大师生讲理想跟党走。高等学校如能积极推进第二课堂的“师生共同体”建设,发挥基层党组织和教师党员的作用,不仅能建设好学习型、服务型党组织,还能把育人工作落实到实处,这是由“师生共同体”三个基本特性所决定的,即教师与学生组成的主体,一个源于学生愿望的目标,以及师生间的交流互动。师生之间这种源于学生成才需要的交流探讨和互动,不但让学生收获知识和能力,还源于师生之间经常的面对面、近距离的交流互动,在无意识之中融入教师的人文关怀,实现“师生共同体”主体间的“相互浸入”,从而教师在学业上帮助、指导学生实现愿望,在思想行为上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高校基层党组织通过第二课堂建设“师生共同体”,组织党员教师积极投身其中,党员教师与学生主体间通过专业知识、人文知识、社会热点问题、行为品德……等多方面的交流互动和“相互浸入”,党员教师在帮助、指导学生成才的同时,也接受来自学生的新思路,实现了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同时也提高了育人的水平,创新了高校基层党员教师的学习途径,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水平。基层党组织通过推进党员教师加入第二课堂的“师生共同体”,发挥出专业能力,帮助、指导学生愿望的实现,就是服务型党建设最直接和具体的表现,是推进高校学习型、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有力举措。

(三)第二课堂党建育人是增强大学生思政工作有效性的保证

《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加强新形势下高校教师党支部建设的意见》(教党〔2017〕41号)中指出:不断优化教师党支部设置,可根据实际需要,探索依托重大项目组、学科组、课题组、创新团队、科研平台、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和机构等设置教师党支部。如在第二课堂设立临时党支部,加强党的建设,发挥师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特别是发挥教师党员的教书育人功能,能有效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高校第二课堂实践育人提供组织保障、思想保证和方向指引。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是实践育人的有效载体。实践活动的有效性,就其实质而言,是体现于特定价值关系中的价值属性问题。价值关系,表现为客体在满足主体需要的过程中所构成的主客体之间的关系[5]。因此,提升以实践育人为核心的第二课堂育人有效性,需着力发挥第二课堂中党组织及党员作用,高校二级党组织和教师党支部如应积极进入第二课堂,主动帮助学生发展成才需要,激发大学生在社团、实践活动中自我学习意愿,增强实践活动育人功能,提升第二课堂育人有效性。

三 第二课堂未完全发挥出党建育人作用的问题及原因

(一)第二课堂尚未完全发挥出党建育人功能

1.第二课堂自身建设方面基础薄弱,教师指导不足。从表面上看,高校一些社团招新场面热闹、红红火火,新生热情高涨,积极报名参加喜爱的社团,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以提升自身的能力或发挥专长。然而较为普遍的现象是高年级同学早早退出社团,低年级同学进入社团成为主力军,尽管新生富有热情,但大多数人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技能、社会资源及工作经验,影响了第二课堂活动自身发展。此外,学生社团普遍缺少专业教师指导,很大程度制约了第二课堂高水平、高质量发展。

2.第二课堂推进“师生共同体”建设存在不足。从此次问卷了解到,平均每位学生参加社团的数量达到2个,表现出了学生们对第二课堂的社团活动兴趣十分浓厚、自身发展愿望强烈,而学生们参加“师生共同体”的比例与参加社团等第二课堂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且参加“师生共同体”的学生又相对集中在大学生科技创新或专业竞赛方面,反映了大学生第二课堂的“师生共同体”建设明显不足,教师教书育人和“课程思政”工作不能有效地延伸到大学生第二课堂,党员教师的先进性作用也没有得到很好发挥和体现。

3.第二课堂与“师生共同体”的党员教师作用发挥差别明显。笔者在之前也曾做过一次问卷调查,对于“你认为社团中党员作用发挥如何”,15%的学生认为很好,26.2%的学生人分为较好,表明了第二课堂的社团中党员作用发挥明显不够,由于社团没有成立诸如临时党支部,党员的定岗明责亮身份工作不能有效推进,入党积极分子考察培养也缺少了全面性[6]。而在本次问卷中,对于“在‘师生共同体’中,党员教师教书育人作用”的回答,超过90%同学认为作用好或较好,只有不到8%同学认为作用不够好,党员教师在“师生共同体”的教书育人作用得到了学生广泛的认可,第二课堂与“师生共同体”的党员教师之间作用发挥差距一目了然。

