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战时期甘肃中小学教师假期讲习会探析

2020-06-08杨思信

关键词:教员西北甘肃

杨思信

(兰州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70)

民国时期,甘肃由于地处边疆,交通不便,经济文化不发达,导致其教育水平十分落后,尤其是中小学教师能力不足。进入抗战时期,为提高全省中小学教师的教学水平,增进教学效率,甘肃省遵从教育部的相关规定,连续三年,均于暑期单独举行或参加数省合办“中等学校各科教员暑期讲习讨论会”。 同时在每年寒暑假时,亦分区举办小学教员假期讲习会,总计达38 次左右。 这些讲习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开拓了相关教师的视野,增长了知识,有助于提高其教学水平,对全省中小学教育的发展和进步,亦不无裨益。

一、 战时甘肃中小学教员讲习会举办的背景

无可讳言,抗战时期,甘肃的中小学教育还非常落后,不仅规模很小,而且质量亦不高。 特别中小学师资,“既不充足,且资格未能尽合规定。 ”[1]1939 年, 甘肃全省有中学42 所 (中学18 所,师范17 所,职业学校7 所),教员676 人(中学292人,师范263 人,职业学校121 人),学生共8422人。[2](P104,124)到1941 年,全省中学增至58 所,教员增至813 人(专任教员729 人,兼任教员84 人),学生增至10488 人。[3](P5)

当时全省中学教师的资格状况如何呢? 根据教育部1939 年度对当时甘肃286 名中学教员资格的调查,286 名中学教员中, 大学毕业者160人,占52.45%;师范大学(包括优级师范、高等师范)毕业者14 人,占4.9%;专科学校毕业者31人,占10.84%;以上三种可算基本合格师资,共计205 人,占总数68.19%。 其余皆为不合格师资,共80 人,占总数的31.8%。 换言之,约1/3 的师资为不合格。1940 年至1942 年,西北师范学院师范教育研究所金澍荣、杨少松两位学者,也对甘肃8 所中学的99 名教师(专任89 人,兼任10 人)的学历进行了调查。 他们发现,89 名专任教员中,曾完成专业训练者(指优级师范、高等师范、师范大学、普通大学教育学院或教育系毕业者) 只有24 人,占27.1%;获得硕士学位而非专习教育者(指国内外研究所毕业而有学位者)0 人;曾完成专门学科训练者 (指普通大学或专科学校毕业者)33 人,占37%;未受或未完成高等教育者(指高等师范、师范大学、普通大学或专科学校肄业,中学、师范毕业,科举人物,其他短期训练班毕业者)32 人,占35.9%。10 名兼任教员的学历情况是:曾完成专业训练者2 人,占20%;曾完成专门学科训练毕业者3 人, 占30%; 未完成高等教育者5 人,占50%。[3](P31-32)大体上,有1/3 强的专任教员和1/2的兼任教员未完成或根本未受过高等教育, 是不合格师资。这个结论,与前述教育部的数据基本一致,凸显出甘肃中等教师队伍所存在的问题。

较比中学师资,甘肃小学师资可能更差。1938年,甘肃全省有小学4041 所,教职员7005 人,学生14 万余人。[2](P162-164)但关于小学教员的学历,当时缺乏统计,我们只能从侧面进行一些推测。当时已有学者估计,全省小学教员中,大概中学毕业、小学毕业者各占1/3,师范学校毕业者(简易师范、完全师范)恐不及1/3。[4]换言之,约有2/3 的小学师资不合格。 这个估计应该是大体属实的。 1938年11 月,教育部视察员就在甘肃礼县发现,“全县小学有六十处,量的方面虽不为少,而质的方面则相差甚远,推其原因,由于人才缺乏(经费年二万二千余元,全县中学师范毕业者寥寥无几,师资多由小学毕业及旧日私塾出身者充任)。 ”[5](P11-14)顾颉刚曾于1937 年至1938 年间, 在甘肃各县进行过较长时间的教育考察。 据他的印象,“当地人士大抵足迹未出省界,与外方交游绝稀,新刊物无从传播。 教师遂陷入孤陋寡闻之局面中, 尤以小学教员为甚, 除教科书外, 竟不知天地间尚有学问。 ”[6](P36-40)1938 年3 月初,顾氏到渭源、康乐两县考察,发现收音机“阖县无一架”,且“订阅省垣报纸者亦极少。 ”[6](P48)

