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国情观探析
2020-02-10李亮,王凯
李 亮,王 凯
(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200234)
习近平的国情观, 是习近平对我国国情的系统认识和根本看法, 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探讨和分析习近平的国情观, 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其治国理政思想, 自觉从中国实际出发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一、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当代中国的最大国情
2012 年11 月17 日,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 习近平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当代中国的最大国情、最大实际。 ”[1](P10)一个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反映出来的一定社会性质和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是国情中的重要内容。认清国情既要把握社会性质, 又要正确认识历史发展阶段, 对任何一点认识不清, 都会由于脱离实际而犯倾向性错误。 社会性质是国情的核心。 毛泽东说:“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就是说,认清中国的国情”[2](P633);又说:“现时中国社会的性质,这就是现时中国的国情”[2](P665)。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一个国家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 是这个国家的最基本国情。党的十三大指出,正确认识中国社会现在所处的历史阶段, 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问题。
1956 年底,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标志着中国历史上长达数千年的阶级剥削制度的结束, 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初步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我们党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 从社会性质和社会发展阶段上对中国国情作出全局性、 总体性判断——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社会性质看,中国社会已经不是封建主义性质的社会,也不是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而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社会。 “从政治上讲,我们的国家机器是社会主义性质的。从经济上讲,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在工业、农业、商业和其他方面已经建立了相当坚实的基础。 ”[3](P135)从社会发展阶段上讲, 我国社会不同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尚未奠定的过渡时期, 也不同于已经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达阶段, 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初级阶段。“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就是不发达的阶段。”[3](P252)我国是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进入社会主义的, 至少需要经历上百年时间, 实现别的许多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和现代化。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对中国社会性质的准确定性和定位, 是对中国国情的科学判断。
实践证明,在坚持社会主义的问题上,只讲性质和方向, 不讲程度和水平, 或者只讲程度和水平,不讲性质和方向,都会使人们陷入盲目、不清醒的状态,发生“左”的或右的错误,使社会主义事业遭受挫折和损失。 1958 年,由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发展程度和水平做出了错误的估计, 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甚至认为,“共产主义对我们来说,已不是遥远的将来”,犯了“左”的错误。改革开放之初,有些人又因为否认或离开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补资本主义的课, 搞资产阶级自由化, 犯了右的错误。 进入21 世纪以来, 习近平在国情问题上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基本性质和方向, 进一步强调:“只有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我们才能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在新中国成立100 周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赢得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更加幸福美好的未来。 ”[1](P7)“我们的改革开放是有方向的、 有立场的、有原则的”[4](P73)。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就经济总量而言,1978 年我国经济总量仅3645 亿元,到2013 年我国经济总量已突破60 万亿元, 居世界第二。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 习近平就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所作的说明中指出, 我国发展面临一系列突出矛盾和挑战, 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 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执法司法等各方面的问题,阻碍着我国发展。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面临新的挑战,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2014 年4 月1 日,他在比利时布鲁日欧洲学院发表演讲时也说:“中国经济总量虽大,但除以13 亿多人口,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还排在世界第80 位左右。 中国城乡低保人口有7400 多万人,每年城镇新增劳动力有1000 多万人,几亿农村劳动力需要转移就业和落户城镇,还有8500 多万残疾人。 根据世界银行的标准, 中国还有2 亿多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这差不多相当于法国、德国、英国人口的总和。 ”[5]以上这些问题的存在表明,我国社会主义发展仍然处于初级阶段。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发展进程中, 必然还要经历若干具体的阶段, 显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 2014 年5 月,习近平在河南考察时首次提及“新常态”。 他说:“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6](P22)是年12 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又从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出口和国际收支、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生产要素相对优势、市场竞争特点等九个方面, 详细对比分析了中国经济的趋势性变化。 新常态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所作出的重大战略判断。