(二)第二课堂党建育人未发挥出应有育人功能的原因分析

1.对第二课堂育人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大学生第二课堂是学校第一课堂的补充和延伸,是学校教学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教师能积极投身社团等第二课堂,积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隐性思政”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显性课程”相呼应,就能有效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7]。但高校对第二课堂的建设思想上重视不够,也没有充分认识到大学生第二课堂育人的重要性,把第二课堂定性为学生自娱自乐的活动,习惯性把第二课堂排除在三全育人的范畴外,在管理和服务上缺乏系统性科学性,没有与第一课堂形成有效的制度衔接。

2.对“师生共同体”天然的育人功能了解或认识不够。笔者前面对“师生共同体”的三个基本特性已有简要说明,其中师生间的交流互动是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手段,也是“师生共同体”的核心所在。在“师生共同体”中,师生间通过交流互动提高学生专业知识、某一技能或兴趣爱好水平,利用业余时间帮助学生成才,与此同时,教师在交流互动中润物无声,推进育人工作。但“师生共同体”这种天然的育人功能还没有得到学校各方面应有的重视和正确的理解,这在上海市大学生机械创新大赛中300多位参赛学生的问卷中得到了证实,这些参赛学生每组都有指导教师,是最具代表性的“师生共同体”,但他们中近一半不了解“师生共同体”,反映出高校对“师生共同体”建设和重视不够,对“师生共同体”所具有天然育人功能的了解或认识不够。

3.推进第二课堂和“师生共同体”党组织建设重视不够。教育部教党〔2017〕41号文件指出按照有利于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不断优化教师党支部设置。围绕这一指导思想和学校培养人的中心工作,高等学校各级党组织应当主动作为,不断丰富“三全育人”内涵,推进大学生第二课堂党组织建设,特别是院系党组织应当委派专业知识过硬、关心学生成长发展、具有人格魅力的优秀党员教师加入学生专业社团,成立师生临时党支部或党小组,搭建“师生共同体”,发挥教师党员的教书育人作用,指导学生成长发展 。但高校在推进第二课堂和“师生共同体”的党组织方面思想上重视还不够,制度建设不完整,措施和实践推进力度有限。

四 构建基于“师生共同体”第二课堂党建育人机制的举措

(一)依托第二课堂,搭建党员教师协同育人平台

搭建依托于第二课堂的党员教师协同育人平台,是高校教师开展三全育人的有效途径。课题组对上海理工大学近五年来大学生创新创业优秀指导教师和课程教学优秀教师的一千多条数据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其中党员教师获得课程教学优秀教师比例为62%、获得大学生创新创业优秀指导教师的比例为67%,而全校党员教师的比例则为58.53%。数据显示,相比普通教师,党员教师无论在教学投入、教学水平,以及学生认可度上都要高出一些,其中,课程教学优秀奖中,党员教师比非党员教师的获奖比例高出36.33%,而需要更多无私奉献指导学生开展课外科技创新工作,党员教师比非党员教师的获奖比例则高出47.32%,实绩更为突出,对学生的帮助更大。因此,搭建基于“师生共同体”的第二课堂党员教师协同育人平台,对于推进教书育人工作具有明显作用,并具有示范性。

党员教师协同育人平台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通过创新基层党组织建设、强化基层党组织管理、完善基层党组织协同,以实现教育目标,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客体思想政治素质和综合素养为目的而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邓小平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全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8]。因而,创建基于师生共同体的党员教师协同育人平台和育人机制,一要坚持共融共建党建理念、管理协同,积极推进以“师生共同体”为载体的第二课堂党建科学化,在服务型、学习型党组织理念指导下,师生共同推进第二课堂党建制度化、程序化建设。二要落实共创共赢党建目标、路径协同,以卓越党支部创建和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为目标,开辟以“师生共同体”为载体的党建路径,实现党员师生载体共创、模式共用。三要实现基于“师生共同体”的第二课堂党建长效化、成果化,构建第二课堂党员教师与其他育人主体党建资源共享,提升党员教师开展党建工作的参与和获得感,实现基于“师生共同体”的第二课堂党建常态化。