教育为国家命脉所系, 师资则是教育发展的根本源泉。要想发挥教育的效能,必须不断提高师资水平,增强教师的教学能力。提高师资水平之方法,除扩充教师队伍、实施教师资格检定、增加办学经费、提高教师待遇等外,最根本的,尚需教师自身加强学习与进修,比如读书阅报、调查研究、观摩教学等。 其中,参加讲习会及短期训练班,无疑是一种颇为有效的办法。 时任教育部部长的陈立夫, 对于举办中学各科教员暑讲会, 即高度重视。 据1939 年8 月13 日姜琦在陕省中学暑讲会开幕典礼上所言,“教育部尤其陈部长所以要举办川、滇、黔、陕、甘五省二十八年暑期中等学校各科教师讲习讨论会之原因与目的”,主要有二:其一,“教育部所以要举办这种暑期讲习讨论会,就是认为西南与西北两隅间各省——川、滇、黔、陕、甘五省是抗战建国上之后方的主要部份, 而且认为教育是武力与经济之推动力, 所以不能不特别对于这五省教育作一度改进,欲要改进教育,不能不先从改进教师本身做起。”其二,“教育部所以只举办中等学校各科教员暑期讲习讨论会, 其目的在于认为中等教育是在于整个学制系统上占有最重要之位置。 ……中等教育之任务是在于培养全社会上的中坚份子,请看任何一个富强的国家,大都视一国青年子弟,受过中等教育之总数越多,则一国国民的自治力越强固及其自信力越深厚。 ……因此中等教师之训练,是刻不容缓的,并且要教育部直接地举办, 至少限度像这次教育部先训令川、滇、黔、陕、甘五省教育厅去办理,其他各省姑由各该省政府自行举办。 ”[7](P9-13)可见,抗战时期,教育部在经费相当紧缺的情况下, 仍严厉要求后方各省每年举办中学暑讲会, 实含有训练中等师资及由此而增强后方抗战力量之双重目的。

正是出于这种考虑, 自1938 年7 月开始,教育部每年均会颁发有关举办中学教员暑讲会的具体办法,要求后方各省按期举办。小学教师讲习会方面,例由各省教育厅主办,教育部虽不拨发任何经费,但仍“督导各省市逐年办理”。1941 年5 月,蒋介石曾对教育部发出手令,“全国小学教员应特别注意培植, 并可利用暑假间举办小学教员训练”。 教育部因此订颁了《各省市小学教员假期训练实施办法》,“将假期训练列为教员进修最重要之业务,通令各省市在暑假寒假期中,切实办理。”1945 年5 月,教育部又订颁《各省市小学教员假期训练实施计划》。[8](P230)甘肃省则在1939、1940年制定《各县小学校长教员假期调训办法》《各级小学教职员进修办法》[9](P105,113)《甘肃省 举办小 学教员讲习会暂行办法》等法规,通过征调各地小学教师参加假期讲习会或送入西北训练团入团受训的方式,开展对小学教员的假期训练。

二、 中等学校教师暑讲会的举办及停办

1938 年至1945 年, 甘肃省举办或参与中学暑讲会的总体情况是:单独举办的有两次(分别为1939、1940 年),参加由西北师范学院主持的六省联合暑讲会一次(1941 年)。 另外还参加由西北师范学院组织的家事、体育等专科暑讲会共三次(分别为1939、1941、1942 年)。其它年份,则未能举办或参加。