由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条件和建成社会主义所需要的基础所决定,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发展阶段, 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发达的状况不可能不发生阶段性的改变。 习近平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 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基础上,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7]这就是说,“新的历史起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的根基。而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 依据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一系列重大成就。习近平从中国、世界以及人类文明的维度用“三个意味着”集中进行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取得的重大成就, 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并不断开辟发展新境界, 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 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 ”[7]党的十九大报告回顾和总结十八大以来五年间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发生的历史性变革, 明确提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重申并丰富了“三个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 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 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理论、 制度、 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 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 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8](P10)从“新阶段”到“新时代”和“三个意味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新特点的基础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阶段认识的深化。
只有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大的发展阶段的基本国情, 又认真分析不同时期具体的阶段性特征,才能形成对我国国情的全面认识。党的十八大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同时提出了三个“没有变”,即“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 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9](P12-13)党的十九大依据我国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新变化以及人民群众的新期待, 提出:“我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但又特别强调:“必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 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 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8](P11-12)这里的“一个转化”和“两个不变”并不矛盾,恰恰反映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整体量变和部分质变的辩证统一, 避免了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事关全局的基本国情加以把握而导致对国情的判断流于空泛。 这正如习近平所说,要“更准确地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断变化的特点”,深刻“认识和把握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10](P61)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符合我国国情的正确选择
国情是进行一切活动的基本出发点, 决定和影响着发展道路。 2013 年,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的演讲中, 习近平形象地把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国情的关系比喻为鞋和脚的关系:“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 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合不合适, 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最有发言权。 ”[1](P273)道路的选择必须符合国情实际,适合国情的道路才能实现长久发展。 在接受金砖国家媒体联合采访时,他讲道:“世界在变化,中国也在变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必须随着形势和条件的变化而向前发展。只有不断与时俱进,中国才能充满活力。我们愿意借鉴人类一切文明成果,但不会照抄照搬任何国家的发展模式。 中国的改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只有走中国人民自己选择的道路, 走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最终才能走得通、走得好。 ”[11]
国情与道路之间有着紧密的逻辑联系。 中国革命道路的选择就是源于对中国国情与革命关系的认识,即“认识中国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根据。 ”[2](P633)同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也必须与中国国情相适应。 1979 年3月, 邓小平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就提出:“过去搞民主革命,要适合中国情况,走毛泽东同志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12](P163)虽然这里所讲的“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并不完全等同, 但已经蕴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 1981 年6 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明确指出:“我们党已经逐步确立了一条适合我国情况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道路”[13](P839), 并从十个方面对这条道路作了初步概括, 其中已经包括了经济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的内容。 此后,随着1982 年9 月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第一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命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一概念在中共中央文件和党的代表大会的报告中开始广泛使用,也仍然强调要适合我国国情。