(二)坚持以学生为本,健全第二课堂党建育人激励机制

建立科学、合理、完善的第二课堂党建育人评价及激励机制是推进第二课堂党建育人的重要一环。习近平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马斯洛将人的需求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情感需要、尊重需要和爱与自我实现的需要;马克思也提出“‘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

首先,建立健全第二课堂党建育人评价机制。这应当建立在尊重、保障学生成长成才和教师发展需求的基础上。一是要确立科学的评价原则,以促进学生成长成才需求为导向,尊重教师发展为基础,按照学校提思路、出政策、定制度,学院抓落实、重监督,综合评价第二课堂党建育人工作;二是要形成规范的评价机制,制定考核办法,形成可操作、可复制、能推广的规范化、制度化评价考核程序和体系;三是要确定合理的评价内容,从组织建设、作风建设、思想引领、价值构建、制度建设、能力培养等维度细化评价指标,依据该指标量化考核评价内容。其次,加强运用考核评价结果的激励机制建设。美国赫茨伯格提出,人的工作动机主要由两个因素激发:一是激励因素,二乃保健因素。具体到第二课堂的师生共同体中,一方面以提升教师参与度为目标,强化考核评价结果运用,同等条件下在课题申报、年度考核、职称评定、职务晋升、出国深造、评选推优、生活保障等方面适度向既承担本职工作又参与到师生共同体中教师倾斜,提升他们的参与度;另一方面以增强学生获得感为宗旨,加强考核评价结果应用,第二课堂的师生共同体相对于第一课堂具有人数少,师生关系融洽,党员教师师德师风、人格魅力发挥突出等特点,因此将第二课堂党建育人考核结果与学生评奖推优如保研入党评优、出国深造、开展研究和卓越工程师培养,如推荐就业实习、扶持创新创业项目等进行关联是必要的。

(三)立足基层党组织,构建第二课堂党建育人运行机制

我党历来重视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并以此推进育人工作。早在1923年,李大钊就派邓中夏、朱务善、黄日葵等人到蒙藏学校宣传马克思主义,并组成第一个少数民族党支部。毛泽东也提出“党和团的领导机关要善于围绕党的中心任务,照顾青年特点,组织和教育广大青年群众”[9]。《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指出: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组织建设,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为高等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提供思想保证、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因此创新基层党组织运行机制是构建基于“师生共同体”视角下第二课堂党建育人运行机制的关键。

首先,要因校制宜加强顶层设计,这是推动基于“师生共同体”视角下第二课堂党建育人运行机制建设的重中之重。一方面,学校应当协调组织、人事、教务、学院和团学等部门,制定相关政策、办法,出台指导性意见,完善考核办法;另一方面,二级学院党组织应从定岗明责、人员培训、经费保障和制度建设等方面加强对第二课堂党组织建设指导。其次,要优化基层党组织机构设置,这是推动基于“师生共同体”视角下第二课堂党建育人运行机制建设的有效途径。科学设置基层党组织,如按照专业、社团组织设立党支部,也可按科研项目、创新创业大赛及行业专业类竞赛设置党支部、党小组等,畅通基于“师生共同体”的第二课堂党组织育人运行机制途径。第三,构筑党员作用发挥运行机制,这是推动基于“师生共同体”的第二课堂党建育人运行机制建设的根本所在。基于师生共同需求,以共同利益和共同目标为纽带,凭借合作项目共同行动的举措,打破行政壁垒,促进党建资源共享,推动党建联建。通过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平台共建、载体共搭等方式,帮助党员学生在基层服务人民群众和社会中将所学理论内化,不断锻炼自己、增强服务和责任意识。并在展党建联建活动过程中,通过亮明党员身份、佩戴党徽、优秀党员评选和党员先锋岗等形式,深化党员对党认同,强化党员身份意识。

猜你喜欢

第二课堂共同体师生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高校“人工智能”第二课堂建设探讨
第二课堂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中华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晋江“四点钟学校” 孩子们的第二课堂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