(一)1939 年甘肃省暑讲会的举办

1939 年4 月20 日, 教育部要求甘肃等后方六省举办中等学校各科教员暑期讲习讨论会。 当时教育部指定的本年甘省暑讲会委员会的成员有:主任委员郑通和(甘教厅长),委员有张丕介(西北农学院院长)、刘拓(西北联大理学院院长)、李建勋(西北联大师范学院教授)、张清涟(西北工学院教授)、王自治(甘肃学院院长),许逢熙(国立十中校长)。甘教厅奉令后,即制订有关注意事项、讲师分配表、举行日期及预算等。还及时与西北联大、西北农学院、西北工学院、甘肃学院及甘肃科学教育馆函商,请其遴选讲师。[10](P346-348)此次暑讲会,原拟聘请16 名讲师,分别来自西北联大、西北工学院、 西北农学院、 甘肃学院、 甘肃科学教育馆。[11](P196-201)但后来因为雨天路阻、交通不便等原因,讲师名单有所变动。实际到兰州参加本次暑讲会的讲师,公民国文组有许兴凯(西北联大)、吴世昌(西北联大)、孙云遐(省教育厅);数理化组有余谦六(西北工学院)、王继泽、王遵先(甘肃科学教育馆);农林生物组有孔宪武(西北农学院)、戈定邦(甘肃科学教育馆)、袁义生(西北农学院);史地组有殷祖英(西北联大)、杨向奎(甘肃学院);教育组有郑通和(省教育厅)、沈亦珍(省教育厅)、萧椒石(省教育厅)、赵石萍(甘肃学院)、左治生(第八战区政治部)、孙云遐(省教育厅)、葛振邦(省教育厅)[12](P21-41)。 通观此名单不难看出,此次暑讲会所聘请的讲师,其水平是较高的。 名单中,既有来自西北联大(即西北大学)、西北工学院、西北农学院的一批名家, 也有来自省内的一批知名教授或专家,可谓人才济济。 此次暑讲会,原定会期为7 月30 日至8 月26 日。 但因各地讲师未能到齐等原因, 最终改为8 月5 日至9 月2 日举行。 8 月7日,该会在甘肃学院中山堂补行了开学典礼。[13]学员方面,计公民国文组27 人,史地组13 人,数理化组25 人, 教育组7 人, 农林生物组12 人, 共计84 人, 来自全省40 多个、 中学、 师范及职业学校。[14](P70-77)课程方面,除依分组分别开设《公民》《国文》《物理》《化学》《数学》《历史》《地理》《生物》《林学》《植物》等课程外,还开设有《三民主义体系及实施程序》《领袖言行》《抗战建国纲领及教育机关精神总动员实施方案》《社会教育》 等共同科目。

(二)1940 年甘肃省暑讲会的举办

1940 年暑期, 甘教厅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仍勉力主办了一次全省中学各科教员暑讲会。 此次暑讲会委员会,由郑通和(甘教厅长)、李蒸(西北师院院长)、袁敦礼(西北师院训导主任)、胡庶华(西北大学校长)、宋恪(甘肃学院院长)等人组成,郑通和任主任委员。 讲师本拟由西北大学、西北工学院、 西北师院、 西北农学院等校选派来兰州。但据1940 年7 月24 日郑通和的呈报,当时因为“奉令较迟”、“各校选派教员困难”、“雨阻难行”等原因, 各校均未能派出人员来兰州。 面对此一困难, 郑通和只能改变方法,“决定在兰聘请讲师。”[15](P86-90)此次讲习日期从7 月26 日开始,至8月24 日结束,总计四星期。 地点仍设于兰州萃英门甘肃学院内。 共分四组:国文组、英文组、教育组、会计组。 原定的数理化组,由于未聘到合适讲师而停办;原计划的生物组,临时改为会计组。 参加听讲学员共计63 人,具体是:国文组13 人,英语组9 人,教育组8 人,会计组33 人。[16](P126-130)

(三)1941 年甘肃省参加六省联合暑讲会

1940 年7 月,教育部颁布了《师范学院辅导中等教育办法》及《各师范学院区中等教育辅导委员会组织通则》。其中规定,师范学院有“协助教育厅办理中等学校教员暑期讲习讨论会”之义务。由西北联大分出的西北师范学院, 为当时全国六所师范学院之一,它担负着辅导豫、陕、甘、宁、青、绥等六省中等教育的任务。

1941 年6 月,教育部指定由西北师院主办上述六省本年联合暑讲会。 西北师院在与上述六省教育厅协商后, 决定在7 月21 日至8 月27 日在陕西城固举办暑讲会,共分国文、英文、数理、生物、教育六组。学员方面,在协商时,陕西表示可派71 人,甘肃表示可派20 人,河南表示可派10 人,宁夏则表示不参加,青海、绥远甚至均未回电。 但届时因学员报到较迟,故延至7 月25 日,国文、数理、生物三组才开始上课。 而教育组、英文组报到学员最终仅各有2 人,只能合并于其它各组听讲。实际参加讲习会的学员,总计只有31 人,其中,陕西24 人,甘肃7 人,其它四省未派人。 就甘肃来看,甘教厅原通知平凉、天水、庆阳、秦安、甘谷等13 所学校选派各组教员共20 人参加暑讲会。[17]但由于路途遥远、旅费困难等原因,实际只有7 名教员到达城固参加。 其中,国文组5 名,分别是陈鉴(平凉师范)、李鸿藻(平凉中学)、许凤歧(秦安职校)、何远斋(甘谷初中)、刘致和(秦安中学);理化组1 名,汪作炎(成县简师);生物组1 名,朱遵光(平凉师范)。

