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抗肿瘤药物配置与使用情况分析及干预效果评价
2020-02-07姚燕萍朱伟明
姚燕萍 朱伟明 杨 菲
江苏省苏州市相城人民医院药剂科,江苏苏州 215100
目前,在对肿瘤患者进行治疗期间,化疗是其主要治疗方案,其治疗效果及药物毒副反应情况则与药物使用的合理性紧密相关[1]。相关研究表明,具有细胞毒性的抗肿瘤药物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对机体内的正常细胞也会产生损伤,而不合理用药则会增加上述情况的发生率[2]。因此,建立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对抗肿瘤药物医嘱进行集中管理、审核及配置对于降低抗肿瘤药物的不合理使用,以及有效预防潜在的用药错误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3]。本研究通过对我院药剂科静脉用抗肿瘤药物配置与使用情况进行有效分析,从而探讨其干预前后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表1 两组不合理处方发生情况分析[n(%)]
选取2018 年1 ~12 月干预前我院药剂科接收的351 份静脉抗肿瘤药物处方及其170 例患者为对照组,并选取2019 年1 ~12 月干预后我院药剂科接收的351 份静脉抗肿瘤药物处方及其170 例患者为研究组。对照组中男99 例,女71 例,年龄20 ~85 岁,平均(48.9±10.1)岁。研究组中男103 例,女67 例,年龄18 ~83 岁,平均(49.3±10.5)岁。两组处方种类及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该研究同时获得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纳入标准:(1)入选处方均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4]收录范围,同时药名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4]中的药名符合;(2)患者年龄≥18 岁;(3)药物使用剂量单位是g;均为内服处方汤剂,1 剂/d;(4)入选患者均知情并同意本研究,且临床资料均完整。排除标准:(1)处方中使用药物为别用名且处方的字迹模糊不清;(2)部分临床资料缺失者;(3)合并存在认知功能障碍及精神类疾病无法配合者;(4)中途退出者。
1.2 方法
1.2.1 不合理用药情况调查 依据药品相关说明书、《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5]以及相关抗肿瘤专项处方的点评指南等对我院药剂科静脉抗肿瘤药物配置及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并分析,调查内容主要包含适应证不适宜、给药途径不适宜、联合用药不适宜、溶媒不当、药品用量是否合理以及是否按照要求进行药物预处理等。
1.2.2 干预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遵医嘱配置,未采取医嘱审核等其他干预措施。研究组则采取药师审核及医嘱点评等干预措施,具体为:(1)静脉药物配置中心在收到药物处方后,药师可依据患者自身情况对用药情况进行评估与判定,例如用药剂量、配置方法、用药频率及是否存在配伍禁忌等。(2)对于问题处方药剂师应确认其处方信息是否无误,然后根据其处方的合理性与临床医师进行沟通,但审核通过后方可进行静脉抗肿瘤药物配置,若有误则应及时予以纠正。(3)加强医嘱点评以及不合理医嘱反馈,同时可开展合理用药知识讲座,提升相关人员对于准确用药的认识,并对出现的不合理使用情况较多的科室进行重点关注。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记录并比较不合理处方的发生情况及其所占比例;评估并比较两组患者对抗肿瘤药物使用的满意度情况,分别在患者出院当天采用我院药剂科自制的药物使用满意度问卷调查表进行评估,分别包含质量及安全、使用效果、服务可及性,该量表主要包含20 个条目,各条得分均为1 ~4 分,得分越高说明患者满意度越高。该量表内容效度用内容效度比(CVI)表示,量表的内容效度各条目的CVI 值为0.7 ~1.2,全部条目的平均CVI 为0.79;信效度良好,Cronbach's α 系数=0.869;重测信度=0.933。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9.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不合理处方发生情况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不合理处方总发生率显著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干预后满意度评分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患者各项满意度评分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后满意度评分比较(,分)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后满意度评分比较(,分)