胡锦涛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10 周年座谈会上说:“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充分证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坚定不移地走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根本立足点。 ……在我们这样有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的社会主义东方大国, 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进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走适合国情的发展道路, 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进行建设。 ”[14]十七大报告在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时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15]在此基础上,党的十八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了新的概括:一是增加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形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完整总布局;二是增加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充实了现代化的目标;三是删除了“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避免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重合,从而进一步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两次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阐述都突出了要“立足基本国情”。可见,“立足基本国情”是选择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础。
马克思认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 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 而是在直接碰到的、 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 ”[16](P470-471)这就是说,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只能在一定基础上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也是如此, 与中国历史发展和改革开放的实践紧密相连。 习近平指出:“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 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 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 是在对近代以来170 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 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 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 ”[1](P39)西方道路不符合中国国情,不能成为中国的范本。1940年1 月,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对中国不能走欧美资本主义道路而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原因作了深刻的分析: 无论是国际的环境还是国内的环境,都不容许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首先是帝国主义不允许,其次是社会主义不允许,再次中国人民大众不允许。 中国只能通过彻底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1984 年6 月,邓小平在会见第二次中日民间人士会议日方委员会代表团的谈话中也说:“如果不搞社会主义, 而走资本主义道路,中国的混乱状态就不能结束,贫困落后的状态就不能改变。”[3](P63)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是必然的,放弃社会主义旗帜,照搬西方的民主社会主义,走资本主义的路,在中国注定是行不通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17]我们“既不能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18]
我国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十分落后的基础上跨越资本主义的完整发展阶段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 一方面要排除资本主义本身不能解决的固有弊端;另一方面,要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 这种特殊性决定了中国道路有别于他国道路。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国情,注定了中国必然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 ”[5]从中国“独特的国情”出发,中国共产党人把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运用于中国实际, 重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开创、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引领中国发展进步。社会主义不是凭空产生的,离不开人类文明的基础。 从经营方式、管理方法、科学、技术、知识、经验等方面看,我国要改变落后、赶超先进,必须“放眼世界”,主动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交往。 邓小平曾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 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 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 ”[3](P373)“资本主义已经有了几百年历史,各国人民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所发展的科学和技术,所积累的各种有益的知识和经验,都是我们必须继承和学习的。 ”[12](P167-168)社会主义是在“扬弃”资本主义中产生和发展的, 既是对资本主义的否定,又是对资本主义的继承。 离开继承谈否定,就会犯形而上学的错误。邓小平以上两方面的分析,不仅看到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二者相互对抗、不相容的一面,而且看到了二者相互借鉴、利用的一面。 实际上,先进的科学技术、管理方式等是人类共同创造的财富,本身并不具有阶级性,对资本主义国家适用,对社会主义国家也同样适用。 “有些东西并不能说是资本主义的。比如说,技术问题是科学,生产管理是科学,在任何社会,对任何国家都是有用的。 ”[12](P351)