本次暑讲会的教职员均为该校现有教授、讲师及职员,具体有李蒸、程宽正、黎锦熙、王佐强、汪如川、康绍言、王风岗、谭戒甫、刘拓、王汝弼、高元白、冯成麟、张永宣、赵兰庭、傅仲孙、张德馨、金澍荣、刘朴、李建勋、郝耀东等39 人。 教职员数量超过学员数量, 无异是此次六省联合暑讲会的最大特点, 但这恰恰凸显出战时西北各省举办或参与此类讲习会的困难。 就讲习内容来看, 这次暑讲会安排十分丰富, 除各组专门课程外, 共同课程就有纪念周、 精神讲演、 时事讲演、 体育活动等。[18](P71-80)

(四)1939、1941 年甘肃省参加家事和体育暑讲会

除以上综合性暑讲会外, 甘肃省还派出相关教员参加了三次单科讲习会。

第一次是1939 年的暑期家事讲习会。教育部根据西北联大家政系主任齐璧亭的建议, 决定组织“陕甘两省中等学校家事教员暑讲会”。 他为此专门起草了《二十八年暑期家事讲习会办法草案》等文件。[19](P231-241)讲习会地址定在陕西城固,会期自8 月5 日至9 月10 日,报到日期为8 月30、31两日。 甘教厅当时派出省立兰州女职及省立女师共2 名家事教员参加(具体姓名不详)。[20]

第二次是1941 年由西北师院主办的体育教员暑期讲习会。 该年6 月12 日,西北师院拟订了《三十年暑期体育讲习班简章》,[21](P137)要求豫、陕、甘三省每省至少派出10 名,宁、青、绥三省每省至少派出2 名,于7 月7 日至8 月16 日在城固参加体育讲习会。[22](P582-584)据报道,甘教厅“调派一部分体育教员, 往城固西北师范学院参加体育人员讲习班”。[23](P273)

第三次是1942 年由西北师院主办的暑期体育讲习会,其具体办法大体与上年相同。原定讲习班开班日期为7 月6 日。后因交通困难,至7 月中旬,才有16 名学员报到,遂开始上课,至8 月21日结束。 总计参加学员共有17 人, 其中陕西13人,甘肃1 人(姓名不详),河南2 人,山西1 人。此次讲习会的教职员均来自西北师院,计有李蒸、袁敦礼、董守义、徐英超、郭俊卿、康绍言、舒崇芳、王佐强、亓茂昌等24 人。[24]

(五)其它各年甘肃省未能举办或参加的原因

战时甘肃参加中学暑讲会的情况已如上文概述。 现在的问题是,1938 年和1941 年后的几年,甘肃省为何未能主办或参加类似的暑讲会?

1938 年未能参加的具体原因,可通过当时甘肃省政府写给教育部的咨文以窥其端倪[25](P171-173)。该咨文中说:“以奉事之日计算,暑假已过十日,又以南郑远在陕南,交通不便,往返费时,恐不待齐集开会之时日,已届暑假期满之时。且查参加教员往来旅费,原办法规定,由原校支给。 惟本省各校经费,附规定额支外,再无节余可资发给。 关于本年暑期讲习讨论会之参加,不惟时间所不许,亦恐为经费所限制。 ”甘肃省以经费困难、交通不便为理由,要求“准免参加”,教育部只能批准。

1942 年甘肃未能参加的原因, 则有些特殊。该年教育部曾要求甘、 青、 宁三省合办暑期讲习会。但在当年暑期,设于兰州的国民党中央训练委员会西北干部训练团“曾奉令调集本省中级教育人员举行训练”,在时间上与暑讲会冲突,故甘教厅长郑通和向部申请“准予缓办。”这个请求,也得到了教育部的同意。[26](P2-4)