组别 n 质量及安全 使用效果 服务可及性对照组 170 13.3±2.2 3.1±1.8 13.3±1.3研究组 170 18.4±2.5 18.2±1.5 18.5±1.5 t 12.183 13.021 12.619 P <0.05 <0.05 <0.05
3 讨论
在医院中,静脉药物配置中心属于药学服务机构的一种,是在符合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前提下针对药物特性设计的操作环境,其内容主要包含静脉营养液、细胞毒性药物以及抗菌药物等临床医学服务中的静脉药物。此外,通过建立静脉药物配置中心,能够对各科室内配置的静脉药物进行有效集中,并由具备相关药学知识及资格的药剂科人员按照依据具体内容进行合理配备,促使药物服务质量得到显著提升,用药合理性及临床医护人员职业暴露风险明显降低,增加用药安全性。
3.1 静脉用抗肿瘤药物配置与使用的不合理问题
随着临床实践发现,静脉用抗肿瘤药物在使用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不合理问题:(1)溶媒用量不当。溶媒量异常时导致药物浓度不当出现的重要原因,如奈达铂在使用过程中其说明书中要求静脉滴注时应稀释至500mL;多西他赛的静脉给药浓度则应<0.9mg/mL;采用吉西他滨进行静脉滴注时,说明书中要求在30min 内完成,因此,给患者用药时为避免出现超时给药情况应将100mL 溶媒加入其中[6]。(2)溶媒品种选择不当。部分静脉用抗肿瘤药物在使用期间需特定溶媒进行溶解稀释后方可给药,因此溶媒的合理选取对于药物效果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若溶媒选取不合理,则极易导致药效改变及药物变性等不良情况出现,严重者可引发用药事故[7]。如若在紫杉醇脂质体中加入氯化钠则将会导致其结构发生改变,并出现絮状物,而在洛铂中加入氯化钠注射液则会出现降解,进而对药物治疗效果产生不利影响[8]。(3)药物用量。药物用量异常时处方中的高发问题,通过分析其原因可能与小数点及用量单位等内容有关,若药物实际用量超过说明书中的指导用量,则会促使患者用药不良反应情况增加,若剂量较小则使药物的治疗效果不能得到保证,如放线菌素D 成人的用量应在0.3 ~0.4mg/d,若用量增加则极易导致急性胃肠道反应及骨髓抑制等不良情况出现,进而影响患者预后[9-10]。(4)联合用药。与以往比较联合用药不当的发生率已显著降低,但就目前而言仍是导致部分药物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不合理的重要因素。
3.2 干预效果
通过建立静脉用抗肿瘤药物配置中心,有效加强药师、护士以及医师之间的紧密联系,促使临床药剂师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通过对静脉用抗肿瘤药物中的不合理情况进行及时纠正,有效减少或者避免用药不良反应及用药事故情况,用药安全性得到提升[11]。本研究经过对用药不合理情况及干预效果比较显示,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不合理处方总发生率显著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患者各项满意度评分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由此可见,在静脉用抗肿瘤药物配置及使用中,通过采取合理有效的干预措施,能够使其不合理用药情况显著降低,提升患者满意度,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静脉药物配置中心的建立,有助于药剂师对医嘱内容进行有效审核,且能够获取更多、更准确的临床药物使用的反馈信息[12-13]。此外,通过临床药剂师对不合理医嘱情况进行定期统计与分析,经过整理并制定抗肿瘤药物在使用过程中的规范及相关注意事项,并在医院内定期开展相关用药知识讲座,加强对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合理用药的知识宣传[14]。同时,针对部分特殊药物在使用过程中更应注意,如需避光的药物则可采取避光输液或者提供避光带等方法,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水平的显著提升[15]。伴随着医学发展与进步,临床新药不断增加,部分药物之间的配伍情况尚未可知,因此,仍需药剂师在后期的临床工作中通过不断总结与观察,提升其用药准确性,同时,应加强对新理论、新知识及新技术等的学习,使得临床合理用药情况得到有效落实,药物治疗效果得到同步提升。
综上所述,在静脉用抗肿瘤药物配置及使用过程中通过加强医嘱审核、抗肿瘤药物医嘱点评等方法,及时发现其中的不合理医嘱情况,并进行及时反馈,进而运用药学专业知识,提出合理化建议等及时干预,促使药品不良反应及用药事故情况显著减少,提升抗肿瘤药物使用的安全性及合理性。