利用资本主义的一些优点和长处, 不同于走资本主义道路。 江泽民明确提出要学习、借鉴、利用资本主义, 与资本主义合作发展。 他说:“中国的发展和进步, 离不开世界各国的文明成果。 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需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也需要学习和吸收世界各国人民包括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 ”[19](P124)“应该尊重各国的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承认世界多样性的现实。世界各种文明和社会制度,应长期共存,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 ”[20](P523-524)2001 年12月11 日,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举行的世界贸易组织第四届部长级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决定。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有一定的共通之处,我们不能对资本主义的一切都加以拒绝。 2012 年7月7 日,习近平在“世界和平论坛”开幕式上致辞,倡导要超越“你输我赢、你兴我衰”的“零和”思维,坚持以合作谋和平、 以合作保安全、 以合作化干戈,努力寻求和扩大各方利益汇合点,致力于实现双赢和共赢。2015 年3 月28 日,他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作主旨演讲时也说,要摒弃零和游戏、你输我赢的旧思维,树立双赢、共赢的新理念,在追求自身利益时兼顾他方利益, 在寻求自身发展时促进共同发展。
道路问题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问题, 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兴衰成败。 “中国道路坚持以科学的态度对资本主义进行具体分析, 致力于把资本主义所创造的属于人类文明的成果与资本主义制度剥离开来, 即把资本主义的基本制度与其体制、 机制、 方法等区别开来, 强调对基本制度不能简单照搬, 但对具体文明成果要积极吸取和借鉴。 ”[21](P211)事实证明,我国在40 多年改革开放实践中找到的这条道路, 是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路。由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现在,最关键的是坚定不移走这条道路、与时俱进拓展这条道路, 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4](P39)
三、 多维视角看中国是认识国情的路径和方法
国情具有复杂多变性特征,从空间上看,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地区差别;从时间上看,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存在差异。习近平认为:“观察和认识中国, 历史和现实都要看, 物质和精神也都要看。 ”[5]从历史和现实、物质和精神全方位、立体式、辩证统一的高度全面认识中国国情,拓展和深化了对国情的认识, 有利于对我国国情的整体把握。
毛泽东曾说:“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这对于指导当前的伟大的运动,是有重要的帮助的。 ”[2](P534)习近平强调:“历史是现实的根源, 任何一个国家的今天都来自昨天。 ”[5]重视历史,了解昨天,才能把握今天。正确认识和把握国情不仅要知晓今天的国情,而且要知晓今天国情的由来。 今日之国情是昨日国情的历史发展,了解国情发展的历史,才能更好把握国情。割断国情发展的历史,就是否认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也就不能真正认识今天的国情。国情是历史和现实交互作用的动态发展的集合体,注重历史和关注当下相结合才能更客观地认识和把握国情。 正像习近平指出的那样,“只有了解一个国家从哪里来, 才能弄懂这个国家今天怎么会是这样而不是那样, 也才能搞清楚这个国家未来会往哪里去和不会往哪里去”。[5]
国情是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的总体情况,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物质方面指国土面积、人口数量、地理环境、自然资源等,精神方面指道德情感、历史传统、文化积淀、教育水平等。以往我们对国情的理解, 大多着眼于物质层面, 从精神文化层面阐释的很少。从习近平系列讲话中,我们不难看出, 他谈及许多问题, 都是从精神的角度出发的。 关于扶贫, 习近平讲道:“只有首先‘摆脱’了我们头脑中的‘贫困’,才能使我们所主管的区域‘摆脱贫困’,才能使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摆脱贫困’,走上繁荣富裕之路。 ”[22](P216)关于独立自主, 他说:“坚持独立自主, 就是要坚持中国的事情必须由中国人民自己作主张、 自己来处理。 ”[1](P29)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 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质的提高, 与此同时,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为核心内容的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也得到极大地丰富和充实。 胡锦涛曾指出:“中华民族具有伟大的民族精神。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历经磨难而不衰,饱尝艰辛而不屈,千锤百炼而愈加坚强,靠的就是这种威力无比的民族精神, 靠的就是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23]如果简单地从物质角度去论述国情,不了解中国人独特的精神世界,就难以理解为什么中国经济发展会取得巨大成就, 就难以理解为什么中国人会有强大的民族自信心。
中华民族在5000 多年文明发展历程中,创造出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 根植在中国人内心, 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1](P170)为了进一步深入说明这一观点,习近平在与北京大学师生进行的座谈会上还列举了10余条源自《周易》《论语》等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中的优秀思想和理念,如“民惟邦本”、“天人合一”、“和而不同”、“自强不息”、“天下为公”、“君子喻于义”、“君子坦荡荡”、“言必行, 行必果”、“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德不孤,必有邻”、“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等等。 像这样的思想和理念,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永不磨灭的时代价值。在比利时布鲁日欧洲学院的演讲中谈到中华文明时,他又说:“2000 多年前,中国就出现了诸子百家的盛况,老子、孔子、墨子等思想家上究天文、下穷地理,广泛探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真谛,提出了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他们提出的很多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自强不息等,至今仍然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 ”[5]我们要做好今天的事业,必须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准确把握滋养中华民族的文化土壤。 2014 年3 月,习近平在“两会”期间参加贵州代表团审议时指出:“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还是文化软实力, 这事关精气神的凝聚,我们要坚定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要加一个文化自信。 ”[24]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也是中华民族最为独特的精神标识。“一个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 一定要在其薪火相传的民族精神中来进行基因测序。 ”[1](P265)“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和法家、道家、墨家、农家、兵家等各个思想流派相互切磋、相互激荡,形成了百家争鸣的文化大观,丰富了当时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25]今天,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立足中国,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思想智慧。