至于1943、1944、1945 各年未能举办或参加,其原因大概皆出于“物价激增,限于费用”。[27]较比1937 年下半年,至1943 年8 月时,甘肃各地的粮价平均约涨百倍,物价指数上涨6 倍。[28]交通费用方面,亦从每人每站(80 里)1—2 元,上涨至每站数百元左右。①1939 年甘肃暑期中学讲习会时,规定向每位学员发放旅费每站2 元。 至1945 年5 月甘肃拟举办小学校长训练班,规定向每位学员发放旅费增至每站500 元。物价暴涨,百物腾贵,使讲习会的举办举步维艰。 1943 年7 月8 日,郑通和向教育部报告:“暑讲会经费需一八六○○○元, 承协助三○○○○元,不足数额仍多,本省筹款困难,本年该会拟请暂准停办。”本年度甘肃省原已列有5 万元的中学教员暑讲会举办费用[29],教育部此前也已表态支持3 万元,即使如此,仍有10 余万元的缺额。 考虑到财政支绌,无法挹注,甘教厅最终还是放弃了举办。1944、1945 年两年未能举办,亦出于同一原因。

三、小学教师寒暑假讲习会的举办

除举办中学教员暑讲会外,抗战时期,甘肃亦多次在寒暑假举办小学教员讲习会。总起来看,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由甘肃科学教育馆与各县府、省教厅合办,此类大约有14 次;二是由省教厅或各县单独举办,此类约有24 次。①此24 次数字,系笔者依据现有资料综合估计而来.

(一)省科教馆与县府、省教厅合办的讲习会

甘肃科学教育馆于1939 年元旦在兰州正式成立,首任馆长为原燕京大学英文系主任梅贻宝。1940 年11 月,袁翰青继任为次任馆长,直至1946年。该馆为“管理中英庚款董事会”之下设机构,其前身称“管理中英庚款董事会西北教育委员会”。从1938 年1 月至1945 年9 月,甘肃科教馆(包括其前身)共办理小学教员讲习会14 次,先后参加讲习会的小学教员达2161 人。[30](P1131)下列表1、表2 列出前10 次的举办情况。

表1 1938 年1 月至1939 年2 月省科教馆与各县政府合办小学教员训练班简况表

表2 1939 年7 月至1941 年7 月省科教馆与省教厅合办小学教员讲习会简况表

这种合办讲习会, 地点一般安排在当地师范学校或中学校内,时间约为四至五周;学员来自邻近各县,其旅费由各县政府按每人每站(80 里)1元的标准发给;学员在会期间的膳宿,则由讲习会主办方提供。 讲习会所需全部经费由合办双方共同承担,各出一半。②参见甘肃省政府教育厅、甘肃科学教育馆合办武都师范区小学教师暨私塾塾师暑期讲习会暂行办法[J].甘肃教育,1939,1(12).张掖师范区创办小学教师寒假讲习会[N].甘肃民国日报,1939—12—24(3).战时的省科教馆先后有梅贻宝、袁翰青、戈定邦、王继泽、王雒文、方贶予、郑安仑、吴中枢、毛友仁、申泮文、许继儒、王永焱、王文华、王香毓、寇梦霞、孙文旭、陈中襄、王作宾等30多位研究员和职员在此工作, 不少人具有留学外国的经历,其学术水平均较高。[31](P108-110)他们的参与无疑大大提升了讲习会的水平。

小学教员讲习会所开设的课程一般分为“精神讲话”、“小学教材教法”、“教育课程”、“教学讨论”、“专题讲演”、“军事训练”等几大类,但具体课程每次均有差异。 总的特点是以实用为主,“尤注重实际问题之讨论与军事生活之训练, 以淬励服务精神,增进教学效率。”[27]如1938 年1 月的临洮小学教员讲习会,据顾颉刚所述,其所开设的课程分为 “一般的”、“关于战时知识者”、“关于教育者”、“关于农村者”共四大类,总计24 门课程。 除课程外,尚有小组讨论会,于每晚举行,由讲师与学员共同讨论。 讨论会分八种,每晚举行两种,每名学员必须参加四种。 讨论时,“讲师与学员皆精神贯注,虽极劳顿而无倦意,其不宿会中者,恒未明而至,深夜始归”。[6](P34-35)再如1939 年7 月举行的武都区小学教员暨私塾塾师讲习会, 学员共有240 余人,来自武都、成县、康县、文县、西固等五县。所开设的主要课程有:《小学行政》《教育概论》《抗战建国纲领》《社会教育》《三民主义》《现代教育趋势》《自然科学常识及教学法》《社会科学常识及教学法》《甘肃省教育机关精神总动员实施方案》《二部教学》《社训与保甲》《合作运动》《学校卫生》《小学实际问题讨论》《教学批评》《精神讲话》等,总计177 学时。[32]

表3 1939 年1 月至1945 年7 月省教厅及各县自办主办小学教员讲习会简况表

(二)由甘教厅和各县主办的讲习会

抗战时期, 由甘教厅或各县单独主办的小学教员讲习会(训练班)约有24 次。 具体见表3:

由表3 即可看出,1944 年暑期及1945 年寒假, 省教厅未能举办小学教员讲习会。 其根本原因,还在于经费困难。如郑通和所言,“三十三年后物价疯狂上涨,而省款支绌,小学教师训练事宜,鼓励各县自行筹款办理。”[33](P30-31)1945 年暑期,甘教厅只在陇西、 武威两地各举办了一次小学校长暑期训练班。[34]这无疑是抗战时期甘肃省中小学假期讲习会的尾声了。

(三)小学教员讲习会的特点及效果

综观战时全省小学教员讲习会, 体现出如下几个特点: 第一, 举办次数与学员数量均较多。1938—1945 年的八年间,总共达到38 次,平均每年将近5 次,参加学员近5000 人次。[33](P30-31)值得一提的是,学员中有一小部分是各县私塾的塾师。第二,覆盖范围广。 38 次讲习会举办地点遍布皋兰、临洮、渭源、临夏、榆中、武都、张掖、岷县、天水、武威、兰州、平凉、庆阳、酒泉、陇西、平凉、泾川、酒泉、民乐、高台、宁定等20 余个县、市,有的县、市甚至是数次举办,且多数讲习会的学员往往不止一县,而是包括了邻近地区的数县。这样广泛的覆盖面, 对于全省小学教育具有较好的推动作用。第三,组织严密,课程贴近实际。每次讲习会,主办方必成立相关的领导机构, 出台相关的讲习会办法,并筹划布置各项事宜。 在课程方面,以各科教材教法、教育概论、本省教育现况与政策、专题讲演等为主,比较贴近实际。 课程教学之外,又有小组讨论、教学观摩与批评、体育活动或军事训练。这些课外活动往往更易激发学员的兴趣,开拓其视野。[35]

至于战时甘肃小学教员讲习会的实际效果,这里且引几位当事人的记述。 1938 年1 月,顾颉刚先生曾在临洮县主持讲习会。他观察到情景是,“讲师与学员皆精神贯注, 虽极劳顿而无倦意,其他宿会中者,恒未明而至,深夜始归。 ”3 月初,顾颉刚又至渭源县主持讲习会时, 当时甚至有位庞煦庄先生,年已78 岁,却自已报名参加听讲,“犹日向图书馆借万有文库读之,来听讲,询问有何化学书可读”。 其孜孜求知的精神,连顾颉刚亦十分钦服。[6](P36-40)省科教馆首任馆长梅贻宝曾主持过1939 年1 月23 日至2 月11 日的临夏小学教员讲习会,据其记述:“听讲教师九十四人,临夏全县不过八十四人,其他中且有宁定、夏河等邻县远道而来的。 不分回汉男女老幼,以及任何系统派别,聚集全县教师于一堂, 研究地方教育之充实与改进。 据本地人说,这还是空前的盛举。 虽然物质设备很简陋,教师们的兴趣绝不为之减少,课内外一切活动参加都很踊跃,人数愈到愈多。结束前组织临夏小学教师联合会。临行依依,都盼望下一次假期再来讲习。”[36]临夏全县几乎所有小学教员均来听讲,显然讲习会十分成功。来自甘肃科教馆的研究员方贶予,亦是一位亲历者。他对小学教员讲习会的效果, 亦十分肯定:“每次训练一县或数县小学教师,前后统计一千余人,调训县份不下三十余县。 风云所及,激扬澎湃,号就极盛……聚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亦人生一大乐事。 据我观察,每次讲习会或训练班都很令人满意。 ”[37]

四、结语

抗日战争时期, 鉴于全省中小学师资质量不高,教育文化环境封闭落后,甘肃省教育厅克服交通不便、 财政拮据等困难, 依据教育部的相关要求,举办和参加了几次中学教员暑期讲习会。又联合甘肃科学教育馆等机构,合办或主办了38 次小学教员假期讲习班。这些措施的实施,使封闭落后的地方教育迎来了发展的契机, 受到了各地中小学教员和地方政府的欢迎, 对战时甘肃中小学教育的发展,产生了较为良好的作用。

猜你喜欢

教员西北甘肃
行走甘肃
甘肃卷
一座西北小城
大美甘肃,我们来了
军校新教员岗前培训的策略探讨
甘肃卷
西北不惑
校长问题
黔西北行吟
晚安,教员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