一个国家的强盛离不开物质的基础, 也不能没有精神的支撑。 失去精神支柱,政治、思想、文化、制度等也会丧失基础,就无异于釜底抽薪。 因此, 全面认识和把握国情需要观念的突破和思想的解放,既要从物质角度分析,也要从精神角度分析,这样才能更全面。“我们生而为中国人,最根本的是我们有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 有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 ”[1](P171)若撇开精神孤立地展开对国情的认识和分析,“脱离了中国的历史, 脱离了中国的文化, 脱离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脱离了当代中国的深刻变革, 是难以正确认识中国的。 ”[5]
一定的国情总是处于一定的世情之中, 没有脱离世情的国情。1941 年5 月,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指出:“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 即找出周围事物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26](P801)毛泽东所说的“实际”既包括省、县、区这些国内的实际,也包括国外的实际,是“国情”和“世情”两方面的统一。在领导中国进行改革开放的过程中, 邓小平敏锐观察和准确把握世界发展大势和时代特征, 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 明确指出:“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3](P64),“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3](P78)。前一句是从世界角度出发考虑问题得出的结论, 后一句是从中国角度出发考虑问题得出的结论, 这两句话深刻揭示出了中国国情与世情之间的内在联系。 据此,1984 年10 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正式把对外开放确立为长期的基本国策。随着世界多极化深入发展,经济全球化的程度逐渐加深,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中国与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在此背景下,如何把国情与世情统一起来, 是事关党的事业成败的极为重要的课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审时度势,在明察世情中细析国情, 始终将国情和世情联系在一起做深刻考量。第一,“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也需要中国。 ”2013 年10 月,习近平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 周年庆祝大会上讲话,深刻指出:“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世界的繁荣也需要中国。 我们要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加强同世界的联系和互动, 加深同各国人民的了解和友谊。”[1](P60)2017 年1 月,在伯尔尼同瑞士联邦主席洛伊特哈德共同会见瑞士经济界代表, 在介绍中国经济形势时, 习近平再次强调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繁荣也需要中国。第二,“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2013 年3 月,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演讲时指出:“这个世界, 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 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 ”[1](P272)2015 年9 月,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 周年大会上,习近平向世界各国呼吁:“为了和平, 我们要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2017 年1 月,他在瑞士日内瓦联合国总部万国宫出席“共商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高级别会议,又发表了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演讲。第三,“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2013 年6 月25 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在当今世界深刻复杂变化、 中国同世界的联系和互动空前紧密的情况下, 我们更要密切关注国际形势发展变化,把握世界大势,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在时代前进潮流中把握主动、 赢得发展。 ”[4](P39)2015 年10 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把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为“十三五” 时期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遵循的六大原则之一。
总之,习近平的国情观内容丰富,视角多样,既有对当代中国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的分析,也有对经济、政治、文化状况的认识;不仅着眼于我国的历史与现实、物质和精神,而且把国情与世情统一起来把握,为现阶段党和国家制定方针政策、选择道路奠定了基础。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的根本要求, 也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保障。 习近平指出:“我们了解实际、掌握实情,最重要的是要清醒认识和准确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我们现在的基本国情,主要是人口多,底子薄,发展很不平衡……我们想问题、做决策、办事情,都不能忘记、忽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基本特点。 ”[27]“当代中国最大的客观实际是什么? 就是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们认识当下、规划未来、制定政策、推进事业的客观基点。 ”[4](P279)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和实际, 他强调:“不仅在经济建设中要始终立足初级阶段, 而且在政治建设、 文化建设、 社会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中也要始终牢记初级阶段; 不仅在经济总量低时要立足初级阶段, 而且在经济总量提高后仍然要牢记初级阶段; 不仅在谋划长远发展时要立足初级阶段, 而且在日常工作中也要牢记初级阶段。”[1](P10-1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谋划和推进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党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 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 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8](P12)前两个“牢牢”指向当前社会存在的实际状况, 为清醒认识我国的国情和历史方位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原则。 后一个“牢牢”指向党的总的政治路线, 充分表达了坚持“一个中心, 两个基本点” 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决心和定力。后一个“牢牢”是以前两个“牢牢”为基础的,这就是说,制定党的“基本路线”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和“最大实际”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